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预防医学 ›› 2014, Vol. 40 ›› Issue (5): 440-444.doi: 10.13217/j.scjpm.2014.0440
李宇聪,杨丽,方昌勇,黄胜中,叶雪仪,袁达康
LI Yu-cong, YANG Li, FANG Chang-yong,HUANG Sheng-zhong, YE Xue-yi, YUAN Da-kang
摘要: 目的 了解东莞市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菌株来源为2012—2013年分别从东莞市食品监测、食物中毒患者及散发病例中分离的43株副溶血性弧菌。根据GB 4789.7—2013对43株副溶血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析;运用K-B纸片法对菌株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应用实时荧光PCR扩增法检测菌株的tdh、trh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43株副溶血菌株中,食物中毒患者、散发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主要为O3∶K6,占所有病例分离株的83.3%(15/18),25株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无优势血清型;43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0.0%,0/43)和头孢噻吩(敏感率为20.9%,9/43)敏感率低,对环丙沙星、磺胺复合、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敏感率为100.0%,43/43);毒力基因结果显示,病例分离株均只携带tdh基因,食品分离株均不携带tdh、trh基因;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腹泻散发病例、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带型相对集中,食品分离株带型相对分散,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同源性较高,不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PFGE带型一致。结论 食品分离株种类繁多且致病性较低,病例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且致病性较高。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