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20
   下一期
    论著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杨芬, 钟豪杰, 洪腾, 张锦清, 林文青
    2013, 39(1):  1-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01
    摘要 ( 1570 )   PDF (1089KB) ( 10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 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6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 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 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华南预防医学》2013年调整页码和定价的启事
    本刊编辑部
    2013, 39(1):  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05
    摘要 ( 1015 )   PDF (927KB) ( 7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并备案,《华南预防医学》杂志拟从2013年第1期开始,页码从80页调整至100页,每本杂志的定价由8.00元调整为10.00元,每份杂志全年的定价由48.00元调整为60.00元。敬请广大读者按照新的定价订阅2013年度《华南预防医学》杂志。
    论著
    广西2009—2011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王勇, 唐振柱, 朱秋映, 刘伟, 朱金辉, 郑文彬
    2013, 39(1):  6-1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06
    摘要 ( 1854 )   PDF (3405KB) ( 1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09—2011年广西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历史卡片下载"处分别下载截至2009、2010和2011年底广西累计报告HIV/AIDS数据库,对该数据库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共36 669例(HIV 23 893例,占65.2%;AIDS 12 776例,占34.8%)。其中男性24 599例、女性12 070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5.7%(24 095/36 669);年龄分布以20~39岁所占比例最大,但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57.7%(43 660/75 716)降至2011年的36.1%(5 150/14 250),≥60岁年龄段的病例数上升明显,从2009年的18.7%(2 012/10 771)升至2011年的28.4%(4 052/14 250);已婚有配偶者占64.5%(23 664/36 669),其中52.4%(12 406/23 664)进行了配偶检测,检出阳性率为56.0%(6 946/12 406);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2011年所占比例达90.0%(12 821/14 250);男性病例和40岁以下女性病例以非婚异性接触史为主,分别为74.6%(18 998/25 466)、60.5%(3 737/6 179),≥40岁女性病例以阳性配偶/固定性伴接触史为主,为52.4%(2 633/5 023)。2009—2011年报告死亡9 282例,其中当年报告当年死亡4 471例,占新报告病例数的12.2%(4 471/36 669),占报告死亡数的48.2%(4 471/9 282)。结论 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及死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艾滋病疫情流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中老年人群报告感染者及病人数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存在病人发现晚的问题。应加强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监测,争取早发现和积极治疗病例,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新发感染和病死率。
    广东省居民应对热浪的适应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何志辉, 刘涛, 许燕君, 宋秀玲, 严青华, 谢慧妍, 周少恩, 马文军
    2013, 39(1):  12-1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12
    摘要 ( 1557 )   PDF (1374KB) ( 8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居民对热浪的适应行为现状,并进一步了解适应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4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于2010年9—11月抽取了5个城市中10个县区街道/乡镇的家庭为调查样本户,对每个住户采用KISH表法确定1名15~69岁的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热浪相关知识、对热浪的健康风险认知、对热浪的适应行为和个人世界观。采用协方差分析对热浪的适应水平的相关因素及热浪相关知识与世界观之间对适应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 共调查2 183名居民,平均年龄为(39.31±14.16)岁,其中男性1 165人(53.37%),城市居民1 064人(48.74%)。居民对热浪的知晓率为38.62%(843/2 183),居民对热浪的健康风险认知平均得分为4.22分(满分7分)。高温热浪期间,98.05%(2 140/2 183)的居民采取了至少1项适应行为,最常采用的适应行为是多喝水(占87.04%,1 900/2 183),最少用的适应行为是去有空调的公共场所(30.40%,663/2 183),平均适应行为得分为(4.80±2.39)(满分10分),该得分在中年者、文化水平较高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服务人员以及世界观为平等主义者中较高(P<0.01或P<0.05)。另外,热浪相关知识与适应水平呈正相关(P<0.01),热浪相关知识与世界观之间对适应水平具有交互作用(P<0.01)。结论 广东省居民对热浪适应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职业、世界观和热浪相关知识,并且热浪相关知识与适应水平之间的关联程度受个人世界观的影响。
    广东省居民伤害谱及疾病负担研究
    胡梦珏, 马文军, 许燕君, 徐浩峰, 宋秀玲, 聂少萍, 何志辉, 陈思秇
    2013, 39(1):  18-22.  doi:10.13217/j.scjpm.2013.01.018
