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宁梅,李德云,高亚礼,等.全国第三次死因流调四川省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 :522-524. [2]徐惠庆.2003―2005年嘉兴市秀洲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J].疾病监测,2008,22(3):199-202. [3]冯曦兮,廖江,何燕,等.成都市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及现状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12 (11) :1291-1295. [4]郑莹,李德绿,俞顺章,等.上海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1,10(4):196-198. [5]许晓君,许燕君,马文军,等.广东省城乡居民平均寿命和去死因寿命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4):411-412. [6]吴怀申.中国澳门特区恶性肿瘤流行的现状和预防对策[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15(1):1-3. [7]初里楠,李竹. 2003―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减寿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4):536-539. [8]李德云,陈琦,梁小冬,等. 2004―2005年珠海市户籍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9):641-644. [9]李连弟,鲁凤珠.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20年变化趋势和近期预测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 1997,9(1) :3-9. [10]王飞,高淑娜.上海市卢湾区2002―2007年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88-90. [11]苏靖,周正元,张宁,等.常熟市2001―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减寿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1):625-627. [12]王国平,曾守群,何平,等.成都市温江区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3,21 (12):2842-2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