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25
    艾滋病防治
    广东省2000—2013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
    李艳,林鹏,王晔,付笑冰,叶荣,黎健荣,冯镁茵,于国龙,杨放,颜瑾,龙其穗,邓惠鸿
    2015, 41(2):  101-106.  doi:10.13217/j.scjpm.2015.0101
    摘要 ( 1264 )   PDF (1805KB) ( 8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东省艾滋病病毒(HIV)监测情况和艾滋病流行现状,为政府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专报系统收集2000—2013年广东省艾滋病疫情数据,同时收集近年来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数据和相关专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2000—2013年共报告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HIV/AIDS)49 038例,报告病例数从2000年的326例增长到2013年7 631例,年均增长率为23.2%。49 038例HIV/AIDS中,男性占78.6%,女性占21.4%;年龄以30~39和20~29岁组为主,分别占37.9%和29.1%;职业以无业和农民为主,分别占23.1%和19.2%;广东省籍病例占60.9%,外省籍病例占36.8%。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46.7%,其次为注射毒品传播占34.9%。2011—2013年HIV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样本主要来自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女性阳性者子女检测、自愿咨询检测、强制戒毒人员检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735%(280/2 386)、9.381%(50/533)、1.569%(3 920/249 775)、1.299%(2 486/191 399)。结论2000—2013年广东省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传播模式已从注射毒品传播转变为经性传播为主,广东省急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扩大经性传播相关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检测。
    广东省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生存分析
    叶荣,李艳,李俊彬,林鹏
    2015, 41(2):  107-112.  doi:10.13217/j.scjpm.2015.0107
    摘要 ( 1266 )   PDF (1094KB) ( 10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与否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HIV/AIDS)的生存时间,探讨影响HIV/AIDS生存时间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HIV/AIDS病例报告;纳入研究的对象为在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报告的、现住址在广东省的、非港澳台及外籍的年龄在15岁以上的HIV/AIDS。采用乘积-极根法绘制4组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对多组生存曲线比较,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HIV/AIDS生存时间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HIV/AIDS病例共36 500例,最终纳入分析28 474例,男女性别比为3.54∶1,年龄以15~39岁为主(68.78%),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44.02%),传播途径以异性为主(55.33%),需要治疗的占71.68%,已治疗的有53.50%。8年生存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不需治已治组(88.68%)、需治已治组(79.07%)、不需治未治组(70.14%)及需治未治组(42.92%)。4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男性的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42倍,15岁以上的病例每增加10岁死亡风险增加0.60倍,异性传播的死亡风险是同性传播的5.66倍,注射毒品传播的死亡风险是同性传播的9.60倍,首次检测CD4+T细胞计数分组中,相对于<200个/mm3,200个/mm3及以上各组的死亡风险由0.43倍逐渐降低到0.26倍。结论对HIV/AIDS病例进行治疗可以延长其生存时间,及早进行CD4+T细胞计数检测以明确病程,为是否开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
    广东省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免疫学和病毒学评价
    李杰,林鹏,李艳,杨放,李俊彬,刘珺,黄惠珍,龙其穗
    2015, 41(2):  113-116.  doi:10.13217/j.scjpm.2015.0113
    摘要 ( 1558 )   PDF (1050KB)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广东省现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法对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的免疫疗效和病毒抑制疗效。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HIV/AIDS 病例的 HAART治疗数据信息,采用免疫学指标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学指标HIV病毒载量(VL)进行评价。结果2004—2013年共有12 886例HIV/AIDS病例接受了HAART治疗,其中男性9 393例,女性3 493例,平均年龄(40.94±11.87)岁,平均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28.17±24.28)个月。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占61.63%(7 941/12 886),200~350个/μL的占33.08%(4 263/12 886),>350个/μL的占5.29%(682/12 886)。治疗后最后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占21.32%(2 747/12 886),200~350个/μL的占31.17%(4 017/12 886),>350个/μL的占47.51%(6 122/12 886)。同基线时相比,不同治疗时间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2 886例病例接受HAART后,1 833例(占14.22%) VL≥400 CP/mL,病毒抑制失败;11 053例VL<400 CP/mL,病毒抑制率为85.78%。接受HAART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病毒抑制率分别为14.42%、84.25%、91.01%、90.56%、90.86%。结论广东省HIV/AIDS对HAART有较好的病毒学及免疫学应答,现行的艾滋病HAART治疗疗效较好,应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
