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7-15
    论著
    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压力感受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毅,李六林,樊静,赵西和,王晓丽,刘江,杨干金,李伟,贾秀伟,王洪明,杜婵娟,任延飞,廖平
    2017, 43(3):  201-205.  doi:10.13217/j.scjpm.2017.0201
    摘要 ( 325 )   PDF (1103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压力感受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3―10月以绵阳市MSM为对象,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招募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预防服务、压力感受、压力来源、性伴及性行为等内容。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c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 209人,调查对象47.8%有压力感受。压力来自人际关系占38.4%(270/703)、经济占34.1%(240/703)、家庭占33.0%(232/703)、工作占28.4%(200/703)、健康占26.2%(184/703)、性取向认同占14.8%(104/703)、适应占7.5%(53/703)。面对压力积极处理占65.4%(460/703)、寻求社会支持占31.9%(224/703)、逃避占9.5%(67/703)、消极等待占3.1%(22/703)、攻击他人占0.7%(5/703)。没有和有压力感受者HIV感染率分别为4.0%(25/631)、8.3%(48/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艾滋病知识、寻找性伴场所、近6个月肛交次数、近1周肛交次数、近6个月肛交有无保护性、是否感染HIV是压力感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绵阳市MSM压力感受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艾滋病高危行为相关,应充分关注MSM压力感受的负面效应,积极营造降低压力的社会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减压引导。
    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景兴科 , 杨海峰
    2017, 43(3):  206-210.  doi:10.13217/j.scjpm.2017.0206
    摘要 ( 270 )   PDF (960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与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1月至2016年8月确诊为HIV感染并符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用WHO艾滋病生存质量量表(WHOQOL-HLV-BRE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对48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以男性为主,占77.08%(37/48);年龄19~61岁,以31~50岁居多,占64.58% (31/48);职业以农民(占47.92%,23/48)和工人(占31.25%,15/48)为主;婚姻状况以有配偶为主,占68.75%(33/48);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及以下为主,占85.42%(41/48);月均收入以2 000~3 499 元为主,占45.83%(22/48);服药时间<3年占47.92%(23/48)。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总分为(23.93±1.81)分,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依次为68.75%、52.08%、35.42%。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P<0.05或P<0.01),人际敏感、敌对和恐怖因子得分只与生存质量的心理领域呈负相关(P<0.05或P<0.01)。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与生存质量(心理、精神和总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加强各种社会支持,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4―2015年北海市居民死亡原因流行病学分析
    陈玲,吴德仁,韦贤瑞,黄坚,谢平,茹立,陈娜萦
    2017, 43(3):  211-215.  doi:10.13217/j.scjpm.2017.0211
    摘要 ( 325 )   PDF (1155KB)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北海市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收集北海市国家级死因监测点2014―2015年居民死因数据,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平均期望寿命损失等指标对居民死因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个监测点2014―2015年累计监测2517109人次,报告死亡个案15123例,年均死亡率为600.8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8.76/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此5类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89.50%。0~4岁组的首位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占24.52%),5~14和15~44岁组的首位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分别占52.43%和38.31%),45~59岁组的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占52.10%),≥60岁组的首位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占26.04%)。前5位死因对人群平均期望寿命损失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4.10岁、恶性肿瘤3.88岁、脑血管病3.11岁、心脏病2.35岁、损伤和中毒1.30岁。结论慢性病是北海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应针对人群特点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
    肇庆市成年居民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梁大艳,周跃华,林绍良,陆素颖,钟伟强,李健艺
    2017, 43(3):  216-220.  doi:10.13217/j.scjpm.2017.0216
