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主编
李艳
执行主编
杨颖
编辑部主任
陈亮
编辑部副主任
江金女
联系方式
《华南预防医学》编辑部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群贤路160号 邮编:511430
电话:
(020)31051582
E-mail:
gdsjkzx_hnyfyx@gd.gov.cn
ISSN 1671-5039
CN 44-1550/R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
440100190072
微信公众号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六个国家室内空气污染和吸烟对≥50岁人群哮喘的交互作用研究
胡建雄, 刘涛, 吴凡, 肖建鹏, 曾韦霖, 李杏, 郭雁飞, 郑杨, 马文军
2019, 45(1): 1-7. doi:
10.13217/j.scjpm.2019.0001
摘要
(
270
)
PDF
(1271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室内空气污染和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50岁人群哮喘的影响,为哮喘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中国、加纳、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和南非6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居民家庭户进行家庭问卷调查和对所有≥50岁的成员进行个人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室内空气污染(做饭燃料、烟囱设施)和吸烟(是否吸烟、吸烟频率、烟龄)与人群哮喘患病的关系,利用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评价空气污染和吸烟对人群哮喘的交互作用影响。
结果
共有33 327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50岁人群哮喘的总患病率为3.89%(1 296/33 327)。调整国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教育程度、体力活动、家庭收入等混杂因素后,吸烟人群相对于从不吸烟人群患哮喘风险增加(
OR
=1.18,95%
CI
:1.01~1.45);在不同吸烟频率的人群中,偶尔吸烟人群患哮喘的风险最高(
OR
=1.75,95%
CI
:1.33~2.30)。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除烟龄和做饭燃料外,室内空气污染和吸烟之间对≥50岁人群哮喘存在相加交互作用;是否吸烟(交互项
OR
=1.60,95%
CI
:1.26~2.02)、吸烟频率(交互项
OR
=1.61,95%
CI
:1.28~2.04)、吸烟烟龄(交互项
OR
=1.69,95%
CI
:1.39~2.21)均与做饭燃料之间在≥50岁人群哮喘患病风险中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当2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患哮喘的风险最高。吸烟和做饭燃料为柴/煤/炭人群患哮喘的风险是不吸烟和燃料为电/燃气的1.43倍(95%
CI
:1.17~1.75)。
结论
室内空气污染和吸烟均与≥50岁人群哮喘患病有关,并对≥50岁人群哮喘患病存在交互作用。
一种通用型肠道病毒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袁润余, 曾汉日, 苏娟, 黎薇, 莫艳玲, 陆靖, 柯昌文
2019, 45(1): 15-20. doi:
10.13217/j.scjpm.2019.0015
摘要
(
352
)
PDF
(3147KB) (
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肠道病毒通用型微滴式数字PCR(ddPCR)的定量检测方法,以实现肠道病毒的量化检测。
方法
利用肠道病毒标准品对ddPCR反应中的探针浓度、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并确定ddPCR的检测范围。利用已优化好的反应条件对28份临床样本进行病毒载量检测。
结果
本研究确定ddPCR的最佳探针浓度为0.4 μmol/L,退火温度为51.0 ℃,核酸检测范围为3.02~3.59×10
6
copies/μL,检出限为3.02 copies/μL。ddPCR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 8,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结论
本研究建立基于ddPCR肠道通用型的定量方法,可有效地对临床样本中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临床样本进行拷贝数定量分析,为临床研究病毒载量的测定提供一种技术。
广东凉茶提取物对兔红细胞膜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张可欣, 黄鹭, 黄晓晖, 赵敏, 杨杏芬, 朱焕容, 张梦梦, 谭剑斌
2019, 45(1): 21-25. doi:
10.13217/j.scjpm.2019.0021
摘要
(
304
)
PDF
(1405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膜成分、结构和功能角度观察广东凉茶提取物对兔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实验设对照组、H
2
O
2
组(1 000 μmol/L)、0.1 mg组(0.1 mg/mL凉茶+H
2
O
2
)、0.2 mg组(0.2 mg/mL凉茶+H
2
O
2
)、0.4 mg组(0.4 mg/mL凉茶+H
2
O
2
),参照Dodge法制备兔红细胞膜,观察各组对丙二醛(MDA)含量、蛋白羰基含量、膜封闭能力、细胞膜ATP酶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细胞膜蛋白成分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
2
O
2
组蛋白羰基含量、GPX酶活力升高,细胞膜封闭率、CAT酶活力、Ca
2+
Mg
2+
-ATP、Mg
2+
-ATP、Na
+
K
+
-ATP酶活力降低(均
P
<0.01)。与H
2
O
2
组比,广东凉茶提取物0.1 mg组、0.2 mg组、0.4 mg组的MDA和DNPH含量均降低,细胞膜封闭率、Ca
2+
Mg
2+
-ATP、Mg
2+
-ATP、Na
+
K
+
-ATP酶活力、GPX酶活力、CAT酶活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广东凉茶提取物可抑制H
2
O
2