    摘要 ( 1515 )   PDF (1192KB) ( 10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居民伤害谱及其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非致死性调查采用4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大、中小城市、1类和2类农村各3个县区;致死性伤害调查采取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3个调查点进行调查。结合2000年全省人口普查不同地区分年龄组和性别人口数,计算住院、门诊处理和自己/他人处理或没有处理人数分别与死亡人数的比值,绘制广东省居民伤害谱金字塔图。利用致死性调查和非致死性调查数据估算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结果 非致死性伤害共调查18 505人,发生伤害4 046人,发生率21.9%,标化率为21.2%。其中,城市、农村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7.7%(1 647/9 294)、26.7%(2 459/9 210);男性、女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3.9%(2 228/9 324)、19.8%(1 818/9 168);0~19、20~59及≥60岁组人群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8.4%(2 156/7 592)、17.0%(1 432/8 437)、19.2%(458/2 388)。广东省居民伤害死亡、住院、门诊、自己/他人处理或没有处理的比例为1∶27∶126∶472;城乡居民的伤害谱比例接近,但农村(26.7%)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市(17.7%);女性(1∶35∶149∶651)伤害的伤害谱比例高于男性(1∶23∶115∶382);伤害死亡、住院、门诊、自己/他人处理或没有处理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死因回顾性调查共调查了7 721例伤害死亡病例,伤害死亡率为50.7/10万,标化率为47.8/10万,估算广东省每年因伤害死亡约38 000人,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为117.3万人年,城市、农村、男性、女性的YPLL分别为48.9、68.4、78.9、38.4万人年。全省主要的前7种非致死性伤害每年需要的住院和门诊费用为63亿元,其中住院52亿元、门诊11亿元。结论 广东省不同地区、性别、年龄组居民伤害谱不同,疾病负担沉重,迫切需要动员资源,加强预防控制力度。

    利用灰色残差法GM模型预测广东省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
    吴发好, 谢雪妹, 方艳, 代吉亚, 宋铁, 李灵辉
    2013, 39(1):  23-27+3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23
    摘要 ( 1702 )   PDF (1138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用滑动平均法和灰色残差法GM模型建立预测预警模型,并预测广东省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为今后防治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2004—2011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基于滑动平均法的灰色残差法GM模型(III型),并对传统灰色GM模型(Ⅰ型)、基于滑动平均法的灰色GM模型(Ⅱ型)分别以平均相对误差、后验差、小误差概率作为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模型(Ⅰ、Ⅱ、III型)进行实例预测分析,经过精度指标检验结果分别为:模型Ⅰ:C=0.39,P=1.00,模型精度为2级(良),平均相对误差ψ=8.86%;模型Ⅱ:C=0.34,P=1.00,模型精度为1级(优),平均相对误差ψ=7.53%;模型III:C=0.22,P=1.00,模型精度为1级(优),平均相对误差ψ=5.21%。由此得出,模型III较模型(Ⅰ、Ⅱ)在模型精度等级及平均相对误差相对比较小。运用模型Ⅲ对广东省2012、2013、2014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为5.069 3/10万、4.514 0/10万、4.027 0/10万。结论 经过3种模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滑动平均法的灰色残差法GM模型(III型)的拟合精度很高,最终验证了该模型应用于广东省在细菌性痢疾疫情预测方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预测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提供依据。
    东莞市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柏芬, 朱建琼, 张巧利, 王晓霞, 刘爱红, 伦玉华, 方晓君, 卓彬鼓
    2013, 39(1):  28-3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28
    摘要 ( 1724 )   PDF (976KB) ( 9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东莞市不同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莞市工厂工人、学生、村民3类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群特征、基本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方法分析其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2 880人,其中男性1 385人,女性1 495人。工人、学生、村民平均年龄分别为(27.51±6.70)(16.16±0.97)、(35.46±10.54)岁。学历以初中及高中/中专为主,分别占35.42%(1 020/2 880)、42.19%(1 215/2 880)。本次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1.77%(2 643/2 880),其中工人、学生、村民3类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4.92%(915/964)、91.88%(883/961)和88.48%(845/95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沿海片(OR=0.50)、30~39岁(OR=0.61)、在婚(OR=0.39)、大专或以上学历(OR=0.21)的艾滋病知识水平较高,丘陵片/水乡片(OR=1.95、2.23)、学生/村民(OR=1.65、2.43)、年龄≥40岁(OR=1.31)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偏低。结论 东莞市人群艾滋病知识水平较高,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水乡/丘陵片、低年龄段、低文化程度、未婚/同居者及高年龄段(≥40岁)者的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2005—2011年深圳市男男性行为者梅毒/HIV流行趋势分析
    蔡于茂, 宋亚娟, 潘鹏, 洪福昌, 冯铁建
    2013, 39(1):  32-34.  doi:10.13217/j.scjpm.2013.01.032
    摘要 ( 1618 )   PDF (1108KB) ( 1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05—2011年深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梅毒/HIV流行趋势,为政府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深圳市MSM人群梅毒/HIV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法进行流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共检测5 232名MSM,检出梅毒阳性1 097例,总阳性率为20.97%,各年阳性率分别为9.92%~24.09%;检出HIV阳性338例,总阳性率为6.46%,各年阳性率分别为1.65%~9.02%,其中186例(3.56%)合并感染梅毒。深圳市MSM人群梅毒感染率从2005年起快速上升,2006年达到19.01%,2008年达到峰值(24.09%)后,一直维持波动在20%左右,走势平稳(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P>0.05);HIV感染率同样从2005年起快速上升,2009年达到峰值(9.02%)后,稳定在7%左右,呈上升趋势(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P<0.01)。结论 深圳市MSM人群梅毒感染率居高不下,HIV感染率逐年升高,应加大对MSM人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力度。
