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20
    述评
    食品安全:法制、科学与理性
    张永慧
    2013, 39(6):  1-3.  doi:10.13217/j.scjpm.2013.06.001
    摘要 ( 1497 )   PDF (1102KB) ( 10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品安全与营养
    2012年广东省市售大米镉含量调查及初步膳食暴露评估
    周少君,邓小玲,梁辉,胡曙光,闻剑,黄伟雄,林协勤,王萍,刘淳,杨杏芬
    2013, 39(6):  4-9+16.  doi:10.13217/j.scjpm.2013.06.006
    摘要 ( 1578 )   PDF (7105KB) ( 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市售大米镉含量水平,并对广东省居民来源于大米的镉膳食暴露情况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于2012年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样本量,采样范围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和顺德区,每个地市(区)采集30~50份大米,其中每个地市(区)的采样点包括1个中心城区、2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城区及其下属各1~2个乡镇,每个采样点在市场、超市、商店、专卖店中随机选择2个以上经营单位采集样品;采集的大米样品依据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方法测定镉含量;采用2002年广东省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大米消费量数据,分别计算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对大米的一般消费(P50)和高消费(P97.5)水平下镉的膳食暴露情况。结果 共采集广东省各地区市售大米样本1 060份,其镉含量范围为0.000 5~2.100 0 mg/kg,中位数0.078 0 mg/kg,其中48份大米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0.2 mg/kg),总体超标率为4.5%;大米镉含量的中位数和超标率在22个地级市(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粤北韶关地区的大米镉含量最高,其中位数为0.188 0 mg/kg,超标率为42.0%(21/50);城市和农村的大米镉含量中位数分别为0.075 0和0.083 0 mg/kg,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米一般消费水平(每人每月大米消费量为9.68 kg)人群,其来自大米的镉膳食平均暴露量是12.59μg/(Kg?bw),为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25μg/(Kg?bw)]的0.50倍,但2~7岁年龄组人群大米镉暴露量则超出PTMI,达到26.07μg/(kg?bw);对大米高消费水平(每人每月大米消费量为17.95 kg)而言,其平均镉膳食暴露量为23.34g/(kg?bw),为PTMI 的0.93倍。 结论 2012年广东省流通市场的市售大米镉含量总体不高,但有一定比例的超标率(4.5%),个别地区大米镉超标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居民来源于大米的镉摄入水平是安全的,但需要关注少年儿童和大米高消费人群的潜在风险。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李剑森,梁骏华,柯碧霞,卢玲玲,何冬梅,邓小玲,柯昌文,黄蔚,黄熙,李世聪,黄琼
    2013, 39(6):  10-16.  doi:10.13217/j.scjpm.2013.06.010
    摘要 ( 1620 )   PDF (1074KB) ( 16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 方法 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门菌(10.6%,84/790);沙门菌对磺胺甲二唑、四环素、氨苄西林、萘啶酸、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4%、59.5%、58.4%、57.5%、50.8%,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8.9%、86.3%、79.7%、65.9%。广东省全年共发现9起疑似食源性病例聚集事件,经调查核实1起沙门菌感染,其余8起未能明确感染原因。结论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波动,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目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较客观地达到预期的监测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较大的改进空间,高效的综合监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2012年广东省婴幼儿食品中3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宋曼丹,陈秋霞,杨冰,朱海明,赖蔚苳,王海燕,王建
    2013, 39(6):  17-19.  doi:10.13217/j.scjpm.2013.06.017
    摘要 ( 1183 )   PDF (1037KB) ( 10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市场上销售的婴幼儿食品中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根据广东省人口分布情况、食品生产特点和地域分布特点选择广东省13个地区的市及县、乡镇的超市、百货、便利店和农贸市场进行采样,参照2012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婴幼儿食品(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婴幼儿谷基辅助食品)分别进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共采集到64个生产厂家的婴幼儿食品314份,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92份、婴幼儿谷基辅助食品222份。314份样品中检出阪崎肠杆菌10份,检出率为3.18%,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阳性检出率为2.17%(2/92),谷基辅助食品阳性检出率为3.60%(8/222);检出蜡样芽孢杆菌90份,检出率为28.67%,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阳性检出率为30.43%(28/92),谷基辅助食品阳性检出率为27.93%(62/222);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份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定量检测结果:9份<5 MPN/100g,1份>110 MPN/100g;90份蜡样芽孢杆菌阳性样品中66份采用MPN法检测,结果显示3份>103 MPN/100g,41份<102 MPN/100g,22份未检出,另外24份采用平板法检测,结果显示14份<102 cfu/g,10份未检出。结论 广东省婴幼儿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状况不容忽视,对婴幼儿的健康可能存在风险,今后应加强婴幼儿食品的监管,预防和控制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起肠炎沙门菌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梁骏华,李世聪,柯碧霞,邓小玲,张力,晁斌,林东明,黄琼,杨杏芬