    摘要 ( 276 )   PDF (962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肇庆市≥18岁常住居民高血压前期的检出情况,分析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高血压前期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肇庆市8个县(市、区)≥18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以及血生化检测,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状况、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与血脂等。对可能影响高血压前期检出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有效人群3 269人,其中男性1 244人(占38.05%)、女性2 025人(占61.95%),城市1 131人(占34.60%)、农村2 138人(占65.40%)。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37.17%,标化检出率为36.99%。农村高血压前期标化检出率(41.03%)高于城市(30.34%)(P<0.01),男性高血压前期标化检出率(44.49%)高于女性(31.44%)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979)、40~49岁(OR=2.084)、50~59岁(OR=3.211)、60~69岁(OR=4.471)、≥70岁(OR=3.793)、农村(OR=1.710)、中心型肥胖(OR=1.274)、超重/肥胖(OR=1.476)为人群高血压前期主要危险因素,经常锻炼(OR=0.762)为保护因素。结论肇庆市成年居民高血压前期检出率较高,应加大开展控制高血压前期的防治工作力度。
    广州市越秀区城区居民奶及奶制品摄入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国聪 ,朱惠莲,许斌,黄玮,伍彪,黄芮,何斯哲
    2017, 43(3):  221-225.  doi:10.13217/j.scjpm.2017.0221
    摘要 ( 286 )   PDF (1019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奶及奶制品摄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越秀区进一步开展居民营养膳食方面的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基线数据和依据。方法分别利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对越秀区社区居民和娱乐场所消费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过去1个月里是否摄入奶及奶制品、摄入奶及奶制品类型和频率、平均每次饮用量等内容。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调查对象的奶及奶制品摄入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社区住户人群和娱乐场所消费人群共985人,男性453人(占46.0%),女性532人(占54.0%)。以30~44岁(占26.6%)、汉族(占98.4%)、人均年收入≥40 000元(占22.4%)为主。奶及奶制品摄入率为71.1%(700/9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027)、人均年收入≥40 000元人群(OR=2.019)奶及奶制品摄入可能性较高,15~29岁(OR=0.302)、30~44岁(OR=0.217)、45~59岁(OR=0.160)和60~69岁(OR=0.097)摄入的可能性较低。奶及奶制品摄入人群中,摄入频率每周≥6次者占49.0%(343/700),日均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不足300 g的占82.4%(577/700)。结论越秀区城区居民奶及奶制品总体摄入率较高,但老年人群摄入率低,总体摄入量不足。应加强奶及奶制品作用及摄入量等知识的健康教育,从而改善居民的饮食习惯。
    广东省食品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吴为,顿中军,江金女,郑婵娇,陈子慧
    2017, 43(3):  226-229.  doi:10.13217/j.scjpm.2017.0226
    摘要 ( 258 )   PDF (953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一套适合广东省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科学、快速评估广东省食品安全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确立广东省食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组成;通过Fussy综合评判法计算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结果第1轮专家咨询调查的专家共19人,从事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年限平均(19.1±7.0)年,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有12人(占63.2%)。第2轮共18人,从事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年限平均(18.9±7.8)年,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有13人(占72.2%)。第1、2轮回收率分别为73.1%、94.7%,专家判断依据平均得分为0.925分,熟悉程度平均得分为0.805分,专家的权威程度得分为0.865分。经过2轮咨询,初步建立了广东省食品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政府管理上的投入” 、“食品安全现状”、“相关企业质量” 、“宣传教育”和“公众满意度” 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在0.190~0.209之间;1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在0.024~0.200之间。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在专家意见协调度、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积极性等表现良好,可为广东省的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工作提供评价依据。
    应用空间扫描统计分析广东省出生缺陷分布
    刘志祥,姚菲,徐昊立
    2017, 43(3):  230-234.  doi:10.13217/j.scjpm.2017.0230
    摘要 ( 300 )   PDF (967KB) ( 5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通过空间扫描分析获取出生缺陷致畸因子的线索,为致畸因素识别提供新的方法,为制定出生缺陷高发区域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年度广东省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数据和201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中人口密度、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数据为研究资料,利用空间相关性统计方法和空间热点探测统计对聚集型和非聚集型出生缺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不同尺度的热点分析。结果广东省2014年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系统监测围产儿244 363人,出生缺陷患儿7 63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1.26‰。