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3-07
    论著
    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特征及多性伴影响因素分析
    王毅,李六林,樊静,赵西和,王晓丽,刘江,杨干金,李伟,贾秀伟,王洪明,杜婵娟,任延飞,廖平
    2017, 43(1):  1-6.  doi:10.13217/j.scjpm.2017.0001
    摘要 ( 216 )   PDF (1124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性行为特征,分析多性伴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辖区MSM为对象,在固定场所,用滚雪球抽样法进行抽样,对抽样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MSM多性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 271人,年龄中位数为2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13.9%(177人)、高中及以上占86.1%(1 094人),婚姻状况未婚占81.9%(1 041人)。最近6个月男性肛交发生率为88.2%、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1.3%、异性性行为发生率为8.6%。最近1次肛交、最近6个月肛交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92.9%、82.7%。近6个月肛交中位数为2次,多性伴发生率为24.2%。寻找性伴场所以网络型为主,占7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性伴发生可能性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是初中及以下者的0.539倍,认识当地MSM朋友数5~9、≥10人分别是<5人的2.224、3.231倍,进入MSM圈子时间>1年是≤1年的2.279倍,有压力感受者是无压力感受者的2.422倍,近1周肛交数为2、≥3次者分别是≤1次者的1.931、3.231倍,HIV感染者是无感染者的1.938倍。结论MSM多种性伴类型并存,以网络型性伴为主。文化程度、社会活动网、进入MSM圈子时间及压力感受、HIV感染与多性伴相关。
    广东省2007―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丁亮蕾,林鹏,沈少君,李艳,付笑冰,龙其穗
    2017, 43(1):  7-11.  doi:10.13217/j.scjpm.2017.0007
    摘要 ( 170 )   PDF (986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0、2013年分别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21个地市中各抽取1所中等职业学校,每所学校各年级各抽取1个班级,对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采用《广东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成瘾性物质使用行为、性相关行为)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0、2013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8.2%(1 616/5 723)、26.8%(1 349/5 034)、21.5%(1 232/5 726);过量饮酒率分别为15.2%(870/5 723)、19.4%(976/5 034)、18.1%(1 039/5 726);毒品使用率分别为3.3%(187/5 723)、1.9%(95/5 034)、1.4%(82/5 726);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8.4%(480/5 723)、7.3%(368/5 034)、7.5%(429/5 7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毒品(OR=7.92)、观览色情物品(OR=3.80)、过量饮酒(OR=2.66)、母亲受过高等教育(OR=1.69)、男生(OR=1.41)、高年级(OR=1.25)以及知晓艾滋病知识(OR=1.22)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而在学校住宿(OR=0.76)、自评学习成绩好(OR=0.62)是保护因素。结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
    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群露,周指明,詹志强,涂玉山,饶展宏,钱兵,钟正,方芳
    2017, 43(1):  12-16.  doi:10.13217/j.scjpm.2017.0012
    摘要 ( 158 )   PDF (974KB) ( 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相关的性行为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相关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匿名自填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性行为特征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调查对象发生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3 265人,以20~40岁人群为主,占81.1%(2 648/3 265),59.5%(1 944/3 265)的调查对象已婚,调查对象中有2 830人发生过性行为,其中58.8%(1 663/2 830)的人有过多性伴。过去半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占36.6%(962/2 625)。发生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5.6%(159/2 830)曾经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其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仅有37.7%(60/15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20、20~30和31~40岁)相对于>40岁(OR=0.21、0.40、0.55)、未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相对于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OR=0.31)的调查对象发生多性伴的可能性更低。20~30岁相对于>40岁(OR=1.52)、知晓艾滋病知识相对于不知晓(OR=1.37)的调查对象在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可高。婚后发生首次性行为相对于婚前发生性行为(OR=0.75)、初中、高中或中专相对于大专及以上(OR=0.51、0.74)、女性相对于男性(OR=0.82)的调查对象性行为发生时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更低。结论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低等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应该针对影响流动人口发生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相应的艾滋病行为干预措施,注重在流动人口中宣传安全套的作用,推广安全套的使用。
