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20
    论著
    广东省居民吸烟行为与体重指数关系的研究
    何志辉, 刘涛, 许晓君, 许燕君, 马文军, 赵劭娟, 李琴
    2013, 39(4):  1-5.  doi:10.13217/j.scjpm.2013.04.001
    摘要 ( 1780 )   PDF (1067KB) ( 10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广东省居民吸烟行为对体重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010年对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云浮市云城区、汕尾市城区、梅州的五华县、肇庆的四会市以及韶关的南雄市6个市(县、区)随机选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利用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家庭经济状况等。采用率、比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描述,均数间的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利用多重线性回归以及协方差分析来研究吸烟行为与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共调查3 591人,其中男性1 621人(45.14%),女性1 970人(54.86%)。其中调查人群的现在吸烟率为22.86%(821/3 591),过去吸烟率为4.85%(174/3 591),从不吸烟率为72.29%(2 596/3 591)。调查人群的体重指数平均值为22.96±3.32,从不吸烟、现在吸烟以及过去吸烟人群的体重指数均值分别为23.29±3.64、22.76±3.35、23.01±3.28。控制了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饮酒和运动量之后,发现现在吸烟1~9支/d、现在吸烟10~19支/d与不吸烟的BMI的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者BMI的均数(95%CI)分别为22.27(21.75~22.80)、22.12(21.66~22.59)、23.03(22.90~23.16)。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控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饮酒等混杂因素之后,现在吸烟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其偏回归系数值为-0.552(P<0.05)。结论广东省居民的吸烟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吸烟与BMI成负相关,但是吸烟导致BMI值降低的非常小。

    广州市部分居民对大气颗粒物PM2.5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辜洁妮, 马文军, 王铁强, 张冬生, 周荃, 刘振华, 蔡文锋, 刘素芬
    2013, 39(4):  6-10.  doi:10.13217/j.scjpm.2013.04.006
    摘要 ( 2334 )   PDF (996KB) ( 10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PM2.5的知、信、行,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1日至15日期间,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每日17∶30-19∶30在地铁口、公园、居民社区、广场等人群较为密集的地点对在广州居住超过3个月、年龄介于18~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街头拦截匿名调查。主要调查居民对大气颗粒物PM2.5知识认知情况、对政府开展PM2.5监测工作的态度及在空气污染时是否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及方式。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714人,有效应答605人,应答率84.7%(605/714),其中男310人、女295人,年龄介于18~65岁,中位数38岁;以中学及中专文化程度者为主(44.5%,269/605)。PM2.5知识知晓率为27.9%(169/6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1.36)、年龄、职业是影响PM2.5知识知晓的因素(P<0.01, P<0.05),其中30~39、50~59、40~49岁组人群的PM2.5知识知晓率(OR=2.24、3.17、2.98)高于18~29岁组。无业人员、服务业、干部职员(OR=2.76、3.16、3.37) PM2.5知识知晓率高于个体经营者。57.0%(166/291)的受访者关注政府公布PM2.5监测数据。88.3%(257/291)的人支持政府每天公布PM2.5监测数据。居民对PM2.5监测布点设置支持率居前3位是居民区73.5%(214/291)、工业区65.3%(190/291)、街道64.6%(188/291)。受访者认为加强治理工业污染(89.4%,260/291)、控制汽车尾气排放(86.9%,253/291)是控制PM2.5污染的主要措施。受访者在空气污染严重时有采取防护措施者占77.5%(469/605)。PM2.5知识知晓的人群在空气污染严重时主要应对措施是减少出门(66.3%,112/169)、佩戴口罩(58.6%,99/169)、紧闭窗户(44.4%,75/169),均高于不知晓人群(43.6%、38.5%、29.9%)(均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后,居民PM2.5知识知晓率越高,在空气污染严重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越高(OR=2.35, P<0.01)。结论被调查的广州市居民对PM2.5的认知水平不高。居民支持政府公布PM2.5监测数据,对PM2.5监测点设置要求与自身密切相关,要求政府落实减排降污措施、降低PM2.5健康危害的意愿强烈。

    2008—2012年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谭秋, 郑慧贞, 朱琦, 韩轲, 刘宇, 刘楚钿
    2013, 39(4):  11-14.  doi:10.13217/j.scjpm.2013.04.011
    摘要 ( 1840 )   PDF (976KB) ( 9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 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 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 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1991—2011年上海市宝山区居民糖尿病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趋势的分析
    薛俊磊, 李明珠, 李欣, 龚玉珍, 朱三妹
    2013, 39(4):  15-19+24.  doi:10.13217/j.scjpm.2013.04.015
    摘要 ( 1493 )   PDF (1566KB) ( 8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居民糖尿病死亡情况以及对居民寿命的影响,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因登记资料来源于宝山区生命统计监测。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并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占全死因构成比、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对宝山区1991—2011年居民死因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1—2011年间,糖尿病死亡病例3 115例,年平均死亡率为19.69/10万(年平均标化死亡率为10.1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89%;死亡率从1991年的4.63/10万上升至2011年的32.14/10万,且随时间呈递增趋势(P<0.01)。女性的年平均粗死亡率(24.26/10万)、占全死因构成比(3.71%)和标化死亡率(11.21/10万)均高于男性(分别为15.29/10万、2.16%和8.80/10万),两者的粗死亡率、占全死因构成比均呈递增趋势(均P<0.01)。0~84岁组糖尿病的年龄别死亡率(男/女/总计)均随年龄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均P<0.01)。糖尿病总人群的YPLL从1991年的115.31年上升到2011年的2 744.63年;期望寿命从1991年的76.03岁上升到2011年的82.11岁。总人群、男性人群以及女性人群的YPLL、期望寿命均随时间呈递增趋势(均P<0.01)。结论 21年间,宝山区糖尿病死亡率、YPLL均随时间呈递增趋势,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宝山区居民寿命的重要因素。