男性围产儿缺陷发生率为34.11‰,高于女性的27.69‰,产妇居住地为城镇的围产儿缺陷发生率为32.92‰,高于农村的29.82‰,<20岁和≥35岁产妇的围产儿缺陷发生率比其他年龄组的高。各地级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较大(P<0.01)。空间扫描统计量分析发现全省出生缺陷的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性(P<0.05),深圳市、东莞市、珠海市、中山市、佛山市、广州市和揭阳市7个地市为聚集区域,聚集风险RR值为1.14~2.53,其余14个地市为非聚集区域。聚集区域的人口密度、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及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均高于非聚集区域(均P<0.05)。结论广东省围产儿出生缺陷区域高发,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在高发集中区域,应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miR-21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周启明,李巍,袁建辉,赵艳,段江曼,熊东林
    2017, 43(3):  235-239.  doi:10.13217/j.scjpm.2017.0235
    摘要 ( 239 )   PDF (2077KB) ( 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验证黑色素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miR-21水平差异,明确其在黑色素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探索黑色素瘤潜在的治疗靶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采集黑色素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样本,提取microRNA后利用qRT-PCR分析miR-21在血清中的水平,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其靶基因PDCD4在血清中的含量。构建miR-21稳定抑制的黑色素瘤细胞株,进一步分析其对PDCD4表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iR-21对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iR-21在黑色素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4.62±2.42)倍,其靶基因PDCD4表达是阴性对照组的(0.36±0.21)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iR-21在黑色素瘤细胞中表达被抑制时,PDCD4在A-375和SK-MEL-1细胞中的表达分别是阴性对照组的(1.69±0.39)和(2.20±1.06)倍,细胞凋亡水平分别是空白质粒对照组的(2.82±0.24)、(2.26±0.23)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miR-21在黑色素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推测其能够抑制凋亡蛋白相关蛋白PDCD4的表达,进一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凋亡,提示miR-21可能作为黑色素瘤治疗的潜在靶分子。
    现场研究
    广州市2014―2015年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曹蓝,陈艺韵,鲁恩洁,陆剑云,陈宗遒,马钰,刘艳慧,袁润余,狄飚,李魁彪
    2017, 43(3):  240-243.  doi:10.13217/j.scjpm.2017.0240
    摘要 ( 288 )   PDF (1250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病例的流感流行特征。方法2014―2015年采集广州市监测点医院SARI病例的呼吸道样本,进行A型和B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核酸检测。结果2014―2015年共监测3 822例SARI病例,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951例,总阳性率为24.88%。其中A(H1N1pdm)阳性414例,阳性率为10.83%;A(H3)阳性378例,阳性率为9.89%;B型阳性121例,阳性率为3.17%;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例,阳性率为0.03%;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7例,阳性率为0.97%。2014年SARI病例的流感流行高峰出现在上半年,以A(H1N1pdm)流行为主,2015年SARI病例的流感流行高峰出现在6―7月,以A(H3)流行为主。H7N9、H5N6禽流感感染的SARI病例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结论2014―2015年广州市SARI病例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以A(H1N1pdm)和A(H3)型流感病毒流行为主,今后应加强对SARI病例流感病毒的监测。
    遵义市2016年登革热和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郭黄吉,冯丹,杨国军,施聃
    2017, 43(3):  244-246.  doi:10.13217/j.scjpm.2017.0244
    摘要 ( 240 )   PDF (933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遵义市登革热疫情概况及其蚊媒的种类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评估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5―10月在全市开展蚊媒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勺捕法监测蚊幼虫密度,采用人诱停落法、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6年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6年遵义市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5例,年发病率为0.065/10万。蚊幼密度监测结果显示,9―10月布雷图指数为0.00~35.71,其中废旧物品处的布雷图指数最高(35.71),其次为工地(17.58);5―10月勺捕法的阳性勺指数为0.87%~4.93%。成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5―10月人诱停法诱捕成蚊177只,其中白纹伊蚊17只,占9.60%;停落密度为0.13~0.61 只/h,平均为0.39 只/h;9―10月采用诱蚊灯法诱捕成蚊199只,其中白纹伊蚊67只,占33.67%;诱捕密度9月为1.36只/夜,10月为0.61只/夜。结论遵义市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流行的低风险,应加强监测。
    融水苗族自治县2004―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孔祥初,彭东杰 ,秦文霞 ,文婵娟,梁典胤,谢秉言,许放,姜岳明
    2017, 43(3):  247-249.  doi:10.13217/j.scjpm.2017.0247