    2013, 39(6):  20-23.  doi:10.13217/j.scjpm.2013.06.020
    摘要 ( 1660 )   PDF (2595KB) ( 10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分析1起学校食源性肠炎沙门菌暴发事件的危险因素, 提出控制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事件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可疑食物的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厨工肛拭子和环境拭子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血清学分型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6月9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2日,事件历时4 d,流行曲线提示该次事件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共报告病例61例,均为寄宿生,走读生和教职工均无发病,其中男寄宿生发病12例,罹患率为3.9%(12/309),女寄宿生发病49例,罹患率为10.7%(49/460),女生的罹患率明显高于男生(P<0.0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6月9日早餐的鸡蛋三文治为引起发病的危险食品(OR=21.70,95%CI为8.50~55.50)。采集患者肛拭子25份、食堂厨工肛拭子14份、食堂冰箱和环境拭子11份,分别有19、5、1份样本检出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分析结果表明该25株肠炎沙门菌分离株具有完全相同的PFGE图谱。结论 该事件为1起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疑中毒食物为6月9日早餐的鸡蛋三文治,卫生监管部门应重视对各类以鸡蛋为原料的食品的卫生监督。
    35株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王建,何冬梅,朱海明,宋曼丹,陈秋霞,赖蔚苳
    2013, 39(6):  24-26+32.  doi:10.13217/j.scjpm.2013.06.024
    摘要 ( 1615 )   PDF (1038KB) ( 9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近年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菌株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状况,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5株由湛江、东莞、中山、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食物中毒病例中分离获得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5株从食物中毒病例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分属6个血清群,分别为O1、O2、O3、O4、O8及O10群,分别占20.0%、2.9%、62.9%、8.6%、2.9%、2.9%,其中O3﹕K6血清型共检出18株,占51.4%(18/35)。tdh携带率为88.6%(31/35),trh携带率为8.6%(3/35)。35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链霉素、氨苄西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80.0%(28/35)和74.3%(26/35),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磺胺复合物S3、氯霉素、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均达80%以上(82.9%~94.3%)。结论 在广东省部分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主要是O3群,其中又以O3﹕K6为主,主要携带tdh基因,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2010—2011年广东地区人源主要血清型沙门菌喹诺酮耐药特征分析
    梁兆铭,柯碧霞,邓小玲,何冬梅,柯昌文,李柏生,杨杏芬
    2013, 39(6):  27-32.  doi:10.13217/j.scjpm.2013.06.027
    摘要 ( 1288 )   PDF (1078KB) ( 9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沙门菌对喹诺酮耐药特征及其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选用2010—2011年广东省非伤寒沙门菌监测收集的4种主要血清型沙门菌,采用半定量药敏检测法测定2010—2011年收集的沙门菌临床株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PCR扩增鼠伤寒沙门菌株的gyrA和parC的基因,并对序列进行测定,对比野生株,发现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结果 共对2010—2011年收集的496株鼠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变种、肠炎沙门菌和斯坦利沙门菌进行耐药性分析,75.4%(374/496)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其中鼠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变种、肠炎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耐药率分别为82.5%(207/251)、84.0%(84/100)、79.5%(70/88)、22.8%(13/57);5.4%(27/496)沙门菌对环丙沙星耐药,其中鼠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变种、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率分别为8.0%(20/251)、5.0%(5/100)、2.3%(2/88)。71.7%(180/251)鼠伤寒沙门菌发生基因突变,其中86.1%(155/180)发生gyrA上突变,37.2%(67/180)发生parC上突变,23.3%(42/180)发生双基因突变。环丙沙星耐药株、中敏株、敏感株分别有7株(35.0%,7/20)、1株(3.1%,1/32)、6株(3.0%,6/199)发生gyrA Ser83位点突变,3组间Ser83位点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环丙沙星耐药株、中敏株、敏感株分别有15株(75.0%,15/20)、21株(65.6%,21/32)、111株(55.8%,111/199)发生gyrA Asp87位点突变,3组间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株parC Ser80位点突变株均突变为Arg,此突变的菌株均伴有Ser83Phe及Asp87Asn;9株parC Thr57突变株均对萘啶酸耐药。结论 广东省沙门菌对萘啶酸普遍耐药,对环丙沙星仍普遍敏感;gyrA和parC中可能影响沙门菌耐药的突变位点应进一步确认其对耐药的影响。