    广西2005—2012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付志智, 吕炜, 徐悟哲, 任美璇
    2013, 39(4):  20-24.  doi:10.13217/j.scjpm.2013.04.020
    摘要 ( 1856 )   PDF (2320KB) ( 1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西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2年乙肝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广西报告乙肝病例307 302例,年均发病率为81.54/10万,2005—2012年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分别为:64.12/10万(29 637例)、73.64/10万(34 317例)、73.12/10万(34 507例)、78.31/10万(37 337例)、85.21/10万(41 035例)、85.29/10万(41 418例)、95.81/10万(44 099例)、96.77/10万(44 952例);0~14岁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由2005年的17.52/10万(1 752例)下降至2012年7.02/10万(713例),其他各年龄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病例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占50.16%(154 132/307302),男女比例为2.27∶1(213 321/93 9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9.21%(181 946/307 302)。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市为防城港市(137.63/10万)、北海(94.70/10万)和百色(91.37/10万),年均发病率最低的市为钦州市(45.42/10万),14个市中柳州市乙肝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北海市年报告发病率相对稳定,其他12个市年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无明显的季节性。2005—2012年报告新生儿首针接种率为97.71%(686 200/702 300)~99.30%(738 871/744 080)。结论广西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成年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和疫情监测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广西乙肝防控工作重点。
    2005—2012年珠海市梅毒流行趋势分析
    彭孟振, 陈玉, 关玉梅, 陈创瑜, 张华源, 唐红彬
    2013, 39(4):  25-28.  doi:10.13217/j.scjpm.2013.04.025
    摘要 ( 1545 )   PDF (1117KB) ( 9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珠海市梅毒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防控梅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珠海市的各行政区抽取4个区(镇),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各区(镇)的梅毒发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梅毒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2年珠海市4个区(镇)共报告梅毒486例,无死亡病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99/10万、4.10/10万、4.50/10万、9.30/10万、8.52/10万、18.25/10万、31.31/10万和33.89/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90/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Ⅰ、Ⅱ、Ⅲ期、胎传、隐性梅毒分别占29.21%(142例)、32.92%(160例)、1.03%(5例)、1.65%(8例)、35.19%(171例)。除胎传梅毒外,发病年龄从15岁开始,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76.95%(374例),≥60岁年龄组占9.67%(47例);梅毒的发病以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居多,其病例构成分别为:20.08%(96例)、18.41%(88例)。隐性梅毒病例数逐年增加,2006年开始出现隐性梅毒超过Ⅰ期梅毒,2010年起病例数增加迅猛,最高占当年总病例数的55.07%(38/69);各年发病职业构成不同(P<0.01),家务及待业、离退休人员、学生人群的构成逐年增多。Ⅰ期梅毒以男性发病为多,占67.61%,而隐性梅毒则男女分别占51.46%和48.54%;隐性梅毒以家务及待业居多(占22.01%),而Ⅰ期梅毒则以商业服务居多(占22.05%)。结论珠海市被调查地区的梅毒发病率逐年升高,隐性梅毒的发病率超过Ⅰ期梅毒,且普通人群发病有增多趋势,说明该市的梅毒防治工作应深入到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珠海市2006—2012年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李玮, 焦亮, 赵泳瑜, 关玉荣
    2013, 39(4):  29-31.  doi:10.13217/j.scjpm.2013.04.029
    摘要 ( 2011 )   PDF (963KB) ( 1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珠海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价对本地吸毒人员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效果,为政府制定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哨点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6—2012年新进入珠海市某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进行高危行为、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样本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 2006—2012年珠海市哨点共监测吸毒者2 707人,检出HIV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为2.11%;阳性率从2006年的5.37%(24/447)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0.49%(2/407)( P<0.01)。注射吸毒者的HIV抗体阳性率为3.99%(47/1 178),非注射吸毒者的HIV抗体阳性率为0.65%(10/1 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用针具注射吸毒者的HIV抗体阳性率为10.7%(44/411),无共用针具的注射吸毒者的HIV抗体阳性率为0.39%(3/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707名吸毒者中发生商业性行为813人,占30.03%;发生商业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224人,安全套使用率为27.55%。吸毒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5.34%(1 397/1 637)。结论近年珠海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持续下降,但共用针具吸毒和商业性行为等感染HIV的高危因素依然存在。今后在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同时,应进一步扩大针对该人群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安全套推广等行为干预的覆盖面。
