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华南预防医学》(SOUTH CHINA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原名《广东卫生防疫》)创刊于1960年,2001年加入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2002年更名为《华南预防医学》,是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预防医学学术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5039,国内统一刊号 CN44-1550/R(单月刊)。
《华南预防医学》坚持把实用性、启发性、导向性和创新性作为办刊的宗旨,注重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设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实验研究、检验技术与方法、卫生管理、工作交流、综述等专栏;报道...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4-21
上一期   
    论著
    新冠疫情前后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性分析
    代伯峰, 鲁影, 刘文辉, 冉睿, 廖鑫龙, 甄若楠, 张微, 罗雷
    2025, 51(3):  255-259.  doi:10.12183/j.scjpm.2025.0255
    摘要 ( 27 )   PDF (1394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描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疫情前后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差异,分析防控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登革热疫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3年广州市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信息,并将病例数据分为3组,2017—2019年为新冠疫情前病例组,2020—2022年为新冠疫情期间病例组,2023年为新冠疫情后病例组,对3组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比较新冠疫情前后登革热病例发病至报告的时间间隔和疫点蚊媒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新冠疫情后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病例1 801例,高于新冠疫情期间(年均报告21例)和新冠疫情前(年均报告1 297例)。新冠疫情前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病例发病至报告时间MIQR)为4(4)d,新冠疫情后为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新冠疫情前登革热疫点核心区首次蚊媒密度评估标准间指数(SSI)平均为2.58,处置后第七天下降至0.28;新冠疫情后登革热疫点核心区首次SSI平均为3.54,处置后第七天下降至2.43。结论 随着新冠防疫政策调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在经历了3年低流行期后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发病水平;新冠疫情后广州市登革热病例的监测敏感性提高,同时广州市基层登革热疫情应对能力下降。
    成都市不同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铅、镉、铬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李玥伶, 宋少杰, 刘斌, 高绪芳
    2025, 51(3):  260-265.  doi:10.12183/j.scjpm.2025.0260
    摘要 ( 13 )   PDF (1237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成都市不同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铅、镉、铬污染情况和评价对暴露人群的非致癌、致癌健康风险。方法 2018—2021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采集成都市200份农田土壤,采用污染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方法评价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 成都市200份土壤样品中镉含量超标率为24.00%,铅、铬含量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成都市3个区域镉超标率为北部(31.67%)>西南部(31.25%)>东部(6.67%)。成都市土壤样品铅、镉、铬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671,属无污染水平,其中北部、西南部土壤综合污染程度为警戒,东部为无污染水平。铅、镉、铬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均<1,镉经口摄入途径对儿童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平均值、镉经口摄入途径对成人致癌健康风险指数最大值均>1.0×10-6。成都市3个区域铅、镉、铬致癌总风险指数依次为北部>西南部>东部。结论 成都市农田土壤综合污染程度为无污染,3种重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部分地区农田土壤镉污染引起的致癌健康风险需加强关注。
    2018—2022年眉山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与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李广垣, 孙珂琪, 张宇
    2025, 51(3):  266-271.  doi:10.12183/j.scjpm.2025.0266
