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预防医学 ›› 2025, Vol. 51 ›› Issue (9): 1034-1037.doi: 10.12183/j.scjpm.2025.1034
贾利, 沙娇娇, 赵一鸣
摘要: 目的 了解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间隔特征,为及时识别,早期应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2015—2023年新沂市报告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发生时间间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3年新沂市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975例,发生率为71.37/10万剂。涉及43种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占前3位,分别为464.57/10、257.19/10、192.48/10万剂。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间隔为0~127d,M(P25,P75)为[0(0,1)d],主要发生在接种后3d内,为3769例,占94.82%,其中一般反应3703例(94.97%),异常反应66例(86.84%)。72h内,发热、红肿发生时间间隔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为<1和5h,24和48h;硬结和异常反应发生时间间隔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分别为24、<1h。卡介苗淋巴结炎发生时间间隔最长,为127d。异常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70例,占92.11%)。过敏反应主要发生在接种后1 h内(13例,占19.70%)。结论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间隔主要为接种后3d内,其分布呈现因病不同、因症状不同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早期处置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