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01-10
    论著
    广东省就业流动人口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许燕君,许晓君,刘涛,夏亮,宋秀玲,周少恩,徐浩锋,杨翌
    2016, 42(6):  501-509.  doi:10.13217/j.scjpm.2016.0501
    摘要 ( 353 )   PDF (990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采集血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状况、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健康状况等。采用2005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 2005)诊断标准对MS进行诊断。利用R软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对M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1 753人,其中男性932人(占53.17%),女性821人(占46.83%);城市893人(占50.9%),农村860人(占49.1%)。MS总患病率为11.2%,女性患病率(13.0%)高于男性(9.7%),城市患病率(13.4%)高于农村(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年龄增加,MS患病率随之增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戒烟者、吸烟1~9、10~19、≥20支/d者MS患病风险升高,其OR值分别为2.5(1.5~4.3)、3.0(1.9~4.8)、1.9(1.1~3.2)和1.8(1.1~2.9);与不饮酒相比,饮酒<1、1~2、>2次/周者患病风险升高,其OR值分别为4.4(3.3~6.0)、3.0(1.9~4.9)和3.1(2.0~4.9);与工作时间≤8 h者相比,工作时间9~10和>10 h者MS患病风险升高,其OR值分别为8.7(3.2~23.7)和 4.5(1.6~12.3);与无中度运动者相比,有中度运动者MS患病风险降低,其OR=0.7(0.5~0.9);与睡眠时间<7 h者相比,睡眠时间≥8 h者MS患病风险降低,其OR=0.6(0.4~0.9);与生活或工作压力大/非常大者相比,生活或工作压力一般者MS患病风险降低,其OR值分别为0.7(0.6~1.0)和0.7(0.5~0.9),而生活或工作压力不大/没有者MS患病风险升高,其OR值分别为1.9(1.4~2.6)和 1.9(1.3~2.6)。结论广东省就业流动人口MS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可能影响MS患病率的可改变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工作强度、运动不足、睡眠不足和压力等,建议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就业流动人口的MS患病率。
    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伤害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龚思红,夏亮,徐浩锋,李德云,周少恩,效拟,梁小冬,宋秀玲,孟瑞琳
    2016, 42(6):  510-515.  doi:10.13217/j.scjpm.2016.0510
    摘要 ( 394 )   PDF (942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就业流动人口伤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流动人口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按地区和行业分层的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抽取国家级和省级调查点各6个,对抽取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和其他行业的18 岁及以上就业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信息、伤害发生情况、就业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对可能影响流动人口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 035名调查对象中发生1次及以上伤害者262例,伤害发生率为6.5%,标化率为6.7%。男性伤害发生率(7.7%)高于女性(5.1%)(OR=1.610,P<0.01),未婚者伤害发生率(9.3%)高于已婚者(5.3%)(OR=1.537,P<0.01),无就业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者伤害发生率(6.8%)高于有城镇医保者(1.0%)(OR=6.540,P<0.01),生活压力大者伤害发生率(9.1%)高于生活压力一般或小者(5.4%)(OR=1.379,P<0.05),有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者伤害发生率(9.5%)高于无身体活动者(5.2%)(OR=1.601,P<0.01),健康状况差者伤害发生率(17.1%)高于一般或好者(6.2%)(OR=2.460,P<0.01),认为伤害不可以预防者伤害发生率(12.4%)高于可以预防者(6.0%)(OR=2.140,P<0.01),步行时违反交通规则者伤害发生率(9.5%)高于从不违反者(5.3%)(OR=1.578,P<0.05),长时间疲劳工作者伤害发生率(8.6%)高于无疲劳工作者(5.5%)(OR=1.404,P<0.05),深圳(OR=15.013,P<0.01)、云浮(OR=9.580,P<0.01)、韶关(OR=7.920,P<0.01)、汕尾(OR=6.224,P<0.05)伤害发生率高于肇庆等地区。结论广东省不同行政地区就业流动人口发生伤害较为普遍,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婚姻、健康状况、城镇医保、生活压力、身体活动强度、违反交通规则、长时间疲劳工作等。
    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伤害医疗负担分析
    梁大艳,孟瑞琳,冼国佳,夏亮,徐浩锋
    2016, 42(6):  516-520.  doi:10.13217/j.scjpm.2016.0516