    摘要 ( 19 )   PDF (1230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眉山市各县区上送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突变特征,为眉山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菌株进行利福平及异烟肼耐药快速筛查,对筛查结果为耐多药菌株进行4种药(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卡那霉素KM、氧氟沙星OFLX)固体药物敏感试验,描述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1 370株结核分枝杆菌的总体耐药率11.75%,单耐利福平率为2.48%,单耐异烟肼率为5.12%,耐多药率为4.16%。初治、复治患者总体耐药率、单耐利福平率、耐多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耐多药患者任意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M>EMB>OFLX>KM,最主要耐药类型为耐SM+EMB(32.08%)。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主要突变位点是531C-T(49.45%)、511T-C(15.38%),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主要突变位点是315G-C(66.14%)、15C-T(25.20%)。耐多药菌株突变位点组合主要是531C-T+315G-C(47.37%)。结论 眉山市结核耐药率处于省内中间水平,耐多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复治患者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耐多药药敏谱复杂,利福平与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位点均为高水平耐药位点。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潜在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冬梅, 高婷婷
    2025, 51(3):  272-275.  doi:10.12183/j.scjpm.2025.0272
    摘要 ( 13 )   PDF (1257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现状,并分析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1 0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老年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状况特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探讨抑郁状况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08份,有效回收率90.80%。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得分(6.25±2.25)分。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状况分为3个潜在剖面:高抑郁组、高孤独中抑郁组及低抑郁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归属于各个潜在剖面的平均概率分别为0.966、0.956、0.967。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状况分组在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月收入、视觉功能、听力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38~38.434,P<0.05或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状况存在异质性。临床工作人员应辨别不同类别患者的特征,针对高抑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采用应对措施,有利于减少抑郁状况的发生。
    甜菜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合并慢性乙肝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赵寒情, 李方园, 黄巧莉, 周巳尧, 李洁, 肖煜, 陈杭君, 余心雪, 吴琼妹, 王丽君
    2025, 51(3):  276-282.  doi:10.12183/j.scjpm.2025.0276
    摘要 ( 12 )   PDF (122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细胞模型角度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合并慢性乙肝(NAFLD+CHB)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并进一步探索甜菜碱干预对NAFLD+CHB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包含5组,先用浓度为0.75 mmol/L的游离脂肪酸混合液分别干预人肝癌细胞(HepG2)及转染乙肝病毒的人肝癌细胞(HepG2.2.15),以建立NAFLD组和NAFLD+CHB组细胞模型,进一步采用2、4、8 mmol/L的甜菜碱干预NAFLD+CHB细胞以建立3个甜菜碱干预组。测定各组别肝细胞的细胞活性、全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及DNA甲基化相关酶(DNMTs、MBDs、TETs)mRNA表达量。结果 与NAFLD组相比,NAFLD+CHB组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下降(1.070%±0.166% vs. 1.848%±0.238%,t=4.64,P<0.05),DNMT3BMBD1 mRNA表达下调,而DNMT3AMBD4-6TET2 mRNA表达上调。NAFLD+CHB细胞给予2、4、8 mmol/L甜菜碱干预后均可以显著提高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1.895%±0.234%、1.581%±0.089%、1.892%±0.066% vs. 1.070%±0.166%,F=19.14,P<0.01),并下调MBD1-3MBD5-6TET1-3 mRNA表达量。结论 NAFLD+CHB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较NAFLD细胞降低,给予甜菜碱干预可以升高NAFLD+CHB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
    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现状及其用药研究
    廖梦凡, 钟利玲, 许燕, 张业象, 刘映, 谭豪杰, 张芳汶, 陈青松, 刘旭东
    2025, 51(3):  283-287.  doi:10.12183/j.scjpm.2025.0283