    摘要 ( 223 )   PDF (939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融水苗族自治县2004―2015 年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融水苗族自治县2004―2015 年腮腺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县2004―2015 年共报告腮腺炎病例3 171例,年均发病率为 53.38 /10 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5―7 月报告病例数最多,共报告1 242例,占病例总数的39.17%。全县20 个乡镇均有病例发生,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乡镇分别为怀宝镇120.76/10 万(243例)、融水100.58/10 万(1 071例)、永乐81.32/10 万(281例)。男性1 835例,女性1 336 例,男女性别比为1.37∶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以15 岁以下为主,占总数的84.42%(2 677例);病例职业以学生居首位,占65.12%(2 065例),其次为托幼儿童占15.23%(483例)、散居儿童占10.19%(323例)。结论2004―2015 年融水苗族自治县腮腺炎发病人群主要为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今后应进一步调整免疫规划策略,对适龄儿童开展加强免疫接种。
    2005―2015年来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刘民哲,蓝荣伟,毛伟成,吴丽,曾柳玉
    2017, 43(3):  250-252.  doi:10.13217/j.scjpm.2017.0250
    摘要 ( 288 )   PDF (940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2005―2015年来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传播因素,为制定新时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宾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5年来宾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83例,年均发病率为1.58/10万。全市6个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生,年均发病率最高为合山市5.83/10万,其次为象州县3.04/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10月病例数最多(70例),占病例总数的18.28%,其次为4、6月,均为51例,分别占13.32%。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以10~19和≥65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合计占43.34%;男性194例,女性189例,男女性别比为1.03∶1。病例以农民、学生为主,分别占47.78%(183例)、28.98%(111例)。结论来宾市属于伤寒副伤寒低发地区,以散发为主,农民和学生是需要重点干预的人群。
    天津市2011―2015年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筛查结果分析
    齐威,庞学文,李敬新
    2017, 43(3):  253-255.  doi:10.13217/j.scjpm.2017.0253
    摘要 ( 254 )   PDF (943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天津市2011―2015年结核菌/艾滋病病毒(HIV)双重感染筛查工作的实施效果。方法收集天津市16个区县结核菌/HIV双重感染防治机构2011―2015年年度工作报表和《全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病例资料,应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2011―2015年天津市结核病患者HIV抗体年均筛查率为85.5%(13 439/15 717),抗体筛查率从2011年的68.5%上升到2015年的91.7%,呈现逐年上升趋势(P<0.01);在所有检测HIV抗体的结核病患者中,检出HIV抗体阳性33例,阳性检出率为0.25%。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结核病年均检查率为65.8%(6 265/9 522),结核病检查率从2011年的33.1%上升到2015年的91.8%,呈现逐年上升趋势(P<0.01);6 265例接受结核病检查的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中检出结核病患者83例,结核病检出率为1.3%。结论天津市2011―2015年结核菌/HIV双重感染筛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该项工作,为双重感染患者及时提供抗结核和抗病毒(ART)治疗,有效降低双重感染患者的死亡率。
    2011―2015年江门市学生结核病登记情况分析
    苏惠平,许光辉,汤志强,陈志宇
    2017, 43(3):  256-258.  doi:10.13217/j.scjpm.2017.0256
    摘要 ( 224 )   PDF (995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江门市学生结核病患者登记情况,探讨该地区学校结核病流行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2015年江门市学生结核病登记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江门市共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520例,占全市报告肺结核患者总数的3.39%。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04/10万~18.23/10万,各年涂阳报告登记率分别4.81 /10 万~8.45/10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年各月均有肺结核病例报告,其中以4―5月报告病例数最多,共报告220例,占病例总数的42.31%。男生291例,女生229例,男女性别比为1.27∶1;以15~19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共报告419例,占病例总数的80.58%。学生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方式主要为转诊(占42.88%)和因症就诊(占31.15%)。结论江门市学生结核病疫情总体趋势平稳,但仍需重点关注中学生结核病疫情监测与治疗管理。
    梅州市2011―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分析
    蔡芳华,曾丽珍,何秋瑜
    2017, 43(3):  259-261.  doi:10.13217/j.scjpm.2017.0259
    摘要 ( 231 )   PDF (936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梅州市2011―2015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梅州市手足口病监测哨点医院送检的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 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2011―2015年共检测样本1 280份,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974份,总阳性率为76.09%。其中EV 71型病毒核酸阳性418份,占42.92%;Cox A16型病毒核酸阳性103份,占10.57%;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453份,占46.51%。2011、2012、2014年以EV 71型为优势流行株,分别占44.09%、64.17%和76.12%; 2013、2015年则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流行株,分别占72.48%和89.04%。结论2011―2015年梅州市手足口病病毒型别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今后应加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监测,进一步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
