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20
    论著
    甜菜碱对脂肪变性HepG2细胞Hcy、SAM/SAH及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陈力,王丽君,谭耀宗,周静雅,朱惠莲
    2013, 39(3):  1-6.  doi:10.13217/j.scjpm.2013.01.001
    摘要 ( 2321 )   PDF (1702KB) ( 1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甜菜碱对脂肪变性HepG2细胞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S-腺苷蛋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M/SAH)比值及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60 mg/L油酸作用24 h诱导非酒精性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分别按脂肪变性模型组、2.5、5、10 mmol/L甜菜碱组进行干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设3个复孔。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油红O-苏木素染色观察细胞脂滴形成情况,酶法测定甘油三酯( TG )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Hcy浓度和SAM/SAH比值,RT-PCR检测MTP、APOB及DGAT2 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脂肪变性模型组的培养基中Hcy浓度上升( P < 0.05 );而甜菜碱各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脂肪变性模型组的细胞内和培养基中TG浓度上升( 均P < 0.01 );细胞内的SAM/SAH比值( P < 0.05 )、APOB的mRNA水平( P < 0.01 )均下降。与脂肪变性模型组的比较,2.5和10mmol/L甜菜碱组细胞内TG浓度均有所增加( 均P < 0.05 ),5 mmol/L甜菜碱组培养基中TG浓度有所增加( P < 0.01 );10 mmol/L甜菜碱组的SAM/SAH比值明显上升( P < 0.01 );5、10 mmol/L甜菜碱组的APOB mRNA水平明显上升( 均P < 0.01 );甜菜碱各剂量组中DAGT2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上升( 均P < 0.05 )。结论 甜菜碱能降低脂肪变性HepG2细胞培养基Hcy的浓度,增高细胞内SAM/SAH比值,增加APOB的mRNA表达,可能提高细胞脂质清除能力,但同时增加了DGAT2 mRNA的表达,可能促进TG合成。
    2010—2011年湖南省郴州市手足口病EV71型VP1区基因序列分析
    郑文,谭徽,谢群,陈白鹭,陈柏塘,刘爱平
    2013, 39(3):  7-1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07
    摘要 ( 1486 )   PDF (1428KB) ( 10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湖南省郴州市手足口病EV71病毒的基因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10—2011年郴州市各县(市、区)送检的手足口病肛拭子标本中随机挑选60份标本采用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采用Real time-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挑选14株致细胞病变阳性且EV71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其中2010年的4株均为郴州市手足口流行夏季高峰期分离株,2011年的毒株主要为冬季高峰期分离株),采用RT-PCR法扩增出EV71分离株的VP1区片段,随后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作基因特性分析。结果 郴州市14株EV71毒株在生物进化树上与C4a亚型的代表株属同一分支。14株EV71毒株之间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6.1% ~100.0% 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9.3% ~100.0% 之间;与A、B、C各基因型和亚型代表株EV71 VP1编码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郴州各分离株与安徽阜阳2008年毒株C4a亚型代表株(EU703812)的同源性最高,其中核苷酸同源性在91.8% ~ 93.3% 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3% 。14株分离株与安徽阜阳2008年毒株(C4a亚型代表株)VP1区段的氨基酸编码序列进行比较,发现K98E、S283T和A293S3处位点变异,重症病例与普通病例的EV71病毒VP1氨基酸变异无明显差异。结论 2010—2011年郴州市手足口病的优势毒株EV71属于C4a基因亚型。郴州市各县(市、区)的EV71亲缘关系近,毒株基因较稳定,未发现氨基酸突变位点与病例类型有关联。
    ω-3PUFA通过抑制DPD和TS促进5-FU抗SW480移植瘤的作用
    谭耀宗,黄文革,周静雅,杨阳,朱惠莲
    2013, 39(3):  12-16.  doi:10.13217/j.scjpm.2013.01.012
    摘要 ( 1559 )   PDF (1477KB) ( 10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SW480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二氢嘧啶脱氢酶(DPD)、胸苷酸合成酶(T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BALB/C nu/nu裸小鼠建立SW480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8只),并给予含有不同比例ω-3 PUFA的饲料:基础饲料组(总脂肪5%,含ω-3 PUFA 0.3%)、ω-3对照组(总脂肪20%,含ω-3PUFA 0.3%)、低ω-3组(总脂肪20%,含ω-3 PUFA 2.9%)和高ω-3组(总脂肪20%,含ω-3 PU-FA 4.8%),每3 d给予35 mg/kg的5-FU注射,饲养21 d,测定肿瘤重量,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裸小鼠血清中ω-3 PUFA含量,并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DPD、肿瘤TS蛋白表达量。结果 移植肿瘤块后,32只裸小鼠一般情况良好且建模成功。ω-3对照组、低ω-3组和高ω-3组的肿瘤重量分别为(0.73±0.15)、(0.51±0.15)、(0.36±0.17)g,高ω-3组低于ω-3对照组(P<0.01);高ω-3和低ω-3组裸小鼠血清中的ω-3 PUFA含量分别为17.13%、12.26%,均高于ω-3对照组(3.10%)(均P<0.01);高ω-3组、低ω-3组DPD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0.61,均低于ω-3对照组(表达量为1)(P<0.05,P<0.01);随着饲料中ω-3 PUFA含量的增加,肿瘤重量下降(R2=0.53)、血清中ω-3 PUFA升高(R2=0.79)、肝脏中DPD的表达降低(R2=0.71)(均P<0.01)。高ω-3组和低ω-3组的游离型TS表达量分别为0.40、0.36,均比ω-3对照组(表达量为1)低,结合型TS表达量分别为0.42、0.25,亦低于ω-3对照组(均P<0.01)。结论 ω-3 PUFA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DPD和肿瘤细胞TS蛋白的表达来促进5-FU抗结直肠癌的作用。

    安徽省阜阳市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成本分析
    琚腊红,吕繁,苏斌,徐鹏,曾刚
    2013, 39(3):  17-2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17