    2007—2011年广州市部分食品添加剂监测结果分析
    林晓华,何洁仪,李迎月,罗健梅
    2013, 39(6):  33-36.  doi:10.13217/j.scjpm.2013.06.033
    摘要 ( 1361 )   PDF (1041KB) ( 10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07—2011年广州市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方法 于2007—2011年在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居民主要消费场所(包括餐饮业、超市、肉菜市场、批发市场、零售点等)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采样点,以随机采样方式采集不同商家样品,每一批次的同类食品只采1份样品,按国家标准方法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包括防腐剂、甜味剂、漂白剂、护色剂及着色剂)进行检测及评价。结果 共采集各类食品样品1 996份,合格1 596份,合格率为79.96%;总监测项目数为11 999项,合格项目数为11 531项,项目合格率为96.10%;检出项目数为2 433项,项目检出率为20.28%。其中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的总合格率为95.17%(3 113/3 271)、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的总合格率为88.65%(789/890)、漂白剂(二氧化硫)的合格率为84.66%(276/326)、护色剂(亚硝酸盐)的合格率为99.90%(1 001/1 002)、着色剂(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的总合格率为97.57%(6 352/6 510)。5大类食品的合格率分别为熟肉制品86.72%(875/1 009)、凉果蜜饯57.94%(146/252)、饮料100.00%(212/212)、米面制品73.22%(134/183)、凉拌菜67.35%(229/340), 5类食品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州市5类食品中12种食品添加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使用情况,建议继续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测工作。
    广东省15岁及以上居民饮酒行为现状分析
    陈子慧,顿中军,闻剑,李世聪,蒋琦
    2013, 39(6):  37-41.  doi:10.13217/j.scjpm.2013.06.037
    摘要 ( 1685 )   PDF (1058KB) ( 8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15岁居民饮酒行为现状,为制定广东省饮酒相关健康教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7个区县为调查点(深圳市罗湖区、广州市天河区、珠海市金湾区、肇庆市端州区、佛山市禅城区、惠州市博罗县、阳江市阳西县),每个调查点抽取6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抽取75户家庭,每个被抽中家庭的≥15岁家庭成员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过去12个月里是否喝过酒、饮酒类型、频率、平均每次饮用量等内容,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15岁居民 7 703人,饮酒人数为960人,粗饮酒率为12.5%(960/7 703),标化率为13.4%;其中男性粗饮酒率为24.2%(799/3 305),女性为3.7%(161/4 398), 标化率分别为29.1%、3.1%,男性标化饮酒率高于女性(P<0.01);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居民粗饮酒率依次为16.3%(358/2 204)、12.4%(422/3 413)、8.6%(180/2 086),标化饮酒率依次为13.4%、12.1%、10.5%,不同地区间居民标化饮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8~、45~、≥60岁组居民粗饮酒率依次为1.4%(5/368)、14.4%(497/3 440)、13.3%(300/2 259)、9.7%(158/1 636),标化饮酒率依次为3.4%、18.7%、8.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6%(412/799)的男性饮酒者和39.8%(64/161)的女性饮酒者每周饮酒≥5次。饮酒类型前3位是啤酒、白酒和葡萄酒,饮用比例依次为62.1%(596/960)、51.8%(497/960)、34.8%(334/960)。在饮用高度白酒者中平均每次饮用白酒≥150 g占44.4%(127/286)。结论 广东省≥15岁城乡居民普遍存在饮酒行为,需进一步开展调查找出重点人群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饮酒行为和饮酒量。
    2002与2012年广东省居民食用油摄入状况比较分析
    谭彦君,陈子慧,顿中军,闻剑,李世聪,林协勤
    2013, 39(6):  42-45.  doi:10.13217/j.scjpm.2013.06.042
    摘要 ( 1459 )   PDF (1047KB) ( 8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2002与2012年广东省居民食用油摄入状况进行比较,为食用油消费量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符合广东实际的居民控油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与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02年抽取8个监测点,1个大城市、1个中小城市、6个县级市(农村点),每个市(区)/县内均抽取6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抽取30户家庭。2012年共抽取7个监测点,2个大城市、3个中小城市、2个县级市(农村点)。每个监测点(区/县)中均抽取 6 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抽取 30 户家庭。采用问卷调查和膳食调查方法对抽中家庭≥2岁成员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经济收入情况;膳食调查采用称重法。对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共调查≥2岁居民4 801 人(男2 408人,女2 393人);2012年共调查≥2岁居民3 222人(男1 466人,女1 756人);广东省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食用油平均摄入量,2002年分别为每标准人日31.2、33.1、33.8 g,2012年分别为每标准人日43.7、32.1、32.0 g;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居民食用油每标准人日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30 g/标准人日)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比例,2002年分别为21.5%(117/544)、24.8%(129/521)、39.7%(1 483/3 736),2012年分别为35.1%(279/795)、24.8%(374/1 509)、29.1%(267/918);与2002年相比,2012年居民食用油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人数占总调查人群的比例,由36.0%(1 729/4 801)降低至28.6%(920/3 222),2个年度间超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年居民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率在3个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农村均高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均P<0.01);2012年3个地区间食用油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城市均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均P<0.01)。