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新妍,谢中垚,周丽丽,等.公务员压力、人际健康素质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8):1163-1167.
[2]葛耀君,苑萍,卢昌亚.体育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884-887.
[3]刘贤敏,曹艳杰,周炎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22(9):1337-1339.
[4]周广亚.地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8):3364-3366.
[5]张森.警察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 518-521,522.
[6]李华芳,刘春琴,厉萍.积极情绪在精神科护士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9):1083-1086.
[7]韩姗珊,陈娜萦,刘翘楚,等.医护群体职业紧张和职业枯竭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6):614-617.
[8]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3.
[9]刘继文,李富业,连玉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31(1):1-3.
[10]姚培,孙毓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18(8):36-41.
[11]李庆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 67-69.
[12]罗贤,方可,周章毅,等.南充市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0):1832-1834.
[13]郝明.豫东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6):988-990.
[14]杨俊峰,李宝莹.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源研究综述[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6,18(1):3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