    摘要 ( 1692 )   PDF (976KB) ( 1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成本构成及发现1例阳性病例的HIV抗体检测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卫生经济学评价界定,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HIV抗体检测成本主要由人力成本、检测试剂成本、培训成本、样品的转运成本和实验室相关成本构成。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安徽省阜阳市10家不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HIV抗体检测成本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IV抗体检测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10家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HIV抗体检测总成本为385 044.90元,不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HIV抗体检测成本平均成本为38 504.50元(范围为11 951.70~126 492.70元);从总成本构成看,人力成本、试剂成本和实验室相关成本分别占31.4%、31.3%和28.9%,而培训成本和样品转运成本仅占8.4%。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检测发现1例HIV阳性病例的HIV抗体检测成本平均为9 626.10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发现1例阳性病例的HIV抗体检测成本分别为3 585.50元和43 856.40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和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发现1例阳性病例的HIV抗体检测成本分别为43 856.40元、3 622.70元和3 548.30元。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初筛平均成本为18.50元/例(范围为9.00~298.80元/例)。在特定检测量(按照半年检测2 500人次进行估算)下,单独使用RT进行初筛的HIV抗体实验室的平均初筛成本为17.90元/例,其余同时开展ELISA和RT检测实验室的平均初筛成本为21.40元/例。ELISA试剂选择8×12和12×8拆分方式的试剂平均利用率分别为83.8%、54.4%(P<0.01)。结论 HIV抗体检测成本主要由人力成本、试剂成本和实验室相关成本构成。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发现1例阳性病例的HIV抗体检测成本受艾滋病的检测人群、检测量、检测试剂的选择和利用率的影响,应根据这些因素合理选择HIV筛查试剂及筛查方法,从而可以降低HIV抗体检测成本。
    广东省2005—2012年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质量分析
    许晓君,许燕君,蔡秋茂,宋秀玲,周少恩,孟瑞琳,徐浩锋,夏亮
    2013, 39(3):  22-2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22
    摘要 ( 1665 )   PDF (1043KB) ( 1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广东省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质量,为改进质量和提高数据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广东省2005—2012年网络报告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县区报告率、单位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审核率、审核及时率、死因编码错误率、医疗机构死亡报告占人群死亡总数比例、县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报告占医院总死亡比例等指标,对广东省2005—2012年及各地市2012年死因网络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广东省死因网络报告数从2005年的35 361例增长到2012年的172 704例,年报告死亡率从38.65/10万逐年上升到164.55/10万(按常住人口测算),县区报告率从88.40% 上升到100.00% ,县以上医疗机构单位报告率从39.40% 上升到69.30%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的单位报告率从14.24% 提升到34.70% ;县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及时率从55.25% (2007年)提高到85.19% (2012年),疾控机构的报卡审核率均维持较高水平(94.94% ~ 99.96% ),审核及时率从79.90% (2006年)提高到97.56% (2012年),而死因编码错误率从36.62% (2005年)下降到8.59% (2012年)。2012年全省户籍死亡网络报告数占全省户籍死亡总数的比例为27.33% ,县及以上医院死亡报告数占医院总死亡数的比例为49.46% 。2012年县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率以珠海市(100.00% )、东莞(90.91% )和广州(83.80% )较高,另有6市低于60%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的单位报告率以江门(89.66% )、广州(78.73% )、深圳(73.17% )较高,另有11个地市低于20% ;死因编码错误率以肇庆(2.61% )、珠海(5.04% )、广州(5.14% )较低,另有8个地市高于10% ;网络报告死亡数占同期总死亡数的比例以珠海(95.23% )、江门(91.09% )、广州(75.60% )和东莞(65.09% )较高,其余17市均低于40% 。结论 广东省死因网络报告质量呈现启动初期较低,2008年后逐年明显提升的特点。各地市报告水平发展极不平衡,推行全人群死因监测措施的广州、珠海、江门和东莞报告质量明显优于其余17个地市。推行全人群死因报告策略、持续开展基层技术培训、定期的工作督导和报告质量评价是全面提高报告质量的关键措施。
    人巨细胞病毒临床药敏检测及实验株耐药模型构建
    曾爱红,董德坤,欧阳颖,崔喜梅,李欣,方建培
    2013, 39(3):  28-32.  doi:10.13217/j.scjpm.2013.01.028
    摘要 ( 1510 )   PDF (986KB) ( 10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定广州部分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人巨细胞病毒( HCMV )临床分离株对更昔洛韦( GCV )的敏感性,并初步建立实验室药物诱导HCMV耐药株。方法 收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HCMV感染而接受GCV治疗的患者血液或尿液标本,采用HELF细胞培养法分离并鉴定HCMV临床株,50% 终点法测定各临床毒株的感染性滴度TCID50,MTT法测定各毒株对更昔洛韦的敏感性( IC50 )。将HCMV AD169株在含有不同浓度( 1.5~300 μmol/L )的GCV中作连续传代培养,分别在病毒与1.5、3、6、10、50、300 μmol/L浓度GCV培养后测定其IC50。结果 成功分离8株HCMV临床株,经培养后测定其TCID50分别为:10-4.12/0.1mL、10-4.29/0.1mL、10-4.30/0.1 mL、10-4.40/0.1 mL、10-4.42/0.1 mL、10-4.50/0.1mL、10-4.52/0.1mL、10-4.62/0.1 mL;8株临床HCMV分离株对GCV的半数病毒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89~5.95μmol/L。GCV诱导HCMV实验株发现,培养液中GCV浓度增至10 μmol/L时,病毒开始出现耐药,IC50为18.15 μmol/L,当GCV浓度达到300 μmol/L时,300 μmol/L诱导培养的病毒对GCV的IC50则高达327.10 μmol/L,为标准株HCMV AD169( IC50=1.88 μmol/L )的174倍。结论 该实验HCMV临床分离株对更昔洛韦敏感性均较高,未发现临床耐药株;通过体外药物诱导,初步构建HCMV耐药株,为HCMV的耐药研究创造条件。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应用集中度与圆形分布法分析2009—2011年广东省手足口病季节性特征
    王铁强,邓爱萍,帅惠萍,孙立梅
    2013, 39(3):  33-3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33