结论 2012年与2002年相比,广东省居民食用油的摄入量超过推荐量比例虽有所降低,但超标率仍较高,仍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广州市居民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
    纪桂元,李建文,何洁仪,杨杏芬,刘爱东,蒋琦,陈子慧,王萍,黄芮,李世聪,林协勤,胡培,闻剑
    2013, 39(6):  46-50+56.  doi:10.13217/j.scjpm.2013.06.046
    摘要 ( 1607 )   PDF (1053KB) ( 10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居民含反式脂肪酸(TFA)食物消费状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并考虑广州市区域发展水平差异,2011年抽取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黄埔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和南沙区进行调查。对每个区进行系统抽样抽取6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40户,凡抽中的住户≥3岁家庭成员均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和个人过去3个月内含TFA食物消费的频率。调查户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人口数、民族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5 244名≥3岁广州市居民,男、女性分别为2 565、2 679人,性别比为1∶0.96,3~、7~、13~、18~和≥50岁人群人数分别为931(占17.8%)、1 064(20.3%)、1 063(20.3%)、1 797(34.2%)、389(7.4%)人。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以上为主,占60.1%(3 152/5 244)。2011年平均每月家庭年收入<3 000、3 000~、5 000~和≥8 000元人数分别占22.5%(1 178/5 244)、22.0%(1 148/5 244)、19.9%(1 043/5 244)和32.5%(1 704/5 244)。广州市≥3岁居民含TFA食物平均消费量较高的分别为乳类、食用植物油、面包、糕点、冷冻饮品、生鲜肉及制品和油炸食品,依次为141.18、25.55、25.34、19.43、19.33、19.09和17.18 g/d。乳类、面包、糕点类、膨化食品、油炸食品、速冻食品、冷冻饮品、固体饮料、巧克力糖果类等食品在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平均消费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7~12、13~17岁人群在以上食品类别的平均消费量较高。乳类、面包、糕点类、油炸食品、速冻食品、冷冻饮品、固体饮料和巧克力糖果类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含TFA食物的平均消费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平均每月家庭纯收入≥8 000元的家庭以上食品类别的平均消费量较高。 结论 含TFA食物的消费量在广州市7~17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较高,有必要开展典型消费人群相关调查,为下一步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综述
    欧洲“马肉事件”案例分析
    钟贤武,林虹,谈宇菲,邓小玲,黄熙,张永慧
    2013, 39(6):  51-56.  doi:10.13217/j.scjpm.2013.06.051
    摘要 ( 2277 )   PDF (1663KB) ( 1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3年1月15日以来,爱尔兰、英国、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相继发现本国部分市售牛肉产品中掺入马肉,且掺入的马肉还可能使用了食用马禁用的兽药“保泰松”。经欧盟有关组织和爱尔兰、英国、法国等相关部门联合调查后,将这起“马肉事件”定性为商业标识欺诈事件。文章对“马肉事件”始末及各国的调查溯源和应对处置结果进行概述,并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以为我国预防和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
    感染罗非鱼的无乳链球菌对人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林虹,孙九峰,谈宇菲,邓小玲
    2013, 39(6):  57-60+65.  doi:10.13217/j.scjpm.2013.06.057
    摘要 ( 2160 )   PDF (1041KB) ( 1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乳链球菌是引起链球菌病的重要致病菌,具有广泛的宿主感染性,既能感染人类引起新生儿脑膜炎,感染奶牛引起乳腺炎,又能引起鱼类链球菌病。近年来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全世界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我国南方地区近年来也出现了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流行。本文对无乳链球菌的病原特征、毒力因子、对罗非鱼的感染情况,以及对人及哺乳类动物的致病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人源性无乳链球菌与罗非鱼源性无乳链球菌之间的联系,以及感染罗非鱼的无乳链球菌对人类的致病作用,同时为我国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饮水健康及其影响性研究现状
    聂少萍,黄静芝
    2013, 39(6):  61-65.  doi:10.13217/j.scjpm.2013.06.061
    摘要 ( 1970 )   PDF (1112KB) ( 10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不同饮水类型及饮水习惯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市场上常见水产品的卫生安全状况进行了综述;强调指导公众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深圳市南山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廖慧
    2013, 39(6):  66-68.  doi:10.13217/j.scjpm.2013.06.066