    2007—2011年惠州市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琚雄飞, 方巧云, 刘燕
    2013, 39(4):  32-34.  doi:10.13217/j.scjpm.2013.04.032
    摘要 ( 1604 )   PDF (966KB) ( 9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07—2011年惠州市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今后防控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送检的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样本进行麻疹和风疹IgM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惠州市共检测805份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样本,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547份,阳性率为67.95%,检出风疹IgM抗体阳性94份,阳性率为11.68%;风疹阳性样本占麻疹阴性样本数的36.43%(94/258)。2007—2011年各年间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采样时间在出疹后4~7 d的检出率最高,达到84.63%(391/462),不同采样时间的IgM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疹病例多集中在4岁及以下婴幼儿,占68.92%(377/547);风疹病例以15~24岁青少年为主,占52.13%(49/94);不同年龄组麻疹、风疹IgM抗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开展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对病例的快速确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起到关键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麻疹实验室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达到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目标。
    广州市常住居民流感知信行电话调查分析
    冯晶, 李铁钢, 秦鹏哲, 陆剑云, 陈纯, 陈宗遒, 杨智聪
    2013, 39(4):  35-37.  doi:10.13217/j.scjpm.2013.04.035
    摘要 ( 2056 )   PDF (964KB) ( 9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广州市常住居民流感知信行情况,为流感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Mitofsky-Waksberg二阶段抽样方法,按不同居住类型人群进行分层,于2011年9月对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常住居民进行流感相关信息知信行情况的电话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 533名被调查者中,91.3%(1 399/1 533)的被调查者曾听说过流感,60.0%(920/1 533)的被调查者关注过流感;不同居住类型人群对流感的知晓率分别为:城市93.3%(845/906)、城乡结合部90.3%(278/308)、农村86.5%(276/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6.3%(1 169/1 533)的被调查者能准确指出接触到别人打喷嚏或咳嗽的分泌物会传播流感,不同居住类型人群对“接触到别人打喷嚏或咳嗽的分泌物会传播流感”的知晓率分别为:城市81.6%(739/906)、城乡结合部72.4%(223/308)、农村64.9%(207/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5.6%(1 465/1 533)的被调查者懂得开窗通风可以预防流感,93.3%(1 430/1 533)的被调查者懂得通过勤洗手以加强个人防护;女性被调查者采取“开窗通风”、“勤洗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出门带口罩”、“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醋熏屋子”等6项措施预防流感的比例均高于男性(P<0.05或P<0.01)。仅有37.6%(576/1 533)的被调查者在罹患流感之后会选择在家休息。结论广州市常住居民存在流感知识知晓率地区分布不均状况,罹患流感后,人群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流感知识知晓率和预防流感行为形成率。
    湖北省麻城市2005—2012年HIV/AIDS疫情特征分析
    徐胜平, 甘宏辉, 柳以泽
    2013, 39(4):  38-39+43.  doi:10.13217/j.scjpm.2013.04.038
    摘要 ( 1714 )   PDF (1064KB) ( 1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麻城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麻城市HIV/AIDS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麻城市2005—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70例,死亡19例。年龄分布以20~49岁人群为主,共67例,占95.71%;男性50例,女性20例,男女性别比为2.5∶1;职业以民工(41例,占58.57%)和农民(16例,占22.86%)为主。异性传播37例,占52.86%;同性传播30例,占42.86%。91.43%(64/70)的病例有外出务工史。结论麻城市近年来艾滋病流行呈明显上升趋势,建议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监测,针对男男性接触者采取行为干预与卫生知识宣讲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2007—2012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段红英, 陈碧云, 陈长, 岳文芳, 丁胜非, 孟宁, 刘咸桢
    2013, 39(4):  40-43.  doi:10.13217/j.scjpm.2013.04.040
