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主编
李艳
执行主编
杨颖
编辑部主任
陈亮
编辑部副主任
江金女
联系方式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群贤路160号 邮编:511430
电话:
(020)31051582
E-mail:
gdsjkzx_hnyfyx@gd.gov.cn
ISSN 1671-5039
CN 44-1550/R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
440100190072
微信公众号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尿液代谢组学研究中质控样本的制备方法研究
陈文才,高燕红,王晶,汤柳英,杨杏芬
2014, 40(5): 401-408. doi:
10.13217/j.scjpm.2014.0401
摘要
(
1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索代谢组学研究中尿液质控样本的制备方法。方法 运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健康志愿者、镉暴露者尿样和质控样本检测分析,并对获得的总离子流图、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及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该研究样本为4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晨尿、40名女性镉暴露者晨尿及来自于80份样本等体积混匀配置成的18份质控样本。随机选取的6份健康志愿者和6份镉暴露者尿样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条件下总离子流图不能完全重叠,6份质控样本总离子流图几乎完全重合。内源性代谢物log2转化的归一化丰度值的四分位数间距比较结果显示,质控样本与健康志愿者和镉暴露者样本代谢物log2转化的归一化丰度值分布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显示健康志愿者及镉暴露者样本散在分布,而质控样相对集中;进一步对质控样本分析发现,除平衡系统时使用的5个质控样本之外,其他13个质控样本变化均保持在2SD之间。结论 该研究配置的质控样本能够反映研究样本基本信息及系统的受控情况,建立了适用于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的质控样本制备方法。
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表达与表达产物的研究
向辉,朱海,刘钢,孙世宏,李颖,张汉斌,柳勤,王西丽
2014, 40(5): 409-415. doi:
10.13217/j.scjpm.2014.0409
摘要
(
10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5种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载体并鉴定其表达产物,为探讨高通量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相应的抗体技术快速检测带毒力基因的致病微生物的可行性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从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岛中选择特异性的毒力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分别提取5种目的细菌DNA片段,经PCR扩增、电泳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3a、pET-28a、pET-32a构建各自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内并提取质粒载体,构建后的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再转化入表达宿主E·coliBL21(DE3)。在0.1 mmol/L的IPTG诱导下,目的质粒载体在E·coliBL21(DE3)株中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蛋白。 结果 实验成功构建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细菌的毒力基因重组质粒载体pET-23a-eaeA、pET-28a-tdh、pET-28a-enterotoxin B、pET-32a-invA和pET-28a-ipaH,并克隆出969 bp的eaeA基因片段、567 bp的tdh基因片段、798 bp的enterotoxin B基因片段、1 041 bp的invA基因片段和771 bp的ipaH基因片段。重组质粒载体经酶切和测序与目标基因序列一致。在 E·coliBL21(DE3)株中有质粒表达蛋白37.5 kDa(eaeA)、26 kDa(tdh)、34.5 kDa(enterotoxin B)、41 kDa(invA)、32 kDa(ipaH)。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为下一步获得相应的毒力基因抗体及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应用奠定了基础。
双重荧光RT-PCR检测4种致病性亚型埃博拉病毒方法的建立
钟玉清,郑夔,苏锦坤,方盛藩,李小波,师永霞,黄吉城
2014, 40(5): 416-420. doi:
10.13217/j.scjpm.2014.0416
摘要
(
1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可同时检测苏丹、扎伊尔、本迪布焦和科特迪瓦4种致病性亚型埃博拉病毒的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4种致病性亚型埃博拉病毒的核蛋白NP基因保守序列,针对苏丹型/扎伊尔型病毒以及针对本迪布焦型/科特迪瓦型病毒,相应设计2套引物和探针。以体外转录的4种亚型埃博拉病毒RNA为模板,进行条件的优化以及方法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试验,建立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结果 新建立的双重荧光RT-PCR方法检测只对4种埃博拉病毒阳性对照RNA模板有特异性扩增,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均无交叉反应,2套引物和探针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到最低50拷贝/μL苏丹型和本迪布焦型埃博拉病毒阳性对照RNA模板的4种稀释度(2×108、2×106、2×104、2×102拷贝/μL)重复检测3次均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 建立的方法能同时检测上述4种亚型埃博拉病毒,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埃博拉病毒疑似病例的检测。
