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登革热防治手册[M]. 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邓惠,刘礼平,蔡松武,等. 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研究[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30(1):60-64. [3] 岳玉娟,刘小波,任东升,等. 中国大陆2005—202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3,34(6):761-766. [4] 杨蕊,龙佳敏,王霞,等. 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监测预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2):305-312. [5] 宁丹,孙九峰,彭志强,等.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J].华南预防医学,2017,43(4):368-372. [6] 景钦隆,罗雷,李晓宁,等. 布雷图指数、输入病例、气象因子与登革热本地流行的关系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2015,41(5):401-406. [7] 谭小华,邓爱萍,张应涛,等. 广东省2020—2022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6):954-959. [8] 李晓宁. 广州市蚊媒监测研究[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21,28(2):134-138. [9] 周金华,何时雨,刘通,等. 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J/OL].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6[2024-11-15]. https://doi.org/10.16250/j.32.1374.2024006. [10] 林良强. 深圳市2017年登革热疫情和蚊媒监测分析[J]. 中国卫生杀虫药械,2019(4):343-345. [11] 沈培林. 2014—2019年深圳市龙岗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2):1532-1535. [12] 沈纪川. 媒介和气象因素对广州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13] Pham HV, Doan HT, Phan TT, et al.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ngue fever in a central Highlands Province, Vietnam[J]. BMC Infec Dis, 2011: 11,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