    摘要 ( 1646 )   PDF (1100KB) ( 1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2年湖南省各市县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期间湖南省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84、112、208、65、56、55起,共580起,发病27 628例,平均罹患率为3.57%(27 628/773 397);死亡10例,病死率0.04%。事件起数以2009年最多(208起,占35.86%),时间分布以3—5月和9—11月为2个高峰,分别占事件总起数的41.38%(240起)、39.66%(230起),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513起,占88.45%);事件主要分布在县乡中小学(421起,占72.59%)。结论 2007—2012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县乡级学校及低龄组学生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深圳市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李怀昕, 王敬忠, 李媛, 唐秀娟, 谢旭, 梅树江
    2013, 39(4):  44-45+47.  doi:10.13217/j.scjpm.2013.04.044
    摘要 ( 1506 )   PDF (1048KB) ( 10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点,进一步强化出血热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收集2005—2012年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并经审核确定的深圳市HFR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2005—2012年共报告HFRS 259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0.18/10万、0.37/10万、0.48/10万、0.39/10万、0.31/10万、0.30/10万、0.35/10万、0.40/10万;男性204例,女性55例,男女性别比为3.7∶1:病例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93.0%(241/259);发病以工人或民工为主,占33.6%(87/259),其次为家务待业和其他人员各占18.9%(49/259)。全年均有发病,高峰为每年2—4月,占病例总数的37.1%(96/259)。全市各街道均有发病,其中以宝安区最多(76例,占29.3%),南山区次之(53例,占20.5%),盐田区发病最少(1例,占0.4%)。结论深圳市HFRS发病以青壮年人群为主,高发季节为冬春季,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灭鼠工作和对传播因素的干预。
    舞阳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陈志英
    2013, 39(4):  46-47.  doi:10.13217/j.scjpm.2013.04.046
    摘要 ( 1453 )   PDF (949KB) ( 9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09—2011年舞阳县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舞阳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 384例,各年分别为420、475、489例,其中重症病例58例。男性980例,女性404例,男女性别比为2.43∶1;病例以4岁以下小年龄段为主,共1 231例,占发病总数的88.95%。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3—6月发病最多,共940例,占发病总数的67.92%。2009—2011年全县14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最多的为舞泉镇(166例),其次为九街乡(162例)和吴城镇(128例)。6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检出肠道病毒71型(EV71)34例,占49.28%;检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2例,占2.90%。结论舞阳县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人群特征,防控重点应以托幼儿童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
    2005—2011年广州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康燕, 李美霞, 梁会营, 陈纯, 王大虎, 魏跃红
    2013, 39(4):  48-50+53.  doi:10.13217/j.scjpm.2013.04.048
    摘要 ( 1595 )   PDF (1262KB) ( 10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实施网络直报以来广州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的疫情动态,掌握其流行现状,为疫情预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广州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AHC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广州市共报告AHC病例18 724例,年平均发病率24.08/10万,其中2007年(发病率为33.00/10万)和2010年(发病率为124.32/10万)出现明显高峰;病例集中在夏秋季节的8—10月份,在2007年和2010年8—10月份发病数分别占当年病例总数的96.40%和98.61%;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区(33.34/10万),其次是农村地区(18.95/10万)、市区(18.13/10万);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2∶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但以5~9岁年龄组及0~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发病率分别为78.64/10万、70.93/10万;职业构成比居前3位的依次为学生(27.60%)、工人(12.85%)、幼托儿童(10.59%)。结论 2005年以来广州市AHC隔2~3年流行1次,且流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AHC疫情监测,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和工厂AHC防治知识、良好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是未来控制广州市AHC暴发和流行的重要环节。
    江门市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黄国, 叶秀华, 陈成连, 宋美爱, 郑文梅
    2013, 39(4):  51-53.  doi:10.13217/j.scjpm.2013.04.051
    摘要 ( 1549 )   PDF (968KB) ( 9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江门市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监测系统,收集江门市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320例AEFI,2009年报告率2.6/10万剂次,2010年报告率2.7/10万剂次,2011年报告率2.8/10万剂次。男女性别比为1.4∶1(189/131),≤1岁占53.1%(170例),9月份(52例,占16.3%)和11月份(37例,占11.6%)病例数最多。AEFI总报告发生率为6.7/10万剂次,甲流疫苗(38例,报告率35.3/10万剂次)报告发生率最高。一般反应160例,占50.0%;异常反应126例,占39.4%。58.4%发生在接种疫苗1 d内,53.4%发生在接种该种疫苗的第1剂次。40.3%出现发热,30.0%出现局部红肿,13.4%出现局部硬结。结论 2009—2011年江门市AEFI常发生在≤1岁儿童以及接种第1剂次、接种后1 d内。
    2006—2010年四会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谢海彬, 吴耀辉, 冼剑敏, 张俊文
