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预防医学 ›› 2014, Vol. 40 ›› Issue (4): 306-311.doi: 10.13217/j.scjpm.2014.0306
傅传喜1,杨琼英2,杨智聪1,李铁刚1,胡文穗1,董智强1,刘翔翊1,康燕1,毛新武1,王鸣1
FU Chuan-xi, YANG Qiong-ying, YANG Zhi-cong, LI Tie-gang, HU Wen-sui, DONG Zhi-qiang, LIU Xiang-yi, KANG Yan, MAO Xin-wu, WANG Ming
摘要: 目的 研究气象因子与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2005—2012年全人群每日流腮发病人数的数据和同期的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风速等主要气象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子与流腮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广州市2005—2012年共报告流腮49 760例,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中位数分别为28.3、24.2和21.2 ℃;日平均相对湿度中位数为75.0%;日平均日照时间中位数为3.9 h;日平均风速中位数为1.5 m/s;日平均气压中位数为1 007.1 hPa。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气温(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与流腮的发病呈正相关(r=0.305、0.314、0.321、0.207、0.215,均P<0.01),日平均气压与流腮的发病呈负相关(r=-0.460,P<0.01)。日平均气温为34.2 ℃,滞后0 d时相对危险度(RR)最大,为1.05(95% CI:1.02~1.10)。日平均相对湿度为99%,滞后24 d时RR值最大,为1.39(95% CI:1.03~1.89)。以各气象因子自身的中位数为参照值,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的第99百分位数(31.7 ℃、95%)在总滞后时间30、24 d对流腮发病的RR分别为1.81(1.41~2.32)、1.28(1.02~1.59)。气温对流腮发病的效应中,女性所受的热效应和冷效应均大于男性,热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结论 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可能是流腮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夏季应对易感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