    摘要 ( 1504 )   PDF (1080KB) ( 1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2009—2011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监测数据分析其季节性分布特点,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Excel 2007软件,计算2009—2011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指标,采用Rayleigh和Watson-William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广东省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92 760、274 514、226 095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97.5/10万、235.1/10万和262.6/10万。总报告病例数中,5—7月份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44.9% (266 200/593 369)。计算得集中度M = 0.351。圆形分布r = 0.346,平均角为α=170.4°(86.9°,253.8°) ( P < 0.01 ),即广东省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为6月下旬,流行期为3月下旬至9月中旬。3年数据每年平均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各年度流行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流行期的长短和起止时间不同。结论 2009—2011年广东省手足口病发病具有一定季节性,发病高峰时间为6月下旬。集中度指标和圆形分布可用于手足口病季节流行特征的描述,能准确、定量反映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和流行期。
    泗水县手足口病不同流行期健康人群肠道病毒带毒状况调查
    陈霞,姜文国,颜丙新,赵福河,王显军,丁淑军,张伟东4,张静4
    2013, 39(3):  36-3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36
    摘要 ( 1271 )   PDF (949KB) ( 1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泗水县手足口病不同流行期健康人群肠道病毒携带状况,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2010年分别于手足口病流行前期(3—4月)、流行期(6—7月)、流行后期(10—11月),采集健康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粪便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结果 共采集大便样本637份,检出肠道病毒阳性86份,阳性率为13.50% ,均为其他型肠道病毒。流行前期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7.45% (37/212),流行期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为21.13% (45/213),流行后期肠道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89% (4/212)。流行前期和流行期5岁及以下儿童阳性率均高于成人( 均P < 0.05 )。结论 泗水县5岁及以下儿童及其监护人肠道病毒带毒较为普遍,尤其是流行期带毒率较高。
    2010—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徐亚军,王琼瑶,陈应坚,刘渠,李静媚
    2013, 39(3):  38-39.  doi:10.13217/j.scjpm.2013.01.038
    摘要 ( 1083 )   PDF (1100KB) ( 10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深圳市龙岗区2010—2011年流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流感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龙岗区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提取流感病毒核酸,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0年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368份,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12份,阳性率为30.4% ,其中A型流感阳性57份( 占50.9% ),B型流感阳性55份( 占49.1% )。2011年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453份,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09份,阳性率为46.1% ,其中A型流感阳性130份( 占62.2% ),B型流感阳性79份( 占37.8% )。2011年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2010年( P < 0.01 )。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2010—2011年流感流行特征有较大变化,开展全年监测对流感的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市龙岗区健康儿童EV71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刘凤仁,刘渠,李刚,李静媚,叶伟雄,叶碧莉
    2013, 39(3):  40-42.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0
    摘要 ( 1574 )   PDF (1258KB) ( 9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0~6岁健康儿童开展肠道病毒71型(EV71)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辖区儿童对EV71的易感性,从而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1年上半年及2012年上半年入学体检期间,收集托幼机构入托体检健康儿童血液样本464份,采用ELISA法进行EV71 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 464份健康托幼儿童血样中,血清EV71 IgG阳性率和IgM阳性率分别为46.12% (214/464)和1.51% (7/464)。1岁以下儿童EV71 IgG阳性率(24.78% ,28/113)低于1~6岁儿童(52.99% ,186/351)( P < 0.01 ),但EV71 IgM阳性率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test,P > 0.05)。男童EV71 IgG、IgM阳性率分别为47.84% (122/255)和2.35% (6/255),女童EV71 IgG、IgM阳性率分别为44.02% (92/209)和0.48% (1/209),男童与女童的EV71 IgG阳性率及Ig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同街道健康托幼儿童EV71 IgG阳性率与辖区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密度( r = 0.90,P < 0.01 )、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密度( r = 0.84,P < 0.05 )相关,但与辖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 0.11,P > 0.05 )、重症发病率( r = –0.67,P > 0.05 )相关不显著。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仍有过半健康儿童对EV71易感,3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儿童为EV71感染高风险人群。
    天津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不同类型样本的病毒病原特征分析
    董晓春,李琳,李佳萌,徐文体,张颖,孔梅
    2013, 39(3):  43-46.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3