    2007—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刘光定, 李苌辉, 曾郁, 陈向云
    2013, 39(1):  35-3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35
    摘要 ( 1513 )   PDF (1163KB) ( 8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襄州区0~6岁儿童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6 789例,发病数占全人群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70%(6 789/16 280),年均发病率为2 138.3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26.99/10万、1 178.63/10万、1 503.28/10万、1 746.99/10万和4 743.47/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细菌性痢疾,占发病总数的97.57%(6 624/6 789)。全区各镇均有病例报告,城区发病率(3 375.93/10万)高于农村(1 938.17/10万)(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期(3 916例,占57.6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80∶1(4 364∶2 425),2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占78.01%(5 296/6 789),散居儿童发病占83.72%(5 684/6 789)。结论 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为主要报告病种,应加大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力度,防止暴发与流行。
    2010—2011年惠州市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刘燕, 曾健君, 方巧云, 杨剑英
    2013, 39(1):  38-40.  doi:10.13217/j.scjpm.2013.01.038
    摘要 ( 1424 )   PDF (1183KB) ( 8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惠州市2010—2011年流感病毒的变异、变化及流行规律,做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采集惠州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样本,先采用RT-PCR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阳性的样本再用常规狗肾传代细胞(MDCK细胞)法分离流感病毒并进行毒株鉴定。结果 2010年共检测634份ILI咽拭子样本,检出阳性105份,阳性率为16.5%,其中A型H3N2 26份、新甲型H1N1 23份、B型56份;从105份阳性样本中分离出13株流感病毒株,分离率为12.3%,其中B型毒株8株、A型H3N2毒株5株。2011年共检测487份样本,检出阳性91份,阳性率为19.9%,其中A型H3N2 5份、新甲型H1N1 37份、B型49份;从91份阳性样本中分离出40株流感病毒株,分离率为43.9%,其中新甲型H1N1 21株、B型19株。结论 2010—2011年惠州市流感病毒株的流行每年都发生型别的变化;RT-PCR检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但细胞分离法仍是实验室诊断和监测流感的金标准。
    2008—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邹惠英, 刘丽红, 罗伟炎, 钟文娴, 吕昌东, 杜战平, 曾振强
    2013, 39(1):  41-42+4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1
    摘要 ( 1425 )   PDF (1131KB) ( 8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深圳市龙岗区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动态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监测的流感样病例(ILI)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ILI鼻咽拭子或咽漱液样本进行流感病毒分离;从2009年8月开始采用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结果 3年监测医院门急诊就诊总人数为480 473人次,其中ILI 16 233例,ILI比例为3.38%。ILI主要集中在0~4及5~14岁年龄组,分别为8 602例(占52.99%)和4 169例(占25.68%)。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每年均呈双峰型流行趋势,2008年ILI主要集中在2—3及6—7月,2009年集中在4—7及11—12月,2010年集中在3—5及7—9月。2008—2010年从1 671份样本中分离出季节性流感病毒株142株,其中A型62株、B型80株;2009—2010年从679份样本中检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04份,其中2009年阳性检出率为60.80%(183/301),2010年阳性检出率为5.56%(21/378)。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2008—2010年季节性流感发病相对平稳,2009年甲型H1N1流感较为活跃。
    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
    杨丽莉, 李铁钢, 刘慧, 范健文, 杨翠辉, 蔡明伟
    2013, 39(1):  43-4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3
    摘要 ( 1532 )   PDF (1349KB) ( 9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以及流感流行优势毒株的分布情况,为辖区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011年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家哨点医院监测门诊2011年共接诊病人241 107人次,其中ILI 10 142人次,ILI比例为4.21%。共检测ILI样本446份,检出流感病毒阳性59份,阳性率为13.23%;其中检出新甲型H1N1流感43份、H3N2流感1份、B型流感15份,分别占72.88%、1.69%和、25.42%。流感优势毒株从4月开始出现转折,从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转为以B型流感病毒为主。1月底至2月上旬呈现流行小高峰,峰值ILI比例为7.17%,流行由新甲型H1N1引起。结论 2011年广州市荔湾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亚型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流行优势毒株为甲型H1N1和B型,流感流行整体活跃程度低于历史同期水平。
    阳江市2006—2011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陈星红, 李文杰, 苏珊, 曾广富
