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预防医学 ›› 2021, Vol. 47 ›› Issue (1): 124-127.doi: 10.12183/j.scjpm.2021.0124

• 临床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导管相关性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

解莹, 徐馨, 关惠允   

  1.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 收稿日期:2020-09-02 出版日期:2021-01-20 发布日期:2021-02-07
  • 作者简介:解莹(1971—),女,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静脉输液治疗工作

  • Received:2020-09-02 Online:2021-01-20 Published:2021-02-07

摘要: 目的 探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infection,CRI)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7—2018年丹东市某医院进行PICC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医院病历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穿刺部位、穿刺方法、穿刺次数、导管材料、PICC导管留置时间、使用激素、导管类型、置管经验、PICC治疗季节、疾病类型等信息,并对PICC感染情况进行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PICC治疗患者信息984条,男女性别比为1.23∶1,年龄18~79岁,以60~79岁为主,占70.43%。主要穿刺部位为贵要静脉,占81.91%。共有88例(8.94%)发生CRI;其中局部感染58例(65.91%),血流感染25例(28.41%),其他5例(5.68%)。88例CRI患者中共检测出117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5.55%。合并基础疾病(OR=2.910)、盲穿(OR=2.705)、穿刺次数≥2次(OR=17.655)、PICC导管留置时间≥30 d(OR=2.179)、操作人员置管经验<50次(OR=6.994)、夏季(OR=4.402)和春季(OR=2.416)行PICC治疗是PICC治疗患者发生CRI的危险因素。结论 PICC治疗患者具有较高的CRI发生风险,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感染的发生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以提高PICC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 导管相关性感染, 现状,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 R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