    广东省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梁剑,邵晓萍,郑慧贞,徐新,吴承刚
    2017, 43(1):  17-22.  doi:10.13217/j.scjpm.2017.0017
    摘要 ( 322 )   PDF (1048KB) ( 5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新发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广东省6个乙肝监测点确诊的新发乙肝患者作为病例,选取同性别、年龄±1岁、HBsAg和抗HBs 2项指标同时阴性者作为对照,进行既往肝病史、6个月内输/献血史、医源性接触史、免疫史、生活接触史等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广东省6个乙肝监测点共报告确诊急性乙肝病例213例,完成病例对照配对123对,其中男性90对,女性33对;病例组平均年龄为(42.02±18.11)岁,对照组为(42.46±17.98)岁,2组的年龄构成一致(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乙肝疫苗接种史是急性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OR=0.013(95%CI:0.001~0.169);既往肝病史、家庭(宿舍)内有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肌肉或静脉注射是急性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2.144(95%CI:11.473~2 017.590)、5.182(95%CI:1.073~25.033)和21.097(95%CI:3.407~130.656)。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急性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而既往肝病史、家庭(宿舍)内有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肌肉或静脉注射是急性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高危人群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广州市2011―2016年流感相关的超额流感样病例数估计
    张周斌,马钰,杨超,陆剑云,刘艳慧,李铁钢,王大虎
    2017, 43(1):  23-29.  doi:10.13217/j.scjpm.2017.0023
    摘要 ( 215 )   PDF (1925KB) ( 5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拟合Serfling回归模型,估计广州市2011―2016年流感相关的超额流感样病例(ILI)数。方法收集“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2011―2016年的ILI监测数据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流感病例网报数据,分析2种数据的相关关系;同时拟合Serfling回归模型,估计超额ILI数。结果2011年第9周至2016年第29周广州市流感病例网报数为57 642例,同期,全市19所哨点医院报告ILI监测数为2 242 332例;广州市ILI监测数与流感病例网报数呈正相关(r=0.57,P<0.01)。回归模型显示282周中共有84个流行周,超额ILI监测数总计为322 509(95%CI:204 346~440 672)例,各年度超额ILI监测数分别为37 197(95%CI:14 547~59 846)、52 432(95%CI:29 980~74 885)、21 846(95%CI:9 244~34 448)、74 880(95%CI:46 867~102 893)、75 138(95%CI:59 705~90 570)和61 016(95%CI:44 003~78 030)例,占同期实际ILI监测数的10.88%(95%CI:4.26%~17.51%)、13.31%(95%CI:7.61%~19.01%)、5.87%(95%CI:2.49%~9.26%)、17.35%(95%CI:10.86%~23.84%)、16.56%(95%CI:13.16%~19.96%)和24.47%(95%CI:17.65%~31.30%)。<15岁年龄组及≥15岁年龄组超额ILI监测数分别占同期ILI监测数的13.23%和19.63%。结论2011―2016年广州市每年流感流行周均能造成数万例超额ILI,由于≥15岁年龄组超额ILI监测数比例较高,可造成较高的疾病负担。
    曲线估计在流行性感冒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龚磊,吴家兵,侯赛,何军,胡万富,刘丽萍
    2017, 43(1):  30-33.  doi:10.13217/j.scjpm.2017.0030
    摘要 ( 238 )   PDF (972KB)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曲线估计在流行性感冒发病预测中的应用并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移动平均法对2010—2014年安徽省流行性感冒分月发病数建立基础数据库,运用曲线估计对分月发病数开展模型的拟合并优选最佳模型,通过2015年实际发病数与模型预测结果比对进行拟合效果评价。结果2010—2015年安徽省各级医疗、疾控机构报告流行性感冒病例38 523例,年发病率为4.35/10万~18.58/10万,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报告集中于12月和次年的1—3月,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数的47.14%(18 160/38 523);其中8月份占8.58%(3 306/38 523),存在夏季病例报告小高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4—7和9月适用三次方曲线模型;1、8和10月适用二次方曲线模型;11和12月适用线性模型;2月适用S型曲线模型;3月适用乘幂次方曲线模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流行性感冒病例数为11 938例,实际发病数为11 300例,预测误差率为5.34%。结论曲线估计作为流行性感冒发病预测方法可行,预测结果较为可靠。
    夏枯草对人甲状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熊燚,杨哲,赵敏,谭剑斌,杨杏芬
    2017, 43(1):  34-38.  doi:10.13217/j.scjpm.2017.0034