    摘要 ( 327 )   PDF (869KB) ( 7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发生伤害的医疗负担。方法2012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选取了12个流动人口专题调查点,对抽取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和其他行业的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伤害患者的伤害原因、门诊和住院就诊情况、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休息时间等。结果4 035名调查对象中262人曾发生1次及以上伤害,伤害发生率为6.5%,标化率为6.7%;共发生314次伤害事件,伤害人次发生率为7.78%,标化率为8.16%。发生伤害者人次就诊率为32.7%(86/263),其中门诊就诊率为27.4%(72/263),住院就诊率为5.3%(14/263);不同伤害原因的人次就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诊就诊伤害患者次均医疗费用为745元,住院就诊伤害患者次均医疗费用为13 258元。不同伤害原因的就诊费用中位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道路交通伤害(4 000元)、其他(1 000元)、钝器伤(550元)、烧烫伤(385元)、跌倒/坠落(300元)、刀/锐器伤(300元)。结论广东省流动人口每年因伤害就诊导致的医疗负担巨大,应加强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广东省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群超重和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肖晓文,李书剑,刘国生,郑宝瑜,许燕君,王晔,夏亮,宋秀玲,许晓君
    2016, 42(6):  521-525.  doi:10.13217/j.scjpm.2016.0521
    摘要 ( 364 )   PDF (876KB) ( 8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确定可采取干预措施的重点环节。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的个人基本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身体活动情况、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并进行体格检查,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 639人,其中男性889人(54.2%),女性750人(45.8%),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62.5%(1 025/1 639),年龄以30~3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33.0%,已婚/同居者占78.4%。调查对象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4%和5.9%,标化率分别为23.1%和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72)、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者(OR=1.505)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与18~29 岁年龄组相比,其余3个年龄组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可能性分别是前者的1.565、2.290和2.616倍,工作时多数时间坐着或站着的调查对象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是多数时间为重体力劳动者的2.852倍,每天静态时间≥5 h的调查对象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是每天<5 h者的1.361倍。结论男性、已婚/同居、长时间坐或站立以及缺乏运动是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就业流动人群的身体活动水平是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重要措施。
    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膳食摄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峥,郭艳芳,刘曼云,许晓君,徐浩锋,孟瑞琳,周少恩,黎婉玲,周海滨,赵仁成
    2016, 42(6):  526-531.  doi:10.13217/j.scjpm.2016.0526
    摘要 ( 384 )   PDF (887KB) ( 7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膳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12年广东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査数据,根据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分布状况选取6个调查县(市、区),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就业流动人群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行业等)和膳食摄入的相关信息(红肉及蔬菜水果摄入以及工作方式等)。对红肉及蔬菜水果摄入量进行描述,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 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611份。调查对象中男性856人(占53.1%),女性755人(占46.9%),平均年龄(35.34±9.70)岁。以初中学历为主,有780人(占48.4%)。6大行业人群构成较为一致。月均收入以>3 000元所占比例最大,占43.6%。调查对象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86.08±128.88) g,红肉摄入量超标率为82.30%,日均蔬菜水果摄入量为(437.66±233.93) g,蔬菜水果不足率为47.40%。结果显示,女性相对于男性(OR=0.68)、低体重和肥胖相对于正常体重(OR=0.57、0.47)的调查对象红肉摄入量超标的可能性更低。月均收入2 000~3 000、>3 000元相对于<2 000元(OR=1.79、2.20)、重体力劳动相对于坐/站着(OR=4.40)、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相对于制造业(OR=2.00、2.46、1.72)的调查对象红肉摄入量超标的可能性更高。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相对于制造业的调查对象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的可能性更高(OR=1.82、1.63)。结论广东省就业流动人口红肉摄入量超标率和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率均较高,性别、收入、工作方式和行业类型等因素对居民红肉摄入量超标率和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率有影响。应着力开展流动人口慢性病综合干预,倡导平衡膳食。
    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仁成,刘开钳,刘曼云,宋秀玲,周少恩,郭艳芳,周海滨,刘峥,许燕君
    2016, 42(6):  532-537.  doi:10.13217/j.scjpm.2016.0532