碰撞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液透析水中的10种元素
董明,张爱华,崔凡,孙毅,杨展鸿
2014, 40(5): 421-424. doi:
10.13217/j.scjpm.2014.0421
摘要
(
1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碰撞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血液透析水中铍、铬、铜、砷、镉、锑、钡、汞、铊、铅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45Sc、89Y、103Rh、175Lu作为内标元素,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直接测定血液透析水中铍、铬、铜、砷、镉、锑、钡、汞、铊、铅等10种元素的含量。结果 10种元素在0.0~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5~1.000 0,各元素的检出限为0.002~0.069 μg/L,定量下限为0.007~0.230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7%~10.76%,加标回收率为85.0%~106.9%。结论 该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适合测定血液透析水中10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用肉类及肝脏中9种β-受体激动剂
刘桂华,毛丽莎,朱舟,刘红河,康莉
2014, 40(5): 425-430. doi:
10.13217/j.scjpm.2014.0425
摘要
(
1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高效准确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猪、牛、羊肉及其肝脏中9种β-受体激动剂(菲洛特罗、异丙喘宁、特布他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克伦特罗、福马特洛、妥布特罗、苯乙醇胺A)残留的确证方法。方法 试样(10.0 g)经β-葡糖醛酸苷肽酶和芳基磺酸酯酶混合酶溶液在37 ℃酶解过夜,游离出结合态的β-激动剂,用高氯酸溶液提取后,分别经过HLB和MCX小柱2次净化处理,甲醇-0.1%甲酸水(10+90)复溶,采用d6-莱克多巴胺、d9-克仑特罗和d3-沙丁胺醇同位素作为分析的内标,采用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进行测定。用该方法对深圳市2012—2013年市售的720份样品进行β-受体激动剂的测定。结果 9种目标β-受体激动剂在1~50 μg/L范围内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0.995。在所测样品基质中,9种目标β-受体激动剂的方法定量限均为0.5 μg/kg,方法平均回收率为66.2%~119.4%,相对标准偏差为0.36%~10.02%。用所建立方法对720份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9份阳性样品,总检出率为1.25%,其中莱克多巴胺检出率为0.56% (4/720)、克伦特罗检出率为0.42%(3/720)、苯乙醇胺A检出率为0.28%(2/720)。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猪、牛、羊肉及其肝脏中9种β-受体激动剂的检测。
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李添娣,田东超,贠建培,林怡然,刘奋,李双凤
2014, 40(5): 431-435. doi:
10.13217/j.scjpm.2014.0431
摘要
(
1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活性炭管采样二硫化碳解吸,或者硅胶管采样丙酮解吸,经FFAP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的气相色谱测定甲基丙烯酸甲酯方法。对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解吸效率、采样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规范性研究。结果 该试验甲基丙烯酸甲酯线性范围分别为0.6~561.6 mg/L(活性炭管采样二硫化碳解吸)和0.6~1 497.6 mg/L(硅胶管采样丙酮解吸);检出限(相当于3倍噪声的含量)均为0.6 mg/L;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4和0.2 mg /m3(前者以活性炭采集1.5 L空气样品,后者以硅胶采集4.5 L空气样品计);活性炭管采样二硫化碳解吸和硅胶管采样丙酮解吸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的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4.0%和0.5%~2.5%;平均解吸效率分别为94.2%~97.5%和97.0%~98.3%;采样效率分别为99.8%~100.0%和94.1%~100.0%;100 mg活性炭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穿透容量>28.6 mg,300 mg硅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穿透容量>2.7 mg;2种固体吸附剂管采集的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7 d。结论 活性炭管采样二硫化碳解吸和硅胶管采样丙酮解吸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都可完全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测定。
锌原卟啉作为环境铅污染人群筛查指标的可行性研究
张爱华,董明,陈骏籍,崔凡,吴邦华,赖关朝,潘巧裕
2014, 40(5): 436-439. doi:
10.13217/j.scjpm.2014.0436
摘要
(
