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15
    论著
    冠心病患者血清镁离子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研究
    杨韵鸥,李昕睿,丁丁,凌文华
    2015, 41(3):  201-206.  doi:10.13217/j.scjpm.2015.0201
    摘要 ( 1169 )   PDF (1053KB) ( 8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镁离子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广州市3家医院纳入的广东冠心病队列。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体育运动、本次入院情况等基本情况,并收集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血液标本用于血常规、血生化及实验室检测血清镁离子浓度和C反应蛋白(CRP)。对血清镁离子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与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狭窄程度是否>75%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冠心病队列共1 980例患者,本次研究纳入979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病例、总队列病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2.62±11.03)、(63.63±11.84)岁; BMI分别为(23.87±3.36)、(23.88±3.33);男性占的比例分别为73.24%、65.60%,两者比较除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平均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中不同血清镁离子浓度组冠脉造影狭窄程度>75%的危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女性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年龄、BMI、收缩压、吸烟、饮酒、体育运动等因素进行校正后,男性中血清镁离子浓度为0.39~0.84、0.92~0.99、>0.99 mmol/L的病例冠脉造影狭窄程度>75%的危险度分别是参考组(0.85~0.91 mmol/L)的1.93、1.77、2.14倍。结论在被调查男性冠心病患者中血清镁离子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将血清镁离子浓度控制在中等程度更有利于预防冠状动脉严重狭窄。
    血清中氧化三甲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研究
    刘燕,谭栩颖,许斌,王一钦,唐志红,朱惠莲
    2015, 41(3):  207-212.  doi:10.13217/j.scjpm.2015.0207
    摘要 ( 1832 )   PDF (1868KB) ( 1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胆碱依赖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的测定方法,并研究其精密度和稳定性。方法以d9TMAO为内标,血清经乙腈除蛋白后,采用SiO2柱 (2.1 mm × 100 mm,5 μm)、乙腈-甲酸铵(10 mmol/L,pH 3.0)等度洗脱,选择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本研究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3和0.063 μmol/L,线性范围为0.16~ 20.00 μmol/L(r2=0.999 9),不同浓度点的日内变异系数为 2.03%~2.64%,日间变异系数为6.00%~9.94%,回收率为89.5%~103.0%;血清在4 ℃保存时,24 h内TMAO浓度变化在10%以内,72 h后TMAO浓度升高明显,浓度变化为15.85%;血清保存于-80 ℃时,72 h后TMAO浓度变化范围均在10%以内;反复冻融4个冻融循环内浓度变化仍在15%的可接受范围内。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TMAO的方法具有快速、准确且灵敏的特点,可以满足大样本人群血样检测要求。血液样本保存时应注意保存温度、时间对TMAO浓度的影响。
    广东省15岁及以上居民饮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谈宇菲,蒋琦,顿中军,王萍,陈子慧,纪桂元,谭彦君,黄芮,许燕君,许晓君,马文军,张永慧
    2015, 41(3):  213-217.  doi:10.13217/j.scjpm.2015.0213
    摘要 ( 1770 )   PDF (967KB) ( 9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15岁居民酒精摄入情况及饮酒相关影响因素,为进行酒类相关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09—2012年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广东省分成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3层,共抽取9个区县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6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抽取75户家庭,对每个被抽中的家庭中≥15岁的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过去12个月里是否喝过酒、饮酒类型、频率、平均每次饮用量等内容。对调查对象的饮酒情况进行描述,并采用PROC SURVEYMEANS和PROC SURVEYFREQ计算标化平均摄入量和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饮酒相关因素(人口学特征及吸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5岁居民9 672人,有效人数8 972人,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2.8%。8 972名调查对象中以女性(占57.7%)、中等城市(38.0%)、30~59岁(58.7%)、中学学历(56.9%)、年收入<10 000元(44.2%)、已婚状态(83.6%)的人群为主,其中吸烟者占总调查人数的17.9%;过去12个月内曾饮酒的共有2 758人,粗饮酒率为30.7%,标化饮酒率为33.3%;2 758名饮酒者中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为(9.6±2.1)g;312名过量饮酒者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为(74.6±11.5)g,过量饮酒的男、女性占饮酒人群的比例分别为15.6%(279/1 787)和3.4%(33/9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8~29(OR=2.971)、30~44(OR=3.857)、45~59(OR=3.147)岁年龄组、年收入水平为10 000~25 000(OR=1.229)及>25 000元(OR=1.206)、吸烟人群(OR=2.321)饮酒的可能性更大,而女性(OR=0.347)、文化水平为中学(OR=0.767)、小学及以下(OR=0.592)的人群饮酒的可能性更小。结论过量饮酒人群的酒精摄入量较高,需针对饮料酒中相关危害物质开展风险评估,控制饮酒相关的风险。 
