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20
    论著
    饮茶与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李彬,汪莲,莫雄飞,罗伟平,杜雨峰,张彩霞
    2014, 40(3):  201-207.  doi:10.13217/j.scjpm.2014.0201
    摘要 ( 1958 )   PDF (1049KB) ( 15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饮茶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中山大学2所附属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间确诊的乳腺癌患者(464例)和同时期同医院就诊的其他非肿瘤患者(464例),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膳食习惯、月经生育史、疾病及家族史、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饮茶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结果 464例病例组和464例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78±10.36)和(46.58±10.84)岁,其中219例(47.2%)病例和263名(56.7%)对照经常饮茶。Logistic回归模型中调整了年龄、家庭收入、体力活动、被动吸烟、饮用咖啡、一级亲属乳腺癌史、良性乳腺癌病史,结果显示饮茶与乳腺癌存在负相关(OR=0.74,95% CI为0.56~0.97),且随着饮茶频次或饮茶量的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逐渐降低(均P趋势<0.01)。不同饮茶类型与乳腺癌关系的结果显示,饮乌龙茶与乳腺癌易感性存在负相关(OR=0.62,95% CI为0.42~0.93),并且随着饮乌龙茶量的增加,患乳腺癌危险降低(P趋势<0.05)。按绝经状态分层分析,仅发现饮茶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易感性存在负相关(OR=0.58,95% CI为0.36~0.94)。结论 饮茶对女性乳腺癌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仅限于饮乌龙茶女性和绝经后女性。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秦小洁,杨燕君,黄桂锋
    2014, 40(3):  208-211.  doi:10.13217/j.scjpm.2014.0208
    摘要 ( 2297 )   PDF (950KB) ( 10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自杀意念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关怀干预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评价方法,以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CDC艾滋病VCT门诊就诊的PLWHA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及对其是否持有自杀意念进行评价。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PLWHA的自杀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析。结果 在调查的144例PLWHA中,男性占67.36%(97/144),女性占32.64%(47/144);平均年龄(36.9±10.8)岁。29.17%(42/144)患者有自杀意念。在自杀意念发生率方面,无业/待业者为(50.00%,9/18)高于有工作者(26.29%,33/126)、中专/高中及以下者为(32.52%,40/123)高于大专及以上者(9.52%,2/21)、独居者为(58.33%,7/12)高于非独居者(26.52%,35/132)、CD4细胞计数≤200 cells/μL者为(47.83%,11/23)高于>200 cells/μL者(25.62%,31/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业状况和居住方式为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其调整的OR值和95% CI分别为:4.813(1.250~18.526)和8.832(1.330~58.661)。结论 PLWHA普遍存在自杀意念,应在随访关怀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综合支持体系,以改善PLWHA心理状况。
    广州市番禺区流动人口处理医疗缺陷或医疗事故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陈爱如,许桂润,魏雪灵,任泽舫
    2014, 40(3):  212-216.  doi:10.13217/j.scjpm.2014.0212
    摘要 ( 1733 )   PDF (1007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流动人口在就医过程中处理医疗缺陷或事故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企业在广州居住满半年以上的非广州市户籍且≥16岁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就诊时与医院关系的看法、出现医疗缺陷或医疗事故后做法、索赔情况等内容。对人口学特征及处理医疗缺陷或医疗事故的方式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将可能影响患者处理医疗缺陷或医疗事故方式产生的8个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时间、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就诊时与医院关系的看法)分别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1 370份,有效问卷1 324份,有效应答率为96.64%。其中男性687人,女性637人;以16~45岁的青壮年人口为主(占97.2%,1 287/1 324);70.2%(930/1 324)月收入为1 501~3 000元。调查发现,假如出现医疗缺陷或医疗事故,43.8%(580/1 324)的调查对象表示能谅解,但希望医院道歉并给予减免医疗费用;30.2%(400/1 324)的人表示会通过书面积极投诉讨回公道。对于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赔偿,60.1%(796/1 324)的调查对象选择参照同一地区同一类纠纷有过的赔偿数额进行索赔,其次是19.0%(251/1 324)希望免除全部的医疗费用。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6~45岁,自费支付医疗费用,月收入为1 501~3 000、≤1 500元,就诊时认为与医院关系为消费者与服务企业关系、合同关系是偏激处理医疗缺陷或医疗事故方式的危险因素(OR调整=1.81,1.92,2.85、2.16,1.94、2.38)。结论 该次调查对象处理医疗事故或医疗缺陷方式主要以理性为主,但仍有部分人趋于偏激,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中年人群、医疗自费者和低收入人群,医护人员应更加注意与其多沟通交流,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产生。