10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红细胞锌原卟啉(ZPP)应用于人群接触环境铅污染筛查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以紫金县某电池厂附近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集被调查者静脉血2~3 mL,采用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测定ZPP、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儿童以血铅含量≥100 μg/L、成年人以≥400 μg/L为慢性铅中毒判定标准。结果 共调查946名居民,其中1~13岁儿童174人、16~87岁成年人772人。儿童血铅含量超标率为14.9%(26/174),儿童ZPP含量中位数为0.780 μmol/L,血铅中位数为47.675 μg/L,儿童ZPP含量与血铅含量的相关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血铅含量超标率为9.5%(73/772),成人ZPP含量中位数为0.740 μmol/L,血铅中位数为69.572 μg/L,成人ZPP含量与血铅含量呈弱相关关系(r=0.344,P<0.05)。儿童血铅高水平组(血铅≥100 μg/L)ZPP含量与血铅含量呈较强的相关关系(r=0.530,P<0.05),儿童血铅低水平组(血铅<100 μg/L)ZPP含量与血铅含量的相关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血铅高水平组(血铅≥400 μg/L)和低水平组(血铅<400 μg/L)的ZPP含量与血铅含量均具有相关关系(r分别为0.566、0.142,均P<0.05)。结论 成人血铅或儿童血铅水平较高时,ZPP可以作为环境铅污染人群筛查的指标。
东莞市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李宇聪,杨丽,方昌勇,黄胜中,叶雪仪,袁达康
2014, 40(5): 440-444. doi:
10.13217/j.scjpm.2014.0440
摘要
(
1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东莞市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菌株来源为2012—2013年分别从东莞市食品监测、食物中毒患者及散发病例中分离的43株副溶血性弧菌。根据GB 4789.7—2013对43株副溶血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析;运用K-B纸片法对菌株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应用实时荧光PCR扩增法检测菌株的tdh、trh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43株副溶血菌株中,食物中毒患者、散发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主要为O3∶K6,占所有病例分离株的83.3%(15/18),25株食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无优势血清型;43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为0.0%,0/43)和头孢噻吩(敏感率为20.9%,9/43)敏感率低,对环丙沙星、磺胺复合、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敏感率为100.0%,43/43);毒力基因结果显示,病例分离株均只携带tdh基因,食品分离株均不携带tdh、trh基因;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腹泻散发病例、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带型相对集中,食品分离株带型相对分散,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同源性较高,不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PFGE带型一致。结论 食品分离株种类繁多且致病性较低,病例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且致病性较高。
2006—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食物中毒病例分离副溶血性弧菌O3∶K6的病原学特征研究
鞠长燕,陈香兰,黄锐敏
2014, 40(5): 445-449. doi:
10.13217/j.scjpm.2014.0445
摘要
(
1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2006—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从食物中毒病例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2006—2012年食物中毒腹泻病例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tdh和trh,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收集到2006—2012年食物中毒腹泻病例分离的44株副溶血性弧菌O3∶K6,全部携带tdh基因,不携带trh基因。PFGE显示,44株菌可分为2个克隆群,克隆群1(C1)有19株菌,每株菌有17~20个条带,克隆群2(C2)有25株菌,每株菌有17~18个条带,C1和C2在200、190和100 Kb 3个条带处有差异,其他条带基本相同。药敏结果显示,44株副溶血性弧菌O3∶K6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100.00%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2.73%(32/44)、18.18%(8/44)、18.18%(8/44),中度敏感率分别为9.09%(4/44)、65.91%(29/44) 、65.91%(29/44)。结论 该地区从食物中毒腹泻病例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O3∶K6主要的克隆群为C1和C2,携带tdh基因,不携带trh基因。
综述
前沿检测技术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
刘华章,孙敏英,梁会营
2014, 40(5): 450-453. doi:
10.13217/j.scjpm.2014.0450
摘要
(