    摘要 ( 20 )   PDF (1252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为优化高血压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佛山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并完成体检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特征群体的血压控制及降压药使用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6 75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58±10.30)岁,血压控制达标率为77.54%(5 236/6 7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0~75岁(OR=2.384)、>75岁(OR=2.427)、合并糖尿病(OR=13.227)、饮酒(OR=1.233)为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药物治疗方面,31.81%(2 148例)的患者接受单药治疗,68.19%(4 605例)接受联合治疗。单药治疗中最常用药物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63.18%,1 357例),联合治疗中则以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联合钙通道阻滞剂方案居多(34.38%,1 583例)。此外,女性(OR=0.836)接受联合治疗概率较低,而超重(OR=1.215)、肥胖(OR=1.639)、目前吸烟者(OR=1.507)接受联合治疗概率较高(P<0.05或P<0.01)。结论 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较高,建议针对关键影响因素实施干预措施,进一步提升血压控制效果。同时,鉴于多数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建议依据患者临床特征优化药物选择,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职业性尘肺病患者情绪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黄淑玲, 王雨浩, 徐璐瑶, 张昭, 卢锦意, 李旭东
    2025, 51(3):  288-292.  doi:10.12183/j.scjpm.2025.0288
    摘要 ( 9 )   PDF (1212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职业性尘肺病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用工单位信息、本人情况、疾病特征、就医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职业性尘肺病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 636例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8.29±13.69)岁,消极组403例(63.36%),积极组233例(36.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中学=3.739)、用人单位所属行业(OR制造业=2.362)、睡眠质量(OR很好=0.060,OR较好=0.113)、逃避治疗(OR≥5次/月=2.644)与职业性尘肺病患者情绪状态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职业性尘肺病患者情绪状态与文化程度、用人单位所属行业、睡眠质量、逃避治疗有关。
    广东省柯萨奇病毒A6型重组株与非重组株感染乳鼠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谢春燕, 曾会玲, 陆靖, 练惠敏, 邱明, 杨明达, 阳海怡, 渠林, 邓雯雯, 李淑伶, 曹嘉钿, 陈昭霖, 颜羽西, 易丽娜
    2025, 51(3):  293-297.  doi:10.12183/j.scjpm.2025.0293
    摘要 ( 10 )   PDF (187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乳鼠模型分析广东省CVA6重组和非重组流行株生物学特性,为CVA6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建立乳鼠模型,将重组株与非重组株分别感染乳鼠,比较感染乳鼠的致病力、组织病毒载量水平、组织病理分析情况、免疫组化分析情况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CVA6重组株组中位生存时间(感染后3 d)较短于CVA6非重组株组(感染后6 d)(P<0.01)。感染后2组乳鼠多个组织均可检测到病毒,其中CVA6重组株组肺组织病毒载量是CVA6非重组株组的1.78倍。2组乳鼠均出现多器官损伤,病毒抗原弥漫性分布于骨骼肌纤维,其中IHC染色CVA6重组株组较CVA6非重组株明显;2组均存在肌肉损伤,其中CVA6重组株出现骨骼肌萎缩,CVA6非重组株出现肌肉溶解。2组感染乳鼠血浆均检测到IL-6、IL-10、IFN-γ及TNF-α,对于IL-6,CVA6重组株组IL-6下降水平低于CVA6非重组株,第4天时CVA6重组株组其含量(22.17 pg/mL)明显高于CVA6非重组株组(3.09 pg/mL)(P<0.01);对于IFN-γ,CVA6非重组株组在第1—2天其含量显著高于CVA6重组株组(均P<0.01);IL-10及TNF-α在组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广东省CVA6重组株感染乳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CVA6非重组株;两者对细胞因子IL-6与IFN-γ的影响存在差异。
    自贡市中小学生视疲劳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
    兰图, 刘晓, 李爽乐
    2025, 51(3):  298-302.  doi:10.12183/j.scjpm.2025.0298
    摘要 ( 10 )   PDF (1209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自贡市中小学生视疲劳现状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中小学生开展视疲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23年8—10月期间选择自贡市12所学校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情况,对其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根据学生是否患有视疲劳实施分组,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自贡市中小学生视疲劳发生现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自贡市中小学生视疲劳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7 510名中小学生,共检出视疲劳患者1 226例,检出率为16.32%。视疲劳组患者泪液分泌实验和泪膜破裂时间明显低于非视疲劳组,双眼裸眼视力也低于非视疲劳组(均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视(OR=5.546)、每天用电脑时间(OR=1.964)是自贡市中小学生视疲劳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间(OR=0.456)、每天做眼保健操次数(OR=0.303)、白天户外活动时间(OR=0.142)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自贡市中小学生视疲劳检出率较高,近视、每日睡眠时间、每天用电脑时间、每天做眼保健操次数、白天户外活动时间均会影响视疲劳发生,应针对上述因素加强对自贡市中小学生的视力监测及用眼健康宣教,缓解视疲劳。