    摘要 ( 359 )   PDF (961KB)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取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和社会学特征(吸烟、饮酒、工作方式、打击状况、压力状况、生活满意度等)下流动人口睡眠情况,对调查对象的睡眠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4 131人,其中男性2 275人(55.1%),女性1 856人(44.9%); 18~29岁最多,占39.3%(1 624/4 131)。调查对象中平均睡眠时间为(7.7±1.1)h,睡眠不足率为16.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446)、吸烟(OR=1.472)、生活或工作压力大(OR=1.323)是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健康状态(OR=0.696)和社会满意度(OR=0.758)是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结论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睡眠时间较少,年龄、吸烟、生活或工作压力状况,以及健康状态和社会满意度是广东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
    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陆素颖,王晔,李俊强,宋秀玲,曾志凌,周少恩,陈惜玉,林立丰
    2016, 42(6):  538-543.  doi:10.13217/j.scjpm.2016.0538
    摘要 ( 379 )   PDF (879KB) ( 8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有效的控烟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选取12个调查点,按照6类行业分层,采用多阶段等额整群抽样方法,以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主要人口学信息、吸烟情况及影响吸烟行为的因素,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吸烟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4 116人,其中男性2 271人、女性1 845人。现在吸烟率和现在每日吸烟率分别为27.73%和24.85%。男性吸烟的风险可能为女性的81.294倍,50~59岁吸烟的可能性是18~29岁的1.639倍,离婚者吸烟的可能性是未婚者的13.128倍,30 d前喝过和30 d内喝过酒者吸烟的可能性分别是1年内没喝过酒者的2.858和1.410倍,偶尔、有时、经常入睡困难者吸烟的可能性分别是从无入睡困难者的2.135、1.827、2.133倍。初中及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相对于小学及以下者吸烟可能性更低(OR=0.427、0.491)。结论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中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和高学历对吸烟是保护因素,年龄、离婚或分居、1年内有饮酒习惯、入睡困难的流动人口对吸烟是危险因素。
    广东省2012年就业流动人口饮酒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连开,许晓君,宋秀玲,叶丽娟,周少恩,余诗诗,效拟,许迎新,许燕君,孟瑞琳
    2016, 42(6):  544-548.  doi:10.13217/j.scjpm.2016.0544
    摘要 ( 334 )   PDF (881KB) ( 8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就业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特征及饮酒模式。方法2012年在全省12个县(市、区),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取18~59岁流动人口作为样本,分析流动人口调查前12个月饮酒状况、饮酒者各类酒精饮料的饮用频率、饮用量及豪饮频率(一次饮酒场合的大量饮酒行为)等指标。结果共有4 276人纳入分析,男性2 372人,女性1 904人。以18~29岁流动人口比例最大,占39.1%(1 673/4 276),初中文化程度人数最多,占41.1%(1 757/4 276),各行业流动人口数量基本一致。调查前12个月饮酒率为48.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饮酒的可能性是男性的0.18倍(OR=0.18);30~39、40~49岁相对于18~29岁人群喝酒的可能性更低(OR=0.67、0.75)。初中、高中/中专相对于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喝酒的可能性更高(OR=1.16、1.78)。男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为5.9 g,女性为1.4 g;过量饮酒、危险饮酒和有害饮酒发生率在男性饮酒者中分别为6.1%、1.7%和1.7%,在女性饮酒者中分别为3.3%、0.96%和1.5%。男性饮酒者发生过豪饮行为的比例为40.7%(637/1 562),女性为10.2%(53/520)。在男性饮酒者中,不同文化程度男性饮酒者过量饮酒行为和豪饮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不同年龄组间、行业间男性过量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东省流动人口饮酒行为普遍,性别差别明显,过量饮酒和豪饮行为存在明显的文化程度差异。
    广东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门诊量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徐勇,吴伟彬,伍水平,张媚,李胜峰
    2016, 42(6):  549-552.  doi:10.13217/j.scjpm.2016.0549
    摘要 ( 207 )   PDF (1543KB) ( 7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东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院门诊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检验其与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系统监测点门诊量时间趋势的相关性,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替代目前哨点监测数据的可行性。方法从广东省G市和F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抽取数据质量较高的8家医院的2012―2014年门诊数据,同时收集“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LI系统)中G市和F市9家监测点医院2012―2014年门诊数据,对2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时间序列季节指数分析法分析2组数据1年中门诊量的变化规律。结果G市和F市平台与ILI系统各月门诊量占全年门诊量百分比均较为接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市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6,F市为0.624(均P<0.01)。门诊量季节指数分析结果显示,G市平台季节指数>100.00%的有3―8、12月,ILI系统季节指数>100.00%的有3―7、9、12月,其中3―7、12月为共同的就诊高峰期;F市平台季节指数>100.00%的有3―8、12月,ILI系统季节指数>100.00%的有3―6月,其中3―6月为共同的就诊高峰期;折线图显示G市和F市平台与ILI系统的季节指数均有较高的相似度。结论广东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门诊量月分布情况与ILI系统基本一致,使用平台门诊数据替代哨点监测数据基本可行。