1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沿检测技术尤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慢性病防控由群体水平向个体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发展。然而,我国慢性病防控系统的实验室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严重制约了基础研究成果向慢性病防控适宜技术的转化。本文就前沿检测技术在慢性病防控领域的应用情况和前景,及我国慢性病防控机构的实验室建设现状做一简要概述,希望能为我国慢性病防控模式创新提供思路和线索。
实验研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徐淑暖,韩媛媛,陈砚朦,彭寨玉,张少彬
2014, 40(5): 454-458. doi:
10.13217/j.scjpm.2014.0454
摘要
(
1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给出不确定度,建立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 试样中氯霉素经水溶解,用乙酸乙酯提取后用UPLC-MS/MS测定,采用内标法定量。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程序,绘制不确定度因果图,识别和分析不确定度来源,量化不确定度,计算合成不确定度。结果 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为(6.036±0.616)μg/kg,k=2。本实验中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是标准溶液浓度、标准曲线拟合、待测样品的制备时、回收率和样品测定的重复性等。结论 本实验中最大的不确定度来源于标准曲线的配制,容易偏高的回收率,不确定度分量因采用内标校正得到有效控制。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广东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结核病筛查工作评价
李建伟,蒋莉,连永娥,尹建军,周琳,钟球
2014, 40(5): 459-461. doi:
10.13217/j.scjpm.2014.0459
摘要
(
1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结核病筛查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方法 收集广东省121个县(区)级结核病防治规划区域2012年结核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防治管理工作年度报表资料,以工作覆盖率、结核病筛查率、结核病检查率和结核病检出率为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全省121个县(区)级结核病防治规划区域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结核病筛查工作的覆盖率为74.4%(90/121),结核病筛查率为76.5%(18 568/24 274),结核病检查率为39.7%(9 643/24 274),结核病检出率为2.1%(205/9 643)。新检出HIV阳性的结核病筛查率高于既往HIV阳性、珠三角地区结核病筛查率高于非珠三角地区、重点县区结核病筛查率高于非重点县区、结防机构隶属于疾控中心的结核病筛查率高于隶属于其他医疗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广东省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结核病筛查率偏低,今后需进一步落实和加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结核病筛查工作,提高工作覆盖率和筛查率。
2010—2013年阳山县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何兰香,李志奇,毛智趣,黄燕婷,祝秀勇
2014, 40(5): 462-464. doi:
10.13217/j.scjpm.2014.0462
摘要
(
15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阳山县2010—2013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梅毒、丙肝的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操作手册》方案要求对2010—2013年阳山县新进入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抗-HIV、抗-HCV和梅毒抗体(TP)。结果 共调查吸毒人员1 116人,其中男性1 057人(占94.71%),女性59人(占5.29%);平均年龄为30.62岁,以20~39岁年龄段为主(984人,占88.17%);吸毒方式以注射吸毒为主,共763人(占68.37%);注射吸毒者中曾共用针具吸毒636人,占注射吸毒者总数的83.36%。有商业性性行为者395人(占35.39%),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者94人(占23.80%)。1 116名吸毒者中检出抗-HCV阳性586例、梅毒阳性 83例、抗-HIV阳性13例,阳性率分别为52.51%、7.44%、1.16% 。586例HCV阳性者中379例ALT升高,升高率为64.68%。结论 阳山县吸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率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共用针具吸毒感染HCV的高危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大对吸毒人群的防病知识宣传力度,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防止HIV、梅毒、丙肝等在高危人群中传播及扩散。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影响CD4+T淋巴细胞增长因素分析
罗泽燕,徐励琴,杨剑英,刘思超,李钰
2014, 40(5): 465-467. doi:
10.13217/j.scjpm.2014.0465
摘要
(