    摘要 ( 1663 )   PDF (2670KB) ( 10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共报告手足口病6 847例,年均发病率为134.42/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84.18/10万、77.35/10万、211.75/10万、149.44/10万和143.56/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南山、蛇口、南头、西丽4个街道发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57.78/10万、 220.54/10万、206.79/10万、147.84/10万。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4—7月,共报告病例4 033例,占发病总数的58.90%。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年龄组,共发病6 340例,占发病总数的92.60%。男性4 193例,女性2 654例,男女性别比为1.58∶1。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分别为5 280、1 128、295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7.11%、16.47%和4.31%。结论 深圳市南山区手足口病发病以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为主,今后应重点针对南山、蛇口、南头、西丽4个街道5岁以下儿童家庭和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
    2008—2012年修武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吴海明,赵俭祖,周惠,崔文进,姬小军,谢小铁
    2013, 39(6):  69-70.  doi:10.13217/j.scjpm.2013.06.069
    摘要 ( 1312 )   PDF (1022KB) ( 8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修武县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修武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修武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214例,年均发病率为85.09/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29.41/10万、105.92/10万、128.08/10万、117.10/10万、44.28/10万,各年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岸上乡年均发病率最高为177.87/10万,其次为西村乡、方庄镇发病率分别为164.00/10万、106.34/10万,郇封镇最低为63.45/10万。发病高峰为3—6月,共报告病例705例,占58.07%。男性810例,女性404例,男女性别比为2∶1;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1 119例,占92.17%;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994例,占81.88%,其次为托幼儿童203例,占16.72%。实验室诊断病例67例,其中EV71 33例(占49.25%)、CoxA16 12例(占17.91%)、其他肠道病毒22例(占32.84%)。结论 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是修武县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人群,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2010—2012年周宁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昌浩,张莉,陈必励,孙晖海,刘景荣
    2013, 39(6):  71-72+77.  doi:10.13217/j.scjpm.2013.06.071
    摘要 ( 1351 )   PDF (1021KB) ( 9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0—2012年周宁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周宁县2010—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852例,年均发病率为140.65/10万,各年发病率依次为83.04/10万、66.72/10万和271.81/10万。全县9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不同乡镇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狮城镇发病率最高(313.75/10万)。除2012年3月份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2010年流行高峰期在4—6月(100例,占59.88%);2011年各月发病数波动于2~22例之间,未见明显的发病高峰;2012年出现2个高峰,分别在7月(80例,占14.55%)和10—11月(215例,占39.09%)。男性发病540例,女性发病312例,男女性别比为1.73∶1。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842例,占98.83%);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685例,占80.40%)。采集手足口病病例样本107份,检出阳性100份,阳性检出率为93.46%,其中肠道病毒71型阳性56例(占56.0%)、其他肠道病毒阳性31例(占31.0%)、柯萨奇A16病毒阳性13例(占13.0%)。结论 周宁县手足口病发病以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切实做好疫情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和诊疗技术培训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
    广东省2009—2011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
    方艳,宋铁,叶永隆,郭汝宁,代吉亚,谢雪妹,林锦炎
    2013, 39(6):  73-77.  doi:10.13217/j.scjpm.2013.06.073
