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主编
李艳
执行主编
杨颖
编辑部主任
陈亮
编辑部副主任
江金女
联系方式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群贤路160号 邮编:511430
电话:
(020)31051582
E-mail:
gdsjkzx_hnyfyx@gd.gov.cn
ISSN 1671-5039
CN 44-1550/R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
440100190072
微信公众号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4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1-06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广东省2010―2016年晚发现HIV/AIDS病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梓铭,李艳,付笑冰,刘珺,关梓蕾,黎健荣,杨放,林鹏
2017, 43(6): 501-506. doi:
10.13217/j.scjpm.2017.0501
摘要
(
285
)
PDF
(1069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10―2016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中晚发现病例的比例、相关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全国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2010―2016年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数据,对其中晚发现的HIV/AIDS病例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晚发现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2010―2016年广东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47 343例,其中19 624例为晚发现病例(占41.5%),7年间晚发现比例呈下降趋势(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病例相比男性病例晚发现的风险较低(OR =0.820);≥20岁的各年龄组病例晚发现的风险高于<20岁年龄组病例(OR=1.720~5.265);已婚(OR =1.255)、离异/丧偶(OR =1.199)病例晚发现的风险高于未婚病例;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病例晚发现的风险低于文盲者(OR=0.823);来自医疗机构(OR =3.110)、检测咨询(OR =1.687)和性病门诊(OR =1.569)的病例晚发现的风险均高于专题调查来源的病例;异性传播(OR =0.580)、同性传播(OR =0.404)、注射吸毒(OR =0.588)的病例均比经血液途径感染的病例晚发现的风险低。
结论
广东省2010―2016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呈下降趋势,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发现途径和感染途径均为HIV/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西安市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睿 ,曹引丽,高洁,续靖宁,杨芳,付婷,张维璐,张磊,闫永平
2017, 43(6): 507-511. doi:
10.13217/j.scjpm.2017.0507
摘要
(
200
)
PDF
(978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西安地区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HBV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发生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所生新生儿于产后24 h内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测,对调查结果和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对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对294例HBsAg阳性产妇进行调查,平均年龄为(29±3.5)岁,年龄范围为20~45岁。共检测了297名新生儿(含3对双胞胎),HBV宫内感染率为48.1%(143/297),其中显性感染率为8.08%(24/297),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为40.07%(119/2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HBeAg阳性(OR=1.813)、外周血HBV DNA浓度越高(OR=1.707、2.499、2.259)、前置胎盘(OR=3.056)和孕期未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OR=2.787),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结论
西安地区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较高,且HBV宫内隐匿性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建议临床中加强对HBsAg阳性且HBV DNA>200 IU/mL的育龄妇女的健康指导。
肇庆市成年居民中心型肥胖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梁大艳,林嘉玲,姚振江
2017, 43(6): 512-516. doi:
10.13217/j.scjpm.2017.0512
摘要
(
211
)
PDF
(976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肇庆市≥18岁常住居民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肥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肇庆市8个县(市、区)≥18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吸烟、饮酒、身体活动状况等,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的测量,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糖、血脂。对可能影响中心型肥胖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成年居民3 267人,中心型肥胖粗患病率为35.94%(1 174/3 267),标化患病率为31.76%。城市中心型肥胖标化患病率(37.01%)高于农村(2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中心型肥胖标化患病率(31.55%)高于男性(3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253)、30~39岁(OR=2.755)、40~49岁(OR=3.411)、50~59岁(OR=4.970)、60~69岁(OR=3.986)、≥70岁(OR=4.154)、城市(OR=1.662)、高血压(OR=1.957)、糖尿病(OR=1.335)、高甘油三酯血症(OR=3.554)为人群中心型肥胖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肇庆市成年居民中心型肥胖患病率较高,应加大开展控制中心型肥胖防治工作力度。