    综述
    我国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体系现状
    张格格, 张楚颖, 李霞, 张艳丽, 王凯娟, 王鹏, 叶华, 宋春花
    2025, 51(3):  303-305.  doi:10.12183/j.scjpm.2025.0303
    摘要 ( 14 )   PDF (120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世纪以来,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频繁发生,对居民健康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是疫情应急处置的重要力量,其应急管理、应急物资与技术、应急人员的应急能力直接影响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效率和效果。本文对我国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应急处置体系的应急管理、应急物资与技术、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述,同时结合国外相关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其改进措施,为完善我国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体系提供参考。
    检验技术
    鲜木耳中未知农药残留非靶向筛查与定量分析
    方磊, 李少霞, 邵义娟, 刘锐, 龙朝阳, 吕芬
    2025, 51(3):  306-310.  doi:10.12183/j.scjpm.2025.0306
    摘要 ( 9 )   PDF (136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展鲜木耳中未知农药残留高通量非靶向筛查与定量分析,为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样本经乙腈提取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采集数据,使用TraceFinder分析软件,在不使用标准物质的条件下,结合600种农药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对鲜木耳中潜在农药开展非靶向筛查。针对筛查结果,采用标准物质,借助三重四极杆质谱对筛查出的农残种类开展定量分析。结果 首次发现鲜木耳中存在乙螨唑和唑螨酯2种未被允许使用的农药,并分析了其在质谱中可能的裂解机理。经定量分析,鲜木耳中乙螨唑检出率为11.6%,浓度范围为0.12~1.03 μg/kg;唑螨酯检出率为5.0%,浓度范围为0.06~2.15 μg/kg。结论 非靶向筛查技术具有极强的针对未知农药残留的发现识别能力,且发现部分鲜木耳中存在农药成分。
    现场研究
    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2009—2023年石景山区手足口病季节性特征
    任丽君, 蔡旺林, 朱一民
    2025, 51(3):  311-314.  doi:10.12183/j.scjpm.2025.0311
    摘要 ( 11 )   PDF (1207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2009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市石景山区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性特征进行分析,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性建议。方法 2009—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手足口病每月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子系统,分别采用集中度法和圆形分布法对手足口病发病季节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手足口病共发病11 43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3.84/10万。集中度法结果显示,石景山区手足口病整体集中度M为0.531 6,发病具有较强季节性。圆形分布法结果显示,石景山区手足口病整体Z=3 180.884>Z0.05(2.995 7),P<0.05,平均角存在。发病高峰日为7月11日,发病高峰期为5月7日至9月15日。经Watson-William检验,2009—2023年各年平均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6.48,P<0.05),各年发病高峰日分布不同,发病高峰日从6月后移至9月,发病高峰期由4—9月后移至8—10月。各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手足口病集中度M值和r值呈现高度相关性(rs=0.996,P<0.01)。结论 2009—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手足口病发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发病高峰期是5—9月,但发病高峰存在后移现象。
    2014—2023年江阴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钱程, 顾敏华, 颜雅娟, 卫昕童, 黄海明, 张妍楠, 戴启刚
    2025, 51(3):  315-318.  doi:10.12183/j.scjpm.2025.0315