    摘要 ( 1361 )   PDF (1045KB) ( 9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9—2011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 按终审日期导出广东省2009—2011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个案,对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广东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分别为95.81%(572/597)、98.37%(422/429)和99.77%(431/432),其中3年间网络报告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的地市均为河源市(77.27%、94.12%和93.75%);乡镇卫生院网络报告率分别为95.06%(1 386/1 458)、95.91%(1 385/1 444)和99.59%(1 441/1 447),其中3年网络报告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的地市有汕尾(90.91%、94.55%和96.36%)和揭阳(92.59%、93.67%和97.47%)。3年间各年平均及时报告率分别为98.49%(661 009/671 149)、99.22%(826 351/832 837)和99.59%(862 965/866 558);及时审核率分别为99.67%(668 905/671 149)、99.80%(831 186/832 837)和99.89%(865 577/866 558);3年间各市综合指数率范围在91.04%~100.00%,其中综合指数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较低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粤东和粤西地区。2010—2011年报告平均间隔分别为15和6 h,审核平均间隔分别为63和57 min;全省实验室确诊病例占诊断病例的总比例为31.95%(578 279/1 810 166), 其中细菌性痢疾比例较低,仅为13.58%(2 451/18 043);疑似病例占诊断病例比例的总比例为4.08%(73 776/1 810 166)。结论 2009—2011年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总体虽逐年提高,但个别地市综合报告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建议继续加大政府投入,保证网络直报专项经费;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指导,规范报告;加强对疾控机构的管理,提高质量。
    阳春市1~4岁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现状分析
    陈秋云,余业斌,黄克,陈华政,黄美连,林良荣,罗倩,曹雪欢,林秀桥,邹小玲
    2013, 39(6):  78-80.  doi:10.13217/j.scjpm.2013.06.078
    摘要 ( 1657 )   PDF (1031KB) ( 8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阳春市留守儿童的免疫接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2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阳春市15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抽取1~4岁4个年龄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各4名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的入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免疫接种情况和基本情况,其中免疫接种情况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含1岁半至4岁加强免疫)和二类疫苗接种情况(凡接种过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流感裂解疫苗、23价肺炎多糖疫苗、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等疫苗中的1种即计入已接种),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儿童性别、监护人文化程度、被调查儿童父母养育孩子数量、家庭经济收入、初始留守年龄、父母回家次数、被父母携带外出次数和交通便利性等。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4岁儿童504人,留守儿童268人(其中男童147人,女童121人),非留守儿童236人(其中男童123人,女童113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六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分别为85.45%(229/268)、89.41%(211/236),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1.04(244/268)、92.37%(218/236),18~24月龄百白破接种率分别为81.82%(180/220)、83.17%(168/202),18~24月龄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45%(199/220)、94.06%(190/202),4岁脊灰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0.90%(72/89)、87.50%(70/80),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以上各个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留守儿童24月龄乙脑疫苗接种率(80.10%,157/196)和二类疫苗接种率(79.85%,214/268)均低于非留守儿童[90.36%(150/166)、88.14%(208/236)](均P<0.05)。而初始留守年龄、接种门诊距离和交通工具类型对留守儿童“六苗”全程免疫接种情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被调查留守儿童24月龄乙脑疫苗接种率和二类疫苗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应针对留守儿童免疫接种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提高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校园网智能信息系统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周和,孙宏慧,李丽霞
    2013, 39(6):  81-83.  doi:10.13217/j.scjpm.2013.06.081
    摘要 ( 1328 )   PDF (1031KB)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智能信息系统对学校教师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校校园作为特殊的社区,通过校园网应用健康促进智能信息系统,对广东某高校教师中154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为期12个月的健康教育与组群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情况、体育锻炼依从性情况、调理饮食依从性情况。结果 154例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识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14.94%(23/154)提高到干预后的79.22%(122/154)(P<0.01);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由干预前的33.77%(52/154)提高到干预后的77.27%(119/154)(P<0.01);体育锻炼依从性(规律运动)由干预前的33.77%(52/154)提高到干预后的62.34%(96/154)(P<0.01);饮食调理依从性由干预前的27.92%(43/154)提高到干预后的63.64%(98/154)(P<0.01)。结论 利用校园网智能信息系统实施高血压健康教育和组群干预,不但能提高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简单、易行、有效。
    实验研究
    王老吉凉茶遗传毒性和致畸作用实验研究
    谭剑斌,黄俊明,赵敏,张静,黄晓丹,陈壁锋,朱焕容,杨杏芬
    2013, 39(6):  84-89.  doi:10.13217/j.scjpm.2013.06.084
