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主编
李艳
执行主编
杨颖
编辑部主任
陈亮
编辑部副主任
江金女
联系方式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群贤路160号 邮编:511430
电话:
(020)31051582
E-mail:
gdsjkzx_hnyfyx@gd.gov.cn
ISSN 1671-5039
CN 44-1550/R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
440100190072
微信公众号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对中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病例应急处置的思考
王声湧
2015, 41(4): 301-302. doi:
10.13217/j.scjpm.2015.0301
摘要
(
805
)
PDF
(1074KB) (
6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
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
中国首起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应急处置实践
宋铁,钟豪杰,梁立环,康敏,肖和龙,钟昱文,侯杰,王军,柯昌文,张彦平,李剑森,方艳,林锦炎
2015, 41(5): 303-306. doi:
10.13217/j.scjpm.2015.0303
摘要
(
1025
)
PDF
(974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例的调查及对疫情的处置,总结防控经验,为今后处置类似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政府决策信息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该病例于2015年5月26日从韩国经香港入境广东省惠州市,患者在发病前曾暴露于韩国首例MERS确诊病例入住的病房,其父亲及姐姐分别为韩国第3和第4例MERS确诊病例,入院时自述除发热外无其他不适。采集患者咽拭子、痰、血液、粪便等样本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MERS-Co V核酸,结果显示均为阳性。在我国内地共追踪到75名患者密切接触者和31名一般接触者,经过14 d医学观察期及实验室检测,未发现二代病例。
结论
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判定该患者为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其入境后至入院前的接触者中未发现二代病例。
中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的实验室检测与商品化诊断试剂盒的评价
邹丽容,徐静,武婕,宋颖超,梁丽君,张欣,柯昌文
2015, 41(6): 307-311. doi:
10.13217/j.scjpm.2015.0307
摘要
(
1384
)
PDF
(984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广东省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例进行实验室快速诊断,并比较2种不同品牌商品化试剂盒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 V)的检测效果。
方法
于2015年5月28日采集首例韩国输入疑似MERS病例的3份咽试子和1份血清样本,以及陆续采集50份密切接触者的咽试子样本,根据WHO和国家MERS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推荐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使用针对up E、ORF1a、ORF1b 3个目的基因的3对引物探针开展检测。利用首例MERS病例的阳性核酸提取物分别对A、B 2种商品化MERS-Co V RNA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估。
结果
疑似MERS病例的3份咽拭子样本同时检出up E、ORF1a、ORF1b 3个目的基因和1份血清样本同时检出up E、ORF1a 2个目的基因,均证实为MERS-Co V核酸阳性。A、B 2种试剂盒检测病例的3份咽拭子样本均为MERS-Co V核酸阳性,并能检测到经10倍稀释的MERS-Co V核酸提取物,但均未能检测出病例血清样本阳性。使用国家推荐荧光定量PCR方法及A、B 2种商品化试剂盒检测50份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样本的MERS-Co V核酸,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首次对1例输入性MERS病例进行了实验室快速诊断;WHO和国家MERS实验室诊断技术指南中的荧光定量PCR的病毒检测方法,以及A、B 2种商品化试剂盒均可用于MERS-Co 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综述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发现、流行特征和防控措施
张萌,旷翠萍,邓登红,康敏,孙立梅,钟豪杰,宋铁
2015, 41(7): 312-317. doi:
10.13217/j.scjpm.2015.0312
摘要
(
1106
)
PDF
(996KB) (
7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东呼吸综合征自2012年WHO首次报告以来,截止2015年5月30日,分布在4个大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1 172例确诊病例,死亡479例,病死率40.87%,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家庭或医疗机构内的聚集性疫情。2015年5月至今,韩国发生了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中东呼吸综合征暴发疫情,并有1例病例输入到我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WHO、欧盟CDC的数据和资料和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综述。
论著
应用细胞方法建立表面活性剂眼刺激性分层筛选模型
李庆,杨颖,杨杏芬,杨光宇,张文改,薛金玉,柯彩纯
2015, 41(8): 318-322. doi:
10.13217/j.scjpm.2015.0318
摘要
(
1032
)
PDF
(1124KB) (
6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表面活性剂眼刺激性测试的体外细胞方法分层筛选模型。
方法