    摘要 ( 193 )   PDF (1528KB) ( 7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夏枯草对不同病理类型的人甲状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对夏枯草作用较敏感的甲状腺癌细胞株。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2.0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200.00 mg/mL夏枯草作用24 h对人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HUM-CELL 0097)、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1)、人甲状腺髓样癌细胞(TT),5.42、10.84、21.75、43.44、86.88、173.75 mg/mL夏枯草作用24 h对人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FTC-133),以及1.56、3.13、6.25、12.00、25.00、50.00、100.00、200.00 mg/mL夏枯草作用24 h对人甲状腺鳞癌细胞(SW579)增殖的影响。结果夏枯草作用24 h对HUM-CELL 0097细胞、K1细胞、TT细胞、FTC-133细胞、SW57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91、2.43、3.44、6.95、31.15 mg/mL。最高抑制浓度为分别为20.00、80.00、40.00、86.88、100.00 mg/mL。结论夏枯草对不同病理类型的人甲状腺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增殖作用,在本实验研究的5种细胞株中,K1细胞对夏枯草作用最敏感。
    现场研究
    珠海市2012―2014年登革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林毅雄,魏泉德,张丽荣,沈韧,黄辉涛,周兰兰
    2017, 43(1):  39-42.  doi:10.13217/j.scjpm.2017.0039
    摘要 ( 213 )   PDF (1602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珠海市2012―2014年登革病毒(DV)进行E基因序列测定,了解其分子病毒学特征,探索其可能的来源。方法采集2012―2014年珠海市登革热流行期间登革热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样本,采用荧光RT-PCR检测DV核酸,选取50份DV核酸阳性样本采用RT-PCR扩增E基因并进行测序分型。结果696份血清样本中检出DV核酸阳性152份,阳性率为21.84%;其中DVⅠ型核酸阳性148份,DVⅡ型核酸阳性4份。选取的50份阳性样本全部成功分型,其中46份样本属于DVⅠ型,4份样本属于DVⅡ型。DVⅠ型核苷酸同源性为89.23%~99.93%,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7.26%~100.00%,其同源性与2014年广州、2013年中山和2011年印度的DVⅠ型流行株接近。DVⅡ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7.83%~100.00%,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7.83%~100.00%,其同源性与2014年印尼、2013年新加坡和2013年深圳的DVⅡ型流行株接近。结论2012―2014年珠海市DV流行主要以Ⅰ型为主,近几年珠海市DV流行方式属于周边地市或东南亚国家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
    2011―2015年广西水痘疫情监测分析
    付志智,蔡富文,韩姗珊,宫晨,邓革红
    2017, 43(1):  43-46.  doi:10.13217/j.scjpm.2017.0043
    摘要 ( 211 )   PDF (1196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11―2015年广西水痘疫情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1―2015年广西报告的水痘病例资料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广西共报告水痘病例66 153例,各年报告发病率依次为18.40/10万、19.29/10万、27.10/10万、32.48/10万、43.56/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27/10万。每年11、12月至次年1月为水痘发病高峰期,共报告病例30 039例,占发病总数的45.41%;5、6月份为另1个发病小高峰,共报告病例12 420例,占发病总数的18.77%。男性37 934例,女性28 219例,男女性别比为1.34∶1;病例以15岁以下人群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8.48%(58 530例);职业以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2.67%(61 303例)。5年间共报告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4起,均发生在学校,其中农村小学报告81起,占56.25%。结论2011―2015年广西水痘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小学是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发生的重点场所,应加强对水痘疫情的监测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发展和蔓延。
    2005―2015年黄冈市水痘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孙卫敏
    2017, 43(1):  47-49.  doi:10.13217/j.scjpm.2017.0047
    摘要 ( 240 )   PDF (1330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05―2015年黄冈市水痘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黄冈市水痘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5年黄冈市水痘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5年全市共报告水痘病例11 702例,年均发病率为16.24/10万。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6月以及11月至次年1月,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2.23%(3 772例)和34.79%(4 071例)。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武穴市2 981例(40.30/10万)、黄州区1 626例(40.79/10万)和麻城市1 495例(13.80/10万)。男性7 235例,女性4 467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88.50%,其中3~9岁年龄组发病较集中,占56.59%。病例职业以学生、散居儿童、托幼儿童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5.85%(6 536例)、20.52%(2 401例)和18.75%(2 194例)。11年间全市共报告水痘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9起,农村小学是水痘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23起,占79.31%)。结论黄冈市水痘疫情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建议进一步加大水痘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和扩大水痘疫苗接种人群的覆盖面。