    现场研究
    广东省接触猪职业人群血清中猪流感病毒抗体研究
    武婕,倪汉忠,张宏斌,邹丽容,梁丽君,张桂红,宋颖超,张欣,钟豪杰,龙遗芳,陈济档,何剑锋,林锦炎,廖明,柯昌文
    2016, 42(6):  553-555.  doi:10.13217/j.scjpm.2016.0553
    摘要 ( 286 )   PDF (866KB) ( 7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广东省接触猪职业人群携带抗猪流感病毒抗体情况,为及时预警和防控新型流感病毒从猪到人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广东省内5个地级市(广州、中山、清远、江门和佛山)的5个屠宰加工场和10个猪养殖场的接触猪职业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中抗猪H1、H3、H4 和H9等4种猪流感病毒抗体。结果共检测职业人群血清样本354份,检出抗猪H1、H3亚型抗体阳性218份,总阳性率为61.58%;其中抗猪H1抗体阳性率为8.76%,抗猪H3抗体阳性率为52.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检出抗猪H4和H9亚型抗体阳性者。养殖、屠宰、检疫及后勤这3类不同工种人群的抗猪H1抗体和抗猪H3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东省接触猪职业人群普遍携带抗猪流感病毒抗体,应长期开展对该人群的流感病毒血清学监测,及时预警和防控新型流感病毒由猪向人的传播。
    天门市2005—2015年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王义华,费文波
    2016, 42(6):  556-558.  doi:10.13217/j.scjpm.2016.0556
    摘要 ( 309 )   PDF (847KB) ( 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天门市2005—2015年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天门市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天门市自2005年报告首例AIDS以来,其报告病例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至2015年累计报告HIV/AIDS 179例,年均感染率为0.99/10万。全市27个乡镇除白茅湖外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在10例以上的乡镇依次是:竟陵25例,杨林、横林、岳口、拖市各10例,共计占总报告数的36.31%。男女性别比为5.17∶1,15~59岁的青壮年占85.47%;职业分布以家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分别占26.26%、24.58%、13.97%;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所占比例最高,为74.30%;已婚有配偶占45.25%;性传播所占比例最高,占93.30%。结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监测检测,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针对特定人群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加强HIV/AIDS人群管理,是当前预防控制AIDS疫情的有效措施。
    广州市天河区2012―2014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结果分析
    贾晓飞,匡志明,黄钰圣,潘桃燕
    2016, 42(6):  559-561.  doi:10.13217/j.scjpm.2016.0559
    摘要 ( 380 )   PDF (854KB) ( 6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分布特征和HIV感染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广州市天河区2012―2014年VCT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226名求询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41∶1;求询原因以商业异性性行为史(占39.49%)、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史(占22.38%)、男男性行为史(占18.07%)为主。HIV抗体阳性率为3.04%(94/3 097),梅毒阳性率为0.81%(25/3 097)。94例HIV阳性求询者中,以男性(占89.36%)、20~29岁(占67.02%)、未婚(占75.5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6.38%)人群所占比例较大,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求询原因求询者中,以注射毒品史(18.18%)、男男性行为史(9.58%)、不安全行为(7.50%)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较高(P<0.01)。结论广州市天河区VCT求询者的求询原因主要为有过高危性行为,今后应重点做好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防控工作。
    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胡灿,黄荷,姚光海,黄艳萍,韦小瑜,游旅
    2016, 42(6):  562-564.  doi:10.13217/j.scjpm.2016.0562
    摘要 ( 363 )   PDF (849KB) ( 7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 933例,其中伤寒2 124例(占72.41%)、副伤寒809例(占27.59%),年均发病率为2.11/10万,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市(州)分别是黔西南州(4.53/10万)、遵义市(2.75/10万)、贵阳市(2.72/10万)和六盘水市(2.19/10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病高峰为5―9月,共报告病例1 621例,占总病例数的55.27%。男性1 522例,女性1 411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4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81.42%。职业分布以农民(1 156例)、学生(604例)、散居儿童(321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9.41%、20.59%和10.94%。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病例血培养阳性率为1.61%(51/3 170);分离菌株以伤寒沙门菌为主,共30株(占58.82%),其次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0株(占39.22%)。结论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然较高,应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清远市2013―2015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黄业草,蔡巧,杜玉忠