引起的红细胞膜成分、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作用。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登革热风险评估研究
黄宇琳, 赵永谦, 曹峥, 刘涛, 邓爱萍, 肖建鹏, 张兵, 祝光湖, 彭志强, 马文军
2019, 45(1): 26-31. doi:
10.13217/j.scjpm.2019.0026
摘要
(
661
)
PDF
(1783KB) (
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构建小空间尺度的登革热风险评估工具,为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登革热病例及相关因素数据为训练集,分别构建登革热流行频率、持续时间及强度风险指标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以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登革热病例及相关因素数据为验证集,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估。
结果
频率、持续时间、强度指标与发病数指标的相关系数均>0.7。依据训练集构建的登革热流行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风险指标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变量解释度分别为96.72%、91.98%和90.1%,提示模型拟合度较好;交叉验证法可见各模型均方误差分别0.001 9、1.424 6和1.881 1,均处于较低水平;比较随机森林回归、支持向量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的准确性,随机森林回归和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模型均方误差远低于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
结论
以登革热频率、持续时间及强度指标为结局变量,气象、环境及社会经济特征为预测变量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准确性较好,可作为登革热风险评估工具,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服务。
中国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测度及障碍因素诊断
洪紫慧, 何群, 夏英华, 邢晓辉
2019, 45(1): 32-36. doi:
10.13217/j.scjpm.2019.0032
摘要
(
367
)
PDF
(1426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算中国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并诊断出制约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障碍因素,为提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全国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平均得分,通过熵权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中国2016年省际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得分进行分析。
结果
全国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平均得分为0.277 3,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最高的省区是广东(0.863 8),最低的省区是西藏(0.013 6);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0.850 2。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高水平省区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中高水平省区为湖北、四川、北京、湖南、河南、重庆、安徽;中低水平省区为福建、辽宁、天津、河北、黑龙江;低水平省区分别是云南、内蒙古、广西、新疆、陕西、山西、贵州、江西、甘肃、吉林、海南、宁夏、青海、西藏。从全国整体上看,I
6
(病床使用率)、I
7
(平均住院日)是阻碍中、西部省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的2大主要障碍因素;I
4
(入院人数)是影响东部省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的首要障碍因素。
结论
中国东、中、西部区域间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省区整体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区。应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关注低水平地区的发展,抓住主要障碍因素,破解省际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
现场研究
河南省栾川县2007—201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关珂
2019, 45(1): 37-40. doi:
10.13217/j.scjpm.2019.0037
摘要
(
275
)
PDF
(1190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栾川县2007—2017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该县的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栾川县2007—2017年传染病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7—2017年栾川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共22种14 213例,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7 369例,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6 844例,年均发病率为381.47/10万;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以肠道传染病居首位,共报告6 014例(占42.31%),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4 023例(占28.31%)、血源及性传播疾病3 790例(占26.67%)、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其他传染病386例(占2.72%)。11年间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乙肝(3 033例,占21.34%)、手足口病(2 748例,占19.33%)、其他感染性腹泻(2 591例,占18.23%)、肺结核(2 526例,占17.77%)、流行性腮腺炎(1 165例,占8.20%)。
