[1] 戴欣翔,张璟丽,张亚英.2018—2020年杨浦区医疗机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21,30(5):573-576,580. [2] 闫庆倩,李红艳,张菁.2017—2019年南京市医疗机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1,37(12):1589-1592. [3] 张伟佳,张雨,师依婷,等.2016—2017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28(1):55-58. [4] 桑军阳,谭维维,钟恩德,等.2009—2017年南通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工作场所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28(3):309-312. [5] 迟欣,王淑杰,阎西革.烟台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9(11):820-82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9[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8] 袁灵,成思航,苏童,等.医学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1,51(8):1130-1139. [9] 吴少平. 骨骼影像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西部医学,2019,31(4):493-496. [10] 谭维维,钟恩德,桑军阳,等.2016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中国辐射卫生,2019,28(2):175-178. [11] 郭绮珊. 电离辐射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关联性研究[D].广州:广东药科大学,2021. [12] 高宇,赵凤玲,王平,等.低剂量电离辐射职业接触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20,44(8):534-540. [13] 李春富,田青香,张雷,等.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22,31(1):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