    2016, 42(6):  565-567.  doi:10.13217/j.scjpm.2016.0565
    摘要 ( 293 )   PDF (853KB) ( 6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13―2015年清远市梅毒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清远市2013―2015年梅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5年清远市共报告梅毒病例8 646例,年均发病率为75.56/10万。病例分布于全市8个县(市、区),其中发病数位于前4位的地区分别为清城区(2 133例)、英德市(2 026例)、佛冈县(1 436例)和清新区(1 251例),合计占病例总数的79.18%。男性4 688例,女性3 958例,男性发病率(78.70/10万)高于女性(72.1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主要集中在20~79岁年龄段人群,占病例总数的90.82%(7 852/8 64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3 764例,占43.53%),其次为家务及待业(3 075例,占35.57%)。结论清远市2013―2015年梅毒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中、老年人群以及农民仍是梅毒防控的重点人群。
    襄阳市2012―2015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邱德志,张晶月,龚文胜,张旺生
    2016, 42(6):  568-570.  doi:10.13217/j.scjpm.2016.0568
    摘要 ( 341 )   PDF (852KB) ( 7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襄阳市2012―2015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襄阳市2012―2015年布病的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襄阳市2012―2015年累计报告病例108例,年均发病率为0.48/10万,发病率从2012年的0.02/10万上升到2015年的0.58/10万(P<0.01)。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6―9月报告病例数较多,共报告52例,占总病例数的48.12%。全市9个县(市、区)有8个有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最高为宜城市,发病率为2.42/10万(50例)。男性71例,女性37例,男女性别比为1.9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70岁年龄组,共报告74例,占68.5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共报告89例,占82.41%。从事饲养、放牧、清理羊圈卫生暴露者92例,占85.19%。结论襄阳市布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应建立卫生和畜牧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职业人群防护,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
    2005―2015年宜昌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蒋静,李凯杰,程波,刘继恒,张皓,贺圆圆
    2016, 42(6):  571-573.  doi:10.13217/j.scjpm.2016.0571
    摘要 ( 296 )   PDF (1004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宜昌市2005―2015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5年宜昌市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5年全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08例,分别来自非洲、东南亚地区的19个国家,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24/10万。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西陵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60.19%(65/108)。男性107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共报告80例,占总病例数的74.07%;职业分布以工人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55.56%。108例病例中,临床诊断病例(未分型)5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03例,其中间日疟67例、恶性疟34例、卵形疟1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1例。结论宜昌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形势严峻,需进一步联防联控,加强对重点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做好出国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降低疟疾继发性传播的风险。
    一起疑似百日咳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实验室检测及应急处置
    刘美真,陈经雕,潘雪梅,谢新妹,李红卫,何慧萍,胡术贤,朱琦
    2016, 42(6):  574-576.  doi:10.13217/j.scjpm.2016.0574
