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磊, 吴京阳, 柳力敏,等. 2001/2010年中国眼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盲治盲工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 2013(9):1869-1871. [2] Chua J, Lim B, Fenwick EK, et al.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impact of undiagnosed visually significant cataract: The singapore epidemiology of eye diseases study[J]. PLoS One, 2017, 12(1): e0170804. [3] 张丽琼, 崔浩, 赵家良,等. 我国九省眼病调查中黑龙江省双城市50岁及以上人群肓和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及致病原因调查[J]. 中华眼科杂志, 2014, 50(3): 173-178. [4] 孙炜, 于佳明, 尚琢,等. 辽宁省农村地区50岁以上人群致盲眼病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8):706-709. [5] 刘家琦, 李凤鸣, 吴静安, 等. 实用眼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 [6] 王心怡, 林君芬, 翟羽佳,等. 眼部和骨骼肌肉症状与使用不同视频显示终端的相关性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 2017, 29(3):226-230. [7] 杨梅, 张俊芳, 朱蓉嵘,等. 基于江苏省阜宁县农村人群的视力损伤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眼科杂志, 2017, 53(7):502-508. [8] 陈春明.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 [9]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8:251. [10] 王吉耀, 廖二元, 胡品津.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01-1010. [11]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2015—2100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J]. 人口研究, 2017, 41(4):60-71. [12] 熊妮娜, 叶奇, 施继良. 2006年中国老年人残疾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8):751-754. [13] 张绍丹, 梁远波, 孙晶,等. 基于体检中心的机会性眼病筛查的效果评价[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12):1120-1125. [14] 唐兰, 涂勤, 谢微波,等. 重庆地区眼病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 2015, 44(14): 1954-1956. [15] 刘珍容. 成都市体检人群眼病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 22(8):1309-1310. [16] 邢丽娟, 贾琪. 某区50岁及以上人群眼病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21): 5-7. [17] 付娟,闫佳敏,王亚丹,等.郑州市≥50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7):882-884,888. [18] Giannaccare G, Fresina M, Agnifili L, et al.Ocular-surface temperature modification by cataract surgery[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6, 42(7):983-989. [19] 陈战巧,俞颂平. 浙江省南部地区畲族老年人群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0, 21(10):25-29. [20] 刘玲玲,李海英,普措卓尕,等.西宁市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7):885-888. [21] 郭征东, 黄东辉, 唐先格,等. 胰岛素性屈光不正的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3):240-242. [22] 李筱荣, 刘巨平. 重视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7, 35(7):577-580. [23] 张红振,王二丽,朱乐如.白内障患者NOS、DPP及TFAR19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 12(12):1727-1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