    2013, 39(1):  46-47+50.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6
    摘要 ( 1536 )   PDF (955KB) ( 7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阳江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1年阳江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暴发疫情中流感样病例咽拭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2006—2011年全市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130起,涉疫177 334人,累计发病8 580例,总罹患率为4.84%,死亡1例,病死率为0.01%;2009年出现4月和11月2个流行高峰,其他年份以4—5月为流行高峰;发生场所集中在小学(58起、占44.62%)、中学(32起、占24.62%)和幼儿园(30起、占23.08%);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新甲型H1N1流感46起,占35.38%,H3N2型流感50起,占38.46%,B型流感33起,占25.38%,未检出流感病毒1起,占0.77%。结论 阳江市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加强健康教育和落实学校晨检制度是预防控制流感暴发的重要措施。
    深圳市龙岗区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徐亚军, 李静媚, 王琼瑶, 谷素英
    2013, 39(1):  48-50.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8
    摘要 ( 1395 )   PDF (982KB) ( 9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深圳市龙岗区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手足口病26 933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39.38/10万;死亡20例,死亡率为0.18/10万。报告重症病例99例,重症率为0.37%(99/26 933)。发病存在2个高峰,主高峰为4—7月(15 759例,占58.51%),次高峰为9—10月(4 625例,占17.13%)。全区各街道均有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布吉、龙岗、龙城及坪地4个街道,共报告病例19 971例,占总病例数的74.15%。病例集中在0~4岁年龄组,共报告24 087例,占总病例数的89.43%;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77∶1;发病以散居儿童(15 124例,占56.15%)和托幼儿童为主(10 752例,占39.92%)。检测病例样本858份,检出病毒核酸阳性466份,阳性检出率为54.31%,其中EV71核酸阳性257份(占29.95%),CoxA16核酸阳性120份(占13.99%)。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人群特征,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对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广东省2006—2011年恙虫病流行病学分析
    彭志强, 钟豪杰, 梁文佳
    2013, 39(1):  51-52+5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51
    摘要 ( 1232 )   PDF (956KB) ( 10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6—2011年恙虫病疫情资料,为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2006—2011年恙虫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全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4 973例,死亡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8/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41/10万、0.41/10万、0.76/10万、0.96/10万、1.16/10万和1.40/10万。5—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共报告病例4 651例,占总病例数的93.53%。2006—2011年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地市分别为广州(2 138例)、肇庆(717例)、云浮(353例)、茂名(318例)、韶关(248例),这5个市报告病例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5.89%。男性2 410例,女性2 563例,男女性别比为1∶1.06;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及以上年龄组,共报告3 553例(占71.45%);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共报告2 884例(占57.99%)。结论 广东省恙虫病发病高峰在夏秋季,发病人群以40岁及以上农民为主;建议加强恙虫病的监测和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广州市2例婴儿B群流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崔敏, 蔡衍珊, 许建雄, 李美霞, 肖新才, 张欣强, 王鸣
    2013, 39(1):  53-5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53
    摘要 ( 1642 )   PDF (977KB) ( 1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查明广州市2例流脑病例的感染来源、流行特征,为流脑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病例血液、脑脊液及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样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鉴定,采用K-B和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 2例病例分别为3、4月龄婴儿,临床分型均为暴发型流脑;病例的血液、脑脊液样本及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样本均培养出B群脑膜炎奈瑟菌。病例1及其外婆检出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完全一致,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同源性为100%;病例2及其爷爷检出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也完全一致,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同源性为100%。结论 根据2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该2例病例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暴发型流脑病例,病例间无关联,为散发疫情。
    广东省2010年本地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分析
    吴承刚, 郑慧贞, 韩轲, 郭雪, 郑焕英, 徐宁, 张吉凯
    2013, 39(1):  56-5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56
