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色莺,沈张伟,范引光,等. 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2):1282-1285.
[2]何海,李巧巧,周超,等. 重庆市2004—2013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1):21-25.
[3]许继伟,宋旋,梁伟姿,等. 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29(2):213-216,220.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2014年1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2):87.
[5]王浩,张娜,薛付忠,王萍,等. 山东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空间流行特征[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3(2):81-86.
[6]段向阳,孟蕊,田俊丽,等. 包头市2005—2013年HIV/AIDS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8(11):665-667,692.
[7]房丽,王琦. 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4):429-430.
[8]黄丽花,万瑾,许燕君,等. 艾滋病高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求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5,28(3):11-14.
[9]徐娟,韩德琳,梁娴,等.中国四座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1):975-980.
[10]刘德清,李新,韩建华,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PITC效果评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1):9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