应用中性红摄取试验(NRU)、红细胞溶血试验(RBCH)及荧光素漏出试验(FLT)3种体外细胞方法对20种表面活性剂的眼刺激性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代入4种分层筛选模型(FLT+NRU、FLT+RBCH、RBCH+NRU、NRU+RBCH),所得到的分级结果与Draize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指标为Gamma系数、Mc Nemar-Bowker系数、Kappa系数和分级一致率),以此来评价4种分层筛选模型对表面活性剂的检测效能。
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4种分层筛选模型(FLT+NRU、FLT+RBCH、RBCH+NRU、NRU+RBCH)与Draize试验分级结果进行比较,分级一致率分别为90.0%、80.0%、80.0%、65.0%,Kappa值分别为0.84、0.68、0.69、0.47(均P<0.01),Gamma值分别为1.00、1.00、0.93、0.88(均P<0.01)。
结论
以FLT(第1层)和NRU(第2层)组成的分层筛选模型较其他3种模型具有较好的检测效能,更适合应用于对表面活性剂的眼刺激性检测。
广东省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康敏,钟豪杰,黄国锋,邓爱萍,杨芬,张锦清,张萌,何剑峰
2015, 41(9): 323-327. doi:
10.13217/j.scjpm.2015.0323
摘要
(
1014
)
PDF
(1549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东省人感染不同亚型禽流感疫情流行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东省1998―2014年期间报告发生的人禽流感确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暴露因素。
结果
1998—2014年广东省共报告人禽流感确诊病例130例,其中H5N1病例4例、H5N6病例1例、H5亚型1例、H7N9病例113例、H9N2病例11例;死亡43例,病死率为33.08%。81.54%(106/130)病例发生在1—3月和12月,67.69%(88/130)病例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男性81例,女性49例,男女性别比为1.65∶1;≥55岁中老年病例62例,占48.44%(62/128)。92.31%(120/130)病例有明确的活禽相关暴露史,其中从事禽类相关职业占8.33%(10/120),禽类接触暴露占41.67%(50/120),活禽市场环境暴露占50.00%(60/120)。
结论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在冬春季高发,同时呈现一定的区域聚集性;禽类接触和禽类市场环境暴露是主要的感染方式。
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叶双岚,罗雷,曹庆,程晓宁,曾明深
2015, 41(10): 328-331. doi:
10.13217/j.scjpm.2015.0328
摘要
(
1090
)
PDF
(979KB) (
7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6—2014年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 0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 017例,输入性病例15例,年发病率为0.00~532.58/10万;2014年报告病例11 840例,发病率为532.58/10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1月,共报告11 979例,占发病总数的99.56%。发病数居前5位的街镇依次为永平街、棠景街、石井街、新市街、同德街,该5个街镇的病例数占全区总病例数的50.11%(6 029/12 032)。男性5 995例,女性6 037例,男、女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1.64/10万和74.06/10万,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以20~49岁年龄段发病数最多,共报告7 652例,占发病总数的63.50%。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居多(3 153例,占26.21%),其次为工人(1 229例,占10.21%)。
结论
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具有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周期性流行等特点,及早采取以控制蚊媒密度为重点的控制措施、加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的执行力度是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有效手段。
家庭经济收入在孕产妇受教育程度与产前检查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卢锦华,何健荣,杨丽,刘慧燕,邱琇
2015, 41(11): 332-336. doi:
10.13217/j.scjpm.2015.0332
摘要
(
815
)
PDF
(1069KB) (
5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在孕产妇受教育程度与产前检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2011年1月随机选取广州市15家计划免疫接种单位,在每家单位随机选择产后1年内并在本市产检分娩的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产次、产前检查次数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家庭经济收入在受教育程度和产前检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结果
本次共调查749名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7.5±4.5)岁,受教育程度平均为(11.6±3.4)年,家庭月均收入以3 000~7 999元为主,占49.1%,产检次数≥4次的占88.9%。控制调查对象的年龄、产次以及配偶有固定工作(半年及以上)后,标化后的受教育年限与家庭月均收入(偏回归系数a=1.105)、产前检查次数达标(偏回归系数c=1.405)均有关联,OR值分别为3.02(95%CI:2.57~3.55)和4.07(95%CI:2.57~6.45)。控制家庭月均收入后(偏回归系数b=0.419),受教育年限对产前检查次数达标的直接效应变小(偏回归系数c’=1.223,P<0.01),家庭月均收入在对受教育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达标关系中的部分中介效应比例为27.5%。
结论