    广州市女性分娩后的膳食摄入情况及泌乳启动延迟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薛瑶纯,徐琼,刘莉,刘子惠,黄欣鸣,马静
    2015, 41(3):  218-223.  doi:10.13217/j.scjpm.2015.0218
    摘要 ( 1088 )   PDF (981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女性分娩后3 d膳食摄入情况和泌乳启动延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对产妇进行3 d 24 h膳食回顾调查和随访,并记录产妇的人口学特征、孕产史、孕周、分娩方式、产后镇痛、新生儿体重、喂养行为等,并进行产后泌乳启动延迟评价,对泌乳启动延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237对产妇及其新生儿,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04对。204名产妇平均年龄为(28.31±3.32)岁,其中以汉族(98.0%)为主,多数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1.9%)、孕期在职(75.5%)、初产(86.3%)、顺产(69.6%)。产妇产后3大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平均供能比分别为16.68%、55.96%、27.60%,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推荐的比例(13%~15%、50%~65%、20%~30%)相符。蛋类平均摄入量达到乳母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占104.4%),其余各类食物及水分平均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或适宜摄入量(RNI/AI),其中奶类及奶制品(6.7%)、蔬菜(21.0%)、水果(21.0%)、大豆及其制品(26.7%)的摄入量最低;除烟酸外,能量及各营养素摄入量均低于RNI/AI,其中膳食纤维、维生素C、钙的营养素充足比(NAR)最低,分别为17.2%、27.3%、29.4%。泌乳启动延迟占28.4%(58/204),非泌乳启动延迟占71.6%(146/204)。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初产(OR调整=5.66)、剖宫产(OR调整=2.60)是泌乳启动延迟的危险因素,而产后24 h、24~48 h母乳喂养次数>2次(均OR调整=0.49)是泌乳启动延迟的保护因素。结论广州市女性产后早期各类食物、水分、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应加强膳食指导及宣教;剖宫产、初产是泌乳启动延迟的危险因素;注重产后48 h内母乳喂养有利于降低泌乳启动延迟发生率。 
    东莞市部分孕早期妇女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鲁影,徐铭,陆敏珊,陶扬,张彩霞
    2015, 41(3):  224-228.  doi:10.13217/j.scjpm.2015.0224
    摘要 ( 1649 )   PDF (972KB) ( 9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调查孕早期妇女的膳食摄入,了解孕早期妇女膳食营养状况,为指导孕妇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对2013年4—8月间纳入东莞市某医院调查队列的孕早期妇女进行膳食调查,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的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和《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中的孕早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5名孕早期妇女,平均年龄(26.40±3.13)岁,年龄最小20岁,最大35岁。孕前BMI平均水平为(19.87±2.61)。调查对象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456.00 kcal,能量摄入量占RNI的80.89%,蛋白质供能比(12.32%)低于推荐比例,而脂肪所占比例(32.73%)则高于推荐比例。其他主要营养素仅烟酸摄入量达RNI(103.33%),膳食纤维、钠、钙、维生素B1的摄入量分别为RNI的31.52%、34.38%、36.90%、39.17%。与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孕早期妇女摄入量相比,粮谷类(238.43 g)、畜肉类(44.18 g)的平均摄入量处于推荐量范围内,水果类的摄入量(218.10 g)略高于推荐量上限,而蔬菜(144.79 g)、禽类(13.55 g)、鱼类(31.60 g)、奶类及奶制品(95.60 g)、蛋类(24.83 g)、大豆及坚果(8.29 g)则未达到推荐量,其中48.16%(118/245)的调查对象水果摄入量超过建议摄入量的上限,仅6.53%(16/245)的孕妇蔬菜类的摄入量在建议量范围内,仅3.67%(9/245)的孕妇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在建议量范围内。结论大部分被调查孕早期妇女营养素和食物摄入量未能达到推荐摄入量的标准,应注意孕期营养的宣传和合理指导。 
    广州市妇女孕前体重指数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雷琼,牛建民,段冬梅,温济英,林小红,刘国成
    2015, 41(3):  229-232.  doi:10.13217/j.scjpm.2015.0229
    摘要 ( 1532 )   PDF (959KB) ( 9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州市育龄妇女孕前体重指数(BMI)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且本次妊娠为单胎妊娠、就诊时均入组登记的资料完整的产妇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本次妊娠的年龄、孕周、生育史、既往疾病史、吸烟史和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并对其孕期体重增长详细记录,待分娩后完整随访妊娠结局。结果3年共追踪入组时资料完整并随访到妊娠结局的孕妇3 608人,孕妇平均年龄为(28.25±4.13)岁,孕前平均BMI为(20.34±2.82),孕期体重平均增长(15.21±4.35)kg。孕妇BMI和体重均随孕周的增长而增加(均P<0.01)。