    丰县2010—2015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王振平
    2017, 43(1):  50-51.  doi:10.13217/j.scjpm.2017.0050
    摘要 ( 170 )   PDF (956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丰县近年梅毒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丰县2010―2015年梅毒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5年丰县共报告梅毒病例534例,年均发病率为7.69/10万,发病率由2010年的5.88/10万上升到2015年的10.16/10万。梅毒分期以隐性梅毒(311例,占58.24%)和Ⅰ期梅毒(141例,占26.40%)为主。全县14个镇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凤城镇,共报告122例,占总病例数的22.85%。男性为219例,女性315例,男女性别比为1∶1.44。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人群,共报告382例,占总病例数的71.54%。职业以农民最多,共报告320例,占总病例数的59.93%。结论2010―2015年丰县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加强对重点人群性病防治知识教育、疾控部门做好疫情监测、医疗部门规范治疗和报告等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云浮市2013—2015年中小学生及托幼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何忠强,罗立旷,赖辉兵,陈秋玲,袁娟娟
    2017, 43(1):  52-54.  doi:10.13217/j.scjpm.2017.0052
    摘要 ( 232 )   PDF (990KB) ( 6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云浮市2013―2015年中小学生及托幼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浮市2013―2015年中小学生及托幼儿童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5年云浮市中小学生及托幼儿童共报告各类传染病病例4 645例,年均发病率为326.17/10万。男生发病2 950例,女生发病1 695例,男生发病率为207.13/10万,女生发病率为119.0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托幼儿童发病率为524.76/10万,中小学生发病率为274.9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手足口病(147.94/10万)、水痘(62.91/10万)、流行性腮腺炎(51.75/10万)、流行性感冒(24.86/10万)、乙肝(13.41/10万)。结论云浮市中小学生及托幼儿童传染病发病以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乙肝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尤其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锦屏县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龙令杏
    2017, 43(1):  55-57.  doi:10.13217/j.scjpm.2017.0055
    摘要 ( 164 )   PDF (963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锦屏县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重性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锦屏县2012―2014年重性精神疾病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4年锦屏县累计确诊登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479例,患病率为2.09‰,其中精神分裂症占93.53%,精神发育迟滞占3.97%,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占1.04%,偏执性精神病占0.62%,分裂情感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各占0.42%。病程<2年占2.71%,2~5年占35.91%,6~10年占17.95%,11~20年占11.48%,>20年占31.95%。男性280例,女性199例,男性患病率为2.29‰,女性患病率为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0岁患者占54.49%,农民患者占90.8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占93.94%,已婚患者占52.61%,未婚、离婚或丧偶患者占47.39%,少数民族患者占87.47%,有家族史仅占3.76%。结论精神分裂症是锦屏县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控重点,农民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是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的重点人群。
    5种方法筛查无症状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效果评价
    杨燕君,张晖,李进,秦小洁,刘海鹏
    2017, 43(1):  58-61.  doi:10.13217/j.scjpm.2017.0058