    2013, 39(4):  54-55+59.  doi:10.13217/j.scjpm.2013.04.054
    摘要 ( 1788 )   PDF (1047KB) ( 9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四会市2006—2010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制定肺结核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四会市2006—2010年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四会市共报告肺结核病例2 35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4.27/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11.75/10万、137.76/10万、134.10/10万、96.52/10万、87.67/10万;男性1 804例,女性548例,男女性别比为3.29∶1;年龄分布以20~59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共1 644例,占发病总数的69.90%;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民工发病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36.52%(859/2 352)、18.49%(435/2 352)、17.35%(408/2 352);全市13个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4位的分别为东城街道163.78/10万(506例)、大沙镇149.31/10万(242例)、地豆镇147.90/10万(210例)、城中街道143.80/10万(607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的季节高峰。结论 2006—2010年四会市肺结核发病总体呈平稳下降趋势,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人群为主,提示该市肺结核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广州市越秀区重性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社区干预效果分析
    蔡梅英, 龚诚华, 胡号应, 戴丽萍, 陈鑫, 云俊, 黄丽娟, 李丽
    2013, 39(4):  56-59.  doi:10.13217/j.scjpm.2013.04.056
    摘要 ( 1626 )   PDF (1030KB) ( 1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综合干预,调查干预前后患者的暴力行为等级和暴力量的变化,评估分析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 2010—2012年,按经济发展程度,随机选择辖区东、南、西、北、中方位5条行政街所有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约400例,将其中暴力行为分级评定为1~5级且有肇事肇祸危险倾向的139例患者列为干预对象,对所有干预对象采取了随访干预、药物干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等措施。在干预前、接受干预2年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及肇事肇祸危险度评估表。问卷包括患者个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及疾病状况;评估表包括患者半年内暴力行为分级评估及暴力行为次数评估、处理方案、工作情况、住院情况等。结果 139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占53.24%(74/139),平均年龄为(48.3±10.5)岁,平均精神病史为(21.8±11.7)年,未婚占56.12%(78/139),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9.93%(125/139);无业人员占73.38%(102/139);84.89%(118/139)家庭年收入在5万以下。干预前患者的暴力行为分级为0~5级,分别为0、87、34、11、5、2例,干预后则分别为105、20、11、3、0、0例;干预前以1级和2级的为主,分别占62.59%和24.46%,干预后以0级的为主,占75.54%,干预后患者暴力行为等级明显低于干预前,其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社区综合干预对减轻患者暴力行为,降低肇事肇祸率有着积极意义。
    2012年梅州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学监测分析
    陈志青, 陈育贤, 张国雄, 曾丽珍, 何秋瑜, 李晖, 蓝锋, 李水彬
    2013, 39(4):  60-61+65.  doi:10.13217/j.scjpm.2013.04.060
    摘要 ( 1524 )   PDF (993KB) ( 1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梅州市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构成和人群年龄构成特征,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梅州市监测点2012年报告的脑炎脑膜炎等相关病例采集急性期血清、咽拭子和脑脊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细菌培养等方法检测乙脑病毒、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猪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新型隐球菌、恙虫病立克次体。结果共采集53例病例83份样本,其中血清29份、咽拭子38份、脑脊液16份,检出阳性29份,其中单纯疱疹病毒阳性7份、腮腺炎病毒阳性2份、腺病毒阳性1份、巨细胞病毒阳性2份、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阳性9份、脑膜炎奈瑟菌阳性3份、新型隐球菌阳性1份、恙虫病立克次体阳性4份。53例脑炎脑膜炎病例中实验室确诊29例,其中确诊病毒性脑炎21例,占72.42%;确诊细菌性脑膜炎4例,占13.79%;确诊恙虫病脑炎4例,占13.79%。在29例脑炎脑膜炎确诊病例中,以<15岁儿童为主,占62.07%(18/29)。结论肠道病毒(EV和柯萨奇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梅州市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脑膜炎奈瑟菌是引起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今后应加强肠道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例的监测和防控。

    2012年番禺区部分企业员工自测心理健康分析
    邱宗耀, 丘志坚, 陈伟锋, 林健, 苏绮雯
    2013, 39(4):  62-65.  doi:10.13217/j.scjpm.2013.04.062