    摘要 ( 1317 )   PDF (1229KB) ( 1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天津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病毒病原谱构成,比较不同类型样本阳性检出率及病毒病原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天津市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各1家,对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间就诊的符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定义的122例患者同时采集咽拭子和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腺病毒( ADV )、副流感病毒( PIV )、流感病毒( Flu )、鼻病毒( RhinoV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人偏肺病毒( HMPV )、冠状病毒( CoV ),以及采用PCR法检测人博卡病毒( HBoV )。结果 122例患者的病毒阳性检出率为66.4% (81/122)。成人检出病毒以Flu为主,占病毒检出总数的80.6% (25/31);而儿童检出病毒以PIV、RhinoV、ADV为主,分别占21.8% (19/87)、21.8% (19/87)和20.7% (18/87);成人与儿童检出的病毒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244份样本的阳性检出率为40.6% (99/244),其中鼻咽抽吸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咽拭子样本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0% (67/108)、37.5% (3/8)和23.8% (29/122);不同类型样本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结论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成人与儿童的主要致病病毒不同,检测样本应采集下呼吸道特别是鼻咽抽吸物样本。
    湛江市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陈轮
    2013, 39(3):  47-4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7
    摘要 ( 1146 )   PDF (992KB) ( 9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与评价湛江市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为进一步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湛江市2011年AFP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AFP病例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2011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33例,< 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6/10万。病例分布于全市9个县(市、区)中的26个乡镇;除1月份外,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高峰;0~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2.7% (24/33);男性19例,女性14例,男女性别比为1.36∶1。33例AFP病例48h调查率为100.0% ,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0.9% (30/33),标本及时送检率为97.0% (32/33),随访表及时上报率为97.0% (32/33)。脊灰病毒分离率为3.03% (1/33),为脊灰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8.18% (6/33)。结论 湛江市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今后应继续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提高村、镇两级医疗单位AFP病例首诊率,确保该市维持无脊灰状态。
    12种抗菌药物对广东省不同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敏感性分析
    陆喜颜,刘美真,陈经雕,李柏生,柯碧霞,谭海玲,张万里
    2013, 39(3):  49-52.  doi:10.13217/j.scjpm.2013.01.049
    摘要 ( 1036 )   PDF (973KB) ( 9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不同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 Nm )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 K-B )法和E-test法,对广东省67株Nm菌株进行体外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67株脑膜炎奈瑟菌对6种治疗药物(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和氯霉素)和3种预防用药物(阿奇霉素、米诺环素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另外3种预防用药物(环丙沙星、萘啶酸、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则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分别为50.75% (34/67)、55.22% (37/67)和92.54% (62/67)。不同来源的Nm菌株对环丙沙星、萘啶酸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对这2种药物的耐药率均以密切接触者菌株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0.6% (12/17)和88.2% (15/17);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B群和C群菌株对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 P<0.01 ),而未定群和W135群菌株对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C群出现两重和三重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80.6% (29/36)、63.9% (23/36)。结论 广东省不同血清群Nm菌株对环丙沙星、萘啶酸、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3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发现多重耐药菌株,对Nm进行长期实时的药物敏感性监测非常必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宋铁,叶永隆,刘国恒,郭汝宁,李灵辉
    2013, 39(3):  53-55.  doi:10.13217/j.scjpm.2013.01.053
    摘要 ( 1863 )   PDF (985KB) ( 1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跟踪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动态,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开展风险评估。方法 利用TRS(文本检索系统)技术实施舆情采集,建立中英文主题词库和中英文网站库,使用舆情分类和预警、网络新闻聚合、网络热点挖掘、智能关联等技术开展舆情分析,并采用Excel软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广东省公共卫生舆情监测平台共监测了551个中英文网站,共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1 658条,其中发现省内传染病疫情91起,省内食物中毒事件68起,有7起食物中毒事件是首先由舆情平台监测到的。舆情平台监测到的时间比正规途径报告要早2~3 h。通过对河源紫金发生因诊所不安全注射引起聚集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事件的媒体跟踪,监测“紫金丙肝”相关舆情新闻报道1 480篇,发现该事件舆论发展曲线与处置后果有明显关系。对重点事件进行风险评估:2012年4月,沙特阿拉伯等西亚国家相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通过舆情监测平台共收集新型冠状病毒相关中英文资料227篇,通过开展风险评估,结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没有出现人与人之间容易传播或可持续的人际传播情况,广东省短时间内发生境外输入病例的几率较小。结论 舆情监测系统是现代疾病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疫情监测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开平市2010—2011年居民死因分析