1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影响CD4+T淋巴细胞增长的因素。方法 按《广东省艾滋病诊疗管理工作指引》对广东省某市192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随访;在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血检测CD4+T 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可能影响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 本次共调查艾滋病患者192例,男女比例为2.3∶1,平均年龄41.3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92.00±118.11)个/μL,治疗后为(282.15±145.1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BMI指数及漏服情况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CD4+T淋巴细胞的增长有影响(P<0.05或P<0.01),年龄越小、BMI指数越高、漏服次数越少的患者细胞计数值越高(β=-24.02、26.30、-31.56)。结论 增加依从性、全面改善营养状况、鼓励坚持治疗有利于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增长。
广东省HBV感染家庭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谭秋,吴承刚,梁剑,邵晓萍
2014, 40(5): 468-471. doi:
10.13217/j.scjpm.2014.0468
摘要
(
1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广东省乙肝病毒(HBV)感染家庭聚集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广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人群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成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和家庭内传播相关因素,实验室检测包括HBsAg、乙肝e抗体(抗-HB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采用相对危险度(OR)衡量不同的人群特征出现家庭聚集性病例的风险变化情况。结果 共调查到2006年广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发现的269户HBsAg阳性者及其家庭成员,193户(每户人口数≥2)中,有58户≥2例家庭成员HBsAg阳性,家庭聚集率为30.05%(58/193)。有家庭聚集性病例和无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年龄构成分别为0~14岁(20.29%和7.41%)、15~55岁(69.57%和75.56%)、>55岁(10.14%和17.04%),职业构成分别为儿童及学生(27.54%和11.85%)、农民及工人(54.35%和62.22%)。两组的年龄及职业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对于>55岁人群,0~14和15~55岁人群有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可能性更大(OR=4.600、2.975),相对于儿童及学生,农民及工人有家庭聚集性的可能性更小(OR=0.376)。有家庭聚集性的病例HBeAg阳性和抗-HBe阳性者分别占41.91%和52.21%,而无家庭聚集性病例阳性比例分别为9.63%和85.19%,两者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eAg阳性是HBV感染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OR=6.771),抗-HBe阳性是HBV感染家庭聚集的保护因素( OR=0.190);有家庭聚集性的病例ALT和AST升高者分别占27.94%和21.32%,均高于无家庭聚集性病例的13.43%和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LT、AST升高均是HBV感染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OR=2.499、2.523)。结论 HBeAg阳性、ALT和AST升高是HBV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危险因素,其家庭成员更应注重个人防护。
1起由腺病毒4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陈应坚,李静媚,周健明,李刚,房师松,刘渠,甘莉萍,金玉娟,杨慧,吴滨
2014, 40(5): 472-474. doi:
10.13217/j.scjpm.2014.0472
摘要
(
17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013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某幼儿园1起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采集病例咽拭子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毒进行初筛检测。对腺病毒初筛阳性样本扩增六邻体蛋白基因并测序,核酸序列采用ClustalX 和MEGA 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该起疫情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9月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16日,共发病17例,1例为老师,16例为学生,男生7例,女生9例,男女生罹患率分别为31.82%(7/22)和52.94 % (9/17)。病例临床特征为发热(17例)、咽痛(6例)、扁桃体发炎(4例)、皮疹(2例)等症状。共采集病例咽拭子样本4份,经实时荧光PCR检测均为腺病毒阳性,测序结果表明此次感染的病原体为腺病毒E亚属4型毒株。结论 该起疫情为由腺病毒4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
宜昌市2003—2012年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评价
蒋静,严毅,田滔滔,佟荟,徐英,杜舟
2014, 40(5): 475-477. doi:
10.13217/j.scjpm.2014.0475
摘要
(