    17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研究
    隋丹丹,林鹏,陈抒豪,宫艳华,傅秋龙,黄喜明
    2015, 41(2):  117-123.  doi:10.13217/j.scjpm.2015.0117
    摘要 ( 1251 )   PDF (945KB) ( 8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佛山市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 mm3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生存质量现况,探讨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为HIV/AIDS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WHO QOL HIV-BREF量表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随访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HIV/AIDS进行调查,并收集该人群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上的相关信息,包括基本的人口学信息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HIV/AIDS 179例,男性占72.07%,平均年龄为(39.56±11.65)岁,以30~39岁年龄组居多,占33.52%;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1.40%;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为主,占51.40%;职业以有职业为主,占80.45%; 50.28%的病例是HIV感染者,49.72%是艾滋病患者;非本市户籍者占64.25%;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63.69%。调查对象在心理领域(13.17±2.72)、独立性(14.12±2.75)及社会关系领域(12.94±2.53)的得分均低于常模(均P<0.01),在精神支柱/信仰/宗教领域(14.29±3.06)的得分高于常模(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生存质量有关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历、是否本地户籍、感染途径、是否接受抗机会性感染药物治疗、是否获得宣传材料、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是否获得安全套(P<0.05或P<0.01),其中输血/血制品感染的人群在生理领域、独立性和精神支柱/信仰/宗教3个方面的生存质量得分较低(偏回归系数分别为-4.67、-4.00、-7.24)。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HIV/AIDS其生存质量低于普通人群,且对该人群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应的领域制定相关的措施以提高HIV/AIDS的生存质量。
    209例HIV-1阳性静脉吸毒者中HCV基因型研究
    况轶群,黄旭和,颜瑾,周平平,于国龙,鄢心革,刁丽梅,何翔
    2015, 41(2):  124-131.  doi:10.13217/j.scjpm.2015.0124
    摘要 ( 1398 )   PDF (3631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广东省内HIV-1感染的静脉吸毒者(IDUs)中HCV基因型的种类和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2007—2012年HIV-1抗体阳性IDUs样本进行HCV抗体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提取RNA,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HCV核心基因Core片段和非结构基因NS5B片段,目的片段测序后通过分子系统发育树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209份样本分别来自惠州、东莞、阳江、云浮、清远、佛山、中山和江门,以阳江和东莞为主,占36.84%(77/209),以男性为主,占93.78%(196/209),年龄在18~49岁之间。HCV抗体阳性166份,阳性率为79.4%。进化树显示样本序列分别与标准株1a、1b、2a、3a、3b和6a等6种亚型聚集在一起,la、lb、2a、3a、3b、6a基因亚型构成比分别为10.6%、9.9%、1.4%、22.7%、11.3%、44.0%。结论6a是广东省内被检测HIV-1感染IDUs中HCV主要流行亚型,其次为3a亚型。
    2种方法对广东省6个地区吸毒人群规模估计分析
    付笑冰,李艳,罗玉兰,黄慧珍,于国龙,林鹏
    2015, 41(2):  132-135.  doi:10.13217/j.scjpm.2015.0132
    摘要 ( 1237 )   PDF (922KB) ( 7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2种基数估计方法对广东省6个地区的吸毒人群规模进行估计,力图找到一种经济、方便、快捷和相对准确的基数估计方法。方法按照地理位置在广东省选取位于东、中、西、北部地区各选取1~2个吸毒者较多地市,对戒毒所内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易乘数法、捕获-再捕获法对各地的吸毒人群规模进行估计,并与各地公安登记在册吸毒人数及上一年戒毒所收治的戒毒人数相比较。结果茂名电白、揭阳揭东、河源市、中山市、云浮罗定和肇庆四会6个地区乘数法4种估计结果(最低值,最高值)分别为:(4 883,9 669)、(598,676)、(3 360,4 206)、(7 908,16 920)、(1 375,5 248)、(657,1 321)人,分别是该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数的(0.8,1.5)、(1.5,1.7)、(1.7,2.1)、(0.7,1.4)、(0.3,1.3)、(1.5,3.0)倍;6个地区捕获-再捕获法2种估计结果(最低值,最高值)分别为:(4 918,5 048)、(1 259,1 259)、(4 033,4 735)、(9 921,10 976)、(1 995,2 134)、(1 355,1 355)人,分别是该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数的(0.8,0.8)、(3.1,3.1)、(2.0,2.4)、(0.8,0.9)、(0.5,0.5)、(3.1,3.1)倍。结论相对于捕获-再捕获法的估计值与公安登记在册数的倍数,简易乘数法的估计值与公安登记在册数的倍数在地区间差异较为稳定,各地区可在资源缺乏情况下考虑参考相邻地区的相应倍数乘以当地吸毒人群在册登记数或上一年戒毒所戒毒人数,估计当地吸毒人群规模,或直接采取简易乘数法进行估计。