    陈缘超,许楠,胡丽珍
    2013, 39(3):  56-5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56
    摘要 ( 1124 )   PDF (957KB) ( 9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开平市居民死亡水平、死因模式,为制定卫生服务政策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开平市2010—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AS 9.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死亡总例数为9 886例,男性5 182例,女性4 704例,粗死亡率为718.6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23.69/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为483.43/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为362.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 P < 0.01 );心血管疾病是开平市居民的首位死因,死亡率达302.79/10万,占居民总死因的42.13% (4 165/9 886),第2~4位死因分别为脑血管疾病(1 905例)、恶性肿瘤(1 433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21例),前4位死因合占居民总死因的80.15% (7 924/9 886)。0~19岁青少年的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15例)、先天性疾病(14例)、围生期疾病(12例)和心血管疾病(9例);20~59岁中青年的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637例,占38.47% )和心血管疾病(312例,占18.84% );≥60岁老年人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3 844例,占47.36% )、脑血管疾病(1 701例,占20.96% )、恶性肿瘤(781例,占9.62% )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98例,占4.90%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开平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提示政府部门应适时调整卫生服务规划,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2010年佛山市南海区成人超重及肥胖流行病学分析
    谢冬怡,陈维炬
    2013, 39(3):  59-6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59
    摘要 ( 1280 )   PDF (990KB) ( 10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南海区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户籍总户数5% 的比例确定抽样样本,对区内2个街道和6个镇抽取21个居委和62个村委,共17 124户,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18岁的户籍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和体重、身高数据。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18岁户籍居民37 073人,其中城区10 467人( 占28.2% ),农村26 606人( 占71.8% ),男性17 770人( 占47.9% ),女性19 303人( 占52.1% )。体质指数均值为22.40±3.86,男性( 22.65±3.61 )与女性(22.14±4.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超重、肥胖粗患病率分别为21.5% (7 971/37 073)、5.7% (2 113/37 073) (标化率分别为20.6%、5.6% ),超重标化发生率城区( 16.6% )低于农村( 22.2% ) ( P < 0.01 ),男性( 24.5% )高于女性( 17.0% )( P < 0.01 );肥胖标化患病率城区( 5.0% )低于农村( 5.8% )( P < 0.01 ),男性( 5.9% )高于女性( 5.3% ) ( P < 0.05 )。年龄( OR = 1.490~2.323)、性别( OR = 0.563 )、文化程度( OR = 0.827~0.828 )、吸烟( OR = 0.772 )和锻炼( OR = 0.782 )、城乡( OR = 1.304 )是超重肥胖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南海区居民超重或肥胖患病情况较为严峻,农村、高年龄组等因素是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因素。
    2011年玉林市医疗机构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
    陈明,覃坚,刘义威
    2013, 39(3):  62-64.  doi:10.13217/j.scjpm.2013.01.062
    摘要 ( 1491 )   PDF (957KB) ( 1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玉林市医疗机构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漏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按照《玉林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抽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各级医疗机构33家,其中市级医疗机构10家、县级综合医院7家、乡镇(街道)医院16家。共抽查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195 516人次,查出应报法定传染病病例586例,实报561例,报告率为95.73% (561/586);漏报25例,漏报率为4.27% (25/586);其中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2.76% (12/434)、8.55% (13/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县、乡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75% (8/457)、13.18% (1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完整率、准确率、一致率分别为99.54% (430/432)、93.75% (405/432)、89.58% (387/432)、76.16% (329/432)。结论 玉林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仍存在漏报现象,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2010—2012年中山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
    陈秀云,舒波,王曼,陈雪琴,黄恩妙
    2013, 39(3):  65-6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65
