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主编
李艳
执行主编
杨颖
编辑部主任
陈亮
编辑部副主任
江金女
联系方式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群贤路160号 邮编:511430
电话:
(020)31051582
E-mail:
gdsjkzx_hnyfyx@gd.gov.cn
ISSN 1671-5039
CN 44-1550/R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
440100190072
微信公众号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评估
宋铁,代吉亚,吴发好,郭汝宁,刘国恒,方艳,傅军华,易建荣
2014, 40(1): 1-6. doi:
10.13217/j.scjpm.2014.0001
摘要
(
1774
)
PDF
(9578KB) (
9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广东省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方法 根据广东省疾控机构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和特点,在专家咨询、文献循证评价和专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拟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草案,在全省选择26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咨询,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一、二级指标权重,采用比例分配法计算三级指标权重,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广东省22个地市(含顺德)进行普查。应用层次聚类法对广东省各地市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进行分类。结果 共进行了2轮专家咨询,其中第1、2轮分别发送问卷26、24份,分别回收24、23份,总回收率为94%(47/50);第1、2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12、0.490;经过2轮专家咨询,确立了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整体的克朗巴赫α系数=0.858;指标体系由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组成,8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人力资源、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培训和演练、健教宣传与媒体沟通,权重系统分别为0.119 8、0.131 2、0.121 3、0.193 6、0.129 3、0.127 8、0.099 5和0.077 5。广东省疾控机构应急能力总分排名前3的地市是深圳、广州、珠海,分别为0.922、0.913、0.877。排名居后的地市分别是汕尾、河源和云浮,总分分别为0.475、0.523、0.541。应用层次聚类法将广东省22个地市分为4类,应急能力较低的第3、4类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各地应急综合能力评分与当地2011年人均GDP呈高度正相关(r =0.828 9,P <0.01)。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贴近实际情况,指标体系的可信度较高。评估结果显示广东省各市应急能力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疾控中心的应急能力相对较弱。
广州市社区女性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颖芝,周琴,谢玉婷,陈淑明,曾彦珺,骆习之,罗曼,吴晓燕
2014, 40(1): 7-11. doi:
10.13217/j.scjpm.2014.0007
摘要
(
1680
)
PDF
(1078KB) (
9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社区女性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内包括昌岗、沙园、晓港等16个社区在内的所有满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2010—2012年确诊并经过治疗且调查时未住院的广州市户籍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诊疗信息、患者肿瘤家族史、经济状况,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诊疗信息、肿瘤家族史等因素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 共发出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为94.2%。被调查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7.2±11.7)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0.6%(124/245),以正常退休人群为主,占57.1%(140/245)。调查对象的焦虑标准分平均为(35.7±7.7)分,高于国内常模的(29.78±10.07)分(P <0.01),焦虑患者占被调查人数的28.6%(70/245);调查对象的抑郁平均粗分为(38.7±9.2)分,抑郁患者占被调查人数的49.0%(120/24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表明,相对于无治疗副作用的乳腺癌患者,不管是1~2种,还是3种及以上副作用的患者,其发生焦虑、抑郁状况的风险更高(焦虑:OR =21.9、12.2;抑郁:OR =6.2、4.8);相对于希望家人/亲朋好友支持的患者,希望医生支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虑(OR =2.2);相对于医生不重视的、无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医生重视、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发生抑郁风险更低(OR均为0.4)。结论 广州社区女性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率较高。应加强对患者的医学指导和心理干预,降低患者治疗副作用,提高医生对患者的支持力度,加强患者对于癌症相关治疗的了解,以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佛山市南海区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分析
梁洁雅,曹晓鸥,梁子良
2014, 40(1): 12-15. doi:
10.13217/j.scjpm.2014.0012
摘要
(
1633
)
PDF
(1002KB) (
10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感染、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2年6月份上报的南海区手足口病临床或实验室确诊病例中,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60例年龄≤3岁的散居儿童为病例组;按近1∶2比例,选择与病例出生日期相近、住址为同一街道社区、近1年未曾患手足口病的散居儿童,共101人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人口学情况、居住地及外出情况、家庭及邻里情况、发病诊疗情况、接触史、活动史和卫生习惯等。利用卡方检验、logistic 回归分别对手足口病的44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60名患儿,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1.37±0.61)岁;对照组101名儿童中,男性56人,女45人,平均年龄(1.30±0.90)岁;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现外出后很少洗手(OR =3.622)、共用擦手巾(OR =30.086)、最近2周去接种疫苗场所(OR =6.763)、最近2周去村内活动场所(OR =10.692)、常去超市封闭儿童中心玩(OR =11.389)、主要看护者文化程度低(OR =17.028)的儿童患手足口病的风险更大。结论 被调查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主要与日常卫生习惯以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家长应注意消除或减少客观条件的隐患,为婴幼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郑日真,刘启录,吴德仁,黄庆楣,黄丽
2014, 40(1): 16-19. doi:
10.13217/j.scjpm.2014.0016
摘要
(
1604
)
PDF
(1005KB) (
1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广西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使用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或广州诺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狂犬疫苗并完成全程接种、且同意进行狂犬病病毒抗体(以下简称狂犬病抗体)检测的所有被动物致伤人员为调查对象,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进行狂犬病病毒IgG抗体检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动物致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动物致伤及伤口处理情况、狂犬疫苗及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应用情况、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和是否有慢病等,并对可能影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2091例被动物致伤人员,其中男性1087例,女性1004例,平均年龄为(31.01±19.53)岁。抗体阳性2024例,抗体阳性率为96.8%, 1~19、20~39、40~85岁组调查对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2%(637/649)、97.0%(690/711)、95.3%(697/731);头面、躯干暴露或多处暴露者的抗体阳性率为92.2%(165/179),四肢暴露的为97.2%(1 859/1 912);暴露前有狂犬疫苗免疫史的抗体阳性率为98.5%(528/536),无免疫史的为96.2%(1 496/1 555);有慢病者的抗体阳性率是86.8%(46/53),无慢病的是97.1%(1978/2038);在免疫期间吸烟者的抗体阳性率是94.0%(282/300),无吸烟的是97.3%(1 742/1 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高,狂犬疫苗抗体阳性可能性越低(OR =0.59);患有慢性病的动物致伤者其抗体阳性可能性低于无慢性病者(OR =0.22);疫苗接种期间吸烟的动物致伤者其抗体阳性可能性低于无吸烟者(OR =0.50),头面、躯干或多处暴露的动物致伤者其抗体阳性可能性低于四肢暴露者(OR =0.31);而暴露前有狂犬疫苗接种史的动物致伤者的抗体阳性可能性高于无狂犬疫苗接种史者(OR =2.55)。结论 年龄、是否患有慢性病、免疫期间是否吸烟、犬伤暴露部位、暴露前是否有狂犬疫苗免疫史等可能是影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广州市越秀区和荔湾区居民平均寿命及去死因寿命分析
刘涛,马文军,许晓君,许燕君,林华亮,罗圆,肖建鹏,曾韦霖,翁帆,张万方
2014, 40(1): 20-24. doi:
10.13217/j.scjpm.2014.0020
摘要
(
2666
)
PDF
(3023KB) (
1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2年广州市户籍居民的平均寿命及主要死因的去死因寿命。方法 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和荔湾区户籍人口信息和死亡监测资料分别从2个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死因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按照蒋庆琅建立的方法 进行计算。结果 共分析越秀区和荔湾区户籍人口1 882 888人,其中男性941 876人(占50.02%),女性941 012人(占49.98%)。共发生死亡13 460例,其中男性7 616例(占56.6%),女性5 844例(占43.4%)。总人群死因顺位前8位的分别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0 394/10万)、心血管疾病(16 549/10万)、呼吸系统疾病(14 722/10万)、脑血管疾病(8 954/10万)、损伤和中毒(2 299/10万)、消化道疾病(2 188/10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2 029/10万)以及感染性疾病(813/10万)。总人群的平均寿命为81.80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9.24、84.49岁。男性中主要去死因寿命损失顺位为恶性肿瘤(3.82岁)、呼吸系统疾病(2.58岁)、心血管疾病(2.42岁)、脑血管疾病(1.17岁)、损伤和中毒(0.46岁)、消化道疾病(0.32岁)、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0.25岁)以及感染性疾病(0.22岁)。女性中的主要去死因寿命损失顺位为心血管疾病(2.97岁)、恶性肿瘤(2.63岁)、呼吸系统疾病(2.05岁)、脑血管疾病(1.28岁)、损伤和中毒(0.40岁)、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0.33岁)、消化道疾病(0.30岁)和感染性疾病(0.08岁)。结论 广州市居民的平均寿命呈增加趋势,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居民寿命的主要因素。
黔东南州实施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效果分析
罗涛,潘宏,侯兴华,邓茂铭,吴运凤,郭豫,段林李,吴念标,杨斌
2014, 40(1): 25-28. doi:
10.13217/j.scjpm.2014.0025
摘要
(
1904
)
PDF
(1011KB) (
9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黔东南州实施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效果进行分析,探索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有效策略和措施。方法 项目实施前后分别进行了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基线调查对全州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接生医疗卫生机构和好、中、差各1个乡镇卫生院的疫苗接种和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在抽取的3个乡镇中每乡镇按好、中、差各抽取1个村,每村随机抽取5名2009年出生的儿童家长和5名孕妇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评估调查为随机抽取1个县级负责接生的医疗卫生机构和1个乡镇卫生院调查了解其2011年住院分娩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再对抽取的乡镇随机抽取1个中等水平的村,入村调查2011年在家和在医院出生的儿童各5名,了解其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同时对其母亲或监护人进行KAP问卷调查。以上资料结合乙肝疫苗接种常规报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项目关键指标实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1年的项目实施,黔东南州各县报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平均从2009年的54.93%上升到2011年的92.05%,并且实现以县为单位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75%以上目标。农村孕产妇对乙肝疫苗接种知晓率、孕妇住院分娩率分别从项目前的30.4%(437/1 439)和79.8%(41 231/51 668)提高到项目后的69.9%(202/289)和89.9%(44 494/49 4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评估调查结果 显示全州在家和住院分娩儿童抽样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分别为84.8%(39/46)和99.2%(247/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该项目对提高该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效果明显,提高住院分娩率及在家分娩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仍是今后工作重点。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创建对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的影响
徐珊,彭晓琳,张春惠,陈忠伟