广东省不同区域成年居民饮水习惯比较分析
曲亚斌,林立丰,潘尚霞,许燕君,纪桂元,吴为
2017, 43(6): 517-522. doi:
10.13217/j.scjpm.2017.0517
摘要
(
179
)
PDF
(986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不同区域成年居民每天饮水量、饮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性饮水暴露参数积累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14个地级市年满18岁的成年居民,以标准量具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饮水习惯、健康状况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共调查成年居民3 441人,调查对象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主要间接饮水量均值分别为1 841、1 208、633 mL/d。直接饮水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白水(827 mL/d)、茶水(359 mL/d)、饮料(19 mL/d)、咖啡(3 ml/d),主要间接饮水类型为主食含水(479 mL/d)、汤含水(154 mL/d)。按居住区域划分,总饮水量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粤西(1 935 mL/d)、珠三角(1 902 mL/d)、粤东(1 827 mL/d)、粤北(1 700 mL/d),直接饮水量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1 372 mL/d)、粤西(1 124 ml/d)、粤北(1 106 mL/d)、粤东(1 098 mL/d),主要间接饮水量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粤西(811 mL/d)、粤东(729 mL/d)、粤北(594 mL/d)、珠三角(530 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受地域因素影响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血压等因素均影响居民饮水量和饮水类型。
结论
广东省内不同区域居民饮水量及饮水类型存在差异,宜采用有地域特征的饮水暴露参数进行饮水健康风险评估。
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周宏珍,莫淳淇,罗安斐,吴传安,陈维清
2017, 43(6): 523-527. doi:
10.13217/j.scjpm.2017.0523
摘要
(
172
)
PDF
(977KB)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全区幼儿园在册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其健康相关行为以及父母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得分与儿童性别、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父母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的关联。
结果
被调查的62 922名学龄前儿童中,男孩和女孩分别占54.5%和45.5%;小班、中班和大班分别占23.7%、35.1%和41.2%;深圳和非深圳户籍分别占30.4%和69.6%。调查的32个健康相关行为的正确率介于12.2%~98.0%,其中6个饮食行为以少吃油炸食品的正确率最高为98.0%,吃饭时不边吃边玩的正确率最低为58.8%;12个卫生行为以不随地大便的正确率最高为89.1%,饭后漱口的正确率最低为12.2%;11个安全行为以不玩火的正确率最高为96.5%,上下楼靠右慢走的正确率最低为40.3%;3个休息和娱乐行为以看电视/电脑时间不超过1 h的正确率最高为64.8%,早睡早起的正确率最低为33.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 为得分与儿童性别、户籍、年级、父亲和母亲的学历以及他们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得分有关。
结论
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的部分健康相关行为仍需改善,建议幼儿园和家长共同配合,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培养。
深圳市小学一年级新生生长发育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李雪花,周丽,让蔚清
2017, 43(6): 528-532. doi:
10.13217/j.scjpm.2017.0528
摘要
(
178
)
PDF
(978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小学一年级新生生长发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深圳市6所小学一年级新生进行体格检查及家长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户外运动、父母身高、体重以及家庭月均收入等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调查1 664名一年级新生,身高处于上等水平的占15.7%(261/1 664),中等水平的占73.3%(1 219/1 664),下等水平的占11.1%(184/1 664);体重处在上等水平的占15.3%(254/1 664),中等水平的占73.7%(1 227/1 664),下等水平的占11.0%(183/1 664)。超重检出率为9.9%(164/1 664),肥胖检出率为16.2%(270/1 664),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1.3%(188/1 6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超重肥胖(OR=1.47)、母亲超重肥胖(OR=1.82)的小孩更容易超重肥胖,母亲体重过低(OR=0.49)和户外运动(有时与极少比:OR=0.39;经常与极少比:OR=0.56)则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母亲体重过低(OR=2.51)是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7岁组相对于6岁组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OR=1.86),母亲超重肥胖(OR=0.41)则是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均P<0.05)。
结论
深圳市小学一年级新生生长发育水平较好,但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状况也不容忽视,建议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唐山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高雯,王建红,周君,张岭,张杰
2017, 43(6): 533-537. doi:
10.13217/j.scjpm.2017.0533
摘要
(
180
)
PDF
(973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唐山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唐山市布病调查点重点职业人群布病筛查中确诊的布病病例和隐性感染病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同一职业人群中的未患病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病例组共107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27例,年龄以40~69岁为主(占74.77%),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89.72%)。对照组共680例,其中男性463人、女性217人,年龄以40~69岁为主(占66.32%),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87.50%)。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羊接触(OR=18.493,95%CI=9.235~37.032)、无使用防护衣或手套(OR=4.319,95%CI=2.412~7.734)、无使用消毒液(OR=3.024,95%CI=1.861~4.913)、饲养环境未定期消毒(OR=4.341,95%CI=2.586~7.288)、接触流产物或为羊接生(OR=2.437,95%CI=1.564~3.799)、接触牲畜时有外伤(OR=2.053,95%CI=1.262~3.340)、吃过病死牲畜(OR=10.911,95%CI=3.500~34.015)、食用未煮熟的畜肉(OR=7.714,95%CI=2.908~20.466)、饮用生奶(OR=6.673,95%CI=2.111~21.091)是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动物密切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OR=0.402,95%CI=0.243~0.664)是布病发病的保护因素。
结论
无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是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牲畜检疫和市场监管,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做好个人防护是布病防控的有效措施。
现场研究
2012―2016年广西百色市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分析
农智,余水兰,钟昭敬,苏莉,田红艳,邓积广,陆夏瑜
2017, 43(6): 538-540. doi:
10.13217/j.scjpm.2017.0538
摘要
(
186
)
PDF
(1016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2―2016 年百色市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探索该地区流感流行特征以及流感病毒株的分布规律,为制定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2—2016 年百色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ILI资料和病原学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2—2016年百色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门急诊病例总数为1 248 644例,其中ILI为81 086例,平均ILI就诊比例(ILI%)为6.49%;各年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各月均有ILI报告,其中以4―6月报告病例数较多,占ILI总病例数的35.26%。各年龄组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0~4岁组ILI%最高,为3.88%。男性45 678例,女性35 408例,男女性别比为1.29∶[KG-*2]1。共采集ILI样本4 919份,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895份,总阳性率为18.19%;流行毒株型别为A型其他亚型(占36.65%)、B型(占28.04%)、新甲H1型(占11.17%)、季H3型(占24.13%),其中A型其他亚型、季H3型流行高峰均为6―7月,B型流行高峰为1―2月,新甲H1型流行高峰为2―4月。
结论
2012―2016年百色市流感流行总体呈上升趋势,流行毒株以A型为优势毒株,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为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
清远市2013―2016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杜玉忠,卢文涛,张铭驱,范秀红,曾茜茜
2017, 43(6): 541-543. doi:
10.13217/j.scjpm.2017.0541
摘要
(
168
)
PDF
(958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清远市2013―2016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策略。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清远市2013―2016年甲肝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结果
2013―2016年清远市共报告甲肝病例615例,年均发病率为4.03/10万。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区分别为英德市(207例)、阳山县(91例)、清新区(84例)和清城区(80例),合计占病例总数的75.12%。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特征。男性368例,女性247例,男性发病率(4.64/10万)高于女性(3.3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主要集中于20岁及以上人群(占95.78%),其中以40~5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共报告255例,占病例总数的41.46%;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352例,占57.24%)。
结论
清远市2013―2016年甲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青壮年农民为高发人群,做好甲肝疫苗的基础免疫、加强甲肝疫情监测及在疫情早期采取措施控制成年人疫情是清远市今后甲肝防控的工作重点。
基于百度指数的清远市手足口病GM(1,2)模型预测研究
蔡巧,黄业草 ,杜玉忠,蔡永铭,何慧萍
2017, 43(6): 544-546. doi:
10.13217/j.scjpm.2017.0544
摘要
(
215
)
PDF
(963KB) (
5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百度指数利用GM(1,2)模型对清远市的手足口病疫情进行预测分析,探讨基于百度指数的GM(1,2)模型的可行性,为清远市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建立清远市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手足口病发病数序列,基于百度指数以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21日的日发病数建立GM(1,2)模型,采用序列末端的10个发病数进行前瞻性预测效果的考核,并对清远市2016年6月的手足口病日发病数进行预测。