    摘要 ( 2509 )   PDF (1065KB) ( 9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王老吉凉茶浸膏的遗传毒性和致畸作用。方法 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均选取NIH种小鼠以2.5、5.0、10.0 g/(Kg?bw)灌胃给予王老吉凉茶浸膏[折算生药剂量16.65、33.30、66.60 g/(kg?bw)],观察各组微核发生率和精子畸形发生率。Ames实验选用鼠伤寒沙门菌TA97、TA98、TA100和TA102菌株,实验剂量为5 000、1 000、200、40、8μg/皿王老吉凉茶浸膏(折算生药剂量33.30、6.66、1.33、0.27、0.05 mg/皿),观察各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大鼠致畸实验选取SD种孕鼠在孕期第7~16天以1.63、3.25、6.50 g/(Kg?bw)的王老吉凉茶浸膏[折算生药剂量10.86、21.65、43.29 g/(kg?bw)]经口灌胃,观察孕鼠的母体毒性和胎鼠的生长发育、骨骼、内脏畸形情况。大鼠致畸实验设阴性对照组,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和Ames实验均设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结果 阴性对照组与王老吉凉茶浸膏各剂量组间的微核率(雄小鼠组分别为1.8‰、2.0‰、2.4‰、2.2‰;雌小鼠组分别为2.0‰、2.4‰、2.0‰、2.6‰)和精子畸形率(分别为17.2‰、14.8‰、18.0‰、1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mes试验王老吉凉茶浸膏各剂量组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阴性对照组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Ames实验结果为阴性。王老吉凉茶浸膏各剂量组对母鼠的体重增长、活胎率、死胎率、吸收胎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王老吉凉茶浸膏各剂量组对胎鼠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长、平均尾长和骨骼畸形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胎鼠外观、内脏检查均未发现畸形,致畸实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和剂量范围内,未观察到王老吉凉茶遗传毒性和致畸作用。
    卫生监督监测
    2013年广州市春季部分小学教学环境PM2.5监测分析
    林宗伟,吴根容,黄昱,刘赐敏,梁志轩,曾繁,于彦杰,余日安
    2013, 39(6):  90-91+94.  doi:10.13217/j.scjpm.2013.06.090
    摘要 ( 1563 )   PDF (1025KB) ( 9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春季小学教学环境空气PM2.5情况。方法 根据广州市城市不同功能分区,在黄埔区(工业区)、越秀区(商住区)和南沙区(郊区)按整群分层抽样原则各抽取5所小学,2013年4—5月对15所学校进行PM2.5监测。采样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时段(上午8时至12时,下午2时至4时),采样频次为每月1次,每次7 d,每所学校设4个采样点,检测方法为环境空气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18—2011),评价标准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结果 黄埔区、越秀区、南沙区教学环境的PM2.5日均浓度均值分别为63.79μg/m3(范围为48.15~80.26μg/m3)、 66.98μg/m3(48.60~93.85μg/m3)和29.91μg/m3(25.99~35.51μg/m3),3个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黄埔区、越秀区的日均浓度均值分别高于南沙区(均P<0.01)。黄埔区、越秀区、南沙区的教学环境分别有12、10、14 d的PM2.5浓度达到二级标准(≤75μg/m3),其中南沙区有13 d的PM2.5浓度达到一级标准(≤35μg/m3);黄埔区、越秀区分别有2、4 d的PM2.5浓度仅达到三级标准(>75μg/m3);3个区之间空气质量等级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埔区和越秀区小学教学环境PM2.5日均浓度均值均超出一级标准,未全部达到二级标准,表明黄埔区和越秀区的空气污染较为严重,需要加大环保措施。
    惠州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状况研究
    徐励琴,刘思超,林思仁,罗泽燕,方巧云,杨剑英,冯伟明
    2013, 39(6):  92-94.  doi:10.13217/j.scjpm.2013.06.092
    摘要 ( 1262 )   PDF (1028KB) ( 10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惠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卫生管理措施,为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0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惠州市26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作为监测对象,依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结果 26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总合格率为26.9%(7/26),其中7家酒店、4家文化娱乐场所的合格率均为0。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β-溶血性链球菌指标合格率分别为88.0%(205/233)、95.3%(222/233)、90.6%(211/233)、100.0%(233/233);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β-溶血性链球菌指标合格率分别为100.0%(233/233) 、82.4%(192/233)、73.4%(171/233)、100.0%(233/233);26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凝)水的嗜肺军团菌检出率为38.5%(10/26)。 结论 惠州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开展清洗评价等污染控制工作。
    2010—2012年广州市农村地区饮水卫生状况分析
    周自严,钟嶷,王德东,黄汝明,黄仁德,毕华,傅雪松
    2013, 39(6):  95-97.  doi:10.13217/j.scjpm.2013.06.095