    摘要 ( 19 )   PDF (1307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2014—2023年江阴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江阴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3年江阴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病例信息及腹泻病监测的病原学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3年江阴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8 75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1.62/10万,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每年夏秋季6—10月为发病高峰。江阴市17个镇街均有报告,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排前3位的镇街依次为月城镇(171.86/10万)、徐霞客镇(94.36/10万)、祝塘镇(84.74/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高居前3位年龄组依次为0~<5岁(372.37/10万)、≥85岁(155.19/10万)、75~<80岁(127.29/10万)。江阴市腹泻病病毒阳性检出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84.14%),细菌阳性检出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63.89%)。结论 江阴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工作应重视夏秋季节,以0~<5岁儿童、7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重点高风险人群。
    2010—2023年广州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殷尚晖, 马蒙蒙, 冉睿, 刘艳慧, 罗雷
    2025, 51(3):  319-322.  doi:10.12183/j.scjpm.2025.0319
    摘要 ( 17 )   PDF (135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0—2023年广州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进一步做好猩红热防控,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0—2023年猩红热发病数据进行三间分布特征描述及分析。结果 2010—2023年广州市猩红热累计发病数6 76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28/10万,无死亡病例。每月均有猩红热病例报告,且呈现冬、春季双峰流行,分别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和3—6月;白云区(5.07/10万)和天河区(3.84/10万)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发病人群以3~7岁儿童为主(80.63%);男性(4 315例)报告发病数高于女性(2 452例),男女发病例数性别比为1.76∶1;以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99.32%);报告病例类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98.11%)。结论 2010—2023年广州市猩红热发病水平经历缓慢上升、快速上升、下降和发病回升阶段,冬季和春季为高发期,多发于儿童群体中。大多数病例的诊断缺乏实验室结果支持,建议加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提高确诊病例构成比,以全面掌握疾病流行特征。
    内脏肥胖评估指标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纵向关联性研究
    马有忠, 王强梅, 尹鸿涛, 车红霞, 刘丽娟, 甄东户
    2025, 51(3):  323-327.  doi:10.12183/j.scjpm.2025.0323
    摘要 ( 10 )   PDF (127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指数(VAI)、脂质积累产物(LAP)、体圆指数(BRI)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的相关性,并评估其相较于传统肥胖指标(BMI、腰围)在预测T2D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 基于2011年4月至10月 “REACTION”研究的兰州地区人群,于2014—2016年完成随访,最终纳入3 834人。分析基线水平VAI、LAP和BRI四分位分组与随访时T2DM累计发病趋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其风险关联,并通过ROC曲线和约登指数比较BMI、腰围(WC)、VAI、LAP和BRI的T2DM预测价值及最佳截断值。结果 随访发现,男性和女性T2DM累计发病率分别为8.4%和6.8%,总累计发病率为7.2%。T2DM发病率随VAI、LAP和BRI水平升高而增加(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DBP、SBP、FBG、2hPG、HbA1c、TC、LDL-C、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病史、冠心病史、DM家族史后,与第1四分位相比,男性中VAI第3、第4四分位(HR=2.85、3.02)、LAP第3、第4四分位(HR=2.86、3.69)以及BRI第4四分位(HR=3.13)仍为新发T2DM的危险因素;女性中VAI第2、第4四分位(HR=1.88、2.79)、LAP第2、第3、第4四分位(HR=2.44、2.45、3.82)以及BRI第2、第4四分位(HR=2.08、2.29)仍为新发T2DM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水平的VAI、LAP和BRI是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肥胖指标相比,内脏肥胖指标(VAI、LAP、BRI)比传统肥胖指标(BMI、WC)更能预测中老年人群T2DM发病风险,且LAP的预测能力最佳。
    2022年佛山地区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小芬, 黄少娟, 陈润惠, 刘小梅, 陈兰芳, 钱丽英, 郑少红, 肖慧霞, 潘钰霞
    2025, 51(3):  328-331.  doi:10.12183/j.scjpm.2025.0328
    摘要 ( 9 )   PDF (119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住院患者的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佛山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满意度相关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佛山市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共6家医院,对抽中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6 894例住院患者中,≥65岁占43.05%,男性占53.26%,轻型患者占47.94%,中型患者占31.05%,重型及以上患者占27.01%,农村患者占57.86%,城市患者占42.14%,选择银行卡或现金支付的患者占44.89%,选择网上支付的患者占55.11%。满意人数6 712例,占比97.36%,不满意182例,占比2.6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65岁OR=0.902;65~<75岁OR=0.696;≥75岁OR=0.787)、性别(OR=0.781)、居住地(OR=1.172)、支付方法(OR=1.408)、手续办理人员(OR=1.242)、医院提供膳食配餐(OR=0.886)、标识指引清晰(OR=1.257)和夜间巡视是否影响睡眠(OR=0.378)均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均P<0.05)。结论 2022年佛山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水平相对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佛山市医院还需改进相关服务。