其中孕前低体重 (BMI<18.5) 669人、孕前正常体重 (18.5≤BMI<24.0) 2 476人及孕前超重或肥胖 (BMI≥24.0) 463人;不同孕前体重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73%(45/669)、33.12%(820/ 2 476)和46.87%(217/46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孕前体重的调查对象妊娠结局发生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早产、巨大儿和足月低体重儿的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子痫前期、GDM、早产和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孕前体重成正相关关系(r=58.37、85.33、50.20、23.62,均P<0.01),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与孕前体重成负相关关系(r=-10.15,P<0.05)。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异常可能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孕期体重增长应根据孕前体重指数有不同的模式。
    广东省2013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杨芬,孙立梅,郭丽丽,曾育富,谭小华,张锦清,林文青
    2015, 41(3):  233-237.  doi:10.13217/j.scjpm.2015.0233
    摘要 ( 1140 )   PDF (1264KB) ( 8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3年网络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广东省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广东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广东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66 274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56.95/10万。全省21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分别为深圳(41 111例)、广州(18 900例)、梅州(11 386例)、江门(10 704例)和东莞(10 691例),合计占全省病例总数的55.81%。全年发病高峰在1、10、11及12月,共报告99 485例,占59.83%。男性98 356例,女性67 918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4岁组,共报告130 424例,占总发病数的78.44%;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130 274例,占总发病数的78.35%。共报告19起暴发疫情,均由诺如病毒引起。实验室诊断病例76 264例,占总病例数的45.86%;59 844例报告了病原学检测结果,其中病毒感染58 241 例,占97.32%,细菌感染1 525例,占2.55%。病毒感染病例中,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占95.73%(55 756/58 241);细菌感染病例中,以沙门菌属感染为主,占81.11%(1 237/1 525)。结论广东省2013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为秋冬季,5 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暴发疫情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为沙门菌。
    2008—2013年平顶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吕锐利,王慧晶
    2015, 41(3):  238-242.  doi:10.13217/j.scjpm.2015.0238
    摘要 ( 1056 )   PDF (960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平顶山市的运行情况,评价其运行效果,为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预警工作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 2008—2013年平顶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领先时间作为预警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其运行效果。结果2008—2013年平顶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息13 021条,经现场调查确认发生暴发或流行12 条;预警信息涉及病种24种,预警信息较多的病种有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痢疾、丙型肝炎和麻疹,共计11 888条,占预警信息总数的91.30%。预警信号发出高峰在5—7月,共发出预警信号4 880条,占预警信息总数的37.48%。从发出预警信号到填报异常信息卡的预警响应时间中位数为0.40 h。预警系统灵敏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0.09%。预警系统探测到的12起传染病暴发事件中,8起事件预警信号领先时间出现负值。结论平顶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灵敏度较高,但阳性预测值较低,建议适时合理调整预警阈值,使预警系统在基层传染病预警工作中真正发挥传染病预警的作用。
    广州市中小学生低运动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熊莉华,林雪松,麦锦城,邓纳莉,刘伟佳
    2015, 41(3):  243-247.  doi:10.13217/j.scjpm.2015.0243
    摘要 ( 1445 )   PDF (959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低运动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州市参加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12所监测点校中(城区和农村各3所中学和3所小学)抽取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检测、运动素质测试和采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学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凡速度、爆发力、肌耐力、耐力跑和身体柔韧性均低于同性别、同年龄组均值的判定为低运动素质。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9~18岁学生3 846人,其中城市男生969人、城市女生947人、农村男生954人、农村女生976人。广州市四年级以上中小学生低运动素质总检出率为9.88%(380/3 846),其中男生检出率为11.65%(224/1 923),高于女生的8.11%(156/1 923);城市学生检出率为11.85%(227/1 916),高于农村学生的7.93%(153/1 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农村、认真做课间操是相对于男生、城市、缺乏或偶尔做课间操的调查对象,其为低运动素质的可能性分别是后者的0.63、0.65、0.80倍。超重肥胖、每周上体育课节数≥3节、不喜欢上体育课、不愿意长跑相对于正常体重、每周上体育课节数<3节、喜欢上体育课、愿意长跑的调查对象,其为低运动素质的可能性分别是后者的2.80、1.31、1.67、1.40倍。结论提高学生主动运动的意愿、保证适量的运动负荷、控制体重是改善学生运动素质、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 