    梅州市1992—2013年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
    叶俊青,谢小华,李煜,陈清梅
    2015, 41(2):  136-138.  doi:10.13217/j.scjpm.2015.0136
    摘要 ( 1369 )   PDF (908KB)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梅州市艾滋病流行状况,为艾滋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报告的1992—2013年梅州市艾滋病疫情数据以及哨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自1992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截至2013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390例,其中HIV感染者214例,AIDS患者176例,死亡161例。男性274例,女性116例,男女性别比为2.36∶1。年龄分布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68.72%(268/39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2.31%(126/390);其次为家政、家务及待业,占14.10%(55/390)。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占75.64%(295/390)。结论梅州市艾滋病流行传播速度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持续扩散,开展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贺州市2008—2013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叶淑君,李建标,黄冬瑞
    2015, 41(2):  139-141.  doi:10.13217/j.scjpm.2015.0139
    摘要 ( 1256 )   PDF (912KB) ( 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贺州市2008—2013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2008—2013年新发现的现住址为贺州市的HIV/AIDS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3年贺州市共报告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 4 065例,年均发病率为32.7/10万;其中HIV 感染者2 134例,AIDS 患者1 931例,死亡1 503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八步区(1 387例,占34.1%)和平桂管理区(1 208例,占29.7%)。男性2 816例,女性1 249例,男女性别比为2.3∶1。病例年龄集中在20~49岁 (2 331例,占57.3%)和≥60岁 (1 045例,占25.7%)。职业以农民为主,共2 885例,占总数的71.0%。文化程度以小学(1 988例,占48.9%)和初中(1 462例,占36.0%)为主。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5.6%(3 479/4 065)。病例发现途径以其他就诊者检测为主,共1 992例(占49.0%),其次为自愿咨询检测662例(占16.3%)。结论贺州市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异性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防控工作应从切断该传播途径入手。低文化程度者和青壮年农民是感染艾滋病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这些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
    北京市昌平区2007—2013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刘红新,郭松洋,王会松,李芬,侯钊
    2015, 41(2):  142-144.  doi:10.13217/j.scjpm.2015.0142
    摘要 ( 1166 )   PDF (905KB)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2007—2013年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昌平区2007—2013年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3年昌平区共报告HIV/AIDS病例453例,死亡15例,年均发病率为5.63/10万。发病年龄以20~39岁为主,共报告332例,占总病例数的73.29%;男性415例,女性38例,男女性别比为10.92∶1;病例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居首位,占27.15%(123例),其次为干部职员占13.91%(63例)、商业服务占12.80%(58例)。结论昌平区2007—2013年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以20~39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今后应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控体系,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控措施。
    阳春市2011—2013年艾滋病新发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周聪,刘苗苗,王晓慧,陈秋云
    2015, 41(2):  145-147.  doi:10.13217/j.scjpm.2015.0145
    摘要 ( 1223 )   PDF (910KB) ( 6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阳春市2011—2013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新发病例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阳春市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阳春市2011—2013年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2011—2013年阳春市共报告HIV/AIDS病例227例,年均发病率为6.59/10万。发病数居前5位的镇街分别为春城街道51例、岗美镇41例、春湾镇22例、合水镇17例、陂面镇17例,该5个镇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65.20%。男性169例,女性58例,男女性别比为2.91∶1;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及以上,共208例,占病例总数的91.63%;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共127例,占病例总数的55.95%。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共186例,占病例总数的81.94%。病例的发现途径主要为其他就诊者检测,占43.17%;其次为自愿咨询检测,占34.36%。结论阳春市艾滋病疫情近年呈上升趋势,发病以30岁及以上的农民为主,今后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同时扩大医院就诊检测筛查和自愿咨询检测门诊覆盖面,及早发现感染者。