结果
采用基于百度指数建立完成的GM(1,2)模型对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21日的日发病数进行回代考核,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率(MAPE)为2.68%,其中流行季节的MAPE为4.46%、非流行季节的MAPE为2.12%。利用序列末端的10个手足口病发病数进行前瞻性预测效果的考核,结果显示MAPE为18.4%。对清远市2016年6月的手足口病日发病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MAPE为27.81%。
结论
基于百度指数的灰色模型GM(1,2)拟合效果较好,但预测结果不太理想,用于清远市手足口病疫情的预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2016年广州市海珠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凌远理,陈晓燕,刘青连
2017, 43(6): 547-549. doi:
10.13217/j.scjpm.2017.0547
摘要
(
163
)
PDF
(1266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11―201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HFRS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海珠区2011―2016年HFRS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16年共报告HFRS 256例,年均发病率为2.68/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12月至次年4月发病最多,共报告149例,占病例总数的58.20%。男性173例,女性83例,男女性别比为2.08∶1。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1~59岁年龄组共报告218例,占病例总数的85.16%。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离退休人员和工人为主,共报告212例,占病例总数的82.81%。
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HFRS疫情形势严峻,应采取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鼠灭鼠、积极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和接种疫苗等综合防控措施。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江门市2011—2015年介水性传染病时间分布特征
李一鹏,黄展,陈光强
2017, 43(6): 550-552. doi:
10.13217/j.scjpm.2017.0550
摘要
(
176
)
PDF
(965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江门市2011―2015年介水性传染病季节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5年江门市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甲肝、戊肝和其他感染性腹泻7种介水性传染病发病数据,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其时间分布特征。
结果
江门市2011―2015年介水性传染病发病存在集中趋势(r=0.40,P<0.05),高峰期为每年的8月9日至12月31日和1月1―13日;其中城市集中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3,P>0.05),农村地区集中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2,P<0.05),农村地区介水性传染病发病高峰期为5月6日至11月9日。7种介水性传染病中仅伤寒(r=0.31,P<0.05)、副伤寒(r=0.47,P<0.05)、其他感染性腹泻(r=0.40,P<0.05)3种介水性传染病集中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高峰期分别为5月2日至10月27日、6月21日至11月11日、7月24日至12月31日和1月1―13日。
结论
江门市介水性传染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与当地丰水期时间基本吻合,应加强在丰水期对农村地区饮用水的消毒处理,有效防控介水性传染病的流行。
海南省儋州市乡镇居民和学生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吴维学,苏新元,冯芳莉,邱丽
2017, 43(6): 553-555. doi:
10.13217/j.scjpm.2017.0553
摘要
(
194
)
PDF
(958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海南省儋州市乡镇居民和学生对登革热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防控行为的持有情况,为制定和完善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儋州市登革热高发的8个乡镇中的60个自然村的居民和学生进行登革热相关知识和行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登革热知识知晓情况、登革热防控行为持有情况3个部分。
结果
5 435名调查对象中,乡镇居民3 023人(占55.62%),学生2 412人(占45.38%)。调查对象对4个方面的登革热知识平均知晓率为26.81%(5 828/21 740),其中居民平均知晓率为28.94%,学生平均知晓率为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对象对4个登革热防控行为的平均持有率为61.88%(13 453/21 740),其中居民平均持有率为65.23%,学生平均持有率为5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儋州市乡镇居民和学生对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今后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提高人群的防控知识水平。
一起细菌性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洪佳冬,潘淑贤
2017, 43(6): 556-559. doi:
10.13217/j.scjpm.2017.0556
摘要
(
220
)
PDF
(1208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调查1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暴发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致病因子,为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根据餐厅的供应记录进行午餐和晚餐食物消费情况调查,对进食可疑餐次的病例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病例和厨工的肛拭子、餐厅工作人员手拭子、外环境拭子、可疑食品原料等样本进行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和荧光定量 PCR 核酸检测。