家庭经济收入在孕产妇受教育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达标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揭示改善产前检查服务利用,应同时考虑受教育程度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广州地区日均气温与早产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雷马香,林子雄,杨军,缪华章,梁志江,马远珠,赵庆国
2015, 41(12): 337-341. doi:
10.13217/j.scjpm.2015.0337
摘要
(
1193
)
PDF
(2019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量化评估广州地区日均气温与早产的关联性。
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与越秀2个区2005—2011年的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日均气温与早产的关联性,并评估高低气温对早产的冷热效应及累积冷热效应。
结果
广州市白云与越秀2个区2005—2011年共活产分娩263 322名,早产儿22 903例,早产率为8.70%(95%CI:8.59%~8.81%);日均出生早产儿(9.01±5.61)例;日均气温为(23.35±6.51)℃;日均相对湿度为(66.98±13.98)%;日均SO2浓度为(43.48±28.88)μg/m3;日均NO2浓度为(50.60±50.14)μg/m3;日均PM10浓度为(80.46±61.61)μg/m3。日均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暴露—反应关系近似U形,根据累积相对危险度最小的值对应确定参照气温为25.9℃。在滞后期第0~21天内,日均气温的累积风险效应从31℃开始显现出统计学意义,RR值为1.280 3(95%CI:1.014 9~1.615 1),并在34℃时达到最大,RR值为1.689 9(95%CI:1.076 7~2.652 6)。对于冷效应及累积冷效应,在整个滞后期内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热效应,高温(日均气温为32℃),滞后1 d时风险效应最大,RR值为1.052 8(95%CI:1.014 2~1.092 9);对于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为第0~14天内达到最大,RR值为1.511 7(95%CI:1.210 5~1.887 8)。
结论
在广州地区,高温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可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
实验研究
美藤果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保护作用
王景霞,王林元,王淳,张建军,朱映黎,贺成
2015, 41(13): 342-346. doi:
10.13217/j.scjpm.2015.0342
摘要
(
860
)
PDF
(2101KB) (
7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美藤果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饲喂SD大鼠4周,建立NASH模型,设置空白组,NASH模型组,脂肪性肝炎对照组,紫苏油对照组,美藤果油高(1.6 m L/kg)、中(0.8 m L/kg)、低(0.4 m L/kg)剂量组,每组12只大鼠。给药45 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使用HE染色法观察比较各组的肝脏病理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模型组的TC、TG、LDL-C水平依次为(1.295±0.143)、(0.738±0.095)、(0.194±0.019)mmol/L;美藤果油中剂量组的TC、TG、LDL-C水平依次为(0.610±0.031)、(0.402±0.020)、(0.136±0.005)mmol/L;美藤果油高剂量组的TC、TG、LDL-C水平依次为(0.662±0.036)、(0.436±0.029)、(0.147±0.011)mmol/L;相对于模型组,美藤果油中、高剂量组的TC、TG、LDL-C水平均下降(P<0.05或<0.01)。相对于模型组,美藤果油中、高剂量组对ALT、AST、TNF-α、IL-6水平均有下调作用(P<0.05或<0.01),且对NASH大鼠的肝脏病理改变有改善作用(P<0.01)。
结论
美藤果油对NASH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主要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而实现。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2009—2013年襄阳市襄州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杭连菊,刘光定,李苌辉,陈向云,彭珍
2015, 41(14): 347-349. doi:
10.13217/j.scjpm.2015.0347
摘要
(
866
)
PDF
(966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襄阳市襄州区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襄州区2009—2013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9—2013年襄州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7 235例,年均发病率为137.78/10万;死亡49例,年均死亡率为0.93/10万。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3 646例(占50.39%),其次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 754例(占38.06%)、肠道传染病652例(占9.01%)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82例(占2.52%);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肺结核3 488例(占48.21%)、病毒性肝炎2 585例(占35.73%)、梅毒391例(占5.40%)、细菌性痢疾285例(占3.94%)和麻疹116例(占1.60%),共计6 865例,占总发病数的94.89%。
结论
2009—2013年襄州区传染病发病率呈上下波动趋势,今后要重点控制肺结核、乙肝、梅毒、细菌性痢疾和麻疹的流行。
韶关市2011—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邱灿林,龚萍,徐亮,唐建红
2015, 41(15): 350-352. doi:
10.13217/j.scjpm.2015.0350
摘要
(
842
)
PDF
(962KB) (