    2013—2023年新疆百日咳流行特征及6岁以下儿童抗体水平调查
    兰兆国, 符文慧, 哈力木别克·那扎尔别克, 田甜, 叶斯泰·木黑牙提, 乌其尔加甫·才媲丽玛, 谢娜
    2025, 51(3):  332-335.  doi:10.12183/j.scjpm.2025.0332
    摘要 ( 9 )   PDF (122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3—2023年新疆百日咳流行特征,了解健康儿童百日咳的真实免疫水平及发病情况,为制定百日咳免疫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3年新疆百日咳病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2018年新疆6个地州12个县(市、区)0~6岁健康儿童百日咳毒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PT-IgG)抗体水平。结果 2013—2023年新疆报告百日咳 3β677例,死亡0例,年发病率为0.01/10万~5.60/10万,年均发病率为1.37/10万。2015年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1β288例,5.60/10万),病例的集中度M值为0.13,疾病的时间分布无明显季节特征。0岁组报告病例数最多(1 768例,占48.08%),年均发病率为55.48/10万;男、女报告病例数之比为1:1.05,男性年均发病率(1.31/10万)低于女性(1.44/10万)(P<0.05),以散居儿童为主(3β113例,占84.66%);喀什和和田地区发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3.47%,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60/10万、2.98/10万。在1β265名0~6岁健康儿童中,百日咳抗体阳性268例,阳性率21.19%,喀什地区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8.84%。结论 2013—2023年新疆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南疆地区、低龄、散居儿童高发;新疆0~6岁儿童百日咳PT-IgG抗体阳性率较低,应加强百日咳的监测,探索更优的免疫策略。
    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史建鑫, 屈建双, 郭东启, 高飞, 梁丽伟, 郭浩强
    2025, 51(3):  336-339.  doi:10.12183/j.scjpm.2025.0336
    摘要 ( 9 )   PDF (117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简单抽样法选择张家口市3家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师、护士以及麻醉医师为研究对象,评估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分析影响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相关因素。结果 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得分为(16.41±2.52)分。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64)、从事重症监护工作时间(β'=-0.078、-0.184)、收入(β'=-0.115、-0.193)、每日工作时长(β'=-0.161、-0.233)、学历(β'=-0.165、-0.240)、参与应急能力培训频率(β'=-0.209)、参与应急能力演练频率(β'=-0.076)是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从事重症监护工作时间、收入、每日工作时长、学历、参与应急能力培训频率、参与应急能力演练频率是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需给予针对性干预,进一步提升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应急能力。
    基于多因素模型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预后评估研究
    沈萍, 潘珍珍, 郭赟, 周琴
    2025, 51(3):  340-343.  doi:10.12183/j.scjpm.2025.0340
    摘要 ( 8 )   PDF (123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无锡市儿童医院2023年收治的302例MPP患儿资料,按1个月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ROC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价值,为MPP预后预测提供依据。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2例MPP儿童病例,预后不良组77例(25.50%),预后良好组225例(74.50%)。入院前热程(OR=1.158)、C反应蛋白(CRP)(OR=1.043)、降钙素原(PCT)(OR=5.123)、肝素结合蛋白(HBP)(OR=1.203)及D-二聚体(D-D)(OR=3.439)均为儿童病例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PCT与D-D的关联强度最高(OR>3),提示二者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更为显著。列线图模型发现,入院前热程每增加1个单位,预后不良危险度增加2分;CRP每增加1个单位,预后不良危险度增加5分;PCT每增加1个单位,预后不良危险度增加9.5分;HBP每增加1个单位,预后不良危险度增加10分;D-D每增加1个单位,预后不良危险度增加6分。ROC曲线、列线图模型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AUC为0.863(95% CI:0.815~0.91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绘制决策曲线,最大净获益为0.219,当阈值为0.05~0.99时,净收益率均大于0。结论 基于MPP患儿入院前热程、治疗前CRP、PCT、HBP、D-D水平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患儿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6~14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症状及主要照顾者负担研究