    黄冈市黄州区2011—2013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结果分析
    方利强,秦光明,谢超然
    2015, 41(2):  148-150.  doi:10.13217/j.scjpm.2015.0148
    摘要 ( 1155 )   PDF (909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黄冈市黄州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的基本特征和求询原因,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VCT信息报告系统中黄州区报告的VCT求询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年中共有求询者3 056人,其中男性1 227人,女性1 829人,男女性别比为0.67∶1;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21~30岁1 497人,占48.99%,31~40岁844人,占27.62%;已婚有配偶2 154人,占70.48%,未婚663人,占21.70%;高中及以上学历2 177人,占71.24%。求询原因居前3位的分别为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史(占15.12%)、商业异性性行为史(占11.45%)、手术史(占11.06%)。3 056名求询者中,有3 050人自愿进行HIV抗体检测,检测率为99.8%,其中检出HIV抗体阳性者7例,阳性率为0.23%。结论黄冈市黄州区VCT求询者以已婚有配偶、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中青年人群为主,今后应针对该类人群开展有效的艾滋病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艾滋病预防效果。
    深圳市宝安区2012—2014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情况分析
    孙群露,邱望,刘俊,涂玉山,潘海珊,陈晓燕,李意球,赵磊
    2015, 41(2):  151-154.  doi:10.13217/j.scjpm.2015.0151
    摘要 ( 1339 )   PDF (916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情况进行分析,为调整VCT策略、控制艾滋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VCT门诊咨询者的相关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 322名求询者中,男女性别比为5∶1,以15~44岁为主(占93.49%)。求询原因主要包括商业异性性行为史(占33.28%)、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史(占21.71%)和男男性行为史(12.03%)。求询者来源广泛,本地户籍人口仅占13.01%。1 322名求询者中检出HIV抗体阳性53例,阳性率为4.01%,其中男男性行为者的阳性率最高(10.69%,17/159)。不同文化程度咨询者的HI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小学学历者阳性率最高,为15.38%,其次为文盲10.53%;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求询者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CT是及时发现感染者的有效途径,男性流动人口、男男性行为者是宝安区VCT的重点人群。做好VCT门诊工作,发挥VCT门诊优势和作用,才能逐步实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目的。
    广州市808例HIV抗体筛查阳性孕产妇复核和确证结果分析
    梁彩云,高凯,韩志刚,麦惠霞,吴昊,邓伟颖,梁俊杰
    2015, 41(2):  155-157.  doi:10.13217/j.scjpm.2015.0155
    摘要 ( 1150 )   PDF (911KB) ( 1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结果特点、内在规律以及假阳性情况,为科学实施艾滋病母婴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4—2013年广州市HIV抗体筛查阳性孕产妇样本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复核和免疫印迹法(WB)确证检测结果。结果808份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中复检阳性538份,复检试验阳性符合率为66.58%(538/808)。538份复检阳性样本经WB确证检测,320份为HIV-1抗体阳性,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为59.48%(320/538);62份为确证检测不确定样本,不确定率为11.52%(62/538)。62份不确定样本中追踪45份,3份阳转,阳转率为6.67%(3/45)。S/CO值<4的样本,WB试验均未检出阳性,当S/CO值≥4时样本开始检出阳性,阳性率随着S/CO值升高而升高。结论孕产妇HIV抗体检测假阳性率较高,应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流行病学史等相关资料作出HIV感染判断,科学实施母婴干预工作,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规避假阳性结果。
    艾滋病单阳家庭女用安全套使用可接受性研究
    琚腊红,吕繁,曾刚,陈琬莹,郑军,黄惋莉
    2015, 41(2):  158-163.  doi:10.13217/j.scjpm.2015.0158