    摘要 ( 1357 )   PDF (970KB) ( 8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本地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方法 2010年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市本地户籍健康人群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清样本采集,采用微量细胞中和抗体试验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分别采用2检验和F检验比较分析不同人群之间的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使用SNK-q检验。结果 全省共调查1 309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58%(1 238/1 309)、95.72%(1 253/1 309)和89.38%(1 170/1 309);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7.59、1∶56.67、1∶30.23。不同年龄组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省21个地市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城市和农村人群的脊灰Ⅰ、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则城市高于农村(P<0.01)。结论 广东省本地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个别地区的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较低。
    潮州市2011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林柱嘉
    2013, 39(1):  59-60+63.  doi:10.13217/j.scjpm.2013.01.059
    摘要 ( 1231 )   PDF (1017KB) ( 9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潮州市鼠形动物、媒介宿主种群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 于2011年7—10月,选择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东郊村、河内村和桥东街道社光村、东湖居民区作为监测点,采用夹笼法和逐日捕鼠法捕获鼠类。计算鼠体蚤和室内游离蚤指数;病原学监测采用解剖压印培养,血清学监测采用IHA检验。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408只,属2目2科5种,其中褐家鼠占51.23%(209/408)、黄胸鼠占17.65%(72/408)、小家鼠占15.20%(62/408);室内鼠密度监测共捕获鼠形动物113只,捕鼠率为褐家鼠5.50%(66/1 200)、黄胸鼠1.92%(23/1 200);室外鼠密度监测共捕获鼠形动物57只,捕鼠率为褐家鼠1.75%(21/1 200)、黄胸鼠1.58%(19/1 200)。共梳检鼠形动物135只,带蚤26只,染蚤率为19.26%(26/135),获蚤27匹,均为印鼠客蚤,总蚤指数为0.20(27/135),室内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3(13/450);经鼠疫细菌学检查鼠形动物材料333份,均未检出鼠疫杆菌;共检测鼠形动物血清308份,结果均未检出鼠疫特异性F1抗体。结论 褐家鼠为潮州市鼠形动物优势种,未发现潮州市有动物鼠疫流行的信息,但仍需开展鼠疫监测。
    2006—2011年广东省始兴县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邓月娇, 谢伦庚, 林卫, 黄健明
    2013, 39(1):  61-63.  doi:10.13217/j.scjpm.2013.01.061
    摘要 ( 1484 )   PDF (1037KB) ( 9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始兴县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为更好地控制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现住址为始兴县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699例,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0.07/10万~58.93/10万,年均发病率为47.85/10万。9—12月为流行高峰期,共报告病例362例,占总病例数的51.79%。699例病例中男性413例、女性286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56.22%(393/699);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330例、占47.21%,其次为农民186例、占26.64%。共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159例,其中病毒感染144例、细菌感染9例、真菌感染6例。144例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病例中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83例,占病毒感染性腹泻的57.64%;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42例,占29.17%。结论 始兴县2006—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中,秋冬季是好发季节,轮状病毒可能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主要病原。
    双柏县2003—2011年涂阳肺结核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李映金, 杨明惠
    2013, 39(1):  64-65+6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64
    摘要 ( 1268 )   PDF (954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03—2011年双柏县涂阳肺结核病例的发现、分布和管理、治疗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11年经双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确诊并全程督导治疗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例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年间共管理和治疗涂阳病例529例,9年平均涂阳登记率为37.85/10万。其中初治涂阳428例,占涂阳病例总数的80.90%,平均新涂阳任务完成率为108.63%(428/394),治愈率为96.73%(414/428);复治涂阳101例,占涂阳病例总数的19.10%,治愈率为87.13%(88/101)。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共486例,占91.87%。结论 双柏县经过9年肺结核防控策略的实施,肺结核病例涂阳率、新涂阳任务完成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有效遏制了结核病在该县的传播和流行。
    百色市2008—2011年风疹流行情况分析
    蒙建军
    2013, 39(1):  66-6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66