    宁夏各市县疾控机构艾滋病防制人力资源现状及公平性研究
    赵立华,吕繁
    2014, 40(3):  217-220.  doi:10.13217/j.scjpm.2014.0217
    摘要 ( 1650 )   PDF (1104KB) ( 10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疾控机构艾滋病防制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口和地理分布配置的公平性。方法 于2012年采用问卷调查宁夏5个市级、19个县级疾控机构艾滋病防制人员的年龄、职称、学历及11项艾滋病工作项目开展情况等信息,并采用基尼系数测算公平性。结果 共调查艾滋病防制人员82人,以女性为主占67.1%(55/82),平均年龄(38.61±8.31)岁,学历以本科为主51.2%(42/82),艾滋病防制人员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2.8∶6.2∶6.4。11项艾滋病防制工作7项均已开展(机构开展率均为100.0%),其他艾滋病综合示范区、母婴阻断、哨点监测及疫情报告和处理4项内容,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5.0%(6/24)、37.5%(9/24)、54.2%(13/24)和91.7%(22/24)。人口分布的公平性基尼系数为0.137 5,地理面积分布的公平性基尼系数为0.325 1,艾滋病疫情中防制人员分布的公平性基尼系数为0.316 6。结论 艾滋病防制人力资源数量从地理、人口及疫情分布的配置公平性较好,但人力资源的职称、学历等构成及分布仍需优化调整。
    2010年石家庄市新华区18岁及以上居民Ⅱ型糖尿病现患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川,陈凤格,赵伟,周吉坤,范尉尉,白萍,冯冬颖
    2014, 40(3):  221-224.  doi:10.13217/j.scjpm.2014.0221
    摘要 ( 1521 )   PDF (946KB) ( 8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新华区成年居民的Ⅱ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手册》为依据,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新华区≥18岁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测等内容。问卷调查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个人健康情况等。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受损(IF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项目。在描述性分析基础上,对Ⅱ型糖尿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新华区≥18岁成年居民908人,其中男性392人,女性516人;18~44、45~59和≥60岁人群分别占38.88%(353/908)、31.83%(289/908)、29.30%(266/908)。其Ⅱ型糖尿病总患病率为13.22%(120/908),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8.37%(76/908),标化患病率分别为9.41%、7.0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加、中心性肥胖、TC异常为Ⅱ型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OR=3.198、2.798、1.617,均P<0.05或P<0.01);年龄增加、BMI越高、高血压为IFG的危险因素(OR=1.411、1.570、2.364,P<0.05或P<0.01)。结论 石家庄市新华区≥18岁成年居民的Ⅱ型糖尿病患病情况较严重,年龄增加、中心性肥胖和TC异常为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中山市2006—2013年新发尘肺病例发病特征分析
    刘锦华,张莹,郭智屏,刘林均,黄国贤,冯简青,王淑玉,刘新霞,黄莉莉
    2014, 40(3):  225-228.  doi:10.13217/j.scjpm.2014.0225
    摘要 ( 1906 )   PDF (944KB) ( 1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山市2006—2013年新发尘肺病例发病特点,为制定尘肺病的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06—2013年中山市的新发尘肺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8年共报告新发尘肺病例136例,全部为男性,壹期尘肺72例(52.94%,72/136),贰期46例(33.82%,46/136),叁期18例(13.24%,18/136);发病年龄为(41.10±6.14)岁(30.67~57.50岁),发病接尘工龄(5.78±3.13)年(1.0~13.0年)。尘肺病的种类主要是矽肺(86.03%,117/136)。尘肺发病工种主要为工厂其他工种(42.65%,58/136)和爆破工(31.62%,43/136);发病行业分布以非金属矿采选业(44.12%,60/136)和制造业(19.85%,27/136)为主;病例所在企业类型以小型企业为主(70.59%,96/136)。尘肺病例分布于全市15个区镇,以南朗镇(36.03%,49/136)、市区(19.12%,26/136)和三乡镇(17.65%,24/136)为主。尘肺合并肺结核率3.68%(5/136)。结论 2006—2013年中山市新发尘肺病以矽肺病为主,病例以青壮年为主,且发病工龄短。粉尘危害预防控制重点为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制造业的小型企业。
    食物中毒中不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特征分析
    鞠长燕,黄锐敏,段永翔,俞慕华
    2014, 40(3):  229-234.  doi:10.13217/j.scjpm.2014.0229
