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预防医学 ›› 2013, Vol. 39 ›› Issue (2): 57-59.doi: 10.13217/j.scjpm.2013.02.057

•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 上一篇    下一篇

2006—2011年中山市登革热监测结果分析

岑永庄, 王曼, 汪涛, 舒波, 罗乐, 陈秀云   

  1. 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中山52840
  • 收稿日期:2012-12-04 出版日期:2013-04-20 发布日期:2013-09-23
  • 通讯作者:
  • 作者简介:岑永庄(1964—),男,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传染病流行病学
  • 基金资助:

Analysis of dengue surveillance in Zhongshan City, 2006-2011

CEN Yong-zhuang, WANG Man, WANG Tao, SHU Bo, LUO Le, CHEN Xiu-yun   

  • Received:2012-12-04 Online:2013-04-20 Published:2013-09-23
  • Contact:
  • About author:
  • Supported by:

摘要: 目的 分析2006—2011年中山市登革热媒介监测、血清学监测和暴发疫情监测数据,为中山市下一步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1年,媒介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每月定点监测,监测点包括:1家综合医院、1个小区和1家公园。血清学监测选择2家综合医院,2007—2011年,7—11月份连续采集≥100份发热伴骨痛或皮疹的门诊病人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登革热IgM抗体。采用SPSS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1年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结果显示所捕获的均为白纹伊蚊,12月至翌年3月诱蚊诱卵阳性指数(MOI)中位数<2,为伊蚊不活跃期;4月伊蚊密度上升,MOI中位数为2.37;5—10月MOI中位数>9,为伊蚊活跃期;11月伊蚊密度下降,MOI中位数降低到3.48。2006年MOI高峰为9—11月;2007—2011年MOI高峰均出现在5—8月。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仅2008年发现1例登革热IgM抗体阳性,阳性率0.9%(1/111)。2006—2011年间发生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首例发病日期为2007年9月22日,末例为10月7日,疫情持续16d,罹患率3.81%(16/420)。2007年9月和10月的MOI分别为6.50和6.85。结论 2006—2011年中山市登革热以散发病例为主,仅2007年出现一次小规模暴发。5—10月是伊蚊活跃期,中山市登革热暴发的风险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市民开展灭蚊活动。

Abstract:

中图分类号: 

  • R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