7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1—2012年韶关市手足口病病原体型别及分布情况,为韶关市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韶关市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广东省手足口病监测方案的要求采集的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样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型别鉴定。
结果
共检测样本347份,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01份,阳性率为29.11%。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 71)阳性27份,阳性率为7.78%;柯萨奇病毒16型(CV A16)阳性31份,阳性率为8.93%;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3份,阳性率为12.39%。2011年病原阳性检出高峰为5—6月,共检出阳性33份(占67.35%);2012年病原阳性检出高峰为3—6月,共检出阳性48份(占92.31%)。重症及死亡病例检出病原体均为EV 71型。
结论
2011—2012年引起韶关市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EV 71、CV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3个型别;流行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
惠州市5例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丘文清,琚雄飞,刘雪梅,肖和龙,郭家亮,杨文舒
2015, 41(16): 353-355. doi:
10.13217/j.scjpm.2015.0353
摘要
(
1257
)
PDF
(956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3—2014年广东省惠州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和分析5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确诊病例可疑暴露环境的相关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5例,首发病例发生在2013年8月10日,末例病例发生在2014年3月26日;男性1例,女性4例,死亡2例(男、女各1例),3例治愈。年龄最小的51岁,最大的75岁;3例为农民,1例为活禽宰杀销售摊贩,1例为家务及待业者;病例来自惠州市博罗县博西片区的4个乡镇,乡镇分布呈散发。所有病例均出现中、高度发热(腋下体温≥38℃)。临床表现均有咽痛、全身酸痛、咳嗽、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肺部病变加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5例病例在发病前10 d内均有活禽接触史,所有病例在饲养和宰杀、贩卖家禽的过程中未采取任何有效防护,均无发热病例接触史。149份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均为阴性。共采集病例可疑暴露市场环境和部分病例家饲养场所的样本共98份,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6份,阳性率为26.53%。
结论
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感染来源可能与禽类暴露有关,禽类暴露方式有活禽市场暴露及家庭散养禽类,有必要加强活禽交易市场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和监测,并建议减少或禁止家庭散养禽类。
2012—2013年广州市职业暴露人群及环境禽流感监测分析
李魁彪,鲁恩洁,陈艺韵,刘静雯,和鹏, 曹蓝, 苏文哲, 陈宗遒,狄飚
2015, 41(17): 356-357. doi:
10.13217/j.scjpm.2015.0356
摘要
(
742
)
PDF
(959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2—2013年广州市职业暴露人群中禽流感病毒亚型隐性感染状况以及禽类市场环境中H7N9病毒污染状况。
方法
采集家禽职业暴露人群以及H7N9疫情专项调查人群血清样本和环境拭子样本,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检测H5N1、H7N9和H9N2亚型禽流感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禽类环境样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2年250份常规监测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样本中检出H5N1亚型抗体阳性2份,阳性率为0.80%。2013年394份常规监测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样本中检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29份,阳性率为7.36%。2013年259份专项监测血清样本中检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7份,阳性率为2.70%。2012年185份环境样本中共检出流感病毒阳性22份,阳性率为11.89%;其中H5亚型阳性13份、H9亚型阳性7份、A未分型阳性2份。2013年6 264份市场环境样本中共检出流感病毒阳性204份,阳性率为3.26%;其中H7N9亚型阳性5份、H5亚型阳性13份、H9亚型阳性80份、A未分型106份。
结论
广州市市场环境中存在H7N9病毒污染,暂未发现职业暴露人群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但该人群H9N2隐性感染情况较为严重。
湛江市2004—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戚佩玲,陈轮,冯玲,马琳,陈剑云
2015, 41(18): 358-360. doi:
10.13217/j.scjpm.2015.0358
摘要
(
842
)
PDF
