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业飞, 樊莉蕊, 陈韵聪, 等. 青年学生性健康特征与教育需求调查的聚类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1):1923-1929. [2] 郭伟贵, 茅乃玲, 沈智勇. 学校艾滋病防控面临的挑战及策略[J]. 实用预防医学, 2020,27(11):1403-1405. [3] 蔡永年, 肖民扬, 宋丽军, 等. 云南省2015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性行为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7,23(11):1062-1064. [4] 李静, 余雨枫, 余金莲, 等. 我国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率的Meta分析[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2, 29(7):4-8. [5] 严燚, 严敏, 栾荣生, 等. 深圳市大学生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12):1784-1786. [6] 赵乙璇, 周笑楠, 岳璐,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性防护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3, 50(9):1675-1681. [7] 翟雯雯, 张建新, 黄玉玲, 等. 大学生防艾生活技能对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 35(12):1384-1389. [8] 周楚, 董薇, 吴尊友, 等. 35岁及以上低档暗娼安全套使用及梅毒感染情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6):745-749. [9] 王媛媛, 田飞, 刘壮. 2016—2020年某市某区监测哨点暗娼使用安全套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2, 38(1):39-43. [10] 马宝龙, 曹淑芳, 丁思铭. 废水中精神活性物质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2(2):14-22. [11]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2] Bae YS, Kim DH.A comparison of the sexu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Korean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in Korea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J].Open J Nurs,2015,5:1053-1062. [13] 葛琳, 崔岩, 李东民, 等. 青年学生2010—2015年艾滋病相关性行为连续横断面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11):1611-1613、1617. [14] 凌倩, 李培龙, 汤后林, 等. 青少年及青年HIV感染影响因素[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164-169. [15] 温雅, 黄勤, 栾荣生, 等. 成都市成华区大学生艾滋病综合监测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7, 33(6):518-522. [16] Łukaszek M .Patter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risky sexual experienc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21):14239. [17] 黎健荣, 杨放, 付笑冰, 等. 广东省2016—2019年新型毒品使用者HIV HCV 梅毒感染状况及高危行为特征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 27(12):1414-1417. [18] 段振华, 范双凤, 施雅莹, 等. 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0, 36(6):714-718. [19] 王汝佳, 鲍彦平. 合成毒品使用人群中HIV感染状态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传染病信息, 2017, 30(6):346-350. [20] 兰林友, 王晗冰. 新型毒品与女性吸毒者高危性行为和艾滋病感染及传播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 2022, 35(6):60-64. [21] 周漪颖, 崔巍, 张鑫, 等. 新精神活性物质分类现状与管制展望[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0, 26(6):311-317. [22] Yosef T, Nigussie T.Behavioral profiles and attitude toward condom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outhwest Ethiopia[J]. Biomed Res Int,2020,2020:9582139. [23] Mokgatle MM, Madiba S, Cele 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isky sexual behaviors, self-reporte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knowledge of symptoms and partner notification practices among male and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retoria, South Africa[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11): 5660. [24] Cuffe KM, Coor A, Hogben M,et al.Health care access and service use among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respondents engaging in high-risk sexual behaviors,2016[J]. Sex Transm Dis, 2020, 47( 1) : 62-66. [25] 马皓苓, 李德显.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实证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134-141. [26] 韩佳禹, 余彬, 杨诗凡. 成都市低年级大学生冲动性评估与影响因素探讨[J]. 中国健康教育, 2021, 37(7):668-671. [27] 蔡衡衡, 刘鑫. 新精神活性物质发展与管制综述[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21, 36(1):14-19. [28] 张涵卿, 陈帅锋. 中美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 27(3):365-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