    摘要 ( 1335 )   PDF (935KB) ( 7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艾滋病单阳配偶对女用安全套的可接受性,并探索影响艾滋病单阳配偶女用安全套可接受性的因素。方法根据单纯随机抽样计算样本量,2013年5—12月选择湖南省邵阳市、四川省眉山市和乐山市,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艾滋病单阳家庭,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和日志形式记录艾滋病单阳家庭3个月内女用安全套使用过程,并于使用前和使用3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夫妻双方对女用安全套的态度、使用经历和使用意愿等信息,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女用安全套可接受性的主要因素。结果共调查了89个艾滋病单阳家庭,其中以男方阳性为主,占66.3%(59/89);HIV感染者和阴性配偶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8.5±8.6)、(37.6±8.3)岁;学历以初中为主,占41.0%(73/17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2.1%(75/178),家庭月收入以2 000~2 999元为主,占32.6%(29/89)。86.5%(77/89)的HIV感染者是经异性途径感染HIV。调查对象研究实施前3个月性行为频次以2~3次/月为主,占44.9%(40/89);研究实施前3个月内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86.5%(64/74)。研究期间85.4%(76/89)的单阳家庭使用了9只及以上女用安全套,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达到了100.0%。试用后有58.4%(52/89)单阳家庭双方表示愿意接受并继续使用女用安全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发生过强迫性性行为(OR=5.82)、女方为HIV感染者(OR=3.79)、使用安全套时在阴茎涂抹润滑剂(OR=3.57)、对培训的技能能完全理解(OR=3.31)、≥20年婚龄者(OR=2.85)和首次使用经历负性事件接受女用安全套的可能性更高(OR=7.14)。结论艾滋病单阳家庭对女用安全套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接受性,可以对高危单阳配偶家庭采取女用安全套推广措施以完善预防艾滋病配偶间传播策略。
    珠海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关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黄珊子,朱克京,卢秋云
    2015, 41(2):  164-167.  doi:10.13217/j.scjpm.2015.0164
    摘要 ( 1413 )   PDF (921KB) ( 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HIV/AIDS病例(HIV/AIDS)在艾滋病相关健康信息、情感支持和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状况,为制定艾滋病关怀支持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8—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可追踪随访到的居住在珠海的所有年龄≥18岁的HIV/AIDS病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感染途径、检测和治疗、艾滋病相关健康信息需求、情感支持需求以及医疗保障需求等。结果共有480例HIV/AIDS病例符合要求,最终共调查HIV/AIDS病例436例,病例平均年龄(36.9±10.7)岁,75.0%病例为男性,以初中文化程度(36.7%)、月均总收入≤3 000元(68.8%)、在职者(74.8%)为主。436例调查对象的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感染为主,占44.0%。已接受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者占75.7%。40.1%调查对象比较了解艾滋病预防知识,20.4%比较了解心理减压知识,19.3%比较了解艾滋病治疗及药物相关知识,15.8%比较了解营养保健知识,13.1%比较了解社会医疗保障政策。49.5%、38.1%病例分别通过咨询医生、浏览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不同感染途径和居住地的HIV/AIDS病例在信息获取主要途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9.9%的病例最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不同感染途径病例得到家人支持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8.6%的病例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参加医保病例自述生活质量受到负面影响的比例[36.5%(109/299)]低于未参保患者[48.2%(66/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珠海市被调查的HIV/AIDS病例对艾滋病相关健康信息掌握较少,情感支持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关怀服务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结合需求评估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为HIV/AIDS病例提供关怀支持服务。
    高州市城镇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及相关行为分析
    许振国,邱海燕,蓝文庆,许昌,邱燕碧,吴小玲,何金庆,程照
    2015, 41(2):  168-170.  doi:10.13217/j.scjpm.2015.0168
    摘要 ( 1157 )   PDF (912KB) ( 6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高州市城镇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相关危险行为。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高州市城镇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相关行为以及态度进行调查,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 050名城镇居民,回收有效问卷1 048份,其中男性704人,女性344人,平均年龄31岁。所调查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正确回答人次数/问题调查人次数)为61.45%(9 660/15 720)。对与艾滋病病人共用餐具、卫浴用品等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认知程度较低分别为19.5%(204/1 048)和21.0%(220/1 048)。93.5%(979/1 048)的人有过性接触史,在最近1年内,有商业性行为的占5.6%(55/979)。仅有6.1%(60/979)的人经常使用安全套,67.6%(662/979)的人从来不用安全套。16.8%(176/1 048)认为艾滋病防治与其息息相关,16.8%(176/1 048)的人认为有必要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3.8%(40/1 048)的人认为只有道德败坏的人才会得艾滋病,57.2%(599/1 048)的人认为应将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同健康人群分开。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高,女性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高于男性,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较高(均P<0.01)。结论高州市城镇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认知程度较低,所存在的高危行为仍然不可忽视。需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及高危行为的干预力度。