(955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湛江市2004—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乙脑发病及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4—2013年湛江市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3年湛江市共报告乙脑病例129例,年均发病率为0.19/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63/10万下降到2013年的0.11/10万。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5—7月,占总病例数的96.12%(124/129);发病地区集中在廉江市和雷州市,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2.64%(55/129)和17.83%(23/129)。男性76例,女性53例,男女性别比为1.43∶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7岁,占总病例数的72.09%(93/129);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7.44%(87/129)。129例乙脑病例中仅7例(占5.43%)有免疫史。
结论
2004—2013年湛江市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免疫空白仍是乙脑发病的主要原因,切实做好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和疫情监测是乙脑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
襄阳市襄州区2007—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刘光定,李苌辉,陈向云,彭珍
2015, 41(19): 361-363. doi:
10.13217/j.scjpm.2015.0361
摘要
(
746
)
PDF
(964KB) (
6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襄阳市襄州区2007—2013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为制定肝炎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7—2013年襄州区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襄州区7年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4 246例(其中乙型肝炎3 578例,占84.27%),年均发病率为62.01/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为2007年(92.35/10万),最低为2012年(39.38/10万)。病毒性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城区发病率(137.69/10万)高于农村地区(51.5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20~59岁年龄组人群为主,共3 154例(占74.28%);男性发病率(79.72/10万)高于女性(43.5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共2 364例(占55.68%),其次是家务及待业,共430例(占10.13%)。
结论
襄阳市襄州区2007—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应针对不同人群的危险因素制定病毒性肝炎进一步的防制策略。
广州市2011—2013年登革热血清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曹毅敏,蒋力云,许杨,景钦隆,曹庆,狄飚,杨智聪
2015, 41(20): 364-366. doi:
10.13217/j.scjpm.2015.0364
摘要
(
1082
)
PDF
(1134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广州市2011—2013年登革热发病人群和健康人群进行抗体血清学监测,分析近年来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状况,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疑似登革热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由广州市各级医院、区(县)疾控中心负责采集送检,健康人群血清样本由12个区(县级市)疾控中心在每年的流行季节前期(3—4月)、后期(11—12月)分别随机选取1~2个乡镇(街道)的健康人群进行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体检测。
结果
共检测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6 406份,检出登革热抗体阳性1 430份,阳性率为22.32%,其中2011、2012和2013年检出阳性例数分别为90、271、1 069例;1 430例抗体阳性病例中,以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检出阳性例数最多,分别占总抗体阳性数的40.63%(551/1 356)、26.25%(356/1 356)、12.54%(170/1 356);检出抗体阳性病例以20~29岁年龄组最多,占23.36%(334/1 430);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抗体阳性病例数均以10月份最多,其中9—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样本4 511份,检出登革热Ig G抗体阳性516份,阳性率为11.44%;健康人群Ig G阳性率以≥60岁年龄组最高,为26.22%(124/473),以0~9岁组最低,为3.85%(43/1 117)。
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抗体阳性病例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较高,广州市存在登革热暴发的潜在风险。
2011—2013年江门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
苏华安,冯绮雯,陈茂余
2015, 41(21): 367-369. doi:
10.13217/j.scjpm.2015.0367
摘要
(
928
)
PDF
(960KB) (
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江门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和管理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各级医疗单位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对江门市2011—2013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江门市2011—2013年各级医疗单位共查出传染病1 183例,漏报17例,总漏报率为1.44%,各年漏报率分别为1.89%(7/371)、0(0/431)、2.62%(10/381),不同年份漏报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直属医院漏报率(2.64%)高于乡镇卫生院(1.36%)和县级医院(0.25%)。