    美沙酮维持治疗综合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李小玲,徐玲玲,邹霞,陈雯,凌莉
    2015, 41(3):  248-254.  doi:10.13217/j.scjpm.2015.0248
    摘要 ( 1156 )   PDF (1040KB) ( 8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综合服务实际提供与利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级指标体系的权重值。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Delphi)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8名专家,均具有3年及以上的MMT相关经验和背景,专家的平均年龄为37.78岁,平均从业年限5.28年。2轮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4.7%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0;第1轮一至四级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1、0.36、0.30、0.32,第2轮一至四级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71、0.58、0.51、0.47。经过2轮咨询,确定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63个和四级指标41个。在一级指标中,医疗服务具有最高的权重(0.160 4),其次是病案及数据管理(0.154 9)。二级指标中门诊-禁毒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占有最高的权重(0.071 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MMT综合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可靠,可为我国MMT综合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ARIMA模型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许阳婷
    2015, 41(3):  255-259.  doi:10.13217/j.scjpm.2015.0255
    摘要 ( 1551 )   PDF (2152KB) ( 8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预测中的应用,验证分析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对南京市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资料进行ARIMA模型拟合,用建立的模型对2013年1—12月发病率进行拟合检测,之后对2014年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评价。结果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报告病例14 871例,年均发病率为21.78 /10 万,每年各月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始终围绕在1.85/10万附近波动。建立ARIMA(1,0,0)(2,1,0)12模型为最优模型。模型残差序列为白噪声。除常数项外,模型各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29.63%, R2为0.76。用建立的模型拟合2013年1—12月发病率,均在95%可信区域内,符合实际发病率变动趋势,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用该模型对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进行预测,年发病率为1.48/10万,发病高峰期在4、5、6月,月发病率分别为2.33/10万、2.72/10万、2.52/10万。结论ARIMA 模型可用于拟合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可进行动态分析和短期预测。 
    综述
    空气污染物暴露参数相关问题刍议
    杜艳君,张翼,李湉湉
    2015, 41(3):  260-262.  doi:10.13217/j.scjpm.2015.0260
    摘要 ( 1416 )   PDF (1004KB) ( 1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客观评估我国居民暴露于空气污染的健康风险,对降低我国居民空气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至关重要。暴露量是影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关键因素,暴露量的客观评价须基于准确的暴露浓度和科学的暴露参数。暴露参数作为目前我国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连续系统的人群空气污染相关暴露参数调查工作。本文就空气污染相关的暴露参数及其特性进行了介绍,并根据相关工作经验就开展暴露参数研究的要点提出建议。 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云南省保山市2005—2013 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彭佳艳,李加全,郑维斌,杨和仙
    2015, 41(3):  263-265.  doi:10.13217/j.scjpm.2015.0263
    摘要 ( 1189 )   PDF (946KB) ( 6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保山市2005—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保山市2005—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3年保山市共报告乙脑284例,年均发病率为1.27/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1.06%。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2.56/10万;各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8月为发病高峰期,共报告187例,占总发病数的65.8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10岁儿童, 共报告223例,占总发病数的78.52%。男性173 例,女性111 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最多,共报告121例,占总发病数的42.61% ;其次为学生,报告115例,占总发病数的40.49%。地区分布以隆阳区发病最多,共发病183例,发病率为2.31/10万,占总发病数的64.44%。结论保山市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今后应继续采取病例监测、疫苗接种和环境卫生治理、防蚊灭蚊等综合性防制措施,从根本上降低保山市的乙脑发病水平。 