    开原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李琳
    2017, 43(3):  262-264.  doi:10.13217/j.scjpm.2017.0262
    摘要 ( 268 )   PDF (940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08―2015年开原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开原市手足口病变化趋势,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开原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5年开原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367例,年均发病率为29.20/10万,其中2012年发病率最低为9.79/10万,2013年发病率最高为51.15/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呈单峰分布,7―9月为高峰月份,共报告病例973例,占发病总数的71.18%。男性843例,女性524例,男女性别比为1.61∶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8.44%。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最多(728例,占53.26%),其次为托幼儿童(540例,占39.50%)。患者粪便或咽拭子样本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72.97%(216/296),以Cox A16阳性为主(占58.80%)。结论开原市手足口病疫情呈现周期性流行态势,流行优势毒株为Cox A16型,应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广州地区老年人肺炎球菌血清型及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陈健,张欣强,许建雄,傅传喜,沈纪川,林伟权
    2017, 43(3):  265-267.  doi:10.13217/j.scjpm.2017.0265
    摘要 ( 284 )   PDF (947KB) ( 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老年人感染肺炎球菌的血清型别特征,评估广州地区老年人群接种肺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哨点医院的肺炎球菌感染老年病例为病例组,在病例所在社区随机选取同性别、60岁及以上年龄相近(±3岁)、接种疫苗适应证相似的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组。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的免疫效果。采用多重PCR法进行病例肺炎球菌血清分型。结果共276对病例及对照纳入研究,PPV23疫苗对老年人肺炎的保护效果为77.3%(95%CI 62.8%~91.8%)。检出肺炎球菌血清型主要为19F、19A、6B和23F;PPV23疫苗包含的血清型对其覆盖率达96.6%。结论PPV23疫苗对老年人肺炎有较好的保护效果,PPV23疫苗包含的血清型别与广州地区老年人群病例菌株检出的血清型别的吻合程度较高,PPV23疫苗适用于广州地区的老年人群。
    珠三角某市200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陈夏威,蔡春生
    2017, 43(3):  268-270.  doi:10.13217/j.scjpm.2017.0268
    摘要 ( 268 )   PDF (938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珠三角某市2001—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珠三角某市2001—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81起,发病数为4 493例,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占68.0%,123/181),占发病总数的74.0%(3 327/4 493)。主要场所为集体食堂(占59.1%,107/181)和餐饮单位(占29.8%,54/181),由微生物引起的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5.8%(101/181)和60.0%(2 696/4 493)。在明确致病因子的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 (占29.1%,43/148)、变形杆菌(占14.9%,22/148)、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占14.2%,21/148)是较常见的致病因子。结论该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等致病因子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单位。
    广州市海珠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风险认知、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郭钜旋,张晓,潘捷云,杨波,陈丽,王军
    2017, 43(3):  271-273.  doi:10.13217/j.scjpm.2017.0271
    摘要 ( 275 )   PDF (942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风险认知、态度、行为现状,为预防接种工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PPS法对广州市海珠区7岁以下儿童家长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预防接种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知识)、预防接种态度、预防接种行为,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影响预防接种行为得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抽取480人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39份,有效回收率为91.45%。男性占25.74%(113/439),女性占74.26%(326/439),40岁以下占93.62%(411/439),学历以中专或高中以上为主,占93.62%(411/439),监护人主要为儿童的父母(占83.37%)。预防接种基础知识得分(71.57±24.26)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知识得分(49.05±20.62)分,预防接种态度得分(59.32±21.41)分,预防接种行为得分(70.36±21.21)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接种基础知识得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知识总得分、预防接种态度总得分越高,行为得分高的可能性更大(OR=1.01~1.03),与工人相比,职业为待业或家务、医务人员的调查对象行为得分可能性更大(OR=2.64、1.99),儿童3代以内血缘亲属有药物或疫苗接种反应史的调查对象行为得分可能性更高(OR=2.10)。结论预防接种知识得分较低、预防接种态度得分不高,而预防接种知识、态度与预防接种行为密切相关,应加强预防接种知识传播,改变家长预防接种态度,正确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012―2015年陕西省南郑县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钟鸣,李家兴