    摘要 ( 1155 )   PDF (1049KB) ( 10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中山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2年,现场抽查中山市各级医疗机构10张不同病种的传染病报告卡,对报告及时率、完整率、准确率、录入一致率进行评定;随机抽查不同月份的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放射科和化验室等科室相关资料,抽查20~30例传染病病例,核对是否进行报告,评定漏报率。2011年针对临床医生进行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 共抽查传染病报告卡852张,报告及时率为97.89% (834/852),完整率为94.25% (803/852),准确率为95.42% (813/852),录入一致率为84.27% (718/852)。共抽查传染病病例1846例,漏报224例,漏报率为12.13% 。2010—2012年各年传染病漏报率依次为17.89% (68/380)、14.84% (129/869)、4.52% (27/597),各年漏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13.34% (154/1 154),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10.12% (70/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无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漏报率分别为12.14% (21/173)、13.94% (127/911)、12.65% (52/411)和6.84% (24/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临床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50.00% (48/96) ~ 76.04% (73/96)。结论 2010—2012年中山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漏报率逐年下降,今后应加强对临床医生进行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专题培训。
    广州市番禺区利用移动健康长廊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
    苏绮雯,丘志坚,邱宗耀,孔敏玲,曾锐志
    2013, 39(3):  68-71.  doi:10.13217/j.scjpm.2013.01.068
    摘要 ( 1255 )   PDF (1022KB) ( 10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居民健康素养基本情况,评价利用移动健康长廊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干预的效果,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进一步推广移动健康长廊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移动健康长廊开展居民健康素养干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区19个镇、街的16~8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为期1个月的健康干预,每个镇、街随机抽取100名常住居民进行干预前、后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基本知识、健康信念与态度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通过比较前、后2次调查情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调查1 985人,干预后调查1 935人,干预前、后调查对象来源于同一总体( P > 0.05 )。干预前的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健康信念态度持有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59.04% 、74.13% 和76.14% ,干预后分别为78.54% 、84.83% 、77.92% ,干预后3个率分别提高19.50、10.70和1.78个百分点( P < 0.01)。结论 移动健康长廊干预方法对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有较明显成效,可作改良推广,但干预对居民的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幅度较少,估计与干预时间较短,未能从深层次影响居民改变原有健康习惯有关。
    顺德羊额社区居民高血压病危险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魏伟
    2013, 39(3):  72-73.  doi:10.13217/j.scjpm.2013.01.072
    摘要 ( 1348 )   PDF (974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羊额社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社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1月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选取顺德区羊额社区所有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和相关的体格检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既往史、家族史、生活饮食习惯等,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及血压测量。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发现的164例高血压病人为病例组,调查选取同社区性别相同、年龄在±3岁以内的164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cox回归筛选出高血压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1.30 ± 12.74)岁,(61.07 ± 12.65)岁,男女比例均为1∶1.6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糖尿病既往史、BMI≥24构成比分别为12.8% (21/164)与3.7% (6/164)、44.5% (73/164)与18.9% (31/164) ( P < 0.01 );高血压家族史则分别为11.6% (19/164)与6.7% (11/164) ( P > 0.05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糖尿病史、高血压家族史和体重超重为高血压病危险因素,OR值依次为4.471、7.050和4.801。结论 顺德羊额社区居民的高血压高危人群为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压家族史和体重超重的人群,建议加强社区目标干预人群筛查,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方式的干预,以期降低高血压的发病。
    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冬生,王铁强,辜洁妮,黄琼,方艳,曾四清
    2013, 39(3):  74-76.  doi:10.13217/j.scjpm.2013.01.074
    摘要 ( 1268 )   PDF (958KB) ( 1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2007—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7个地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8起,各年分别为24、52、34、24和14起;中例。4—9月份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共90起( 占60.81% );城市为高发48.65% );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共66起( 占44.59% ),其中以副溶血性( 占20.27% ,30/148);误食毒蘑菇和农药是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死例;集体食堂和家庭聚餐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为57起( 占318.92% )。结论 广东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总对广东省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主要致病因素和重点场所等特点,规范水产品消费者和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宣教。
