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震坤,王子伟,沈霞,等.1992—2017年中国孕产妇死亡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55(6) : 742-746.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2021-09-08)[2022-01-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 [3]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全国妇幼健康监测工作手册(2021版)[EB/OL].(2021-12-08)[2022-01-14].http://www.mchscn.cn/. [4] 李望晨,张利平,孔雨佳,等.我国妇幼死亡率GM(1,1)与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4):366-368. [5] 刘天,王芸,姚梦雷,等.GM(1,1)灰色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其组合模型和SARIMA模型在甲肝发病数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华南预防医学,2019,45(2):128-132. [6] 任正洪. 孕产妇死亡率的灰色预测[J].中国卫生统计,2005(1):21-23. [7] 国家卫生健康委.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EB/OL].(2021-10-9)[2022-01-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5/content_5642740.htm. [8] 曾梦君,吴颖岚,陈霞,等.2010—2019年湖南省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2):241-244. [9] 统计局.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委员会,2020:217. [10] 汪金鹏,张文婕,王小丽,等.2007—2018年新疆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6):688-691. [11] 刘兴会,杨慧霞.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措施评价[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3,16(8):449-451. [12] 刘兴会,陈锰.降低中国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36(1):54-56. [13] Liang J,Dai L,Zhu J,et al.Preventable maternal mortality:Geographic/rural- urban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from the population-based maternal mortality surveillance system in 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1,11:243. [14] 董爱芹,解秀霞,李红霞.高危妊娠孕妇特征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9):1198-1200. [15] 卢家凯. 提高妊娠合并危重心脏病孕产妇围手术期处理质量的关键环节[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9, 54(3):149-153. [16] 汤榕,李相荣,冯天义,等.2005—2014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8, 35(9):710-712. [17] 汪金鹏,王小丽.2011—2018年乌鲁木齐市孕产妇死亡与孕产期保健服务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20,27(7):826-829. [18] 叶年升,张长丽,祝林玉,等.1999—2014年恩施州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7, 30(8):31-34. [19] 冯星淋,杨青,徐玲,等.中国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5的进程和挑战[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43(3):391-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