    摘要 ( 184 )   PDF (977KB) ( 5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适用于无症状2型糖尿病(T2DM)和糖尿病前期(PM)人群筛查策略。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运用空腹毛细血管血糖(FCBG)、空腹静脉血糖(FPG)、口服75 g葡萄糖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4种实验室指标和中国糖尿病危险因素积分(DRS)问卷对调查对象开展T2DM和PM 筛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5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完成调查4 264人,女性占73.92%(3 152/4 264);年龄<60岁占63.72%(2 717/4 264);婚姻状况为已婚者占83.51%(3 561/4 264);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占37.99%(1 620/4 264);职业以农民/渔民为主,占37.34%(1 592/4 264)。T2DM和PM检出率分别为10.04%和20.54%。5种方法相比,在单一筛查DM和同时筛查DM和PM时,OGTT的AUC均较大,灵敏度分别为87.851%和97.846%,特异度分别为99.165%和100.000%;其次为FPG和中国DRS问卷。结论5种筛查方法相比,OGTT筛查效果最好,FPG次之,中国DRS问卷仅次于OGTT和FPG。
    深圳市南山区居民两周患病与就诊情况分析
    罗育雄,陈忠伟,陈思韩,马剑平,彭晓琳, 彭康为,王陵,林深婷,彭绩,王长义
    2017, 43(1):  62-64.  doi:10.13217/j.scjpm.2017.0062
    摘要 ( 218 )   PDF (959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常住居民两周患病和就诊情况,为制定本地区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第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的方案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山区600户家庭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对居民人口学与社会经济学特征、两周患病情况和就诊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居民1 622人,以女性(51.0%,827/1 622)、35~64岁(44.7%,725/1 622)、已婚(71.7%,1 163/1 622)、大专及以上学历(38.9%,631/1 622)、在业(59.9%,971/1 622)调查对象为主。居民两周患病率为36.5%(592/1 622),两周就诊率为19.6%(318/1 622);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居民两周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周患病后就诊选择区级医院与社康中心的比例为91.2%(290/318)。结论居民两周患病就诊率仍有待提高,社区医疗门诊卫生服务利用率较高。
    广州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
    唐舜琴,陈清
    2017, 43(1):  65-67.  doi:10.13217/j.scjpm.2017.0065
    摘要 ( 172 )   PDF (966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测量广州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了解其骨密度现状及骨质疏松(OP)状况,为预防中老年妇女人群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在广州市番禺区某体检中心体检的40岁及以上中老年妇女,采用X线骨密度仪测量其腰椎、股骨颈、髋部骨密度,分析各年龄段人群骨质变化情况以及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共检测40岁及以上妇女2 992人,年龄最大89岁,平均年龄为(61.98±10.59)岁。在不同检测部位中,各年龄组、各BMI组妇女BMD值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部位BMD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偏瘦组各部位BMD值均较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要低 (P<0.01)。诊断为OP共有1 091例(占36.46%);骨量减少1 090例(占36.43%), 27.11%骨密度正常。OP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1);除肥胖组和超重组外,其余各组OP检出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受检人群骨密度值大小与OP检出率受年龄和BMI值影响,随着年龄增长,人群BMD值逐渐下降,OP检出率逐渐上升;BMI较高的人群,其BMD值比BMI较低的人群要高,而OP检出率则相反。
    2015和2010年东莞市社区免疫规划情况比较
    唐萃菲,王月平,陈绍丽,张巧利,王莹,林瑞彬,蔡碧兰,沈逸雄
    2017, 43(1):  68-70.  doi:10.13217/j.scjpm.2017.0068
    摘要 ( 255 )   PDF (960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东莞市2015和2010年社区免疫规划工作进行比较,及时反馈有效信息,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推动东莞市社区免疫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东莞市2010与2015年免疫规划工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5年全市设有预防接种门诊79间,较2010年的59间增长了33.90%;配置预防接种专职工作人员584人,较2010年的660人减少了11.52%。2015年全市免费接种免疫规划疫苗2 512 886剂次,较2010年的2 199 819剂次增长了14.23%;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OPV)、白百破(DTP)、麻疹(MV)、乙肝(HBV)五苗接种率均在99%以上,均较2010年有所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15年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的5种传染病(结核病、百日咳、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的发病数共为3 098例,较2010年的4 341例下降了28.63%,继续保持无脊灰、白喉病例;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为37.24/10万,较2010年的61.00/10万下降了3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东莞市社区免疫规划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预防接种专职工作人员配置欠缺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管理。
    实验研究
    香莲方主要成分对唑类耐药白念珠菌恢复敏感的诱导
    谢婷,贾淑琳,袁娟娜,陈信生,荆方轶,范瑞强