结果
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7日19时45分,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9日18时,共报告病例54例,罹患率为8.13%(54/664)。发病最高峰为9月8日6―12时(25例),次高峰为9月7日18―24时(10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食用加生鸡蛋黄盖饭(RR为10.17)和刺身类海鲜(RR为2.55~5.44)的发病风险增加。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6份病例肛拭子和2份外环境拭子检出肠炎沙门菌,3份病例肛拭子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荧光PCR)。
结论
该事件为1起由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以生鸡蛋为原料的食品和刺身类海鲜的卫生监管,防止类似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再次发生。
2016年珠海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曾超,梁小冬
2017, 43(6): 560-564. doi:
10.13217/j.scjpm.2017.0560
摘要
(
217
)
PDF
(967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6年珠海市户籍居民死因状况及特征,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系统收集2016年珠海市户籍居民死因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分类,利用国家死因监测清洗软件Database.mdb对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珠海市共报告户籍居民死亡病例4 366例,粗死亡率为382.31/10万,标化死亡率266.42/10万;其中男性死亡2 580例,粗死亡率为444.03/10万,女性死亡1 786例,粗死亡率为318.39/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依次为29.64%、20.89%、18.05%、10.44%、5.66%。0~4岁组首位死因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死亡率为53.62/10万;5~14岁组首位死因为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为8.11/10万;15~44、45~64岁组的首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20.93/10万、161.17/10万;≥65岁组首位死因为心脏病,死亡率为748.41/10万。
结论
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珠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应根据不同年龄的死亡疾病谱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2011—2015年广州市荔湾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趋势分析
潘淑贤,张斌
2017, 43(6): 565-571. doi:
10.13217/j.scjpm.2017.0565
摘要
(
156
)
PDF
(984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11—2015年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发展趋势,为制定荔湾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1—2015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荔湾区46所学校6~16岁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分析身高、体重5年增速及消瘦率、超重率、肥胖率变化趋势,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以及线性趋势检验。
结果
共调查161 144名学生,其中男生92 158人(占57.2%)、女生68 986人(占42.8%)。2011—2015年间荔湾区中小学生男、女生身高的平均增幅和增长速度分别是3.1 cm(2.23%)和2.2 cm(1.60%);男、女生的体重分别增长3.3 和2.6 kg,5年增长速度分别是9.32%和7.72%;男、女生消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11年的7.3%(1 266/17 336)和7.3% (913/12 510)下降至2015年的5.2%(1 171/22 514)和5.3% (926/17 479),下降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女生的超重率则呈上升趋势,分别从20.3%(3 310/16 305)和13.1%(1 529/11 673)上升至23.1% (4 743/20 532)和14.8%(2 364/15 972),上升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女生的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7.2%(1 174/16 305)和4.9%(572/11 673)上升至8.8%(1 807/20 532)和5.7%(910/15 972),仅男生的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长期增长趋势,中小学生营养异常呈现“双峰现象”,超重、肥胖问题严重,呈上升趋势,消瘦问题仍然存在,略呈下降趋势。
广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与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姜志杰,李瑞姣,苏立杰,吴鑫兰,陈樱萌,邱振阳,钟永怡,陈骁熠
2017, 43(6): 572-574. doi:
10.13217/j.scjpm.2017.0572
摘要
(
188
)
PDF
(961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探索其与营养知识、态度及实践(KAP)的相关性,为制定广州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4所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常见不适症状发生频率)、营养KAP问卷调查(营养知识认知、饮食态度、饮食行为)。
结果