结论
应加强江门市直属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传染病漏报管理工作。
东莞市2009—2013年乙型肝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王东,张巧利,陈绍丽,陈巧仪
2015, 41(22): 370-373. doi:
10.13217/j.scjpm.2015.0370
摘要
(
813
)
PDF
(1144KB) (
5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东莞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 B)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Hep B的AEFI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通过全国AEFI监测系统,收集东莞市2009—2013年报告Hep B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东莞市2009—2013年共报告Hep B AEFI 182例,报告发生率53.18/10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78例,报告发生率为22.79/100万剂次;异常反应84例,报告发生率为24.54/100万剂次;偶合症20例,报告发生率为5.84/100万剂次;男性95例,女性87例,男女性别比为1.09∶1,<1岁婴儿占74.73%。主要临床症状为过敏性皮疹、发热、红肿/硬结。Hep B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第3剂次和接种后≤2 d,分别占57.41%(93/162)、97.53%(158/162)。
结论
东莞市2009—2013年Hep B AEFI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较高,但仍需加强宣传,提高接种者家属报告AEFI的主动性。
2011—2014年汕头市玉新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流行病学分析
陈伟忠
2015, 41(23): 374-376. doi:
10.13217/j.scjpm.2015.0374
摘要
(
848
)
PDF
(960KB) (
5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汕头市濠江区玉新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规划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4年汕头市玉新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14年共报告高血压病例100例、糖尿病病例70例,高血压、糖尿病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13.99/10万、79.79/10万,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高血压年均发病率女性(136.13/10万)高于男性(90.4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年均发病率女性为99.04/10万,男性为61.78/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发病高峰年龄均在50~69岁之间,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5.00%(65/100)和62.86%(44/70)。职业均以农民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36.00%(36/100)和31.43%(22/70)。
结论
玉新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以50~69岁年龄段人群为主,今后应针对社区中老年人群定期开展疾病监测和健康指导,积极开展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汕头市濠江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张文钦,陈伟忠
2015, 41(24): 377-379. doi:
10.13217/j.scjpm.2015.0377
摘要
(
1315
)
PDF
(958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汕头市濠江区居民及学生对疟疾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制定和完善全区疟疾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全区范围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城镇/农村、疫区/非疫区进行分层,共抽取8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2个社区,每社区随机抽100名20~60岁、在濠江区居住≥3个月的居民和上述社区范围内的每所学校各选择100名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疟疾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和疟疾防治知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共对民居发放1 6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600份,有效应答率为94.46%。调查民居中男、女性别比为1.02∶1,文化程度以初中(占46.44%)、年龄组以40~49岁(占34.50%)、城乡以城镇(62.50%)、是疫区(占75.00%)居民为主。共对80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4份,有效应答率为98.00%,男、女性别比为1.01∶1,以城镇(62.50%)和初中二年级学生(50.64%)为主。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9.46%(5 557/8 000),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组、城乡和是否疫区居民的疟疾知识知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生的知晓率为71.43%(2 800/3 920),不同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学生对预防疟疾的方法知晓率最低,另别为39.1%、57.8%。
结论