2014, 40(1): 29-33. doi:
10.13217/j.scjpm.2014.0029
摘要
(
1529
)
PDF
(1014KB) (
10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创建对深圳市南山区某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5—7月对南山区某社区居民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内容包括组织管理、环境建设、活动开展以及效果评估4个方面。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别于示范社区创建前后抽取该社区1 560名及1 280名≥8岁的常住居民,用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进行创建前后的效果分析。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控油限盐、合理运动以及BMI 4个方面的10个问题。结果 创建前获得有效问卷1 534份,其中男性729人,女性805人,平均年龄40岁;创建后获得有效问卷1 272份,其中男性619人,女性653人,平均年龄43岁。创建前后抽取的调查人群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上均衡可比(P >0.05),创建后调查人群对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总知晓率为57.94%(7370/12720),其中10个问题的知晓率在41.35%~76.57%之间,较创建前总知晓率(41.17%,6316/15340)有明显提高(P <0.01)。创建后,女性、男性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0.17%、55.59%,分别与创建前的42.12%、40.12%相比有明显升高(均P <0.01),其中女性、男性分别有9、6个问题的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P <0.05或P <0.01),其中两者不同表现为女性在“不健康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日行一万步的内涵”以及“身体活动的内涵”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0~18、19~59以及≥60岁年龄段人群在创建后的总知晓率分别为55.00%、57.15%和68.70%,分别与创建前的19.00%、42.45%和36.74%相比有明显升高(均P <0.01),其中3个年龄组分别有7、8、9个问题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P <0.05或P <0.01)。结论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创建提高了该地区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应加强≤18岁居民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EBV-miRNA-BHRF1-1对鼻咽癌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何本夫,朱成全,肖烈钢
2014, 40(1): 34-37. doi:
10.13217/j.scjpm.2014.0034
摘要
(
2138
)
PDF
(5070KB) (
1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EBV-miRNA-BHRF1-1对鼻咽癌细胞p53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对鼻咽癌患者基因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已构建好的EBV-miRNA-BHRF1-1表达质粒及空质粒载体,分别作为转染BHRF1-1质粒组和空质粒组,设置加入PBS转染的CNE-2细胞株作为对照组(PBS组),转染至鼻咽癌细胞株。采用RTPCR方法 检测鼻咽癌相关基因(p53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并利用CCK8比色法检测鼻咽癌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BHRF1-1组细胞BHRF1-1表达量为(0.98±0.05),高于空质粒组(0.66±0.10)及PBS组(0.65±0.12)(均P <0.01),BHRF1-1组、空质粒组、PBS组的细胞p53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5±0.07)、(0.98±0.06)、(0.99±0.03),BHRF1-1组均低于空质粒组和PBS组(均P <0.01);BHRF1-1组细胞内p53蛋白表达量低于空质粒组和PBS组。BHRF1-1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14.9%)高于空质粒组(11.2%)和PBS组(2.5%)(均P <0.01)。结论 EBV-miRNA-BHRF1-1能有效的调控p53基因mRNA水平及其蛋白翻译水平,并可能对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云浮市2008—2012年肠道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赖辉兵,陈伟文,冯梓来
2014, 40(1): 38-40. doi:
10.13217/j.scjpm.2014.0038
摘要
(
1406
)
PDF
(994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云浮市2008—2012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云浮市2008—2012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云浮市共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3 26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 737/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9%。发病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其他感染性腹泻(2 261例,占69.21%)、甲肝(386例,占11.82%)、戊肝(373例,占11.42%);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0—12月和1月份,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47.87%(1 564/3 267);不同地区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以云城区发病率最高(33 648/10万)。年龄构成以0~9岁组所占比例最高,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4.13%(2 095/3 267);男性2 248例,女性1 01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1;职业构成居前3位的分别为散居儿童占58.62%(1 915例)、农民占19.10%(624例)、学生占3.98%(130例)。5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2起,均为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均发生在春季。结论 云浮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发病高峰集中在秋冬季,应加强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东莞市2007—2012年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方晓君,朱建琼,陈柏芬,卓彬鼓,王晓霞,伦玉华,刘爱红
2014, 40(1): 41-42. doi:
10.13217/j.scjpm.2014.0041
摘要
(
1568
)
PDF
(2808KB) (
10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东莞市50岁及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的流行特征,为针对性地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东莞市2007—2012年≥50岁HIV/AIDS病例的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共报告≥50岁HIV/AIDS病例195例,男性153例,女性42例,男女性别比为364∶1;50~59岁108例(占55.38%),60~69岁45例(占23.08%),≥70岁42例(占21.54%);文化程度以小学及文盲为主,占65.13%(127/195);职业以家政/家务/待业为主(占26.15%,51/195),其次为农民(占20.51%,40/195)。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89.74%(175/195)。病死率为35.38%(69/195),高于同期总体疫情的死亡率(14.56%,299/2 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艾滋病对东莞市50岁及以上人群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艾滋病对该人群的危害。
