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2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 孔灵芝,白雅敏.落实关口前移策略开展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7):481-482. [4]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8-31. [5] 任静林,李红娟.1998—201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趋势与人群差异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6):30-33.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EB/OL]. (2010-01-01)[2025-04-21]. https: //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99979. [7] 李青,蔡乐,王文丽,等.云南省农村居民四种主要慢性病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9):926-928,944. [8] 刘敏,王丽敏,张梅,等.中国慢性病风险人群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4,32(8):569-573,579. [9] 谢瑾,董忠,方凯.北京市慢性病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特征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12):914-918,922. [10] 高明信,何祖新.农村社区慢性病高危人群体力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4):70-75. [11] 代畅. 慢性病高危人群体力活动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161. [12] 倪文庆,白雅敏,刘敏,等.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膳食干预效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2018,44(4):306-311. [13] 古孝勇,姜方平,王宏宇,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1年自然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22):4197-4202. [14] 付海龙,屈蒙,王红林,等.宝鸡市2015—2016年慢性病高危人群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1):48-50. [15] 高静. 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效果评价[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9. [16] 倪文庆,白雅敏,刘敏,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11):805-809. [17] 仝海员,张梦梦,覃玉,等.江苏省非慢性病居民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及高风险特征检出情况[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4):627-631. [18]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6):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