汕头市濠江区居民、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总体不高,且存在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异,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应结合不同地区居民的文化程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检验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氟吡酰草胺
罗巧,阮小林,蒙瑞波,陆丰荣,林佐侃
2015, 41(25): 380-383. doi:
10.13217/j.scjpm.2015.0380
摘要
(
858
)
PDF
(1346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血浆中氟吡酰草胺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
方法
血浆中的氟吡酰草胺经乙腈提取,DB-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选择离子模式,定性离子质荷比(m/z)376,定量离子m/z 238。
结果
血浆中氟吡酰草胺在质量浓度为10.00~1 20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4,检出限为2.5μg/L,定量下限为7.5μg/L(取血浆0.20 m L)。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9%~6.52%,批间RSD为0.93%~8.80%,加标回收率为95.25%~99.48%,样品在-18℃条件下至少可以保存10 d。
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操作简便,可作为氟吡酰草胺代谢研究中血浆中氟吡酰草胺水平的检测方法。
管网水中环氧氯丙烷的吹扫捕集气质联用分析
康莉,何碧英,刘红河,陈春晓,廖仕成,毛丽莎
2015, 41(26): 384-386. doi:
10.13217/j.scjpm.2015.0384
摘要
(
1107
)
PDF
(1131KB) (
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管网水中环氧氯丙烷,以满足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环氧氯丙烷限值的检测要求。
方法
采用自动吹扫捕集系统将样品导入后经过吹脱、吸附、烘烤、吹扫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环氧氯丙烷定量和定性测定,并对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进行试验。
结果
采用自动吹扫捕集系统气质联用法检测管网水中环氧氯丙烷,采用与挥发性有机物分析相同的DB-VRX(20 m×0.18 mm×1.0μm)色谱柱及色谱条件,柱温40℃保持3 min,10℃/min升至100℃,保持0 min;25℃/min升至225℃,保持3 min,分流比50∶1,环氧氯丙烷峰形良好,出峰时间短,分析效率高,在0.00~10.00μg/L范围内方法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5μg/L,相关系数为0.999 6,RSD为2.7%~4.0%,平均回收率为96.5%~104.0%。
结论
本方法用于检测管网水中环氧氯丙烷,能够满足《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环氧氯丙烷卫生限值的检测要求,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较好。
卫生监督监测
2011—2013年湛江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庞琼英,陈嘉琳,郭日红,柯广强
2015, 41(27): 387-389. doi:
10.13217/j.scjpm.2015.0387
摘要
(
771
)
PDF
(963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湛江市各类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2011—2013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湛江市9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网点(包括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业等)销售的各类食品进行抽样,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工作手册》提供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3年共抽取13大类食品752份样品,检出阳性样品65份,阳性率为8.64%,分离出食源性致病菌65株。检出率居前3位的食品分别为生食动物性水产品30.19%(32/106)、婴幼儿食品10.13%(8/79)、桶装饮用水9.09%(3/33)。检出率居前3位的致病菌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27.36%(29/106)、蜡样芽胞杆菌11.67%(7/60)、铜绿假单胞菌9.09%(3/33)。餐饮业和农贸市场的检出率(14.04%和13.41%)高于超市(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3季度的检出率(13.94%和12.61%)高于第1、4季度(6.09%和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婴幼儿食品以及桶装饮用水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今后要重点加强对这几类食品的卫生监督,夏秋季节重点加强对餐饮业和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非药物治疗
王晔,宋秀玲,周少恩
2015, 41(28): 390-392. doi:
10.13217/j.scjpm.2015.0390
摘要
(
753
)
PDF
(958KB) (
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
工作交流
1起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何志明,李刚,刘凤仁,叶伟雄,孙春云,刘峰
2015, 41(29): 393-394. doi:
10.13217/j.scjpm.2015.0393
摘要
(
1010
)
PDF
(1122KB) (