    摘要 ( 1576 )   PDF (1968KB) ( 10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2起食物中毒中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 第1起食物中毒发生在2010年5月17日深圳市某食堂,感染人数20人左右,采集到病人肛拭子9份,可疑食品3份,每份样本挑取20个可疑菌落;第2起食物中毒发生在2010年7月1日深圳市某配餐中心,感染人数10人左右,采集到病人肛拭子7份,可疑食品2份,涂抹样3份,每份样本挑取10个可疑菌落。对可疑菌落分别进行盐耐受试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从2起食物中毒的每份样本中挑取不同血清型进行tdh、trh、GS-PCR、orf 8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PFGE)。结果 第1起食物中毒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80株,其中O3:K6 107株,O2:K28 70株,O4:K34、O3:K25、O4:K12各1株;第2起食物中毒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80株,其中 O3:K6 44株,O4:K8、O11:K36、O11:K19各10株,O1:K56 6株。O3:K6、O1:K56、O4:K8、O11:K36携带tdh基因,不携带trh基因,其他血清型(O2:K28,O4:K12,O3:K25,O4:K34,O11:K19)均不携带tdh和trh基因。O3:K6和O11:K36 2种血清型的GS-PCR和orf 8基因阳性,其他血清型阴性。PFGE结果显示第1起食物中毒中食品和病人肛拭分离的O2:K28(分别3、2株)的PFGE带型基本一致,属高度相关菌株。第2起食物中毒中病人肛拭分离的4株O3:K6与卤鸡蛋盘涂抹样分离的1株O3:K6 PFGE带型一致。2起食物中毒的O3:K6带型基本一致。来自相同样本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带型不一致。结论 第1起食物中毒与食用污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食品有关,第2起食物中毒与污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卤鸡蛋盘有关。通过血清分型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可认为相同样本中分离的不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未发现遗传学证据,为遗传不相关菌株。
    2010—2012年东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李艳芬,杨华可,袁达康,黄勇,陈永迪,黎景全,周建孟
    2014, 40(3):  235-238.  doi:10.13217/j.scjpm.2014.0235
    摘要 ( 1700 )   PDF (1246KB) ( 1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东莞市2010—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适时调整手足口病的防治方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收集2010—2012年东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标本、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作为研究对象,用Realtime RT-PCR法对患者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的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 共检测手足口病病例各类标本2 282份,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2 026份,检出率88.78%(2 026/2 282),其中,EV 71、Cox A16、EV 71和Cox A16混合感染、未分型类(即其他肠道病毒)的阳性病例分别占肠道病毒感染阳性的46.25%(937/2 026)、 18.36%(372/2 026)、0.10%(2/2 026)和35.29%(715/2 026)。2010年东莞市HFMD病原以EV 71为主,构成比为60.63%(516/851),而2011和2012年HFMD病原主体是其他肠道病毒,其构成比为39.29%(211/537)和44.67%(285/638)。东莞市HFMD全年均有发病,高峰期主要为每年的4—6月(41.24%,941/2 282);男性发病例数(1 483例)多于女性(799例);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2.73%,2 116/2 282)。分析2 026例肠道病毒阳性病例,其中轻、重症病例分别占所有病例的70.53%(1 429/2 026)、28.97%(587/2 026),死亡病例10例。重症病例以EV71为主,其构成比为81.43%(478/587),死亡病例均为EV 71核酸阳性。结论 2010年东莞市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 71为主,2011年和2012年其他肠道病毒已经成为东莞市手足口病最主要的病原体。EV 71仍然是引起手足口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优势流行型别。
    化妆品中致病菌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制备技术研究
    李贺扬,罗建波,谭慧嘉,陈文胜,马聪,张万里
    2014, 40(3):  239-244.  doi:10.13217/j.scjpm.2014.0239
    摘要 ( 1534 )   PDF (967KB) ( 1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制化妆品中致病菌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建立有效的样品制备流程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依据。方法 通过试验筛选确定能力验证样品中的化妆品介质成分,将选定的介质成分配成化妆品溶液,灭菌后与检测对象(化妆品检测指标菌及相关干扰菌)混合,分装至玻璃冻干管中,通过冷冻、干燥技术使样品升华结晶,抽真空后封装制成能力验证样品;通过均一性和稳定性试验确定样品符合能力验证样品要求后,组织实验室间比对试验,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验证样品预期结果。结果 通过试验选定了6种(脱脂奶粉、海藻糖、甘油、凡士林、吐温-80、甲氧基肉桂酸乙基乙酯)化妆品组分作为化妆品能力验证样品的介质成分,将这6种成分和检测对象混合制成能力验证样品按10%比例抽检36份样品进行验证鉴定,确认能力验证样品具有良好的均一性;通过冷藏、室温、升温保存开展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能力验证样品在4 ℃和室温(25~28℃)条件下,35 d内菌量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37 ℃和42 ℃条件下,菌量快速减少,但37 ℃条件下样品可以稳定保存≤16 d,42 ℃条件下样品可以稳定保存≤12 d。21家实验室参加室间比对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结果显示,满意占90.5%,基本满意占9.5%。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冻干能力验证样品适合用于化妆品致病菌能力验证。
    综述
    灾害后快速卫生学评估研究进展