    摘要 ( 246 )   PDF (852KB) ( 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2015年8月广东省连州市发生的1起疑似百日咳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疑似百日咳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血清及咽拭子样本,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进行百日咳毒素IgG(PT-IgG)抗体、百日咳IgM抗体检测,对咽拭子样本提取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481)和副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1001)检测。结果本起疫情共报告疑似百日咳病例3例,首例病例为6岁女孩,第2、3例病例为首例病例的妹妹(2岁3个月)和弟弟(1岁)。首例病例百日咳PT-IgG和IgM抗体均为阳性,第2例病例及患儿母亲IgM抗体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5份咽拭子样本提取核酸后进行荧光PCR检测,3例病例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481)均为阳性,而副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1001)均为阴性;患儿父母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481)和副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1001)均为阴性。结论此起疫情为广东省近年发现并有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依据的疑似百日咳家庭聚集性疫情,提示今后要加强百日咳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南京市2014年秋冬型恙虫病调查
    洪镭,韦丽,王炜翔,徐庆,李伟
    2016, 42(6):  577-579.  doi:10.13217/j.scjpm.2016.0577
    摘要 ( 332 )   PDF (848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初步了解南京市2014年秋冬型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市六合区和浦口区为监测点,根据恙虫病诊断标准对报告的恙虫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确诊,对确诊病例开展病例个案调查。结果共收集恙虫病病例44例,发病高峰期为11月(40例,占90.91%)。发病年龄集中在50~70岁,所占比例为56.82%(25/44),其中女性占63.64%(16/25),农民(占79.55%)为高发病人群,50.00%有田间作业暴露史,27.27%居住在村边,65.91%家庭内有鼠类活动。结论本地区秋冬型恙虫病发病高峰为11月份,且以女性农民为主,应做好该人群恙虫病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其对恙虫病的认识,同时做好防护工作以减少发病。
    武汉市18~55岁男性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张玲,李俊林,黄远霞,李毅琳,彭丽,卢艳华,王磊,周俊立
    2016, 42(6):  580-583.  doi:10.13217/j.scjpm.2016.0580
    摘要 ( 298 )   PDF (864KB) ( 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武汉市男性18~55岁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相关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18~55岁男性学生、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人员4类职业人群,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超重和肥胖相关知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 415人,获得有效问卷1 359 份,问卷有效率为96.04%。调查对象中以18~30岁(37.7%)、月均收入以3 000~4 999元(37.8%)、文化程度以硕士及以上(57.0%)、婚姻状况以已婚(59.5%)为主,超重者441人,占32.5%,肥胖者100人,占7.4%。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月均收入调查对象的肥胖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51~55岁人群相对其他年龄段知晓率最高。对超重和肥胖者应控制体重的知晓率最高(90.6%,1 231/1 359),对导致超重与肥胖因素的知晓率最低(27.7%,376/1 359)。结论武汉市男性职业人群对超重和肥胖相关知识的认知不太理想,应有针对性地向不同职业人群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综述
    手机短信干预应用于HIV/AIDS相关防治研究的可行性
    杜璇,刘迪,顾菁,郝春,郝元涛
    2016, 42(6):  584-588.  doi:10.13217/j.scjpm.2016.0584
    摘要 ( 293 )   PDF (892KB) ( 6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手机短信凭借其低成本、速度快、精确性、蔓延性、灵活性、互动性等诸多优势,已被各国医护人员和研究者应用于促进艾滋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支持的工作中,但我国应用短信干预的研究仍非常有限。本文对短信干预应用于HIV防控的研究在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综述,为国内即将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
    肇庆市山区农村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
    何小芬,罗彦亨,李仲兰,周日辉,闲蓝波,梁敏妮,沈津津,梁志勇,谭汉强
    2016, 42(6):  589-591.  doi:10.13217/j.scjpm.2016.0589
    摘要 ( 299 )   PDF (878KB) ( 7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肇庆市山区农村小学生基本的营养状况,评价营养包营养干预10个月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肇庆市山区农村一至五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设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学生每天补充1包营养包并进行营养宣教,对照组仅进行宣教,在干预开始前和干预10个月后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指尖血血红蛋白检测,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纳入1 190名一至五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人均有1 188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其中干预组852人、对照组336人。1 145名学生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其中干预组812人、对照组333人。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营养不良率为47.39%(563/1 188), 贫血患病率为37.82%(433/1 145)。营养干预10个月后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营养不良率为35.68%(304/852), 贫血患病率为18.97%(154/852),对照组学生营养不良率为52.98%(178/336), 贫血患病率为25.83%(86/333),干预组干预前后营养不良率和贫血患病率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营养不良率和贫血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肇庆市山区农村小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给山区农村小学生补充营养包10个月后可以降低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和贫血患病率。