1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宜昌市儿童常规基础免疫接种情况,促进全市免疫规划工作的平衡开展。方法 计算估算接种率,采用差值(D)和比值(R)评价方法对宜昌市2003—2012年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包括: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的可信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12年间全市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报告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均为100.00%,报告接种率为94.62%~100.00%,估算接种率为94.65%~99.99%。对D值与R值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除2003、2004、2005、2007年接种率判为“可疑”外,其他年份接种率均判为“可信”。结论 2003—2012年间接种率可信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定期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对于掌握常规免疫接种率真实水平非常重要.今后要做好摸底登记,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和人员培训,逐渐完善报告系统,提高监测质量。
检验技术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8种卤代烃
苏广宁,余胜兵,朱炳辉,钟秀华,许瑛华,王嘉健
2014, 40(5): 478-481. doi:
10.13217/j.scjpm.2014.0478
摘要
(
1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更高效、更灵敏、更高通量的生活饮用水中8种卤代烃(其中1,2-二溴乙烯较少见诸国内报道)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静态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通过对气相色谱条件及氯化钠浓度、顶空温度、顶空时间和取样体积等顶空条件的优化,建立顶空气相同时测定饮用水中8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快速方法。 结果 在0.50 g/mL氯化钠浓度、70 ℃顶空温度、25 min顶空时间、10.00 mL的取样体积条件下,选择DB—624毛细管色谱柱,8种挥发性卤代烃(分别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氯一溴甲烷、1,2-二溴乙烯、四氯乙烯、一氯二溴甲烷、三溴甲烷)在11 min内能达到有效分离。在优化的顶空条件和气相色谱条件下,8种卤代烃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2 5~1.250 0、0.002 5~0.250 0、0.012 3~1.230 0、0.013 0~1.300 0、0.002 6~0.260 0、0.013 0~1.300 0、0.014 3~1.430 0、0.037 5~3.750 0 μg/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3、0.999 7、0.998 8、0.999 6、0.998 5、0.999 1、0.998 9、0.999 2,检出限分别为0.004、0.001、0.004、0.004、0.004、0.004、0.005、0.012 μg/L,各组分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5.5%,各组分的回收率为94.0%~103.0%。结论 该方法具有分析效率高、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好等优点,可满足水质卫生标准的要求,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多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同时测定。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
戎伟丰,凌伟洁,丘静静,何嘉恒,刘晓勇,黄韬,吴邦华,张爱华
2014, 40(5): 482-485. doi:
10.13217/j.scjpm.2014.0482
摘要
(
1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环氧丙烷(PO)、环氧氯丙烷(ECH)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法。方法 采用活性炭管采样,5%(v/v)甲醇-二氯甲烷溶液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测定PO、ECH质量浓度。并同时进行解吸效率、精密度、采样效率、穿透容量、样品稳定性、干扰试验等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PO、ECH质量浓度分别在2.07~414.00、0.354~70.800 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 9,检出限分别为0.20、0.06 mg/L、定量下限分别为0.60、0.20 mg/L(分别以3、10倍标准差计算),最低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0.07、0.02 mg/m3、最低定量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07 mg/m3(以采集3.0 L空气计)。方法批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30%~6.00%、1.51%~6.57%,平均解吸效率分别为77.9%~82.1%、92.1%~94.4%。PO、ECH样品在-20 ℃冰箱中分别可保存5、7 d。结论 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PO、ECH的同时测定。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霍乱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李少彤,许少洪,陈宇,甘标,刘达雄,李映霞,吴琪,黄芳,曾雅
2014, 40(5): 486-491. doi:
10.13217/j.scjpm.2014.0486
摘要
(