    何艳辉,宋铁,易建荣,郝爱华,曹蓉,张容瑜,何群
    2014, 40(3):  245-249.  doi:10.13217/j.scjpm.2014.0245
    摘要 ( 1828 )   PDF (943KB) ( 1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危害已不容忽视。在千头万绪的灾后防疫工作状态下,探索出一套在第一时间对灾区公共卫生状况和需求的准确判断和快速评估的方法,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是实现灾后无大疫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灾害后快速卫生学评估的研究现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更规范化地实施快速卫生学评估、更有效地救灾防病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广州市白云区2010—2012年老年人群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曾雪葵,程晓宁,陈艳芳,庞志明
    2014, 40(3):  250-252.  doi:10.13217/j.scjpm.2014.0250
    摘要 ( 1773 )   PDF (924KB) ( 9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州市白云区老年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分布特征,为制订老年人群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白云区2010—2012年老年人群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白云区共报告老年人群传染病23种4 457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 249.81/10万、1 237.44/10万和1 244.20/10万。男女发病数分别为3 023和1 434例,男女性别比为2.11∶1;发病数居前 3 位的疾病分别为肺结核(1 739例)、病毒性肝炎(1 427例)、梅毒(685例),共计3 851例,占老年人群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6.40%(3 851/4 457)。除2010年外,2011和2012年广州市白云区老年人群传染病发病率均低于全人群传染病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结论 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是危害广州市白云区老年人群的主要传染病,应加强防控,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云浮市2008—2010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结果分析
    陈华英,岑玫喜,苏文锋,叶朝红,刘传鸽
    2014, 40(3):  253-254.  doi:10.13217/j.scjpm.2014.0253
    摘要 ( 1702 )   PDF (913KB) ( 9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近几年云浮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者的分布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决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在云浮市VCT门诊咨询的求询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 061名求询者中,男性691人,女性370人,男女性别比为1.9∶1;求询者以青壮年居多,21~40岁占66.3%(703/1 061);已婚有配偶者占54.1%(574/1 061);求询者文化程度以初中或以下为主,占82.9%(880/1 061);求询原因主要为有高危行为史,占70.9%(752/1 061)。1 061名求询者中有924人进行了HIV抗体检测,检测率为87.1%,检出HIV抗体阳性166例,阳性率为18.0%。结论 云浮市VCT人群以有高危行为史的低学历青壮年男性为主,且其HIV抗体阳性检测率较高,今后应根据人群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艾滋病的预防效果。
    深圳市福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牛姬飞,林志萍,石向辉,范苏云,李丽廉,司徒潮满
    2014, 40(3):  255-257.  doi:10.13217/j.scjpm.2014.0255
    摘要 ( 2191 )   PDF (931KB) ( 9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2008—2012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福田区共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 190例,年均发病率为110.77/10万,报告死亡病例1例、重症病例41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出现2个发病高峰,第1个发病高峰为4—7月,共报告病例4 055例,占总病例数的56.40%;第2个发病高峰为9—10月,共报告病例1 734例,占总病例数的24.12%。男性4 545例,女性2 645例,男女性别比为1.72∶1。发病年龄以1~3岁为主,共报告4 746例,占总病例数的66.00%。职业分布居前3位的分别是:散居儿童4 556例(占63.37%)、托幼儿童2 194例(占30.51%)、学生300例(占4.17%)。共报告暴发疫情39起,发病224例,平均罹患率为14.88%(224/1 505)。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发病人群以1~3岁儿童为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广州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沈纪川,刘于飞,袁俊,李海麟,蔡文锋,谢朝军
    2014, 40(3):  258-261.  doi:10.13217/j.scjpm.2014.0258