    预防接种工作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提高主动接种率的研究
    陈映璇
    2016, 42(6):  592-594.  doi:10.13217/j.scjpm.2016.0592
    摘要 ( 373 )   PDF (850KB) ( 7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教育对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的作用。方法在普宁市辖区中随机选取2 个人文、人口、经济、以往儿童预防接种率相近的乡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教育;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教育基础上,增加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教育。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前和推出后6个月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预防接种知识掌握情况、疫苗主动接种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调查200人,2组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得分分别为(52.8±7.588)和(52.2±8.234)分,疫苗主动接种率分别为52.5%和5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得分分别为(64.7±7.690)和(94.6±2.442)分,疫苗主动接种率分别为64.5%和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疫苗的主动接种率。
    哈尔滨市2015年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分析
    刘矣航,张振峰,李韶梅,李晶,邓美荣,朱琳
    2016, 42(6):  595-596.  doi:10.13217/j.scjpm.2016.0595
    摘要 ( 302 )   PDF (842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中小学生常见病发生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全市16所小学及16所中学进行学生常见病防治督导,并对32所学校全体中小学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肥胖、营养不良和沙眼等5种常见病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共对哈尔滨市42 334名中小学生的视力低下、龋齿、肥胖、营养不良和沙眼情况进行分析,检出率分别为45.12%、23.23%、18.16%、7.33%和6.15%,除营养不良外,其他4种常见病在小学生和中学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常见病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学生的视力低下和龋齿检出率高于男学生,而女学生的肥胖、营养不良和沙眼检出率则低于男学生。结论营养不良、沙眼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视力低下率仍居高不下,需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小学生龋齿和肥胖的控制。
    乌鲁木齐市岗前职业健康体检者职业健康促进干预效果分析
    张丽江,何华,刘军,于慧敏,张亮,路宝利,芮宝玲
    2016, 42(6):  597-600.  doi:10.13217/j.scjpm.2016.0597
    摘要 ( 317 )   PDF (866KB) ( 8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岗前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前后职业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实施职业卫生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在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岗前体检的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对来自乌鲁木齐市市属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企业的所有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者按职工人数比例进行抽样,并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干预前后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5份,现场收回403份,有效应答率为97.11%。调查对象中以男性居多,占87.59%(353/403),年龄分布集中在20~29岁,占76.67%(309/403),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为72.46%(292/403),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占73.95%(298/403)。干预前调查对象职业病防治知识、态度和需求得分分别为(4.55±2.17)、(4.89±1.87)、(6.39±2.61)分,均低于干预后的(6.49±1.50)、(6.34±0.84)、(8.88±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后调查对象职业病防治知识、态度和需求的正确应答率分别为88.09%、71.46%和73.45%,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通过干预岗前职业健康体检人员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职业卫生防治态度方面有了积极的转变,对职业健康的需求明显增加,健康促进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