桃源县2008—2012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状况分析
冯军政,向红星,王妮
2014, 40(1): 43-44. doi:
10.13217/j.scjpm.2014.0043
摘要
(
1588
)
PDF
(979KB) (
10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桃源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现状,为完善VCT服务和制定高危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检测咨询个案登记表》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到桃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VCT 门诊接受VCT者进行调查,并采集求询者静脉血5 mL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 3 187名求询者中男性2 096人,女性1 091人,男女性别比为1.92∶1;求询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占74.21%(2 365/3 187);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78.69%(2 508/3 187);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为主,占46.50%(1 482/3 187)。求询原因以有商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占59.84%(1 907/3 187)。求询者HIV抗体初筛阳性检出率为1.44%(46/3 187)。结论 桃源县VCT人群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其HIV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今后应进一步扩大VCT服务覆盖面,提高VCT服务质量,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外展干预活动。
2008—2012年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流行特征分析
许晓绚,程曦,熊文,曾劲峰,邬林枫
2014, 40(1): 45-47. doi:
10.13217/j.scjpm.2014.0045
摘要
(
1317
)
PDF
(995KB) (
1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无偿献血招募应对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深圳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及其人群特征。结果 2008—2012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样330 635人份,检出HIV 阳性99例,阳性率为 2 994/10万,各年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 096/10万、1 041/10万、3 362/10万、4 134/10万、4 36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9例HIV阳性献血者中,男性96例,女性3例,男女性别比为32∶1;年龄以18~30岁为主(65例,占65.7%);外地户籍占82.8%(82例);职业以职员为主(45例,占45.5%);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63例,占63.6%);未婚者占72.7%(72例);初次献血者占71.7%(71例)。HIV合并梅毒感染25例,占25.3% 。结论 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针对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在献血宣传中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献血者的健康评估、咨询技巧及甄别排除高危人群的能力。
深圳市南山区美沙酮门诊治疗者HIV、HCV和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姜世强,牛姬飞,严燚,温群文,昌华平,孙华
2014, 40(1): 48-50. doi:
10.13217/j.scjpm.2014.0048
摘要
(
1823
)
PDF
(995KB) (
1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深圳市南山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接受治疗者HIV、HCV和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状况,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美沙酮门诊2008年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303名吸毒者的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受治者的人口学特征、感染状况和不同特征之间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南山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受治者中73.88%(198/268)的受治者至少感染HIV、HCV和梅毒3种病毒中的1种,其中HIV的感染率为5.26%(14/266)、HCV的感染率为70.72%(186/263)、梅毒的感染率为7.34%(19/259)。HIV和HCV双重感染率为3.82%(10/262),HIV和梅毒双重感染率为0.39%(1/259),HCV与梅毒双重感染率为4.28%(11/257)。HIV感染率在不同吸毒方式、是否共用注射器、不同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特征受治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以注射吸毒(11.4%)和共用注射器者(66.7%)以及小学或文盲者(11.8%)、未婚者(9.2%)HIV感染率较高。HCV感染率在不同吸毒方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注射吸毒者阳性率最高为88.6%(70/79)。梅毒感染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深圳市南山区美沙酮门诊接受治疗者HIV、HCV和梅毒感染率略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合并感染率较高,对该人群应加强HCV和梅毒的筛查,积极开展感染者转诊治疗和行为干预。
2009—2012年重庆市北碚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罗柏生,张莉
2014, 40(1): 51-53. doi:
10.13217/j.scjpm.2014.0051
摘要
(
1496
)
PDF
(2200KB) (
9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重庆市北碚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手足口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碚区2009—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全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 57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3 887/10万;发病时间集中在4—7月和10—12月,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7.67%(2 063/3 577)和27.29%(976/3 577);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1.96%(2.574/3 577);男性2 019例,女性1 558例,男女性别比为130∶1;男性发病率为15 445/10万,女性发病率为12 281/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 <0.0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共报告3 448例(占96.39%);街道人群发病率为20492/10万,镇/乡人群发病率为9 712/10万,街道人群发病率高于镇/乡(P <0.01)。采集病例咽拭子、粪便、肛拭子或静脉血样本共288份,检出肠道病毒225份,阳性率为78.13%;其中EV 71型95份、Cox A 16型66份、其他肠道病毒64份,分别占42.22%、29.33%和28.45%。结论 重庆市北碚区手足口病发病以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监测、有效处置疫情是控制北碚区手足口病疫情的关键措施。