    2017, 43(3):  274-276.  doi:10.13217/j.scjpm.2017.0274
    摘要 ( 185 )   PDF (1106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2012―2015年食盐加碘浓度调整前后南郑县人群碘营养水平、碘缺乏病病情现状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为今后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5年南郑县碘缺乏病防治病情监测及碘盐监测资料,分析2012―2015年南郑县居民户碘盐合格率、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儿童尿碘中位数、孕妇尿碘中位数等指标。结果2012―2015年共检测居民户食用盐1 200 份,检出合格碘盐1 168 份、非碘盐1份,碘盐覆盖率、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99.92%、97.33%、97.41%,盐碘中位数由2012年(调整前)的29.55 mg/kg下降至2015年(调整后)的25.80 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波动在3.94%~4.76%之间,平均为4.17%(35/840);共检测8~10岁儿童尿样450 份,尿碘值范围为39.50~760.48μg/L,尿碘中位数为276.00μg/L,儿童尿碘中位数由2012年的322.35μg/L下降至2015年的234.8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检测孕妇尿样221份,尿碘值范围为18.00~854.12μg/L, 尿碘中位数为184.42μg/L;孕妇尿碘中位数由2013年(调整中)的212.80μg/L下降至2015年的156.8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盐碘含量调整后,南郑县居民碘营养已接近适宜水平,已达到持续消除IDD目标;但部分孕妇存在碘营养不足,建议有针对性地适量增加食用富碘产品,并加强对孕妇等特殊人群碘营养水平的持续动态监测。
    东莞市、惠州市部分河流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及其孳生环境调查
    卢文成,黄少玉,张启明,张巧利,陈平华,张裕青,刘梦然,邓卓晖
    2017, 43(3):  277-279.  doi:10.13217/j.scjpm.2017.0277
    摘要 ( 221 )   PDF (1067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深圳市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与深圳市毗邻、水系相通的区域藁杆双脐螺的孳生分布情况。方法2013年10―12月选择与深圳市有螺分布地区水系相通的东莞市石马河和惠州市惠阳区的淡水河及相关的部分支流作为本次调查的范围,采用手采法采集所发现的淡水螺类并进行形态鉴定,同时调查其孳生环境特征。结果在东莞市石马河约30 km、其支流约5 km抽样调查7个点,其中6个调查点发现有藁杆双脐螺活螺或螺壳;在惠阳区淡水河约35 km、其支流约15 km抽样调查5个点,其中4个调查点发现有藁杆双脐螺活螺或螺壳。在水流平稳缓慢、杂草较多、有适量的腐殖质且水质较好的水体环境中藁杆双脐螺活螺数量较多。结论东莞市石马河和惠阳区淡水河及相关的水系环境适宜藁杆双脐螺的生长繁殖,并可能在进一步扩散。
    医学生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马珺
    2017, 43(3):  280-283.  doi:10.13217/j.scjpm.2017.0280
    摘要 ( 223 )   PDF (1006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心身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重庆市2所医科大学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医学生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1 712人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 628 份,其中男生586人,女生1 042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1 496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有738人,非独生子女的学生908人。CMI和ASLEC总分分别为(24.13±17.74)和(31.95±19.00)分。ASLEC包括的6个因子构成了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主体。ASLEC总分、各因子分分别与CMI总分、A-L、M-R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159 9~0.333 2,均P<0.01)。学习压力因子(b=0.973、0.497)得分越高,则CMI的总分和A-L得分也越高;而人际关系因子(b=0.309)、学习压力因子(b=0.466)和健康适应因子(b=0.355)得分越高,M-R的得分也越高。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尤其以学习压力对医学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健康适应性和人际关系。医学院校可适度增加课外活动和集体活动,减轻学习压力,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促进医学生心身健康。
    广州市天河区65岁及以上老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勤俭,罗汀,宁红晖,李秋红,冯鹏程,吴小亚,苏小艳
    2017, 43(3):  284-286.  doi:10.13217/j.scjpm.2017.0284
    摘要 ( 304 )   PDF (938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州市天河区石牌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的发病因素,为高血压病的防治寻找对策。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广州市天河区石牌社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高血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对2 018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以女性为主,有1 050人,占52.03%,年龄以65~74岁为主,占52.43%。吸烟者563人,占27.90%,饮酒者447人,占22.15%。高血压患病人数为1 029例,患病率为50.99%,其中70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 074)、有高血压家庭史(OR=2.514)的调查对象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广州市天河区石牌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建议利用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