    摘要 ( 2813 )   PDF (1117KB) ( 9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报告的广州市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9—2011年全市共报告95 663例手足口病,其中重症73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74.95/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28.53/10万、319.14/10万、363.29/10万。高峰期集中在4—7月份,占总病例数的56.27%(53 833/95 663)。病例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95.30%(91 165/95 663);男性病例61 276例,女性病例34 387例,男、女性别比为1.78∶1;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8.48%(65 511/95 663)。重症病例以EV 71为主,占73.08%(57/78),普通病例以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分别占37.87%(2 737/7 228)、37.16%(2 686/7 228)。结论 2009—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呈逐年增强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特征,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惠州市大亚湾区2010—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刘艺朋,向祚再,黄远志
    2014, 40(3):  262-263.  doi:10.13217/j.scjpm.2014.0262
    摘要 ( 1616 )   PDF (920KB) ( 9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惠州市大亚湾区2010—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大亚湾区2010—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大亚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 556例,年均发病率为267.03/10万,报告重症病例10例,无死亡病例。全年均有发病,4—7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917例(占58.93%);发病主要集中在澳头和西区2个街道办,共报告1 448例,占发病总数的93.06%。发病年龄以0~4岁年龄组为主,共1 429例(占91.84%);男性920例,女性636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共1 481例(占95.18%)。采集10例重症病例肛拭子和咽拭子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均为EV 71阳性。结论 惠州市大亚湾区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特征,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对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惠州市2011—2012年狂犬病监测分析
    丘文清,刘雪梅,琚雄飞,肖和龙,薛妙钦
    2014, 40(3):  264-266.  doi:10.13217/j.scjpm.2014.0264
    摘要 ( 1435 )   PDF (1045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1—2012年惠州市狂犬病暴露人群及狂犬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2年《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系统》和《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中惠州市的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2年惠州市狂犬病暴露69 666例,年均暴露率为761.71/10万(69 666/9 145 969)。其中男性42 085例,女性27 581例,男、女性年均暴露率分别为873.75/10万、637.06/10万,男性暴露率高于女性(P<0.01);以15~44岁人群为主,占39.87%(27 773/69 666)。全年各个月份均有暴露,以6—8月较多,共占31.33%(21 823/69 666),呈现夏季高峰现象。全市5个县区均有暴露。犬伤暴露54 186例 (占77.78%)。2年共报告狂犬病发病23例,病例全部死亡,到犬伤处置门诊处理伤口的2例(占8.70%),注射过狂犬病疫苗的3例(占13.04%),但均未全程注射。结论 2011—2012年惠州市狂犬病发病呈散发状态,发病率较平稳,但还应提高犬只兽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率,动物咬伤后,应严格做好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
    广州市荔湾区某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洪佳冬,方强,汪志强,黎海涛
    2014, 40(3):  267-269.  doi:10.13217/j.scjpm.2014.0267
    摘要 ( 2094 )   PDF (1201KB) ( 1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13年8—11月荔湾区东沙街道发生登革热疫情,共报告病例107例,累计发病率为2.82/10万。首发病例于8月24日发病,末例病例于11月29日发病,疫情持续98 d,病例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于9、10月,共报告95例,占发病总数的88.79%。病例分布于4个社区中,其中东塱53例、沙洛25例、南漖21例、金宇8例,不同社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50例,女性57例,男女性别比为1∶1.14。发病年龄相对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共报告72例,占发病总数的67.29%。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占33.65%)、工人(占23.36%)为主。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病原为登革I型病毒。疫情流行期间布雷图指数最高达28.21。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2013年登革热疫情历时较长,是该地区历史上最为严重的1次疫情;控制传播媒介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但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才能迅速控制疫情。
    1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洪觉新,蔡文锋,许丹,曹国科,侯水平,刘建平,刘于飞
    2014, 40(3):  270-273.  doi:10.13217/j.scjpm.2014.0270