    钟山县实施乙肝疫苗规划项目效果评价
    潘斌,甘永章,冼彩芸,莫文安
    2013, 39(3):  77-79.  doi:10.13217/j.scjpm.2013.01.077
    摘要 ( 1374 )   PDF (956KB) ( 10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广西钟山县实施乙肝疫苗规划项目效果。方法 对广西钟山县2002—2009年统计年鉴、妇幼机构报表、流行病学资料、免疫规划报表、疫情资料、接种率调查、乙肝病毒血清学调查等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2010年钟山县1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2002—2009年广西钟山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从2002年的29.62% (2 010/6 785)上升至2009年的94.60% (6 987/7 386),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由2002年的66.31% (4 499/6 785)上升至2009年的99.62% (7 358/7 386)。接种抽查结果显示2010年钟山县1岁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3.80% (590/629),3针全程接种率为99.84% (628/629)。从2003年起,钟山县全部疫苗接种点100% 使用自毁型注射器和安全盒。2002年钟山县0~6岁儿童乙肝发病率为21.27/10万,2009年则下降至2.00/10万( P < 0.01 )。2002年钟山县1~6岁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为3.61% (13/360),2010年下降至0.56% (2/360) ( P < 0.01 )。结论 钟山县实施乙肝疫苗规划项目后,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乙肝疫苗3针全程接种率均高于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合作项目的规定,且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低于乙肝疫苗规划项目实施前。
    广东省扩大免疫规划后冷链系统运转现状调查
    谢莘,郑慧贞,夏艳辉,刘宇
    2013, 39(3):  80-83.  doi:10.13217/j.scjpm.2013.01.080
    摘要 ( 1198 )   PDF (2496KB) ( 9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级冷链系统运转现状,为下一步制定冷链系统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对广东省的市、县、乡镇三级疾控机构冷链设备装备规模、运转情况、冷链设备更新和维护经费投入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全省21个市级疾控中心、101个县(区)级疾控中心、1 640个乡镇(社区)防保组织。市级冷库、冷藏车(或疫苗运输车)、备用发电机组(或双路供电设备)、制冷机组、自动温度监测设备和报警设备的配置率分别为100.00% (21/21)、100.00% (21/21)、61.90% (13/21)、4.76% (1/21)、66.67% (14/21)、61.90% (13/21);县级冷库、冷藏车(或疫苗运输车)、备用发电机组(或双路供电设备)、制冷机组、自动温度监测设备和报警设备的配置率分别为100.00% (101/101)、62.38% (63/101)、43.56% (44/101)、0(0/101)、41.58% (42/101)、51.49% (52/101)。损坏待修和报废的设备占全省现有冷链设备的1.46% (154/10 555)。全省有47.62% (10/21)的市级疾控机构现有普通冷库不能满足免疫规划疫苗3个月的储存需要。101个县(区)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疫苗由市级配送的占52.48% (53/101),从本级领取的占17.82% (18/101);1 640个乡镇免疫规划疫苗由县级配送的占38.72% (635/1 640),从本级领取的占37.80% (620/1 640)。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以后的2009和2010年,省财政均没有冷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县级和乡镇级冷链更新和维护经费主要以自筹为主。结论 广东省部分地区存在冷链设备缺乏、储存容量不足、专项经费短缺和未按规定储运疫苗的情况,需有计划地更新冷链设备并完善相关监管体制。
    中山市危险化学品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危害评估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刘锦华,黄国贤,刘新霞,李霞英,王淑玉,陈嘉斌,刘林均
    2013, 39(3):  84-87.  doi:10.13217/j.scjpm.2013.01.084
    摘要 ( 1128 )   PDF (2328KB) ( 10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中山市建立覆盖全市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与评估信息平台,便于进行快速危害评估,提出医学应急救援预案,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医学救援工作。方法 对中山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存储企业共116家以及44家加油站存储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化学品种类数量分布、储存方式、存放地点等信息,使用Map Info地图管理器软件在中山市的地图中创建编辑出各生产和存储企业危险化学源的具体地点,同时收集中山市近10年各镇区的人口密度资料及气象资料与救援资源分布等资料录入系统平台,建立中山市化学中毒突发事故危害评估系统和救援信息查询数据库。结果 系统能对中山市发生急性化学品中毒及泄漏事故作出预测,确定危险源,并评估危害程度,指导专业人员尽快确定救援方案。结论 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以对中山市发生的突发化学中毒事故进行定量危害评估,提供应急救援措施建议。
    卫生监督检测
    2012年台山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分析
    陈伟湛,王翠微,段龙
    2013, 39(3):  88-89.  doi:10.13217/j.scjpm.2013.01.088
    摘要 ( 1424 )   PDF (946KB) ( 1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台山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为农村改水工作和政府行政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在台山市所辖20个镇集中式供水厂设25个监测点,于丰水期、枯水期各采样1次,检测水样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共24项,并现场调查各监测点的水源选择、水处理工艺流程等。结果 台山市农村饮用集中式供水人口64.428 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9.46% 。共调查集中式供水厂25家,均是以地面水为水源,其中对水完全处理的水厂18家,占72.00% ,不完全处理的7家,占28.00% 。水质总合格率为57.00% (57/100),项次合格率为96.08% (2 306/2 400)。完全处理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58.33% (42/72),不完全处理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53.57% (1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丰水期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54.00% (27/50),枯水期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60.00% (3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不合格的指标有: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锰、耗氧量、氨氮和余氯/ClO2。结论 台山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较低,存在饮水安全隐患,建议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制水设施,保障制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并加强管理维护。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危害特征描述