结论
栾川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态势,乙肝、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肺结核是今后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根据不同病种特点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2008—2017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潘莉, 角春华
2019, 45(1): 41-44. doi:
10.13217/j.scjpm.2019.0041
摘要
(
253
)
PDF
(1223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7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8—2017年西山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8 282例,其中重症病例572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253.17/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共报告10 243例,占病例总数的56.03%。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福海街道办事处、前卫街道办事处和马街街道办事处,共报告病例9 925例,占病例总数的54.29%。男性10 739例,女性7 543例,男女性别比为1.4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共报告17 185例,占病例总数的94.00%;病例职业以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报告8 878例(占48.56%)和8 734例(占47.77%)。2 866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 EV 71型1 225例,占42.74%; Cox A16型1 307例, 占45.60%;其他肠道病毒334例,占11.65%。
结论
2008—2017年昆明市西山区手足口病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优势病原为Cox A16和EV 71,学龄前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2016—2017年河源市腹泻病例沙门菌感染情况分析
乐燕红, 黄丰光, 高淑萍, 陈俏嫦
2019, 45(1): 45-48. doi:
10.13217/j.scjpm.2019.0045
摘要
(
262
)
PDF
(1212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河源市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的沙门菌感染状况,了解沙门菌感染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7年河源市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样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和药敏试验。
结果
共检测腹泻病例905例,检出沙门菌阳性120例,总阳性率为13.26% ;沙门菌检出阳性高峰期为5—9月,共检出沙门菌阳性86例,占71.67%。120例阳性病例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男女性别比为1.5∶1;以0~2岁年龄组阳性病例最多,共72例,占60.00%。血清分型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占76.67%(92例),其次为肠炎沙门菌,占12.50%(15例)。120株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83.33%),其次为氨苄西林(81.67%);未出现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对头孢西丁、氨曲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敏感率均达70%以上。
结论
河源市腹泻病例沙门菌感染主要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0~2岁儿童为易感人群,选择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能有效治疗沙门菌引起的感染。
2017年广州市6种常见非流感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分析
攸小瑾, 曹蓝, 陈艺韵, 陆剑云, 李魁彪
2019, 45(1): 48-51. doi:
10.13217/j.scjpm.2019.0048
摘要
(
372
)
PDF
(1216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6种常见非流感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状况。
方法
收集2017年广州市4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中流感病毒阴性的样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种常见非流感呼吸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3型),分析不同病原体的流行特征。
结果
从956份流感病毒阴性样本中共检出非流感呼吸道病毒阳性148份,总阳性率为15.48%;其中腺病毒阳性率最高(7.85%),其次为人偏肺病毒(3.87%)、呼吸道合胞病毒(2.09%),副流感病毒阳性率最低(1.67%)。6种非流感呼吸道病毒检出月份主要集中在2—4月,阳性率分别为31.82%、41.94%和35.06%。男性总阳性率为15.96%(86/539),女性总阳性率为14.87%(62/417); 0~4岁婴幼儿6种非流感呼吸道病毒阳性率最高(37.35%),其次为5~14岁年龄组(22.89%)和45~54岁年龄组(20.48%),阳性率最低为25~34岁年龄组(8.54%)。