    摘要 ( 1388 )   PDF (961KB) ( 9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番禺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口学、社会学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应用自测健康量表中的心理健康子量表对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和认知功能3方面进行评价,采取分层抽样确定番禺区16~59岁的企业员工,在调查员现场指导下集中进行问卷自测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832份,回收问卷832份,有效问卷831份,有效率为99.88%。调查对象男女性别比例为0.85∶1;平均年龄为(32.35±9.29)岁;以一线员工为主,占66.9%(556/831);已婚占68.0%(565/831),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员工所占比例分别是20.9%(174/831)、63.5%(528/831)和15.5%(129/831)。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和总体自测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中位数)分别是41.00、46.00、22.70和107.00分(满分分别为50、70、30和150分)。不同性别、收入、婚姻状况、企业类型组在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和总体自测心理健康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番禺区部分企业员工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和总体自测心理健康得分较高,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相对低些。性别、收入水平、不同企业类型和婚姻状况均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广州市2所中学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培训效果分析
    陈子慧, 卢玲玲, 李世聪, 顿中军, 蒋琦, 黄琼
    2013, 39(4):  66-68+71.  doi:10.13217/j.scjpm.2013.04.066
    摘要 ( 1911 )   PDF (1004KB) ( 1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中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并比较健康教育培训前后食品安全知识的变化,为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1所初中和1所高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在培训前后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础资料、食品安全知识、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结果共调查390名学生,其中高中生140人,初中生250人;男生202人,女生188人。培训前,高中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7.6±2.0)分(满分11分),初中生平均得分(6.7±2.2)分;培训后,高中生平均得分(9.4±1.8)分,初中生平均得分(8.5±1.9)分,初、高中学生无论培训前还是培训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培训前中学生的食品安全总知晓率为64.1%(2 750/4 290),培训后提高到80.5%(3 453/4 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前后,高中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均P<0.01)。在食品安全态度方面,高中生平均得分(3.7±0.7)分(满分4分),初中生平均得分(3.6±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的食品安全行为平均得分(5.5±1.9)分,初中生平均得分(5.7±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4.6%(369/390)的中学生认为食品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90.3%(352/390)的中学生觉得有必要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44.6%(174/390)的中学生会经常关心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78.2%(305/390)的中学生曾购买路边小摊小贩的食品。结论中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但食品安全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存在高风险行为;通过短期培训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但仍需要加强系统性的食品安全教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管理效果评价
    曾文娟, 曾金生, 王伟民, 张志荣
    2013, 39(4):  69-71.  doi:10.13217/j.scjpm.2013.04.069
    摘要 ( 1455 )   PDF (963KB) ( 10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社区管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防治康复效果。方法选取从2011年6月至11月经向阳医院体检筛查符合WHO的诊断标准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且资料完整者258例,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其进行社区防治康复管理,防治康复管理前后,分别对调查对象进行健康体检及问卷调查,体检指标主要有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GLU)、血清甘油三酯(TG);问卷内容包括常见慢病防治知识等项目,并对管理前后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调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258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36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1.6±12.5)岁;高血压患者135例,糖尿病患者123例,血脂异常者89例。经社区防治康复管理1年后,135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MAP由(150.3±4.5)mmHg降至(110.4±2.3)mmHg,123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GLU由(7.13±1.22)mmol/L降至(6.13±1.01)mmol/L,89例血脂异常者的平均TG由(1.67±1.02)mmol/L降至(0.86±0.03)mmol/L(均P<0.01);管理治疗后调查对象的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率分别为89.63%、77.24%、93.13%,均比管理治疗前明显提高(分别为31.11%、25.20%、42.69%)(均P<0.01);调查对象对慢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22.87%(59/258)提高至82.56%(213/258)( P<0.01)。结论在社区开展慢病防治康复管理工作,不仅方便、经济,而且有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管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实验研究
    纯芦荟汁毒性试验研究
    张洁宏, 姚思宇, 王彦武, 赵鹏, 李彬, 黄超培
    2013, 39(4):  72-75.  doi:10.13217/j.scjpm.2013.04.072
    摘要 ( 1764 )   PDF (976KB) ( 10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库拉索芦荟纯汁的毒理学安全性。方法参照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以纯芦荟汁16倍浓缩液配制成不同剂量组给小鼠灌胃,分别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同时进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以最大给药量(60 000 mg/kg.bw)的纯芦荟汁16倍浓缩液给予小鼠灌胃后,动物生长发育良好,未见体重受到影响,未见有中毒症状,按保健品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评价,属无毒级;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以纯芦荟汁100、150、200 g/kg.bw(分别相当成人日用量的50、75、100倍)3个剂量连续给大鼠灌喂30 d,实验期间动物生长发育良好,各剂量组的动物体重、增重量和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剂量组血常规和生化检测指标、脏器重量及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各实验组大鼠肝、肾、胃肠、脾、睾丸和卵巢等组织均未见与纯芦荟汁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库拉索芦荟纯汁毒性试验未见产生明显毒副作用。