共调查577名中小学生,小学生占46.27%(267/577),中学学生占53.73%(310/577);男生占51.82%(299/577),女生占48.18%(278/577)。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得分为(39.52±4.99)分,男生为(39.57±5.02)分,女生为(39.53±4.96)分,不同性别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五、六和初一年级学生的得分分别为(41.58±3.68)、(40.74±4.19)、(39.86±4.00)、(38.52±5.51)分,不同年级间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营养知识得分高于女生(P<0.05),女生营养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5),男、女生营养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知识和饮食态度得分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与饮食态度得分(r=0.220)、饮食行为得分(r=0.245)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健康状况与营养知识得分无相关关系(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饮食态度得分和饮食行为得分与健康状况存在线性关联,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42、0.481。
结论
相关教育部门应注重改善广州市中小学生睡眠质量与精神状态。饮食行为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校园健康教育应注重饮食行为干预。
肇庆市山区中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况调查
陈丽嫦,江海燕,卢文英,梁竣茗
2017, 43(6): 575-577. doi:
10.13217/j.scjpm.2017.0575
摘要
(
178
)
PDF
(953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解山区中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为制定山区中职学生成长的相关政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学生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肇庆市4所山区中职学校分别在一、二年级随机选取1个班进行健康相关行为的问卷调查。
结果
本次调查317人,其中男生114人、女生203人,一年级152人、二年级165人。过去7 d每天不喝或平均每天不足1杯牛奶的发生率最高,为93.06%,过去7 d每天活动<1 h发生率为82.33%,过去7 d上网时间≥1 h发生率为69.40%,尝试饮酒发生率为68.77%,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在1.89%~44.16%之间。
结论
肇庆市山区中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健康危险行为干预急需进行。
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2013—2015年学生体质指数与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析
杜艳艳,陈俊虎,杨朔
2017, 43(6): 578-580. doi:
10.13217/j.scjpm.2017.0578
摘要
(
187
)
PDF
(1011KB) (
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在校学生体质指数与肺活量体重指数现状,为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同时设立初高中的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2013—2015年全体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的测量,计算体重指数和肺活量体重指数。
结果
2013—2015年间共获得有效调查人数4 891人,3年分别为1 602、1 656、1 633人。其中男生2 708人、女生2 183人。初一至高三年级人数分别为486、493、510、1 123、1 134、1 145人。调查对象中超重人数491例,超重率为10.04%;肥胖人数194例,肥胖率为3.97%。各年超重率分别为10.61%、10.33%、9.19%,肥胖率分别为4.00%、3.93%、3.98%,3年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71%、4.87%,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97%、2.84%,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均P<0.01)。初一和初二、初三和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超重率分别为11.13%(109/979)、9.92%(162/1 633)、9.65%(220/2 279),肥胖率分别为4.19%(41/979)、4.35%(71/1 633)、3.60%(82/2 279),各年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3—2015年调查对象肺活量的增长随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P<0.05或P<0.01)。2013、2014年不同年级调查对象肺活量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015年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不同年级间的肺活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广州市番禺区某中学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平稳,防控重点应以初中低年级、男生为防控重点人群。增强初中阶段的肺活量训练,有针对性地对男女生进行体质训练与加强健康教育干预。
北京市海淀区农村人口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和经济成本分析
张乐,白月奎,刘凯东,刘铭,李非
2017, 43(6): 581-582. doi:
10.13217/j.scjpm.2017.0581
摘要
(
148
)
PDF
(944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北京市海淀区农村人口结直肠癌进行筛查及经济成本分析,探讨适合农村人口结直肠癌筛查的最优方法。
方法
采用便潜血试验和高危人群问卷调查方法作为初筛、肠镜作为复筛对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结果
本研究共对50~74岁的北京市海淀区农村户籍居民1 696人进行筛查,807人完成初筛,初筛完成率为47.58%。完成初筛的调查对象中男性318人、女性489人,平均年龄为60.41 岁。807人完成问卷调查,其中288人完成2次便潜血试验,检出高危病例54例,占总人数的6.69%;其中仅有直系亲属肠癌史者43例,仅便潜血试验阳性者6例,2 项均为阳性者5例。发现结直肠癌患者2 例、腺瘤性息肉8 例、增生性息肉3 例。平均筛查每例肿瘤性病变成本为3 846元,筛查每例结直肠癌成本为25 000元。
结论
便潜血试验和高危人群问卷调查作为初筛、肠镜作为复筛的筛查方法适合农村人口的筛查。
骨密度检测对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
何洁铭,惠耀敏
2017, 43(6): 583-585. doi:
10.13217/j.scjpm.2017.0583
摘要
(
201
)
PDF