    摘要 ( 1814 )   PDF (1607KB) ( 10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明确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统一的问卷对员工食物暴露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寻找可能危险因素;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样本及环境样本进行荧光定量 PCR 核酸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 年6月15日3时30分,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6日22时,共发生病例56例,均为夜班员工,夜班员工罹患率为40.00%(56/140)。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6月14日夜餐的炸鸡翅是危险食物(RR=∞,P<0.01)。共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和环境样本36份,其中32份检出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菌(O9︰Hg,m),检出率为88.9%;分离到的17株菌株PFGE图谱带型完全一致。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1起可能由鸡翅引起的肠炎沙门菌感染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建议加强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1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黄雪华,王东,刘思渊,黄淑华,温鹏
    2014, 40(3):  274-275.  doi:10.13217/j.scjpm.2014.0274
    摘要 ( 1274 )   PDF (920KB) ( 9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查明1起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因素,提出预防建议。方法 通过查阅医生日志和员工缺勤登记表等进行病例搜索,采用统一的问卷对员工进食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病例肛拭子、粪便和食堂留样食品进行检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寻找可疑中毒餐次和可疑食物。 结果 2013年 6月10日12时起,东莞市某公司36名员工陆续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末例病例出现在6月11日22时,流行曲线只出现一个高峰(11日5—8时);36例病例均为公司的生产员工;男15例,女21例,男女比为1∶1.4,年龄在22~38岁之间;共采集14例病例的肛拭子和3例病例的粪便,其中13例病例的肛拭子检出肠炎沙门菌,5份6月10日早餐的留样食品及3例病例的粪便均未检出肠炎沙门菌;可疑餐次及食物分析结果显示,6月10日早餐的蛋炒饭为危险食物(OR=16.08,P<0.01)。结论 该事件为1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原因可能是食物存放不当,及厨师加工不当,造成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深圳市福田区某医院2006—2012年恶性肿瘤住院病例分析
    孙艳,伍强
    2014, 40(3):  276-277.  doi:10.13217/j.scjpm.2014.0276
    摘要 ( 1412 )   PDF (919KB) ( 8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深圳市福田区某医院恶性肿瘤住院病例的性别、年龄及分类构成,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福田区某医院2006—2012年住院病人病历资料,按ICD-10国际疾病的分类原则对病例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深圳市福田区某医院2006—2012年恶性肿瘤住院病例共2 542例,其中男性1 365例,女性1 177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发病年龄以≥60岁年龄组最多,共1 020例,占40.13%。发病居前3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肠癌、肺癌、肝癌,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4.67%、14.47%、8.81%;男性恶性肿瘤以肺癌排第1位,占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18.46%(252/1 365);女性恶性肿瘤以乳腺癌排第1位,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16.65%(196/1 177)。结论 肠癌、肺癌、乳腺癌已成为危害深圳市福田区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加强对肠癌、肺癌、乳腺癌的防治应成为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
    广州市黄埔区初中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秦子矜,陈维清,彭晓
    2014, 40(3):  278-281.  doi:10.13217/j.scjpm.2014.0278
    摘要 ( 1833 )   PDF (933KB) ( 9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州市黄埔区初中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自填式调查问卷对广州市黄埔区全区初中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初中生的基本情况和校内环境,校内环境包括学校类型、教师和同学吸烟以及学校禁烟情况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初中生基本情况及校内环境与尝试吸烟行为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共调查18所学校,调查学生8 131人,其中1 316人尝试过吸烟,尝试吸烟率为16.18%(1 316/8 131)。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15岁相对于<12岁 (OR=3.12),成绩较差初中生相对于优秀的(OR=1.95),月零花钱有1~49、50~100、>100元相对于无零花钱(OR=1.41、1.55、2.34),任课教师吸烟相对于不吸烟(OR=1.73)、有同班同学吸烟相对于无同班同学吸烟(OR=2.02)、经常见到校内有人吸烟相对于没见过校内有人吸烟(OR=2.07)的初中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更高;女同学相对于男同学(OR=0.20)、区级学校相对于省市级学校(OR=0.67)、有教师在校禁烟规定相对于无老师在校禁烟规定(OR=0.74)的初中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更低。结论 影响初中生尝试吸烟的因素来自各方面,学校控烟工作应注重方法而非强制规定。