    2017, 43(1):  71-74.  doi:10.13217/j.scjpm.2017.0071
    摘要 ( 181 )   PDF (972KB) ( 4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香莲复方及其君药的主要成分丁香酚、小檗碱的抗真菌及逆转氟康唑耐药作用。方法采用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丁香酚和小檗碱的混合液分别连续诱导培养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氟康唑耐药株,采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原代及诱导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观察药物对耐药白念珠菌的逆转作用,比较各组诱导药物之间的作用差异。结果耐药株L1~L3对氟康唑的MIC为64 μg/mL,香莲外洗液的MIC为3.906 3~7.812 5 mg/mL,丁香酚为400~800 mg/mL,小檗碱为32~64 mg/mL,丁香酚和小檗碱混合液为200/16~400/32 mg/mL。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以及丁香酚和小檗碱混合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可在连续诱导培养6~8代实现对氟康唑逆转耐药。耐药原代菌株与其敏感子代对于诱导药物的MIC没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以及丁香酚和小檗碱混合液具有抗真菌作用,并可逆转耐药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以香莲外洗液复方疗效最佳。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铅和镉的方法研究
    贺金明
    2017, 43(1):  75-77.  doi:10.13217/j.scjpm.2017.0075
    摘要 ( 237 )   PDF (963KB) ( 7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土壤中铅和镉的方法。方法土壤样品研磨过100目筛,用硝酸-氢氟酸-盐酸混合消解液微波消解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土壤中的铅和镉。结果铅浓度在5.0~40.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8 51x+0.017 3,相关系数r=0.999 6 ;镉浓度在0.50~4.0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105 51x+0.006 9,相关系数r=0.999 1。铅的定量限为0.600 mg/kg,检出限为0.200 mg/kg;镉的定量限为0.060 mg/kg,检出限为0.020 mg/kg。铅加标回收率为91.0%~102.0%,相对标准偏差为3.7%~5.2%;镉加标回收率为90.0%~101.0%,相对标准偏差为3.4%~5.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基体干扰少,结果准确,适用于土壤中铅、镉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面粉及面制品中的偶氮甲酰胺
    阮莎莎,刘桂华,朱舟,姜杰,毛丽莎,刘红河
    2017, 43(1):  78-82.  doi:10.13217/j.scjpm.2017.0078
    摘要 ( 199 )   PDF (1540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面粉及其制品中偶氮甲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样品采用丙酮—二甲基甲酰胺(95∶5,v/v)超声提取,经乙腈饱和的正己烷脱脂,注入高效液相色谱后,以20 mmol/L乙酸铵与乙腈(均含5% 二甲基甲酰胺)为流动相,等度洗脱,经Waters XBridge BEH Amide(3.5 μm,4.6 mm×150 mm)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45 nm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0.0 mg/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9;在面粉、馒头、面包、油条和面条5种基质中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20%~ 99.74%,相对标准偏差(RSD)2.82%~6.31%;方法定量限(LOQ)为0.5 m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面粉及其制品中偶氮甲酰胺含量的测定。
    临床研究
    血清IL-6、IL-8、IL-10、TNF-α检测结果对预防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意义
    王军锋
    2017, 43(1):  83-85.  doi:10.13217/j.scjpm.2017.0083
    摘要 ( 183 )   PDF (970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血清IL-6、IL-8、IL-10、TNF-α的检测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以核工业四一七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2岁MPP病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构成一致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不同分期的MPP病例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进行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急性期MPP病例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MPP儿童病例90例,平均年龄为(6.13±1.49)岁,病例中急性期和恢复期病例各4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40人,平均年龄为(6.05±2.15)岁。急性期MPP组的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均高于恢复期MPP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肺部纤维化急性期MPP病例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纤维化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急性期MPP病例血清IL-6与IL-8、IL-10、TNF-α、血清IL-8与IL-10、TNF-α、血清IL-10与TNF-α均呈正相关关系(r=0.243~0.455,均P<0.05)。结论急性期MPP病例的血清IL-6、IL-8、IL-10、TNF-α异常升高,其在患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并且与患者肺纤维化有关。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生态学研究的特征与应用