    龚金鑫, 蔡世忠, 赵焱, 陈艳, 李丽丽, 何璐, 张小林, 赵璐, 师晓燕
    2025, 51(3):  344-347.  doi:10.12183/j.scjpm.2025.0344
    摘要 ( 14 )   PDF (124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并分析6~14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行为症状、主要照顾者负担。方法 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在苏州市2家医院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6~14岁ADHD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共540组,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估儿童行为症状及ADHD类型,采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量化照顾者负担,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估照顾者心理韧性。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照顾者负担的因素。结果 532例ADHD儿童中,6~<9岁为多动-冲动型,9~<12岁多为混合型,12~14岁多为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男童在品行、冲动和多动的检出率较高,多为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女童在学习、多动的检出率较高,多为多动/冲动型和注意缺陷型。初中及以下学历、年龄51~75岁、家庭人均月收入<1 500元、有慢性病、无宗教信仰、日均照顾时间≥7 h、日均工作时间≥8 h/d、女童、ADHD病程≥2年、ADHD类型为混合型的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较重(均P<0.05),心理韧性较低(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β′=0.062)、日均照顾时间越长(β′=0.055)、男童(β′=-0.024)、心理韧性得分越高(β′=-0.884)与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相关(均P<0.01)。结论 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年龄增长、日均照顾时间延长、男童以及心理韧性不足是关键影响因素。提示在ADHD的管理中需关注照顾者的心理韧性建设,优化照顾时间分配,并针对男童ADHD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支持策略,以减轻照顾负担,提升照顾质量。
    2021年河南省学生早餐现况
    李凤娟, 王丽茹, 刘晶晶, 许凤鸣, 王旭, 王延鑫, 张书芳
    2025, 51(3):  348-352.  doi:10.12183/j.scjpm.2025.0348
    摘要 ( 12 )   PDF (120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21年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项目重点监测县学生的早餐现况,为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早餐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南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监测项目的3个重点监测县和1个非计划重点监测县抽取4 713名中小学生进行早餐频率、早餐食物种类等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学生早餐食物种类、早餐频率及早餐质量。结果 4 713名调查对象中,88.37%(4 165人)的学生每天吃早饭,农村(89.13%)高于城市(84.22%)(χ2=15.846,P<0.05),小学(91.24%)高于初中(85.08%)(χ2=43.716,P<0.05)。4 683名吃早餐的学生中,40.27%的学生早餐营养差,23.53%的学生早餐营养良好,36.19%的学生早餐营养充足。早餐食物种类由高到低依次为谷薯类(92.33%)、蛋类(66.62%)、豆类(46.36%)、奶类(45.18%)、新鲜蔬菜类(43.09%)、肉类(35.49%)、新鲜水果(28.40%)、泡菜或咸菜(16.85%)。结论 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监测项目重点监测地区仍有一定的学生不吃早餐,早餐质量差的比例较高。应加强营养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高早餐质量,保证学生营养需求。
    2018—2022广东省某诊断机构职业性中暑流行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李楠, 李斌, 赖郑都, 杜志成
    2025, 51(3):  353-355.  doi:10.12183/j.scjpm.2025.0353
    摘要 ( 11 )   PDF (118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广东省某诊断机构职业性中暑的分布特征,探讨影响职业性中暑病例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广东省某诊断机构2018—2022年诊断的职业性中暑病例的基本情况、工作条件、发病月份、神志及预后等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并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模型对职业性中暑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广东省某诊断机构共报告新发职业性中暑病例124例,男性109例,女性15例,死亡16例,占12.9%。各年确诊职业性中暑病例数及占该年份所有职业病病例比例依次为8(1.81%)、10(2.71%)、18(10.00%)、33(10.28%)和55例(18.03%)。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较大(OR=1.141)、服务业(OR=0.028)和中昏迷、深昏迷(OR=41.455)为职业性中暑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2018—2022年广东省某诊断机构职业性中暑发病数有所上升,预后情况需引起重视,其影响因素为年龄、行业和神志情况,需要从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等方面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病原分子诊断与分子流行病