6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深圳市龙岗区1起SY学校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发生原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病例报告学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原因;采集患者咽拭子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A型流感、B型流感和腺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2014年11月18日至12月7日共搜索到病例17例,所有病例均发生在一年级(6)班,罹患率为34.00%(17/50),病例中男生10人,女生7人。首例病例,男,7岁,于2014年11月18日起陆续出现流涕、咳嗽和发热等症状,入院治疗,于12月7日痊愈出院;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咽痛等急性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测9份咽拭子标本(RT-PCR),其中3份为腺病毒核酸阳性。与患病学生互为好友关系或秋游时邻座的学生发病的比例高达88.24%(15/17)。
结论
该起疫情可能是1起因密切接触导致的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学校应加强教室通风和消毒工作、加强流感防控知识宣传等。
2013年广东国境口岸入境发热患者的虫媒传染病检测情况分析
李小波, 黄吉城, 苏锦坤, 方盛藩, 郑夔
2015, 41(30): 395-396. doi:
10.13217/j.scjpm.2015.0395
摘要
(
844
)
PDF
(949KB)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广东国境口岸入境发热患者的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口岸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收集2013年全年广东国境口岸入境所有发热患者血液样本,以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黄热病病毒、埃博拉病毒、西尼罗病毒核酸;抗凝血涂片镜检,检测疟原虫。
结果
2013年度共收集400份广东入境发热患者血液样本,其中的195份抗凝血样本中检出2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阳性病例,检测阳性率为10.8%;从205份血清中检测出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阳性率为6.8%)和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阳性病例(阳性率为0.5%)。85.7%的登革热患者(12/14)均来自东南亚地区,85.7%的疟疾患者(18/21)均来自非洲地区,1例基孔肯雅热患者来自东南亚地区(菲律宾)。登革热病例中12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为20~50岁,均有发热症状;疟疾阳性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为28~50岁,均有发热症状。
结论
2013年广东口岸虫媒传染病患者体征各有特点,但均具有发热的共同体征;来自东南亚的旅客传播登革热的风险最大,来自非洲的旅客携带疟疾病原的风险最大;检验检疫部门应大力加强口岸传染病防控力度,严防虫媒传染病传入我国并引起国内疫情暴发。
河源市1起柯萨奇病毒A6型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朱海城,古素芬,张秀莲,叶玲,王海
2015, 41(31): 397-398. doi:
10.13217/j.scjpm.2015.0397
摘要
(
1003
)
PDF
(955KB) (
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河源市1起由柯萨奇病毒A6型(CV A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CV A6型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按照《广东省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0版)》对河源市某幼儿园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出现病例班级的所有儿童粪便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首例病例5月6日发病,末例病例5月14日发病,疫情历时9 d。共报告30例临床诊断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24例),病例年龄为4~6岁,男生罹患率为44.45%(16/36),女生罹患率为36.85%(14/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布于2个班,其中中一班的罹患率为27.03%(10/37),中三班的罹患率为54.06%(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2个班儿童粪便样本74份,检出CV A6病毒阳性33份,阳性率为44.6%;其中30例临床诊断病例中检出24例CV A6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80.0%。
结论
该起疫情为河源市首次发现的由CV A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病毒传播速度快,途径多,今后应加强对肠道病毒的监测。
2004—2013年广东省仁化县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
苏丽红,朱勇,周慧洁
2015, 41(32): 399-400. doi:
10.13217/j.scjpm.2015.0399
摘要
(
954
)
PDF
(954KB) (
6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仁化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为制定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仁化县辖区13个医疗机构死亡报告卡和活产数,对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4—2013年活产数为20 203例,男孩为10 355例,女孩9 848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例数共209例,男113例,女96例;平均死亡率为10.34‰,男女的死亡率分别为10.91‰、9.72‰。新生儿死亡112例,平均死亡率5.54‰;婴儿死亡161例,平均死亡率为7.97‰;新生儿、婴儿死亡分别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3.59%、77.03%。5岁以下儿童死因主要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含新生儿肺炎)窒息、意外伤害(含溺水)。
结论
加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水平工作和加强对儿童的监管是降低仁化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