2008—2012年麻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徐胜平,喻同琦,郭超慧,宋素芳
2014, 40(1): 54-56. doi:
10.13217/j.scjpm.2014.0054
摘要
(
1614
)
PDF
(2897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麻城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麻城市手足口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麻城市共报告手足口病4 512例,年均发病率为7 866/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 856/10万、3 105/10万、4 607/10万、17 671/10万、11 114/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年均发病率较高的乡镇依次为开发区(14 451/10万)、盐田河镇(11 316/10万)、中馆驿镇(10 991/10万)、龙池办事处(10 978/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占发病总数的95.08%(4 290/4 512);男性2 999例,女性1 513例,男女性别比为1.98∶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3 661例,81.14%)。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2008—2010年发病高峰为4—7月(889例,73.29%),2011—2012年有2个发病高峰,4—7月为小高峰(756例,22.92%),10—12月为主高峰(2 224例,67.41%)。结论 麻城市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时间、空间和人群聚集性。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及幼儿园的管理对于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意义重大。
大连市2004—2012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
历丹,张洪轩,刘大鹏,崔为军
2014, 40(1): 57-58. doi:
10.13217/j.scjpm.2014.0057
摘要
(
1525
)
PDF
(990KB) (
9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大连市猩红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6 839例,年均发病率为1 244/10万;年均发病率城区(2 449/10万)高于农村(55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发病时间相对集中在5—7月(2 251例,占32.91%)和11—12月(1 721例,占25.16%)。男性4 220例,女性2 619例,男女性别比为161∶1;男性发病率为1 521/10万,女性发病率为96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7岁年龄组,共报告4419例,占总病例数的64.61%;其中6~7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2 292/10万),其次为4~5岁(21 645/10万)。托幼儿童发病3 432例,占50.18%;学生发病2 779例,占40.63%。结论 托幼儿童、学生是大连市猩红热防治的重点人群。
广州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价
李志群,许建雄,蔡衍珊,陈健,谭慧峰,张春焕
2014, 40(1): 59-62. doi:
10.13217/j.scjpm.2014.0059
摘要
(
1448
)
PDF
(1233KB) (
9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扩免)以来免疫规划工作现况,分析2011年广州市0~6岁学龄前儿童实施扩免的效果,为进一步制定免疫规划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及2011年广东省免疫规划基础资料年报表(包括接种率数据和冷链设备数据等)及疫苗相关传染病疫情数据,对广州市所辖12个区(县)扩免实施前、后的疫苗使用数量、冷链设备配置情况、接种率、疫苗相关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不良反应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扩免后(2011年)共接种6 057 075人次,比扩免前(2007年)增加1 729 224人次,增加了39.96%(1 729 224/4 327 851)。扩免后,全市共有疫苗运输车10辆、冷藏车7辆、普通和低温冷库33座、普通和低温冰箱1 031台、冷藏运输箱802个、冰排13 455个,冷链设备总数量较扩免前增加了11.42%(1572/13 766)。相关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以上(99.18%~99.69%),与扩免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率扩免前为743/10万(394/5 304 015),扩免后为598/10万(444/7 421 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扩免后,除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发病率升高外,结核病、乙肝、麻疹、乙脑、新生儿破伤风、甲肝、流脑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流脑均无病例报告。结论 广州市开展扩免工作以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扩大免疫相关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潮州市2012年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
刘少群,吴培标,杨少逵,王小英
2014, 40(1): 63-64. doi:
10.13217/j.scjpm.2014.0063
摘要
(
1492
)
PDF
(985KB) (
10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潮州市医疗机构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漏报情况,了解潮州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潮州市21家医疗机构,查阅医院门诊(内、儿、急诊科)2012年1—6月份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中的法定传染病个案信息。结果 潮州市2012年法定传染病总漏报率为14.71%(35/238),其中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12.58%(20/159),丙类传染病漏报率为18.99%(1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门诊部漏报率为26.42%(28/106),住院部漏报率为5.30%(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县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31.52%(29/92),市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5.88%(4/68),乡镇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2.56%(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漏报率较高的病种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00.00%(1/1)、流行性感冒50.00%(1/2)、流行性腮腺炎36.67%(11/30)等。结论 潮州市医疗机构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情况不容忽视,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茂名市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系统评价