    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洪佳冬,康燕,李建杰
    2015, 41(3):  266-269.  doi:10.13217/j.scjpm.2015.0266
    摘要 ( 1551 )   PDF (1243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22 04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9.54 /10万;其中乙肝18 264例(占82.84%)、甲肝221例(占1.00%)、丙肝2 467(占11.19%)、戊肝613例(占2.78%)、肝炎(未分型)482例(占2.19%)。全区各个街道均有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逢源街(1 608例,占7.29%)、南源街(1 503例,占6.82%)和多宝街(1 406例,占6.38%)。发病主要集中在20~64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2.95%(18 288/22 047)。男性14 660例,年均发病率为339.76/10万,女性7 387例,年均发病率为178.5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分布以家政、家务及待业(占19.13%)、商务人员(占15.06%)、离退休人员(占14.71%)和工人(占10.51%)为主。结论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虽有所下降,但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控制。 
    林芝地区2001—2012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
    巴桑,塔嘎
    2015, 41(3):  270-272.  doi:10.13217/j.scjpm.2015.0270
    摘要 ( 1173 )   PDF (946KB)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林芝地区2001—2012年性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林芝地区2001—2012年性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林芝地区2001—2012年共报告7种性病1 48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2.51/10万,报告的病种分别为:淋病543例(占36.7%)、非淋菌性尿道炎310例(占21.0%)、尖锐湿疣308例(占20.8%)、梅毒190例(占12.8%)、生殖器疱疹124例(占8.3%)、软下疳4例(占0.3%)、性病性淋巴肉芽肿2例(占0.1%)。男性1 193例,女性288例,男女性别比为4.1∶1。年龄分布以21~40岁年龄段为主,共1 249例,占84.4%。职业分布居前3位的分别为个体、农民和干部,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1.8%、20.3%、10.3%。传播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传播为主,共报告1 024例(占69.1%)。结论林芝地区性病的高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人群,职业以个体经营者和农民为主,今后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性病知识普及教育,提高低文化人群的防病意识,控制性病的传播和蔓延。 
    珠三角水网乡镇肝吸虫病感染现状分析
    林社润,黄极信,李焕文
    2015, 41(3):  273-275.  doi:10.13217/j.scjpm.2015.0273
    摘要 ( 1277 )   PDF (951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珠三角水网乡镇肝吸虫病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当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按照中山市阜沙镇地理方位随机抽取4个自然村,对4个自然村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本地户籍居民,对抽中的居民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粪检肝吸虫卵并计数,并对居民一对一进行肝吸虫病认知和饮食卫生行为习惯等项内容问卷调查。 以感染肝吸虫者视为因变量,将年龄、文化程度、肝吸虫病的认知情况、饮食卫生行为习惯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 200人,男性590人、女性610人。肝吸虫病感染人数404例,感染率为33.67%,男性感染率为41.69%(246/590)高于女性感染率25.90%(158/610);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不同,以干部(45.33%)和工人(42.15%)最高;随年龄增长,肝吸虫病感染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P<0.01),以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50.52%)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经常吃鱼生、年龄越大、缺乏肝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加工淡水鱼生和熟食厨具未分开的居民感染肝吸虫病风险越大,其OR值分别为2.438、1.723、1.906、1.825。结论阜沙镇是中山市肝吸虫病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必须针对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改变群众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提高肝吸虫防护意识。 
    佛山市1980—2010年肝吸虫病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关绮华,黄祖星,黄伟宪,杨泽锋,廖智慧
    2015, 41(3):  276-279.  doi:10.13217/j.scjpm.2015.0276