    摘要 ( 1251 )   PDF (972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百色市2008—2011年风疹发病情况,为控制风疹流行和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百色市2008—2011年风疹监测资料。结果 2008—2011年全市共报告风疹病例550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出现在4—6月,共报告风疹病例391例,占总病例数的71.09%。男性277例,女性273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0.99;发病年龄集中在5~19岁年龄组,其中又以10~19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8.00%(264/550);报告病例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学生356例(占64.73%)、散居儿童80例(占14.55%)和托幼儿童73例(占13.27%)。共报告风疹暴发疫情12起,发生病例296例,占总病例数的53.82%。结论 百色市风疹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儿童为主,今后应继续加强对风疹的监测工作,继续做好风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以控制风疹流行和减少CRS的发生。
    2011年钟山县农村地区低档场所暗娼人群监测情况分析
    农桂德, 冼建民, 徐长安, 梁夏, 董秀明, 黄春光
    2013, 39(1):  69-70.  doi:10.13217/j.scjpm.2013.01.069
    摘要 ( 1677 )   PDF (946KB) ( 10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钟山县农村地区低档场所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状况和行为特征,为制定艾滋病、性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钟山县农村地区低档场所进行摸底调查,选取每次性交易收费在50元以下的低档场所的暗娼进行问卷调查和HIV、丙肝、梅毒检测,分析其感染情况和行为特征。结果 共调查55家低档场所的211名暗娼,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正确回答8道知识题的比例)为22.75%(48/211)。HI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79%(8/211),梅毒阳性率为26.07%(55/211),丙肝阳性率为1.42%(3/211)。最近1个月每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2.18%(89/211)。结论 钟山县农村地区低档场所暗娼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存在不安全性行为,今后应针对农村地区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
    广州市黄埔区2006—2011年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陈庆良, 杨春, 孙颖颖, 甘圳尧, 何丹
    2013, 39(1):  71-72+7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71
    摘要 ( 1525 )   PDF (963KB) ( 10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黄埔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州市黄埔区2006—2011年所有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黄埔区共报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2起,发病2 512例,死亡1例,罹患率为2.14%(2 512/117 481)。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占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94.44%(102/108)。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学校(81起)和托幼机构(12起),共占91.18%(93/102);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以9—12月最多,共报告50起(占49.02%),发病856例(占34.08%);其次为3―6月,共报告40起(占39.22%),发病1 433例(占57.05%)。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57起(占55.88%),发病1 229例(占48.93%),其次为接触传播传染病,共报告40起(占39.22%),发病1 218例(占48.49%)。结论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黄浦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场所。今后应加强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特别是加强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监测,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2010—2011年深圳市光明新区学龄前儿童医院急诊伤害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陈小良, 钟逶迤, 余翠凤, 苏展, 彭绩, 周海滨, 雷林, 黄凤鸣, 李伟梅, 李龙友, 陈伟超, 曾雁玲
    2013, 39(1):  73-7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73
    摘要 ( 1456 )   PDF (985KB)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学龄前儿童医院急诊伤害分布情况,为伤害事件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010—2011年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首诊0~7岁学龄前儿童伤害病例进行患者一般信息、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临床信息及伤害涉及物品进行调查,并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1年学龄前儿童累计伤害病例3 034例,男、女病例分别为2 016、1 018例;1、2、3岁年龄组发生最多,分别为706例(占23.33%)、708例(占23.34%)和519例(占17.11%)。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跌倒/坠落(1 136/3 034,占37.44%)、动物伤(672/3 034,占22.15%)、钝器伤(316/3 034,占10.42%)和机动车车祸(292/3 034,占9.62%);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中(1 509/3 034,占49.74%)、公共居住场所(595/3 034,占19.61%)、公路/街道(560/3 034,占18.46%)。伤害事件均为非故意性伤害事故,轻度伤害为主(2 624/3 034,占86.49%),造成重度伤害(9例)的主要原因为机动车车祸(5例)。伤害事件绝大部分都发生在10—22时段之间,占总登记数的86.88%(2 636/3 034),在17—20时段(1 115/3 034,占36.75%)呈小高峰。结论 跌倒/坠落、动物伤是造成学龄前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预防需采取不同措施预防学龄前儿童不同原因伤害事件的发生。
    广东清远地区路氏锥虫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调查