    检验技术
    应用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猪肝中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林虹,管大伟,邓小玲,梁辉,李柏生,周少君,钟贤武,柯昌文
    2015, 41(2):  171-175.  doi:10.13217/j.scjpm.2015.0171
    摘要 ( 1097 )   PDF (1154KB) ( 8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适用于猪肝样本中戊肝病毒检测的荧光RT-PCR方法。方法采用匀浆处理直接提取法(方法一)与聚乙二醇处理法(方法二)两种处理方法对染毒猪肝样本进行病毒富集,针对4种型别戊肝病毒的基因组而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一套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采用新建荧光定量RT-PCR检测人工染毒的猪肝样本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处理效率。结果所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显示在102~108 copies/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检测所获得的Ct值的变异系数分别在0.11%~3.75%、2.47%~6.62%间。2种方法均可以检测出102 copies/μL的染毒猪肝中戊肝病毒拷贝数。结论所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适用于HEV的定量检测。匀浆处理直接提取法更加快捷,适用于长期监测。
    植物原油与地沟油拉曼光谱谱图的分析研究
    杨永存,李浩,杨冬燕,张倩,耿艺介,邓平建
    2015, 41(2):  176-182.  doi:10.13217/j.scjpm.2015.0176
    摘要 ( 1514 )   PDF (3140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鉴别植物原油与地沟油的检测方法。方法以10个品种(大豆、葵花籽、玉米、茶籽、花生、菜籽、橄榄等原油以及初榨棕榈油、初榨棕仁油、初榨芝麻油)的106份正常植物原油和11批次的精炼地沟油为样品,通过扫描样品的拉曼光谱,比对谱图的形态特征,谱图一阶导数处理和数据分析等,确立结果判定的方法和程序。并通过对234份勾兑样品的检测,初步评估新建方法的准确性。结果精炼地沟油和正常植物原油相比,其拉曼光谱呈现出拉曼强度高(达到105数量级)、平滑包状的特点,而后者除玉米原油和初榨芝麻油外,拉曼强度较低(仅在104数量级),均无平滑包状的特点,且油脂固有成分对应的各种谱带清晰可见。精炼地沟油的一阶导数图谱中2 839 cm-1的峰高值均为负值,正常植物原油均为正值。确定的植物原油一阶导数图谱中2 944和2 839 cm-1 2峰强度比值的下限值最高为-0.851,最低为-3.015。运用新建方法对勾兑样品(5%、10%、20%地沟油勾兑植物原油)进行判定,10%勾兑样品的正确检出率达到了80%以上;20%勾兑浓度的地沟油勾兑样品检测的准确率达到了100%。结论地沟油拉曼光谱图与植物原油拉曼光谱图有显著不同,可作为鉴别地沟油的参考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昆山市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个案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
    王华,王文明,薛黎坚,田昌伟,陈权,胡朝友
    2015, 41(2):  183-185.  doi:10.13217/j.scjpm.2015.0183
    摘要 ( 1206 )   PDF (905KB) ( 9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昆山市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与病人及其家属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获取病人的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对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例病例均为重症病例。病例一为老年男性,2013年4月6日发病,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咳痰,4月16日因救治无效死亡;病例二为年轻女性,2013年4月7日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伴咳嗽,5月16日康复出院。发病前2周内均有农贸市场买菜史,但无禽类及活禽市场密切接触史。2例病例间无关联。所有密切接触者(15人)未出现异常。综合防控措施实施后,昆山市未出现类似病例。结论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昆山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呈散发状态;2例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接触史不明确;综合防控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高发季节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佛山市南海区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居民就医行为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吴仿东,潘波,任泽舫,苏怡
    2015, 41(2):  186-188.  doi:10.13217/j.scjpm.2015.0186
    摘要 ( 902 )   PDF (910KB) ( 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佛山市南海区社区老年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南海区10个居委年满60周岁老年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病后就医行为现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价、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需求等。结果本次共调查佛山市南海区居住满半年或以上的年满60周岁居民1 550名,调查对象以男性(占55.68%)、年龄60~69岁(62.90%)、户籍以南海户籍(61.81%)、职业以农民(42.71%)、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或中专(43.55%)为主,68.71%的调查对象有医疗保险。老年居民患病后主要选择医院就诊,占43.03%(667/1 550)。调查对象的就医行为与性别、年龄、户籍、职业史、文化程度相关(均P<0.01)。是否有医疗保险对调查对象的就医行为也有影响(P<0.01)。62.30 %(803/1 289)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过的老年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满意的是“看病方便”。所有调查对象希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技术好的医生”。结论被调查老年居民患病后主要选择医院就诊,为满足社区老年居民的就医需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六位一体”功能,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