杨海云
2014, 40(1): 65-67. doi:
10.13217/j.scjpm.2014.0065
摘要
(
1178
)
PDF
(989KB) (
9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茂名市201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促进今后工作。方法 用估计接种率、差值(D值)和比值(R值)评价方法,对全市6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6种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全市报告完整率为100.00%(72/72),及时率为83.33%(60/72),迟报率为16.67%(12/72)。常规疫苗报告率分别为乙肝疫苗(HepB)99.78%(109 080/109 324)、卡介苗(BCG)99.81%(106 214/106 415)、脊髓灰质炎疫苗(PV)99.76%(111 036/111 303)、白百破疫苗(DPT)99.76%(108 755/109 016)、麻疹疫苗(MV)99.75%(112 240/112 517)、乙型脑炎疫苗(JE)99.77%(108 442/108 693)。常规免疫各疫苗估算接种率分别为HepB 105.05%(109 080/103 836)、BCG 102.29%(106 214/103 836)、PV 106.93%(111 036/103 836)、DPT 104.74%(108 755/103 836)、MV 108.09%(112 240/103 836)、JE 104.44%(108 442/103 836)。各常规疫苗D值分别为:HepB 5.27%、BCG 2.48%、PV 7.17%、DPT 4.97%、MV 8.34%、JE 4.67%;除BCG、DPT和JE为可信外,HepB、PV及MV均为可疑。全市各常规疫苗R1~R9值为分别1.00、1.03、0.95、0.97、1.03、0.98、0.97、0.99、0.99,均为可信。结论 茂名市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较好,报表完整性高,除少数县(市、区)出现迟报现象外,常规疫苗接种报告情况较理想。各县(市、区)监测报告接种率较高,但接种率资料可信度偏低,控制和管理好未入户儿童是提高全市儿童免疫接种率的关键。
2007—2012年台山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状况分析
伍颖华,陈伟湛,梁侨任,刘文锦,雷春莹
2014, 40(1): 68-71. doi:
10.13217/j.scjpm.2014.0068
摘要
(
1392
)
PDF
(1000KB) (
9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07—2012年台山市1~24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状况,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台山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监测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死因编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台山市2007—2012年1~24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共报告268例,平均死亡率为4.54/10万。伤害死亡死因顺位前6位依次为淹死88例(占32.84%)、机动车辆交通事故75例(占27.99%)、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36例 (占13.43%)、其他意外和有害效应19例(占7.09%)、自杀16例(占5.97%)和意外中毒13例(占4.85%),合计247例(占92.16%)。男性伤害死亡219例(平均死亡率为7.27/10万),女性伤害死亡49例(平均死亡率为1.69/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 <0.01)。1~、5~和10~岁年龄组的主要死因均为淹死,分别占各年龄组的59.52%(25/42)、77.27%(17/22)和58.97%(23/39),15~岁年龄组和20~24岁年龄组的主要死因均为交通事故(包括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分别占各年龄组的47.83%(33/69)和60.42%(58/96)。伤害总死因按月份分布的死亡曲线呈“Λ”字形,即6 、7月报告死亡数最多(64例,占23.88%),1 、12月报告较少(26例,占9.70%)。结论 伤害死亡是台山市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因,其中以淹死发生率最高,应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增强儿童青少年及其他人群的安全意识,减少伤害死亡的发生。
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死亡监测系统报告质量分析
洪佳冬,张万方,余毅
2014, 40(1): 72-74. doi:
10.13217/j.scjpm.2014.0072
摘要
(
1685
)
PDF
(1054KB) (
9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网络直报死亡监测资料,评价广州市荔湾区死因资料报告质量,为该区死亡登记报告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网络直报死亡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通过分析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最高诊断可靠性、常见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等指标对广州市荔湾区2008与2012年的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2008年共报告死亡病例5 746例,报告及时的有1 265例,占总报告死亡数的2 202%;2012年共报告死亡病例5 863例,报告及时的有3 776例,占总报告死亡数的6 440%;2012年的死亡报告及时率高于2008年(P <0.01)。2008年审核及时率为64.91%(3 730/5 746),2012年审核及时率为66.76%(3 914/5 863),2012年的审核及时率高于2008年(P <0.05)。2008年最高诊断可靠的有3 058例,占总数的53.22%;2012年最高诊断可靠的有4621例,占总数的78.82%。2008年共有1 109例为ICD编码错误,占报告总数的19.30%;2012年共有35例为ICD编码错误,占报告总数的0.60%。2008年死亡病例最高诊断单位为县级及以上的占报告总数的82.04%(4714/5746),2012年死亡病例最高诊断单位为县级及以上的占报告总数的98.79%(5792/5863),2012年高于2008年(P <0.01)。结论 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的死因登记报告质量明显高于2008年。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安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死因随访工作是提高报告质量的重要途径。
中山市小榄镇2012年居民死因调查
陈嘉欣
2014, 40(1): 75-77. doi:
10.13217/j.scjpm.2014.0075
摘要
(
1407
)
PDF
(1048KB) (
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中山市小榄镇居民死亡谱的特点,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山市小榄镇2012年居民死因资料,分别计算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指标,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年小榄镇居民死亡率为58 861/10万(971/164 966),男性(64 656/10 万)死亡率高于女性(53 222 /10万)(P <0.01)。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占42.53%,413/971)、恶性肿瘤(占30.28%,294/971)、呼吸系统疾病(占13.29%,129/971)、损伤和中毒(占3.19%,31/971)、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占3.09%,30/971)。不同死因造成的 PYLL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 PYLL 分别为2 455.00、945.00、625.00、564.00、304.50 年。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小榄镇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降低死亡率。
