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4-88.
[2]吴尊友.中国防治艾滋病30年主要成就与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2) :1329-1334.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
[4]王毅,李六林,张光贵,等.男男性行为者公开性取向与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10): 727-731.
[5]张敬东,颜洪海,李秀芳,等.同性固定性伴侣对男男性接触者 AIDS 高危行为的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2):84-86.
[6]王毅,李六林,樊静,等.有同性固定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非专一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2): 1025-1029.
[7]王毅,李六林,樊静,等.MSM同性偶然性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33-36.
[8]陈树昶,罗艳,许珂,等.安全套使用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3,22(12):25-28.
[9]计国平,徐杰,李晓静,等.安徽省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7):658-670.
[10]王毅,李六林,张光贵,等.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知识知晓及安全套使用现状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2):65-68.
[11]童戈.艾滋病防治工具书—MSM人群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0.
[12]王毅,李六林,张光贵,等.绵阳城区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现状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4):399-401.
[13]廖紫珺,王宏,陈江鹏,等.重庆市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33): 4503-4506,4509.
[14]王毅,李六林,樊静,等.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压力感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7,43(3): 201-205.
[15]张为民,李希如,叶礼奇,等.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1998,51(1):2-18.
[16]史同新,张北川,李秀芳,等.男男性行为者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668-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