    摘要 ( 1369 )   PDF (1031KB) ( 9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农村地区饮水卫生状况,发现存在问题和提出相应改善措施。方法 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分别在番禺区、花都区、萝岗区、南沙区、白云区、增城市、从化市选择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点和分散式供水监测点,每个集中式供水监测点分别采集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每个分散式供水监测点采集管网末梢水,监测项目为常规24项,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对采集的水样进行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结果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 2010—2012年共检测水样978份,总合格率为51.43%(503/978),3年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番禺区、萝岗区、南沙区、白云区、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3年水质总合格率分别为97.50%(156/160)、56.66%(17/30)、50.00%(6/12)、45.83%(33/72)、42.50%(102/240)、41.10%(97/236)、40.35%(92/228),不同地区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枯、丰水期的水质合格率分别为50.31%(246/489)和52.56%(257/48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中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为66.05%(428/684),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为25.51%(75/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主要有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氨氮、锰、铁、pH,合格率分别为80.27%、80.98%、82.31%、85.28%、90.18%、93.25%、93.66%、93.87%,其中集中式供水水质的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合格率分别为93.12%、93.71%、93.27%,而分散式供水分别为50.34%、51.36%、56.80%,明显低于集中式供水的(均P<0.01)。结论 广州市农村地区饮水水质总合格率偏低,分散式供水水质受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明显高于分散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应进一步全面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和水质消毒净化处理。
    工作交流
    82例银屑病临床特征分析
    丘新凤,吕国友,谭桥枝,张能云
    2013, 39(6):  98-99.  doi:10.13217/j.scjpm.2013.06.098
    摘要 ( 1133 )   PDF (1024KB)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本地区银屑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为提高治疗的综合疗效和制定干预银屑病的促发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2012年在怀集县人民医院就医并确诊的82例银屑病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82例银屑病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5例,男女性别比为 1.4∶1,4~73岁均可初发,初发年龄以20~39岁最多(占51.21%,42/82),平均发病年龄为(32.45±18.25)岁。26.83%(22/82)患者有银屑病家族史,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占68.18%(15/22)。84.15%(69/82)患者认为病情加重与季节有明确的关系,冬季病情加重的占60.86%(42/69)。63.41%(52/82)患者初发部位为四肢、头皮、小腿、肘部,59.76%(49/82)患者发病部位为胸腹背部。80.49%(66/82)患者为寻常型银屑病,处于稳定期的占54.88%(45/82)。40.24%(33/82)患者出现典型皮损,21.95%(18/82)有同形反应史。47.56%(39/82)患者轻度骚痒。调查对象中共有65例患者接受过治疗,其中43.08%(28/65)认为激素外用药有效,26.15%(17/65)认为该病无根治方法。结论 银屑病在该地区男性的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20~39岁较多,较多病例有发病诱因,以寻常型银屑病为主。
    珠海市免疫规划人力资源配置现况分析
    关天姬,黄晖,赵泳瑜,黄燕玲
    2013, 39(6):  100-101.  doi:10.13217/j.scjpm.2013.06.100
    摘要 ( 1349 )   PDF (1023KB) ( 9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了解珠海市免疫规划人力资源配置的现况,探讨当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免疫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采用广东省免疫规划基础年报表及自行制定的人力资源调查表对全市25个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及辖下社区(村)预防接种点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人员职称、学历、从业年限、接种服务范围等人力资源相关信息。 结果 全市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专职人员共23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2.5%(6/238)、中级职称占29.0%(69/238)、初级及以下职称占68.5%(163/238);东部地区工作人员职称以中、初级为主,占该地区工作人员总数的67.8%(80/118);西部地区以初级以下为主,占该地区工作人员总数的53.1%(60/113)。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占67.6%(161/238),高中或中专的占30.7%(73/238),初中及以下的占1.7%(4/238);东部地区工作人员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占该地区工作人员总数的51.7%(61/118);西部地区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占该地区工作人员总数的85.8%(97/113)。从事专项工作年限多在3年及以上,占总数的66.0%(158/238)。全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数与人口总数之比为1.2/万,与主要服务对象(7岁及以下儿童)人口总数之比为8.8/万,其中东部地区工作人员数与该地区主要服务对象(7岁及以下儿童)比例为7.8/万,西部地区的比例为12.5/万。工作人员人均服务区域面积为7.4 km2,年人均接种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工作量约为3 197剂次。结论 珠海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力资源配置整体较为合理,但存在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分布不均等问题,需要在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及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合理解决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