    东莞市常平镇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成本效果分析
    曾宇明,邓文彬,裴华,何娟,卢颖其,欧阳西中
    2014, 40(3):  282-284.  doi:10.13217/j.scjpm.2014.0282
    摘要 ( 1391 )   PDF (926KB) ( 9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及其经济学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东莞市常平镇随机抽取4个社区进行高血压筛查,以在筛查中发现或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个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规范化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采用治疗率、控制率、成本-效果比等指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管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的治疗率从管理前的38.01%上升到管理后的89.35%,控制率从管理前的13.12%上升到管理后的65.74%;对照组的治疗率从管理前的37.62%上升到管理后的65.31%,控制率从管理前的13.76%上升到管理后的40.31%;干预组和对照组管理后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管理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管理后干预组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每提高1%的治疗率或控制率所需投入的人均管理成本,分别比对照组少投入1.08和1.36元,干预组人均管理成本每增加1元可减少各项综合费用7.58元。结论 社区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效果,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可更好地节省社会资源。
    卫生监督监测
    2006—2011年汕头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分析
    蔡春英,陈婉,黄逸纯,徐八一
    2014, 40(3):  285-287.  doi:10.13217/j.scjpm.2014.0285
    摘要 ( 1681 )   PDF (924KB) ( 8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汕头市2006—2011年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监督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1年对汕头市公共浴室、娱乐场所、旅店、美容美发店等公共场所的空气和公共卫生用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按照GB/T 9663~9673—1996和GB/T 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2006—2011年汕头市公共场所空气卫生质量总合格率为99.3%(8 115/8 175),各年的合格率分别为98.5%、99.0%、99.2%、99.4%、99.6%、9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用品2 500份,合格2 433份,总合格率为97.3%;不同类型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用品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公共浴室的总合格率为97.5%(780/800),娱乐场所的总合格率为97.7%(1 001/1 025),旅店的总合格率为97.6%(440/451),美容美发店的总合格率为94.6%(212/224)。不同品种公共卫生用品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拖鞋的合格率最高达98.9%(346/350),理发用具的合格率最低为94.0%(282/300)。结论 汕头市公共场所空气和卫生用品的卫生质量均较高,但仍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
    广州市荔湾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状况调查
    陈若恒,张秋丽,谭志熹,方强
    2014, 40(3):  288-290.  doi:10.13217/j.scjpm.2014.0288
    摘要 ( 1868 )   PDF (928KB) ( 9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状况,为预防控制军团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0—2013年对辖区内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各类公共场所冷却水塔水采样检测嗜肺军团菌,并对检测出的嗜肺军团菌进行血清分型;另对其中28 家公共场所作相关因素的卫生管理状况现场与问卷调查。结果 共采集了荔湾区37家公共场所空调冷却水45份,其中19份水样检出21株嗜肺军团菌,水样检出率为42.2%(19/45);37 家公共场所空调冷却水中有 18 家检出嗜肺军团菌,总检出率为 48.6%(18/37);21株嗜肺军团菌以血清1型(LP1)为主,占57.1%(12/21),其次LP4、LP12、LP13、LP14血清型各 2 株、LP11血清型 1 株,同一份水样中检出不同血清型(LP12和LP14)的水样有 2 份。相关卫生管理调查发现经营单位的系统卫生检查和清洗记录、空气过滤网/器定期清洗、冷却水塔定期消毒、风管系统清洗等项目的合格率较低,合格率分别为25.0%(7/28)、53.6%(15/28)、10.7%(3/28)、7.1%(2/28)。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污染较为严重,且经营单位规范管理不到位。应加强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
    继续教育
    灾区饮用水卫生应急保障
    张建鹏
    2014, 40(3):  291-293.  doi:10.13217/j.scjpm.2014.0291
    摘要 ( 1352 )   PDF (926KB) ( 10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交流
    深圳市福田区某小学学生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
    曾念彬,马锦济,李秀萍
    2014, 40(3):  294-294.  doi:10.13217/j.scjpm.2014.0294