(961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骨密度(BMD)检测对老年女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女性居民进行抽样,采用骨密度检测仪测定BMD值,抽取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3.0 mL,测定其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等钙磷代谢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中骨代谢指标的含量,包括骨钙素(BGP)、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脱氧吡啶啉(DPD)。对不同BMD值调查对象的钙磷代谢和骨代谢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共对1 890名上海市虹桥街道所辖户籍≥60岁的老年女性居民进行调查,平均年龄为(68.1±6.9)岁。BMD值正常组408人,BMD T值为(-0.73±0.19);骨质减少组964例,T值为(-1.73±0.32);骨质疏松组518例,T值为(-2.94±0.42);3组人群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女性血清中Ca、P、ALP的水平低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老年女性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正常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骨质疏松组血清中BGP的含量低于骨质减少组,β-CTx、TRAP、DPD的含量高于骨质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老年女性BMD值检测可客观反映其钙磷代谢、骨代谢异常程度,是预测远期骨折风险的可靠指标。
实验研究
木棉花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冯丁山,苏林梁,黄业宇,吴爱琴,林卫华
2017, 43(6): 586-588. doi:
10.13217/j.scjpm.2017.0586
摘要
(
179
)
PDF
(957KB)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木棉花干粉进行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研究,为评价其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急性毒性试验、Ames 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木棉花干粉进行研究,动物为KM小鼠,相应数据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木棉花干粉雌雄性小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8.0g/(kg?BW);Ames 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木棉花急性毒性分级属实际无毒级,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未见明显遗传毒性作用。
低聚果糖通便效果观察
沙聪威,邱光清,曾木达,谢岚,陆彦,易资梅,周诗光
2017, 43(6): 589-591. doi:
10.13217/j.scjpm.2017.0589
摘要
(
172
)
PDF
(954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木棉花干粉进行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研究,为评价其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急性毒性试验、Ames 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木棉花干粉进行研究,动物为KM小鼠,相应数据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木棉花干粉雌雄性小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8.0g/(kg?BW);Ames 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木棉花急性毒性分级属实际无毒级,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未见明显遗传毒性作用。
卫生监督与卫生管理
我国基层医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建议
刘湘莲,夏英华,何志辉,吴桦轩,Tony chan,李富华,张容瑜,谢文福,何群
2017, 43(6): 592-596. doi:
10.13217/j.scjpm.2017.0592
摘要
(
204
)
PDF
(969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层医学实验室正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基层医学实验室发展的现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基层检验能力发展的因素,结合国外标准化医学实验室认证体系的发展,剖析了基层医学实验室按照国外标准化模式发展面临的瓶颈,提出了我国基层医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信息化对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和互联互通的启示
张容瑜,郑迪楠,刘钢,何志辉,陈梦兰,蔡荟,曹蓉,潘燕群,何群
2017, 43(6): 597-600. doi:
10.13217/j.scjpm.2017.0597
摘要
(
161
)
PDF
(958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流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EHR)的现状,了解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的研究动态,探讨流动人口EHR建立和互联互通的政策思路。
方法
文献综述:利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等主题词,检索CNKI、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分析和评述;专家咨询:由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省级医疗卫生机构、广州、深圳、顺德、东莞的专家各3人进行专家政策咨询。
结果
流动人口EHR存在的问题为建档率低、电子化程度低、共享程度低、实用性差、缺乏可持续机制。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信息化政策特点为:调动社会资源,科学有效投入;整体统筹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转变管理模式,发挥服务职能。建议EHR的建立和互联互通遵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良性循环的原则,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服务中提高建档率、利用率,从而实现EHR的共享。
结论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对流动人口EHR的建立和互联互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