实验研究
王老吉凉茶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张梦娇,杨杏芬,赵敏,纪桂元,黄俊明,黄晓丹,谭剑斌,朱焕容,黄芮,蒋卓勤
2014, 40(1): 78-81. doi:
10.13217/j.scjpm.2014.0078
摘要
(
1752
)
PDF
(1011KB) (
9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王老吉凉茶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Balb/c小鼠(6周龄)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高脂对照组和王老吉凉茶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高脂对照组和王老吉凉茶组饲喂高脂饲料[高脂饲料配方为:基础饲料(AIN-93G)83%、猪油10%、胆固醇1.5%、胆盐0.5%、蔗糖5%]。王老吉凉茶组每天给予王老吉干膏粉0.8 g/(kg?bw)灌胃,灌胃量为0.1 mL/(10g?bw),空白对照组和高脂对照组每天给予等量纯净水灌胃,试验期为10周。检测指标包括:(1)脏器系数:肝体比、肾体比;(2)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氧化应激指标:肝脏和肾脏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小鼠肝体比、血清ALT、BUN、TG和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或P <0.01)。空白对照、高脂对照和王老吉凉茶3组肝脏MDA水平分别为(0.27±0.03)、(0.30±0.05)、(0.28±0.02)nmol/mg肝脏,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高脂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王老吉凉茶组低于高脂对照组(均P <0.01);3组肝脏T-AOC水平分别为(3.17±0.23)、(258±0.13)、(3.08±0.24)nmol/mg肝脏,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高脂对照组低于空白对照组,王老吉凉茶组高于高脂对照组(均P <0.01)。结论 王老吉凉茶可能对高脂膳食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低浓度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剂卫生安全性评价
张磊,曾强,陆凯,冯宝佳,赵亮,王睿,刘洪亮
2014, 40(1): 82-84. doi:
10.13217/j.scjpm.2014.0082
摘要
(
2659
)
PDF
(991KB) (
1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低浓度(320 mg/L)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及其毒性,并进行卫生安全性评价。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动物试验方法,对低浓度(320 mg/L)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剂进行杀菌效果及其相关性能观察。结果 含320 mg/L对氯间二甲苯酚的消毒液作用7.5 min,对悬液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杀灭对数值均> 5.00;作用15 min对织物上人工污染的大肠埃希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为3.29;浸泡4种金属片72 h,对不锈钢、铝为基本无腐蚀,对铜、碳钢为轻度腐蚀;对小鼠急性经口LD50>5 000 mg/kg(体重),属实际无毒级;急性皮肤刺激试验为无刺激性;对白色豚鼠的致敏强度为未见皮肤变态反应;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未发现致微核作用。结论 低浓度对氯间二甲苯酚消毒剂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对实验动物皮肤无刺激性,无致微核作用,可用于家居、衣物消毒使用。
液态和气态二氧化氯对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陈惠珍,王冰姝,王雅静,钟昱文,郑小凌,韩春华,杨国光
2014, 40(1): 85-87. doi:
10.13217/j.scjpm.2014.0085
摘要
(
2069
)
PDF
(999KB) (
16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解液态稳定性二氧化氯和气态二氧化氯对空气消毒效果的异同。方法 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实际应用场所的现场试验2个阶段,分别对液态和气态二氧化氯对空气中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进行研究。用液态二氧化氯溶液(浓度为120 mg/L,用量为20 mL/m3,即2.35 mg/m3)和气态二氧化氯(浓度为0.9~1.0 mg/m3)分别对被白色葡萄球菌污染的1 m3气雾柜和10 m3气雾室进行消毒,于0、15、30 min时进行采样,2组实验均设立以标准硬水代替消毒液的对照组,每组试验重复3次,比较2组实验的杀灭率。现场空气消毒试验为分别用二氧化氯含量为120 mg/L的溶液(按20 mL/ m3的用量),对体积为约80 m3的房间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用气态二氧化氯(浓度为0.9 mg/m3)对体积分别为60和103 m3的房间进行60 min喷雾消毒,对消毒前后进行采样,计算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结果 实验室试验结果 显示液态二氧化氯对1 m3气雾柜、气体二氧化氯对10 m3气雾室作用30 min的杀灭率均达1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液态二氧化氯消毒80 m3密闭无人房间60 min,空气自然菌的消亡率为(95.90±0.53)%;气态二氧化氯对体积约60 和103 m3密闭房间消毒60 min,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分别为(95.02±1.01)%、(94.63±0.39)%。结论 在达到相近的消毒效果的情况下,气态二氧化氯的用量更低。
卫生监督监测
汕头市2006—2011年二次供水卫生状况调查
蔡春英,黄逸纯,林文池
2014, 40(1): 88-89. doi:
10.13217/j.scjpm.2014.0088
摘要
(
1801
)
PDF
(1043KB) (
9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汕头市居民二次供水卫生状况,为加强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在龙湖区、金平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抽取水箱水或蓄水池水等二次供水水样,监测项目为常规11项,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 5750—2006)进行检测,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 2006—2011年共检测二次供水水样5 990份,合格5 817份,总合格率为97.1%,各年合格率分别为93.4%、94.7%、95.3%、98.0%、98.2%、98.4%,合格率呈逐年升高趋势(P <0.01)。龙湖区、金平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水质总合格率分别为99.0%(2 960/2 990)、97.7%(2 008/2 055)、91.3%(411/450)、89.3%(268/300)、87.5%(170/195),不同地区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监测的11项指标中,色度、耗氧量、pH、挥发性酚、砷、铅的合格率均为100.0%。不合格指标主要是浑浊度、铁、游离余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浑浊度的合格率为98.3%(5 886/5 990)、铁的合格率为99.4%(5 956/5 990)、游离余氯的合格率为98.6%(5 905/5 990)、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99.3%(5 947/5 990)、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99.9%(5 982/5 990)。结论 2006—2011年汕头市二次供水卫生状况良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提高水质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