    摘要 ( 1166 )   PDF (956KB) ( 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佛山市1980—2010年间肝吸虫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点,为制订佛山市肝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所采用的资料来自佛山市1980—2010年间肝吸虫病防治总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80—2010年间佛山市累计检查人群959 905人次,查出肝吸虫感染者232 443例,粗感染率为24.22%,其中1989年检查人群感染率最高,为56.84%(13 506/23 761),至2000年降至历年最低,感染率为3.47%(3 665/105 623),2005年有回升趋势。全市5区均有不同程度肝吸虫感染,平均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禅城区(42.49%,11 444/26 933)、顺德区(32.12%,168 139/523 551)、高明区(29.15%,2 041/7 001)、三水区(13.80%,27 813/201 572)、南海区(11.45%,23 006/200 848)。不同年龄组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男性(42.64%,5 103/11 969)高于女性(28.41%,3 406/11 988),≥40岁人群感染率超过50%。结论佛山市1980—2000年间肝吸虫人群感染率呈下降趋势,近10年有所反弹,全人群均可感染,以男性、中老年为主,提示肝吸虫病防治是一项须长期坚持的社会性防控工作,既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也需要群众提高意识,改变生活习惯。 
    广州市“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后居民健康相关行为调查分析
    蒋琴琴,秦鹏哲,梁会营,陈思宇,利耀辉,石同幸
    2015, 41(3):  280-282.  doi:10.13217/j.scjpm.2015.0280
    摘要 ( 1665 )   PDF (942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 (简称“双健”活动)后广州市居民部分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及其影响因素,初步评估广州市“双健”活动对居民健康行为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荔湾区、白云区、番禺区、从化市7个区(市)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每天吃早餐、睡眠充足、坚持体育运动、定期健康体检和不吸烟5种健康相关行为。结果共调查1 179名居民,其健康相关行为总形成率为70.59%(4 161/5 895),其中每天吃早餐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1.85%(965/1 179)、睡眠充足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7.35%(912/1 179)、坚持体育运动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8.02%(802/1 179)、定期健康体检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50.38%(594/1 179)、不吸烟的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5.32%(888/1 179)。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者其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女性、年龄≥60岁、大专/本科学历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较高。结论“双健”活动后广州市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但定期健康体检观念淡薄;健康行为形成率可能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
    2013年广东省碘缺乏病高危地区调查结果分析
    张蕴蕊,杨通,钟文,梁旭霞,刘礼平
    2015, 41(3):  283-286.  doi:10.13217/j.scjpm.2015.0283
    摘要 ( 1021 )   PDF (962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碘缺乏病高危地区人群碘营养水平及碘缺乏病防治情况。方法在广东省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的项目县雷州市和惠东县中共抽取沿海产盐、非碘盐冲销最为严重的7个镇(街道)开展监测,搜索疑似地方性克汀病病例,并对该地区的食盐供应情况进行调查;于雷州市和惠东县各随机抽取60名孕妇进行尿碘的监测,并随机抽取12所小学的8~10岁儿童进行尿碘和甲状腺肿大率监测。结果雷州市和惠东县的碘盐覆盖率分别为45.8%(110/240)、25.0%(60/240),但两地均未发现克汀病人;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2.3%(11/480),尿碘中位数为91.1 μg /L;惠东县和雷州市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18.6和73.1 μg /L,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州市和惠东县碘缺乏病高危镇儿童与孕妇整体处于碘缺乏状态,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其碘营养水平;两地碘盐覆盖率较低,应加强当地健康教育宣传,合法地取缔当地的非法小盐场,提高碘盐覆盖率。 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宋秀玲,王晔
    2015, 41(3):  287-290.  doi:10.13217/j.scjpm.2015.0287
    摘要 ( 940 )   PDF (951KB) ( 9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交流
    2001—2013年珠江三角洲某市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现状分析
    尤倩媚,陈夏威,曹舜珊,郭艳
    2015, 41(3):  291-293.  doi:10.13217/j.scjpm.2015.0291