    2023年广东省一例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野毒株基因特征分析
    曾灵风, 王海燕, 张昌, 杨银柯, 郑焕英, 彭晓放, 郑仲华, 郭前方, 李振翠, 莫艳玲, 梁剑, 林丹儿, 张欢
    2025, 51(3):  356-360.  doi:10.12183/j.scjpm.2025.0356
    摘要 ( 9 )   PDF (190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23年广东省1例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野毒株的基因特征,探讨其在本地传播的可能性,为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3年广东省报告的1例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例样本进行病毒分离,测定其核蛋白(nucleoprotein,N)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及全基因组序列,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 本研究成功分离获得 2 株麻疹病毒株。N蛋白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序列分析确认该毒株为D8基因型;与D8基因型麻疹病毒参考株(MVi/Manchester.GBR/30.94)相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3%,在467、469、509和522 4个位点上出现氨基酸差异。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该麻疹病毒分离株与国外报道麻疹毒株序列独立分布在进化树一个分支中,其中进化距离最近的序列为莫斯科2023年的2株麻疹病毒分离株(MVs/Moscow.RUS/21.23/3/D8及MVs/Moscow.RUS/21.23/2/D8)。该毒株与莫斯科2023年麻疹病毒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9.83%,且无碱基插入或缺失。结论 本研究通过1例D8基因型麻疹病例的病毒分离和基因组特征分析,提示其为境外输入传播病例,引起广东本地化传播的可能性较低。
    广东省柯萨奇病毒A6型分子进化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曾会玲, 易丽娜, 谢春燕, 曾汉日, 练惠敏, 邱明, 杨明达, 阳海怡, 渠林, 陆靖
    2025, 51(3):  361-366.  doi:10.12183/j.scjpm.2025.0361
    摘要 ( 12 )   PDF (248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东省不同年份的CVA6流行株生物学特性,为CVA6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20年中国广东省手足口病患者分离的37株CVA6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选取近年流行分支不同年份的2株流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分别为CVA6/Guangdong/909/2017和CVA6/Guangdong/ 985/2016,简称CVA6-909和CVA6-985)。并结合序列特征阐明可能引起生物学特性差异的原因。结果 2004—2020年广东省主要CVA6流行株基因型发生了改变。2004—2007年广东CVA6毒株以B基因型流行为主,2006—2009年以D2基因型为主,2010年D3取代D2成为优势亚型,成为2010—2020年广东省主要的流行株。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份的D3基因亚型株CVA6-909、CVA6-985的复制能力和抗原性均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VP1区域存在8个氨基酸位点差异;且其中1株为重组株(CVA6-909),在3D区域与CVA4株(KJ541164)显示出高度核苷酸相似性。结论 2004—2020年广东省主要CVA6流行株基因型发生改变,从2013年开始D3基因亚型成为近年来的主要流行株,D3基因亚型重组株与非重组株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现场流行病学)
    基于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许舒乐, 高玮, 廖玉学, 郭寅生, 陈可祺, 廖异, 夏天龙, 周芹, 向重丹, 许明超, 冯世如, 祝晓刚, 逯建华
    2025, 51(3):  367-370.  doi:10.12183/j.scjpm.2025.0367
    摘要 ( 16 )   PDF (1010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卫生人员的疫情现场处置能力,本研究联合企业设计研发了一套流行病学调查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将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现场流行病学的培训与教学中。方法 选取2020—2021年于深圳市医疗机构的84名工作人员参与系统学习和训练,对比系统培训前后的成绩,考核指标包括理论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和现场采样。考核后对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84名学员在参与流行病学调查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培训后,仅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系统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撰写和现场采样3个实操方面考核成绩均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员认为系统对学习有帮助(100.00%),对训练时长(92.86%)和功能设计(97.62%)以及内容设计(80.95%)较为满意。结论 流行病学调查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开发设计合理,在公共卫生领域是个与时俱进且高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传统培训的一个补充,将来可在基层和高校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