    孙小康, 黄金英, 邓远玲, 陈斌, 曾茜茜, 汤嘉慧
    2013, 39(1):  76-7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76
    摘要 ( 1370 )   PDF (1029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清远地区路氏锥虫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情况。方法 2009年在连州市、2010年在佛冈县和清新县、2011年在阳山县和清城区的居民区(自然村)室内、外环境分别采用笼(夹)日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另外采用布电猫网和挖鼠洞等多种方式捕捉活鼠。对各种方法所捕获的全部活鼠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路氏锥虫感染情况。在调查地区随机采集健康人群血清不少于50份,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人路氏锥虫抗体。结果 在5个调查地区共检测健康人血清270份,路氏锥虫抗体阳性率为25.93%(70/270),其中,北部地区(连州和阳山)人群血清路氏锥虫抗体阳性率为24.55%(27/110),南部地区(佛冈、清新和清城)人群血清路氏锥虫抗体阳性率为26.81%(43/160)(P>0.05)。调查地区的总鼠密度为8.11%(314/3 874),其中,室内环境家栖鼠密度为8.40%(198/2 358),室外环境野栖鼠密度为7.65%(116/1 516)。共涂片检查活鼠385只,路氏锥虫总感染率为12.99%(50/385);其中,家栖鼠类(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共285只(其中褐家鼠262只),感染率为14.39%(41/285)(其中褐家鼠感染率为13.74%);野栖鼠类(黄毛鼠、板齿鼠和臭鼩鼱)100只,感染率为9.00%(9/100)。结论 清远地区的健康人群的路氏锥虫抗体水平较高,宿主动物以家栖鼠类为主,褐家鼠是带虫优势鼠种。建议在春秋季节鼠类活动高峰期开展灭鼠工作,同时临床上要注意对可疑病例的排查。
    深圳市南山区南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调查
    杨洁, 王艳梅, 刘勇
    2013, 39(1):  79-8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79
    摘要 ( 1335 )   PDF (959KB) ( 8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制定社区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合理科学的建议。方法 2012年7月采用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在南山区南油社区中随机抽取约120户家庭,调查对象为在深圳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16周岁以上居民。调查采用深圳市统一编制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素养的知识与理念、行为和技能3个部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489名居民,男性202人,女性287人;平均年龄为(36.01±11.98)岁;深圳户籍179人,非深圳户籍310人。南油社区居民平均健康知识与理念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健康技能掌握率分别为72.0%(352/489)、72.4%(354/489)和64.8%(317/489)。女性健康知识与理念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要高于男性(均P<0.01);深圳户籍居民健康知识与理念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高于非深圳户籍居民(均P<0.01);不同年龄组居民的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知晓率、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和健康技能掌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水平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均P<0.01)。认知最差的为孕期保健及不良情绪的疏泄,知晓率分别为18.2%(89/489)和18.8%(92/489);主动获取健康信息、常喝牛奶及锻炼习惯的形成率较低,依次为24.5%(120/489)、25.6%(125/489)和28.6%(140/489);易爆标识、放射性标识及生物安全标识的掌握率不高,掌握率依次为30.9%(151/489)、31.7%(155/489)和33.9%(166/489)。结论 深圳市南山区南油社区居民的知识理念、行为以及技能水平仍有待提高。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时应该有针对性,对不同性别、年龄、户籍和学历的人群应制定适合的工作方案。
    实验研究
    水上站立法建立小鼠部分睡眠剥夺模型及其评价
    陈贵, 罗晓林, 陶扬, 杨阳, 朱惠莲
    2013, 39(1):  82-8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82
    摘要 ( 1654 )   PDF (986KB) ( 1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的小鼠部分睡眠剥夺(partial sleep deprivation,PSD)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成2批,每批24只,每批小鼠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PSD模型组,每组12只。利用小鼠入睡时肌肉松弛,不能站立入睡的生理特征,采用水上站立法,将PSD模型组小鼠放置在0.6 cm水深的饲养笼中进行部分睡眠剥夺,剥夺强度为18 h/d,连续剥夺2 d。观察睡眠剥夺对小鼠体重、自主活动、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NE、DA和5-HT)含量的影响。结果 睡眠剥夺前后PSD模型组小鼠平均体重分别为(23.03±1.23)、(20.82±1.33)g,体重明显减轻(P<0.01);睡眠剥夺前对照组和PSD模型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分别为(58.2±24.3)、(50.0±14.5)次,睡眠剥夺后,2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分别为(51.8±18.2)、(9.1±7.2)次,PSD模型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1)。睡眠剥夺后,对照组小鼠大脑NE、DA和5-HT含量分别为(44.47±4.84)、(210.54±21.47)、(120.79±14.77)ng/g脑湿重;PSD模型组小鼠大脑NE、DA和5-HT含量分别为(37.61±3.57)、(168.23±25.09)、(97.57±10.48)ng/g脑湿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成功建立水上站立法复制小鼠部分睡眠剥夺模型。该方法可致小鼠大脑NE、DA、5-HT分泌失衡,增加小鼠的抑制性,使小鼠疲劳、睡眠-觉醒过程紊乱,能较好地模拟部分睡眠剥夺人群生理状态。且该模型简单经济,无需特制实验材料和设备,可同时对多个小鼠进行部分睡眠剥夺,适用于抵抗睡觉剥夺不良影响的实验研究。
    卫生监督监测
    广州市部分市售大米铅镉污染状况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
    刘冬英, 王晓波, 陈海珍, 王林静, 梁小红, 方少瑛, 叶蔚云
    2013, 39(1):  86-8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86