    检验技术
    鱼肉中23种磺胺类和3种氯霉素类药物残留快速筛查法的建立
    刘莉治, 曾涛, 黄聪, 彭荣飞, 罗晓燕, 林玉娜, 李静
    2013, 39(4):  76-81+85.  doi:10.13217/j.scjpm.2013.04.076
    摘要 ( 1656 )   PDF (2420KB) ( 1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HLB固相萃取小柱与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串联质谱法快速筛查23种磺胺类和3种氯霉素类药物残留的方法。方法乙腈将23种磺胺类和3种氯霉素类药物共同提取、正己烷除脂后经HLB小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串联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弱酸(pH5.5)环境下HLB小柱上保留最好;Waters Acquity UPLCTMBEH C18分离柱(1.7μm,2.1 mm×100 mm),流速0.4 mL/min,柱温40℃条件下,以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效果和灵敏度最佳,洗脱时间共为7.2 min;磺胺类和氯霉素类药物分别以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检测,分多时间段采集数据。在1.0~20.0μg/L的线性范围内23种磺胺类和3种氯霉素类药物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0.1μg/kg,定量下限为0.1~1.0μg/kg,23种磺胺类和3种氯霉素类药物回收率分别为61.0%~109.6%、82.5%~106.0%,相对偏差0.56%~10.8%、1.3%~4.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适合快速筛查和监测鱼肉中的多组份磺胺和氯霉素类药物残留。
    单标记延伸结合荧光偏振技术快速检测B型流感亚系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王敬忠, 房师松, 刘涛, 王昕, 程小雯, 张仁利, 程锦泉
    2013, 39(4):  82-85.  doi:10.13217/j.scjpm.2013.04.082
    摘要 ( 1572 )   PDF (2409KB) ( 1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一种单标记延伸(OLE)结合荧光偏振技术(FP)快速检测B型流感By和Bv亚系的新方法。方法从GenBank下载By和Bv血凝素(HA)基因各50条序列,通过MEGA软件进行分析,利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B型流感病毒亚系特异性引物和单标记延伸引物,RT-PCR扩增目的片段,用OLE引物添加亚系特异性荧光标记的双脱氧核糖核苷酸,建立单碱基延伸终止荧光偏振检测方法。结果 RT-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分别为349、397和713 bp。OLE sense引物检测Bv亚系双脱氧三磷酸胸苷(ddTTP)的FP值高于双脱氧三磷酸胞苷(ddCTP)的FP值(P<0.01),而By亚系则正好相反,ddCTP的FP值高于ddTTP(P<0.01);OLE anti-sense引物检测Bv亚系和By亚系ddGTP和ddATP的FP值均差别不大(均P>0.05)。Bv样品毒株ddTTP的FP值均值为(159±10)mp,与Bv参照株(162 mp)相近;By样品毒株ddCTP的FP值均值为(163±10)mp,与By参照株(165 mp)相近。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判读结果直观明确、检测费用低,适合于流感监测实验室对流感病毒的快速分子诊断。
    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11种苯系物和卤代烃的方法研究
    臧李纳, 湛社霞, 卢佑演, 孙世宏, 冯竟, 张宏
    2013, 39(4):  86-87+90.  doi:10.13217/j.scjpm.2013.04.086
    摘要 ( 1530 )   PDF (1288KB) ( 1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自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11种苯系物和卤代烃的方法。方法在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中苯系物的检测方法基础上,对实验方法进行优化,样品经过自动顶空仪的富集,经FFAP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结果本实验色谱升温程序为:以5℃/min的升温速率,从40℃升到60℃,保留5 min;选择分流比5∶1,流速为2.0 mL/min。该方法可同时分离水中氯乙烯、1,1,1-三氯乙烷、苯、甲苯、1,2-二氯乙烷、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等11种苯系物和卤代烃,其相关系数为0.996 6~0.999 6,精密度在2.92%~4.95%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5.5%~107.1%之间,检出限在0.7~10.0μg/L之间。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能满足实验室对水中多种挥发性有机毒物的测定要求。
    卫生管理
    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开展乙肝的社区综合防控信息管理
    湛柳华, 周文, 肖晓玲, 戴丽萍, 任薇, 吴新伟, 何金红, 李洁菡, 吴楚娴, 刘方华, 郝元涛
    2013, 39(4):  88-90.  doi:10.13217/j.scjpm.2013.04.088
    摘要 ( 1705 )   PDF (1162KB) ( 9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平台,构建在社区中开展乙肝综合防控信息管理的模式。方法在示范社区内建立涵盖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实验室结果、随访记录、干预措施等信息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开展乙肝的社区综合防控工作信息管理。结果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居民健康档案和乙型肝炎相关信息的采集,保存及更新、查询等功能,为乙肝的社区综合防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工具,并建立了有效的乙肝社区综合防控信息管理模式。结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平台开展乙肝社区防控工作,为社区开展乙肝防控提供信息管理工具及工作模式,并有效运行。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暴露评估
    蒋琦, 王萍, 陈子慧
    2013, 39(4):  91-93.  doi:10.13217/j.scjpm.2013.04.091