    卫生监督检测
    汕头市2008—2013年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蔡春英,黄忠生,林奕华,陈婉
    2015, 41(2):  189-191.  doi:10.13217/j.scjpm.2015.0189
    摘要 ( 1205 )   PDF (903KB) ( 7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汕头市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加强对化妆品原材料和化妆品生产企业进行卫生监督提供依据。方法样品来自汕头市2008—2013年卫生监督抽检及生产企业送检的护肤类、发用类、洁面类、淋浴类、香水类化妆品,按照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2008—2013年共检测各类化妆品样品1 891份,合格1 871份,总合格率为98.9%;2008—2013年各年合格率分别为97.0%、98.7%、99.0%、99.1%、99.4%和99.7%,各年度合格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 891份样品中,检出细菌总数超标18份,合格1 873份,合格率为99.0%,检出霉菌和酵母菌超标2份,合格1 889份,合格率为99.9%,未检出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护肤类化妆品合格率为98.4%,洁面类化妆品合格率为98.3%,发用类、淋浴类、香水类化妆品的合格率均为100.0%,不同种类化妆品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汕头市化妆品卫生质量良好,但仍有部分化妆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建议加强对化妆品原材料和化妆品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进行监督管理。
    2013年广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伍业健,邓志爱,吴继彬,张健,张晶,吴新伟
    2015, 41(2):  192-194.  doi:10.13217/j.scjpm.2015.0192
    摘要 ( 877 )   PDF (912KB) ( 6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的要求,采集广州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餐饮饭店、流动早餐经营点的11类食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共采集11类食品418份样品,检出6种食源性致病菌共计14株,总检出率为3.34%(14/418)。其中,检出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0.85%(3/351);检出副溶血性弧菌3株,检出率为11.54%(3/26);检出创伤弧菌2株,检出率为7.69%(2/26);检出阪崎肠杆菌3株,检出率为7.50%(3/40);检出蜡样芽孢杆菌2株,检出率为2.53%(2/79);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检出率为0.31%(1/319)。在11类食品当中,生食水产品的检出率最高,为19.23%(5/26) ;其次为婴幼儿食品,检出率为7.5%(3/40)。结论广州市主要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加强卫生监督管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周少恩,王晔
    2015, 41(2):  195-198.  doi:10.13217/j.scjpm.2015.0195
    摘要 ( 887 )   PDF (918KB) ( 9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交流
    礼泉县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和性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袁向伟
    2015, 41(2):  199-200.  doi:10.13217/j.scjpm.2015.0199
    摘要 ( 1314 )   PDF (896KB) ( 6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礼泉县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和性行为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干预提高依据。方法于2012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礼泉县城区桑拿/洗浴中心、宾馆、美容美发厅/发廊、小旅馆等涉性场所中的暗娼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2009版)中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防治知识、性行为特征。结果暗娼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97.53%(395/405),其中对“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最低,为92.35%(374/405)。最近1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82.22%(333/405);最近1个月发生商业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占71.36%(289/405)。405名调查对象全部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服务,64.44%(261/405)接受过HIV抗体检测。结论礼泉县暗娼人群对艾滋病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安全套使用率偏低,今后需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暗娼的安全套使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