    摘要 ( 1386 )   PDF (936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珠江三角洲某市2001—2013年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为制定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珠江三角洲某市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13年该市共报告发生28起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占所有食物中毒起数的16.9%(28/166),共造成1 022人中毒,占所有食物中毒人数的24.0%(1 022/4 252),死亡3例。中毒事件无季节性规律,四季均有发生。在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报告事件中,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占85.7%(24/28),中毒人数占71.9%(735/1 022),中毒食物种类分别为菜豆类、有毒蘑菇、苦葫芦瓜(苦胯瓜)、野芋和桐油。在有毒动物食物中毒报告事件中,河豚鱼中毒起数占比例最高,为50.0%(2/4),且病死率也最高,为30.0%(3/10);池鱼中毒的人数188例,中毒人数占比例最高(65.5%),未报告死亡病例。结论珠江三角洲某市近年来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有下降趋势,但仍须警惕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发生。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和健康宣教工作将有效减少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
    1例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死亡病例职业卫生学调查
    郑创亮,李敏
    2015, 41(3):  294-296.  doi:10.13217/j.scjpm.2015.0294
    摘要 ( 1159 )   PDF (946KB) ( 8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某电子厂1例洗板工接触清洗剂后死亡的原因。方法对死者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化学品调查和职业卫生监测,并收集患者发病和治疗等相关资料。结果患者于2011年3月2日开始从事电路板的洗板工作,同月23日开始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干咳等不适症状,后相继出现全身皮疹(以颜面及双下肢为甚)、肝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眼黄和尿色深等症状;4月1日出现严重肝功能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肝昏迷;2011年4月7日不治身亡。患者生前从事电路板手工洗板工作,每天接触“洗板水”(约20 d),同工种、同样工作环境下仅其1人发病。现场搜集检测的“洗板水”中三氯乙烯、苯、甲苯含量为8.23%、1.27%和1.27%;“清洗剂 1025”中三氯乙烯、苯、甲苯含量分别为6.20%、0.95%和0.97%。洗板岗位三氯乙烯CTWA为11.4~15.8 mg/m3。结论该死者因接触含有三氯乙烯的清洗剂而引起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
    深圳市宝安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现状分析
    詹志强,叶发忠,彭敬,唐广心,刘晓军,蓝燕
    2015, 41(3):  297-298.  doi:10.13217/j.scjpm.2015.0297
    摘要 ( 1454 )   PDF (936KB) ( 6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宝安区社康中心和预防保健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专业构成、工作量等,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社康中心预防接种门诊106家、预防保健所预防接种门诊7家。106家社康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现有计免工作人员共323人(包括全职和兼职),其中全职计免医生42人;7家预防保健所接种门诊现有计免工作人员共30人,均为全职计免医生。323名社康中心计免工作人员中,公卫医师8人(占2.5%),临床医师57人(占17.6%); 30名预防保健所计免工作人员中,公卫医师10人(占33.3%),临床医师4人(占13.3%)。社康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人均每日接种量﹥80针次的27家(占25.5%),预防保健所接种门诊人均每日接种量﹥80针次的4家(占57.1%)。结论深圳市宝安区计免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负荷大,政府需重视计免工作,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增加社康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公卫医师的配备。 
    胱抑素C与尿微量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意义
    周芸,陈波,周强
    2015, 41(3):  299-300.  doi:10.13217/j.scjpm.2015.0299
    摘要 ( 1209 )   PDF (948KB) ( 8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血浆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及常规肾功能指标在2型糖尿病 (T2DM)早期肾脏损伤的应用。方法以2014年3—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24 h U-mALB将T2DM患者分为DM组(单纯糖尿病组:U-mALB<30 mg/24 h)和DN组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U-mALB≥30 mg/24 h),同时设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用于血浆CysC、尿素(UREA)、肌肝(Cr)、白蛋白(ALB)检测,并留取24 h尿液对U-mALB进行检测。结果共对171例糖尿病患者和94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男、女分别为48、46名)进行研究,其中DM组85例(男、女分别为35、50例),DN组86例(男、女分别为40、46例)。健康对照组、DM组和DN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1±5)、(66±15)、(67±14)岁,三组间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血浆CysC、ALB和尿U-m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三组间的血浆UREA和Cr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DN组的血浆CysC和尿U-mALB水平均高于DM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而DN组的血浆ALB水平均低于DM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浆CysC 和U-mALB 在2型糖尿病肾损伤早期就出现显著变化,定期监测这2项指标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