    摘要 ( 2215 )   PDF (1029KB) ( 1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继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之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第3个步骤是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描述危害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不同人群摄入危害的水平。根据危害因素在膳食中的含量水平和人群膳食消费量,初步估算危害的膳食总摄入量,同时考虑其他非膳食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人体总摄入量并与安全摄入量进行比较。本文以化学物为例对暴露评估进行简要的介绍。
    工作交流
    247株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杨晓枫, 郭涛弦
    2013, 39(4):  94-95.  doi:10.13217/j.scjpm.2013.04.094
    摘要 ( 1563 )   PDF (1014KB) ( 9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1—1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WHO NET 5.4版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中共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247株,检出最多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62株(占25.1%)、铜绿假单胞菌53株(占21.5%)、大肠埃希菌42株(占17.0%)、鲍氏不动杆菌23株(占9.3%)。上述4种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的14种抗菌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了100.0%的抗菌活性外,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已产生了5.7%~17.4%的耐药率,且出现泛耐药菌株。结论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已较严重,应加强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临床医生需掌握本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7—2012年广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王仁富, 廖红英
    2013, 39(4):  96-97.  doi:10.13217/j.scjpm.2013.04.096
    摘要 ( 1469 )   PDF (949KB) ( 9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安市2007—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7—2012年广安市乙脑疫情资料和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6年间共报告乙脑35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56/10万,死亡9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岳池县(115例)、广安区(93例)、武胜县(70例)。发病时间集中在6—10月份,其中以8月份发病最多,共报告255例,占病例总数的72.44%。男性发病198例,女性发病154例,男女性别比为1.29∶1;病例主要分布于0~6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84.09%(296/352);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2.78%(221/352)。病例中有明确的乙脑疫苗接种史的仅占8.81%(31/352)。结论广安市乙脑发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发病主要集中于6岁以下散居儿童,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澂江县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康云华, 马重义, 王双凤, 王建全, 杨龙, 李虹, 梁丽红
    2013, 39(4):  98-99.  doi:10.13217/j.scjpm.2013.04.098
    摘要 ( 2022 )   PDF (999KB) ( 9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掌握布鲁氏菌病在澂江县的流行情况,为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定点选择1个与2009年首发病例临近的乡镇作为监测点,每年随机选择与家畜密切接触者100人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后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筛检,阳性者进行布鲁氏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结果 2009年全县报告发生布病2例,病例均为阳宗镇桃李村委会的村民。2009—2011年共监测262人,检出布鲁氏菌阳性3例,总感染率为1.15%。其中2009年监测62人,检出布鲁氏菌阳性3例,感染率为4.84%;2010、2011年分别监测100人,均无检出阳性感染者。结论 3年监测结果显示,澂江县已存在布鲁氏菌病,今后应扩大监测范围。
    2012年江门市新会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
    曾庆生, 林卫光, 陈日暖, 李来德, 梁健华
    2013, 39(4):  99-100.  doi:10.13217/j.scjpm.2013.04.099
    摘要 ( 2110 )   PDF (954KB) ( 9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江门市新会区儿童免疫规划现状,为提高接种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法)共抽取新会区30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1~2、3~4、7~8岁3个年龄组儿童,每个年龄组抽取5名调查对象,对每个调查对象家长进行询问并查看接种证(卡)。结果 1~2岁年龄组儿童卡介苗接种率为100.00%(150/150),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服苗率为100.00%(150/150),百白破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33%(149/150),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7.33%(146/150),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33%(149/150),乙脑疫苗接种率为95.33%(143/15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89.33%(134/150),“六苗”全程接种率为92.67%(139/150);3~4岁年龄组儿童A群流脑疫苗第1针接种率为92.67%(139/150),第2针接种率为96.67%(145/150),甲肝疫苗接种率为86.67%(130/150),麻疹疫苗复种接种率为90.67%(136/150),百白破疫苗加强接种率为90.67%(136/150),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为98.00%(147/150);7~8岁年龄组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服食率为92.00%(138/150),白破联合疫苗接种率为99.33%(149/150),A+C群流脑疫苗第2针接种率为94.00%(141/150)。结论江门市新会区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今后仍需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首剂及时接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