10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并评价其在在霍乱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2013年每月从珠江海珠区沿岸6个河水监测点、6个河涌及养殖场污水监测点、2个市场海水产品监测点采集珠江水、污水及市售海水产品等外环境霍乱监测样本,利用LAMP技术进行检测,以传统分离培养法作对照,并对LAMP技术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试验。结果 共采集403份样本,荧光LAMP法共检出8份霍乱孤菌阳性,分离培养法检出6份霍乱孤菌阳性,经统计学分析,LAMP法和传统培养法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LAMP法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9.49%;LAMP法对霍乱弧菌的检测限可达2.88×102 CFU/mL,符合率为99.50%。结论 LAMP技术对霍乱弧菌检测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对基层疾控部门及临床实验室霍乱疫情的监控有实际意义。
卫生监督监测
2006—2013年广州地铁集中空调系统嗜肺军团菌的污染状况
张健,张颖,吴继彬,张欣强
2014, 40(5): 490-492. doi:
10.13217/j.scjpm.2014.0490
摘要
(
10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广州地铁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对2006—2011年和2013年采集的广州地铁集中空调冷却水和冷凝水的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的检测和血清分型,并对其中19株嗜肺军团菌分离株做PFGE分型鉴定,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计采集水样609份,嗜肺军团菌的平均检出率为17.73%(108/609),其中冷却水的检出率为23.01%(101/439),冷凝水检出率为4.12%(7/170)。有采集检测样品的年份均检出嗜肺军团菌,检出率在11.83%~22.73%,其中2013年检出率为最高,达22.73%(10/44)。在108份阳性水样中,共计分离到120株嗜肺军团菌,有12份水样在同一份样品中同时分离出2种不同血清型的嗜肺军团菌;从血清型分布来看,以LP1为主占55.00%(66/120),其次为LP14占29.17%(35/120)。19株嗜肺军团菌分离株PFGE分型相似性在79.9%~100.0%,可分为3个聚类群10个PFGE型。结论 广州地铁集中空调系统存在一定程度嗜肺军团菌污染。应加强广州地区地铁集中空调系统的监测力度,制定定期清洗和消毒计划,防止人群感染。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灾后的卫生防病工作评估
宋铁
2014, 40(5): 493-496. doi:
10.13217/j.scjpm.2014.0493
摘要
(
9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交流
2010—2012年龙门县旅游区温泉水水质卫生状况分析
黄贤,旋惠娟,余贤国,刘纯康
2014, 40(5): 497-498. doi:
10.13217/j.scjpm.2014.0497
摘要
(
10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龙门县旅游区温泉水水质状况,为今后加强旅游区温泉水的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有关卫生规范、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于2010—2012年对龙门县4个乡镇有旅游温泉聚集的11个点进行监测。结果 3年共抽检温泉水水样539份,全部项目合格的301份,总合格率为55.8%;各年合格率分别为48.3%(83/172)、61.9%(104/168)和57.3%(114/199)。微生物指标中,大肠菌群的总合格率为55.8%(301/539),细菌总数的总合格率为86.1%(464/539);理化指标中,pH值的总合格率为100.0%(539/539),尿素的总合格率为99.8%(538/539),游离余氯的总合格率为99.6%(537/539)。第1季度合格率最高为66.7%(92/138),第4季度合格率最低为48.6%(71/146),不同季度温泉水的水质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龙门县部分温泉水水质微生物污染较严重,今后需加大监督监测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佛山市184例疑似麻疹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谢翊,翁桐业,朱素仪,严文秀,吕燕华,廖华乐
2014, 40(5): 499-500. doi:
10.13217/j.scjpm.2014.0499
摘要
(
1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样本和病原学样本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佛山市下辖4个区内各医疗机构于2013年5—9月间所有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样本(咽拭和/或尿),血清样本采用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咽拭和尿液样本采用荧光PCR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4例麻疹疑似病例的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84.78%(156/184),咽拭样本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85.16%(155/182),尿液样本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0.16%(110/122)。血清IgM抗体阳性率、咽拭核酸阳性率、尿液核酸阳性率的不同采集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9例同时采集了咽拭和尿液样本的病例中,咽拭和尿液样本阳性率分别为89.92%(107/119)和91.60%(109/119),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疹疑似病例的咽拭和尿液样本的阳性检出率未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