    摘要 ( 1373 )   PDF (921KB) ( 9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深圳市福田区某牙病防治试点学校开展的学生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学生牙病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学生牙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方法 选取福田区某牙病防治试点学校1年级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口腔健康素养干预,并对学生家长进行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口腔健康基本知识、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及学生龋齿充填情况。结果 共对186名学生家长进行了干预前、后的有效问卷调查。干预前能正确更换牙刷、了解龋齿危害、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知道全国爱牙日、知道龋齿需要治疗、1年内有进行口腔检查的分别仅有40.86%(76/186)、43.55%(81/186)、10.22%(19/186)、45.16%(84/186)、31.72%(59/186)、11.83%(22/186),干预后分别提高到97.31%(181/186)、86.56%(161/186)、62.37%(116/186)、84.95%(158/186)、78.49%(146/186)、38.67%(72/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只有18.28%(34/186)的家长会带孩子去做龋齿充填,干预后提高到44.09%(8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家长口腔健康素养有明显的效果,而家长口腔健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牙病防治的效果。
    2012年江门市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陈茂余,杨玉芳,范湛丽,洪海波,王立华,罗永胜
    2014, 40(3):  295-296.  doi:10.13217/j.scjpm.2014.0295
    摘要 ( 1734 )   PDF (934KB) ( 10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2年江门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江门市人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年江门市共报告人间布病13例,报告发病率为0.29/10万;男性发病8例,女性发病5例;发病年龄集中在40~79岁年龄组(11例);职业分布最多为家务及待业,共5例;其次为农民和商业服务,各3例。血清学监测215人,虎红平板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为2.79%。结论 江门市人间布病有扩散蔓延的趋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人间及动物间布病监测工作。
    2012年安福县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分析
    欧阳淑萍
    2014, 40(3):  297-298.  doi:10.13217/j.scjpm.2014.0297
    摘要 ( 1682 )   PDF (921KB) ( 9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安福县托幼机构、小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和免疫规划相关疫苗接种状况,为更好地指导今后查验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安福县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疫苗补种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安福县共调查托幼机构97所,查验儿童10 828人,持证儿童10 644人,持证率为97.19%;调查小学105所,查验儿童6 253人,持证儿童6 187人,持证率为94.34%;入托儿童的持证率高于入学儿童(P<0.0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除A+C群流脑疫苗接种率低于90%外,其他疫苗接种率均超过90%(94.18%~99.63%),各种疫苗合格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托儿童合格补种率为97.75%(1 782/1 823),入学儿童合格补种率为94.05%(2 118/2 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福县入托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持证率和疫苗补种率均明显高于入学儿童,今后教育、卫生部门还需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查验工作,提高疫苗全程接种率。
    黄冈市2011—2012年健康人群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骆金俊,邢燕,孙卫敏
    2014, 40(3):  299-300.  doi:10.13217/j.scjpm.2014.0299
    摘要 ( 1271 )   PDF (913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黄冈市健康人群疫苗免疫效果,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黄冈市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填报的2011—2012年健康人群疫苗抗体水平检测汇总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计划抗体检测人数130 671人,实际检测人数136 701人,检出抗体阳性123 733例,抗体阳转率为90.51%;在13种疫苗中,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最低(73.55%),其余12种疫苗抗体阳转率均较高(均>90.00%)。2012年计划抗体检测人数190 026人,实际检测人数190 026人,检出抗体阳性119 003例,抗体阳转率为62.62%;在12种疫苗中,甲肝、脊灰和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较低,分别为36.96%、39.20%、70.95%,其余9种疫苗抗体阳转率均较高(均>80.00%)。结论 保持较高疫苗免疫抗体阳转率,加强对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疫苗及时补种是实施长远免疫策略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