广西德保县2008—2012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系统水质卫生状况分析
曾露滋,蒙健作,黄柏林,黄俊,黄文焕,岑金燕
2014, 40(1): 90-92. doi:
10.13217/j.scjpm.2014.0090
摘要
(
1372
)
PDF
(995KB) (
9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德保县2008—2012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系统水质进行分析,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以2005年以后水利部门建成的国债项目的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监测对象,按照分层随机原则,每年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抽取5个乡(镇),根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水源类型、水处理工艺、供水规模及其覆盖人口等再进行分层,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4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监测点,分枯水期、丰水期2次采集出厂水和末梢水各1份进行水质监测,检测项目包括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砷、氟化物、硝酸盐、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19个指标。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检测结果 全部符合标准的规定为合格。结果 5年共抽取92个监测点364份水样,其中合格水样116份,合格率为31.87%,枯水期、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32.78%(59/180)、30.98%(57/184),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均为31.87%(58/182),丰水期与枯水期、出厂水与末梢水间水质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水源水为地面水、地下水的合格率分别为22.73%(40/176)、40.43%(76/188),其中丰水期以地面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18.89%(17/90)和42.55%(40/9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完全处理、仅消毒处理和未处理3种供水方式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100.00%(4/4)、48.30%(85/176)、14.67%(27/184),不同处理方式的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合格指标中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合格率分别为31.86%(116/364)、37.08%(135/364)、78.02%(284/364),浑浊度为76.65%(279/364),肉眼可见物为96.70%(362/364),pH为99.73%(363/364),其他各项均为100.00%。结论 德保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微生物污染严重,提示应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的工艺处理和消毒,以保障饮水安全。
继续教育园地
灾后卫生防病应急控制
易建荣
2014, 40(1): 93-95. doi:
10.13217/j.scjpm.2014.0093
摘要
(
1518
)
PDF
(986KB) (
9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交流
中山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吕海英,蔡乾春,吴灿权
2014, 40(1): 96-97. doi:
10.13217/j.scjpm.2014.0096
摘要
(
1434
)
PDF
(984KB) (
9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中山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特征和菌群分布特征,为制定中山市流脑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山市2003—2012年流脑疫情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2年中山市共报告流脑病例14例,年平均发病为0.05/10万。14例病例中4月龄3例、6岁1例、>17岁10例;男性7例,女性7例;病例发病时间分别1、2、3、4、5、10、12月,其中3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为6例,其他月份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2例。14例病例的脑脊液或血液样本均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其中A群7例,B群、C群、W135群各2例,A+B群混合感染1例。结论 中山市近年流脑发病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今后应继续加强对流脑菌群的监测,根据流行型别及时调整流脑疫苗免疫策略。
平远县2003—2012年托幼机构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张世远,黄良君,张学良
2014, 40(1): 97-99. doi:
10.13217/j.scjpm.2014.0097
摘要
(
1255
)
PDF
(995KB) (
9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平远县县城区托幼机构卫生质量状况,为制定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方法,对平远县县城区9所托幼机构进行卫生质量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托幼机构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餐饮具表面、进食前教师及幼儿手、使用中的消毒液、饮用水。结果 2003—2012年共采集样本4 500份,合格4 146份,总合格率为92.13%,不同监测项目的 合格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使用中消毒液99.11%(446/450)、教师及幼儿手96.80%(1 481/1 530)、物体表面92.53%(1 499/1 620)、饮用水87.78%(79/90)、餐饮具表面80.56%(435/540)、室内空气76.30%(206/270)。春季监测总合格率为88.97%(2 001/2 249),秋季监测总合格率为95.29%(2 145/2 251),秋季监测的合格率高于春季(P <0.01)。结论 平远县县城区托幼机构整体卫生质量较好,但室内空气和餐饮具的合格率偏低,今后需建立更加有效的消毒管理制度,提高室内空气和餐饮具的卫生质量。
2009—2011年江门市新会区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李来德,曾庆生,梁健华
2014, 40(1): 99-100. doi:
10.13217/j.scjpm.2014.0099
摘要
(
1372
)
PDF
(984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江门市新会区2009—2011年托幼机构卫生消毒质量,分析存在问题。方法 连续3年对江门市新会区城区70所托幼机构进行定期抽样监测,监测项目为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玩具,监测指标为细菌总数,采样和检验方法 参照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结果 2009—2011年共抽样1 758份,合格1 492份,总合格率为84.9%。监测工作人员手样本477份,合格314份,合格率为65.8%;监测空气样本385份,合格377份,合格率为97.9%;监测玩具样本536份,合格482份,合格率为89.9%;监测物体表面样本360份,合格319份,合格率为88.6%;不同监测项目的 消毒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江门市新会区托幼机构卫生消毒质量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手合格率较低,应加以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