    大学教职工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玉萍
    2017, 43(3):  287-290.  doi:10.13217/j.scjpm.2017.0287
    摘要 ( 215 )   PDF (948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青岛某大学教职工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青岛某大学教职工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膳食情况、体格检查和血脂检测,对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对150名教职工进行调查,有效人数150人。调查对象以女性为主,有82人(占54.67%),年龄为24~66岁,平均为(43.17±5.86)岁,以40~59岁为主,有76人(占50.67%),BMI以24.0~28.0为主,有68人(占45.33%)。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者39例,检出率为26.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发生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性是男性的0.460倍(OR=0.460),年龄(OR=1.623、1.778)、BMI(OR=1.180、2.205、3.140)越大,发生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性越高,不溶性膳食纤维摄入量越高(OR=0.953),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性越低。结论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建议针对危险人群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深圳市宝安区学龄儿童六龄牙龋患情况分析
    刘峥,李毅文,赵仁成,陈卿,刘曼云,徐英
    2017, 43(3):  291-293.  doi:10.13217/j.scjpm.2017.0291
    摘要 ( 260 )   PDF (941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学龄儿童第一恒磨牙即六龄牙的患龋情况,为口腔疾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宝安区1所学校小一至初一年级(六年级除外)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口腔医务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分析学龄儿童龋患流行情况。结果1 269名萌出六龄牙的儿童中,184人患有龋齿,患龋率为14.5%,患龋牙304颗,龋均数为0.24颗/人。男生患龋率为13.7%(94/686),女生患龋率为15.4%(90/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龋率随年级升高而升高(P<0.01)。右上、左上、右下和左下六龄牙患龋率分别为3.8%、4.3%、6.9%和8.6%,下颌牙的患龋率高于上颌牙(P<0.01)。龋齿充填率为33.9%(103/304),窝沟封闭率为9.4%(119/1 269)。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学龄儿童六龄牙的患龋率以及对龋患的防治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今后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提高龋患防治水平。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比例死亡率研究介绍及应用
    朱琦
    2017, 43(3):  294-295.  doi:10.13217/j.scjpm.2017.0294
    摘要 ( 262 )   PDF (963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卫生监督与卫生管理
    2014―2016年广州市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水质卫生调查研究
    陈楚天,钟嶷,王德东,孙丽丽,李琴
    2017, 43(3):  296-298.  doi:10.13217/j.scjpm.2017.0296
    摘要 ( 309 )   PDF (944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2014—2016年广州市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水质状况进行分析。方法对2014—2016年广州市12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2016年广州市12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检测571份水样,其中管网末梢水319份、二次供水252份,检出合格水样490份,水质合格率为85.8%。2014—2016年的水质合格率依次为78.6%(121/154)、86.4%(172/199)和90.4%(197/218),各年度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P<0.01)。管网末梢水合格率(89.7%,286/319)高于二次供水的合格率(81.0%,204/252),丰水期水质合格率(82.1%,238/290)低于枯水期(89.7%,252/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水质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游离余氯和一氯胺,不合格率分别为4.72%(23/487)、50.0%(42/84)。结论2014—2016年广州市管网末梢水水质合格率较高,且高于二次供水,不合格项目主要以一氯胺为主,应重点加强对二次供水的管理。
    公共娱乐场所麻将牌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陶玉芬,杨维占,向祚再,钟叶芳,李子欢,陈伟庆
    2017, 43(3):  299-300.  doi:10.13217/j.scjpm.2017.0299
    摘要 ( 198 )   PDF (929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公共娱乐场所麻将牌的卫生状况,为相关部门制订麻将娱乐文化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辖区内宾馆、茶庄、农家乐等娱乐场所,每家随机抽取1副麻将牌进行清洗消毒基本情况调查并对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共对300家宾馆、茶庄和农家乐进行调查,每类型各100家,1周内有清洗消毒、1周到2个月内有清洗消毒、2个月到1年内有清洗消毒和从不清洗消毒的公共场所所占比例分别为3.3%、16.7%、66.0%和42.0%。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菌、霉菌和乙肝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是100.0%、65.0%、10.0%、31.7%、9.0%。结论公共娱乐场所的麻将牌使用后清洗消毒情况较差,微生物污染严重,存在较大的卫生安全隐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