    摘要 ( 2204 )   PDF (966KB) ( 1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广州市市售大米铅镉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价,为广州市食品质量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州市8个区的市场采集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袋装或散装样品200份,其中省内种植的大米及省外种植的大米样品各100份,用石墨炉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镉元素的含量,采用健康风险模型评价法对样品中大米重金属铅镉元素的含量进行评价。结果 采集的200份市售大米样品中铅含量均值为0.071 6 mg/kg,超标率为7.5%(15/200);镉含量均值为0.120 3 mg/kg,超标率为2.5%(5/200)。大米中铅的健康危害个人终身风险指数为3.61×10-2,镉的健康危害个人终身风险指数为1.39×10-6。结论 广州市部分市售大米中的铅和镉对人体健康威胁均属低于轻度。
    深圳市南山区2010—2012年游泳池水质卫生状况分析
    牟敬锋, 严宙宁
    2013, 39(1):  89-9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89
    摘要 ( 1463 )   PDF (962KB) ( 1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深圳市南山区2010—2012年泳池水水质卫生状况,为搞好游泳场所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南山区2010—2012年取得卫生许可证并正常开放的直管游泳池水水质的pH、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共检测深圳市南山区游泳池水样1 022份,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有778份,合格率为76.1%;游离性余氯合格率最低(85.9%,878/1 022),其次是pH值(93.2%,953/1 022)、尿素(95.6%,977/1 022)、细菌总数(96.1%,982/1 022)和大肠菌群(99.7%,1 019/1 022);住宅小区内泳池水质合格率(71.6%,438/612)低于公共泳池水质合格率(82.9%,340/410)(P<0.01)。结论 深圳市南山区游泳池仍需加强游泳池水消毒,住宅小区内泳池是今后监督检测重点。
    欢迎订阅2013年《华南预防医学》
    本刊编辑部
    2013, 39(1):  9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1
    摘要 ( 9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南预防医学》创刊于1960年,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是集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预防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1-5039,CN 44-1550/R。
    标准与方案
    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指引(试行)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 39(1):  92-93+9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2
    摘要 ( 1262 )   PDF (996KB) ( 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顿中军, 陈子慧, 蒋琦
    2013, 39(1):  94-9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4
    摘要 ( 1236 )   PDF (1382KB) ( 1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交流
    2011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付贤翠, 潘莉, 吴思红
    2013, 39(1):  98-99.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8
    摘要 ( 1254 )   PDF (1016KB) ( 8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2011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昆明市西山区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 251例,发病率为245.83/10万(1 251/508 880),死亡2例,病死率为0.16%(2/1 251)。发病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中心城区,其中福海街道办事处发病数最多(317例)。男性729例,女性522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40∶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4岁,共发病1 114例(占89.05%);发病主要集中于儿童,前3位职业分别为托幼儿童(618例)、散居儿童(596例)和学生(31例),共发病1 245例(占99.52%)。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样本274份,以肠道病毒71型阳性为主(161份,占58.76%),其次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阳性107份(占39.05%)。结论 2011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和季节特征,肠道病毒71型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4岁及以下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
    2006—2011年阳山县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何兰香, 李志奇, 毛智趣, 蔡丽娟, 黄燕婷
    2013, 39(1):  99-100.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9
    摘要 ( 1264 )   PDF (1016KB) ( 8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阳山县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病毒性肝炎(HBV、HAV、HEV)、肠道沙门菌、志贺菌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阳山县2006—2011年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检测项目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沙门菌和志贺菌、甲型肝炎病毒(抗-HAV IgM)、戊型肝炎病毒(抗-HEV IgM)。结果 2006—2011年体检总人数为18 188人,检出ALT异常者846例,异常率为4.65%;检出沙门菌阳性11例,阳性率为0.06%;检出志贺菌阳性6例,阳性率为0.03%。其中2006—2009年体检人数为12 178人,检出HBsAg阳性1 089例,阳性率为8.94%;检出HBeAg阳性201例,阳性率为1.65%。2010—2011年体检人数为6 010人,检出抗-HAV IgM阳性2例,阳性率为0.03%;检出抗-HEV IgM阳性3例,阳性率为0.05%。结论 阳山县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病毒携带率和ALT异常率均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