    黄芮,陈子慧
    2013, 39(3):  90-92.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0
    摘要 ( 1024 )   PDF (953KB) ( 13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交流
    HIV-1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BED-CEIA检测结果分析
    于国龙,王晔,鄢心革,刁丽梅,李杰,颜瑾,林鹏
    2013, 39(3):  93-94.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3
    摘要 ( 1025 )   PDF (953KB) ( 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HIV-1确证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2个群体中新感染检测(BED)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BED-EIAHIV-1捕捉EIA方法(BED-CEIA)对既往确证阳性的产妇及确证检测结果阳性的新生儿进行BED,并运用SPSS17.0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对产妇及新生儿2组的BED结果ODn值进行差异分析,了解其结果相关性。结果 在HIV-1确证阳性的12对产妇及新生儿中,有8对母子的BED结果为长期感染,有3对母子的BED结果为近期感染,母亲与新生儿检测结果一致;对产妇组和新生儿组的ODn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产妇组的ODn值高于新生儿组(P < 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妇与新生儿BED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2011年汕头市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李起菊,李平,何烁坚
    2013, 39(3):  95-96.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5
    摘要 ( 1108 )   PDF (945KB) ( 8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了解汕头市食品安全质量状况,探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提高汕头市食品安全质量,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年由汕头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在汕头市7个地区(金平区、潮南区、潮阳区、濠江区、龙湖区、澄海区、南澳县)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质量定期抽检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汕头市共定期抽检14类食品2870份,合格2476份,总合格率为86.27% 。所抽检的14类食品中肉与熟肉制品类食品合格率最高(91.01% ),茶叶合格率最低(79.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被抽检的食品不合格(394份)的主要原因是理化指标超标(100份)、微生物指标超标(66份)以及食品标签存在问题(238份),其中部分食品样品被检出有2项或2项以上不合格。结论 2011年汕头市食品主要存在理化、微生物指标超标及食品标签标注不合格等问题。今后应对主要超标食品品种进行重点关注和重点监测,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2012年天津市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资源现况分析
    陈伟,高志刚,丁亚兴,骆晓艳,张颖
    2013, 39(3):  97-98.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7
    摘要 ( 1111 )   PDF (946KB) ( 8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天津市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方法 利用覆盖全市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年全市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资源情况,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年天津市下辖的16个区县共有281家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共1335人,每万人配置预防接种人员0.99人,男性244人,女性1091人,年龄分布以20~29岁组和30~39岁组为主(26.22% 和36.18% );大专学历占48.01% ,高中/中专学历占29.29% ;初级职称占58.13% ,无职称占26.74% ;护理专业占38.43% ,临床专业占30.04%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6年以下占52.88% 。不同区域间预防接种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年限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结论 天津市预防接种人员总体数量不足,职称水平偏低,且学历、年龄、工龄分布也存在地区不平衡现象。今后应通过增加人员数量、提升人员素质、调整人才结构等多种措施提升预防接种队伍实力和水平。
    HACCP在旅店业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中的应用
    严燕,姜立民,钟红霞
    2013, 39(3):  99-100.  doi:10.13217/j.scjpm.2013.01.099
    摘要 ( 955 )   PDF (951KB) ( 8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在旅店业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深圳市辖区内53家新建、改建、扩建的旅店业建设项目进行卫生学评价,运用HACCP的原理和方法,找出关键控制点,提出控制措施。结果 对53家新建、改建、扩建的旅店业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结果显示,在选址设计阶段有25家旅店全部项目合格,合格率为47.2% 。运用HACCP的原理和方法,对旅店业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过程进行了危害分析,确立了旅店业卫生质量控制中的选址、清洗消毒设施、布草存放设施、通风排气设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控制病媒生物设施、卫生管理等7个关键控制点,并应用在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中。通过卫生学评价和整改后,工程竣工阶段建设项目合格率提高到94.3% (50/53)。结论 HACCP可以运用到旅店业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中,为控制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