    刘涛,柯维夏
    2017, 43(1):  86-88.  doi:10.13217/j.scjpm.2017.0086
    摘要 ( 192 )   PDF (959KB)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
    深圳市福田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核心信息知晓现状调查
    曾念彬,马锦济,李秀萍
    2017, 43(1):  89-92.  doi:10.13217/j.scjpm.2017.0089
    摘要 ( 187 )   PDF (966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居民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核心信息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田区在调查前12个月内在深圳市居住6个月以上、18岁≤年龄<70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核心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深圳市福田区居民1 251人,以女性(55.64%,696/1 251)、46~69岁(55.24%,691/1 252)、大专及以層????谀屘?凤??????墴?姘????谀塀?孌??????墐?寀?????廰?姤????弘?凘????谀岌?帘??????墴?嬀????谀嚘?刌??????墐?囤??????墐?孰????婀?官????谀嫰?崤??????墴?娤????谀婘?媌?????双?嫌?????嚤?巀?????墐?冀????谀厀?峤??????墴?寘????谀嵌?幤?????巌?塤?????完?婌????峘?富????谀庀?庤???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0~6岁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颖超,梁宁,曾琦,吴家谊,严小俊
    2017, 43(1):  93-96.  doi:10.13217/j.scjpm.2017.0093
    摘要 ( 212 )   PDF (967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0~6岁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辖区的15个社区内用等比例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0~6岁儿童家长,对抽取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和预防接种知识。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调查对象预防接种知识认知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94名调查对象中,女性496人,占55.48%,以20~29岁(占42.39%)、中专和高中学历(占39.93%)、公司职员(占26.51%)为主,调查家庭中,外地户籍占68.23%,家庭月均收入以8 000~9 999元为主,占41.50%。调查对象的预防知识平均得分为(6.27±2.39)分,得分中位数为7分。以中位数7分为分界点,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2个组别,其中高分组451人(50.45%),低分组443人(49.55%)。疫苗及疾病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2.79±0.59)分,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得分为(1.99±1.02)分,接种后副反应处理平均得分(1.49±1.04)分,不同类型知识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家长获得较高预防接种知识得分的可能性是男性家长的1.207倍,中专和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3种文化程度的家长获得预防接种知识高分的可能性分别是大专及以上家长的0.340、0.026、0.018倍。结论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情况欠理想,建议针对预防接种知识的影响因素,开展更多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
    卫生监督与卫生管理
    肇庆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基线调查分析
    陆素颖,周跃华,梁大艳,冼国佳
    2017, 43(1):  97-100.  doi:10.13217/j.scjpm.2017.0097
    摘要 ( 194 )   PDF (963KB)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肇庆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防控)能力现状。方法通过网络问卷对与慢性病防控工作相关的肇庆市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为《全国慢性病防控能力调查问卷》。结果共回收疾控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问卷分别为7份和109份,回收率均为100%。政策和基础配置能力:市级政府配置慢性病防控经费;肇庆市3.75%的CDC在岗人员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占总经费的2.37%,17.3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财政拨款的11.38%。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体重秤、身高计、腰围尺、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培训指导和合作能力:市级和县级CDC、9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培训;市级和县级CDC、9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3所县级CDC与媒体合作。监测和评估能力:所有CDC均开展死因监测工作。3所县级CDC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干预工作;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服务和建档工作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建档工作和相应的随访管理工作;8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45岁以上居民免费血糖检测服务。结论肇庆市慢性病防控能力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