结论
广州市流行的非流感呼吸道病毒以腺病毒、人偏肺病毒为主,低年龄组的儿童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适量开展非流感呼吸道病毒监测。
深圳市强制戒毒人员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路滟, 廖玉学, 熊华威, 林凌云, 周铮, 梅树江
2019, 45(1): 52-54. doi:
10.13217/j.scjpm.2019.0052
摘要
(
375
)
PDF
(1217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强制戒毒人员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深圳市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并采血进行抗-HCV检测,分析吸毒人群丙肝感染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深圳市戒毒人员1 002人,男女性别比为32.4∶1。平均年龄(35.0 ± 7.7)岁,以21~45岁的青壮年人群为主,占89.5%(897/1 002)。职业以无业为主,占45.0%(451/1002),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1.7%,非深圳户籍占88.4%。深圳市强制戒毒人员HCV阳性率为50.5%,年龄(
OR
=1.027)、户籍(
OR
=1.722)和共用注射器(
OR
=2.822)是抗-HCV阳性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户籍为非深圳户籍、共用注射器的强制戒毒人员抗-HCV阳性的可能性较大。
结论
深圳市强制戒毒人员抗-HCV阳性率较高,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吸毒人群感染和传播丙肝的重要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深圳市吸毒人群丙肝防控的主要措施。
郑州市13家医疗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质量分析
乔丹, 刘征, 董志伟, 郭婷
2019, 45(1): 55-57. doi:
10.13217/j.scjpm.2019.0055
摘要
(
251
)
PDF
(1218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病例报告情况,为提高医疗机构丙肝报告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抽查郑州市省级、市级,县(区)级医疗机构共13家,收集2017年第1季度丙肝病例数据,与丙肝报告标准WS 213—2008进行核对,根据抗-HCV、HCV-RNA阳性报告率、丙肝住院病例诊断分类正确率、急慢性分类正确率等指标分析郑州市医疗机构丙肝报告质量。
结果
13家医疗机构检出抗-HCV阳性者1 117例,网络报告663例,总报告率为59.36%;检出HCV-RNA阳性406例,网络报告363例,总报告率为89.41%。核查的515例丙肝相关住院病例中,网络上报463例,未报告52例。住院病例网络报告的463例病例中,网络报告诊断分类正确318例,诊断分类正确率为68.68%;网络报告急慢性分类正确255例,急慢性分类正确率为55.08%。住院病例漏报率为3.98%(19/515)。
结论
郑州市丙肝病例报告率不高,存在误报、漏报现象,应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丙肝报告标准的培训,提高郑州市丙肝病例报告质量。
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李宇聪, 杨丽, 黄胜中, 叶雪仪, 张莉萍, 张巧利
2019, 45(1): 58-61. doi:
10.13217/j.scjpm.2019.0058
摘要
(
400
)
PDF
(1793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了解该菌种的发展趋势,为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实验菌株来源于2013—2017年东莞市4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上送的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参照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对沙门菌进行分离培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PulseNet PFGE分子分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分子分型。
结果
2013—2017年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的检出率为1.49%(33/2 211)。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1.82%和78.79%;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谱共有12种,其中以同时耐四环素、氯霉素的菌株最多,占54.5%;对3种及以上药物耐受的菌株有7株,占21.2%。33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共分成15个PFGE型,其中COVX01.DG006型8株、COVX01.DG011型5株。
结论
2013—2017年东莞市科瓦利斯沙门菌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散发病例呈聚集特征,菌株多重耐药率较低,今后仍需密切关注该菌种的感染情况和流行趋势。
清远市清新区9~11岁农村儿童忽视状况调查分析
李静华, 朱旭豪, 梁敏婷, 黎杏如, 张雪亮
2019, 45(1): 62-64. doi:
10.13217/j.scjpm.2019.0062
摘要
(
296
)
PDF
(1222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清远市清新区农村儿童的忽视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清远市清新区经济欠发达的2个乡镇共选取3所小学,对9~11岁的小学生采用儿童忽视量表开展问卷调查。儿童忽视量表包含58道题目,归类为6个层面:身体忽视、教育忽视、情感忽视、医疗忽视、社会忽视和安全忽视,忽视总分和各层面分数的调整值(即界限)分别为135、20、22、40、20、15、18。采用忽视率和忽视度对儿童忽视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
共调查1 401名小学生,总忽视率为68.2%(956/1 401),总忽视度为(32.99 ± 19.15);其中身体忽视率为68.2%(956/1 401)、社会忽视率为51.3%(719/1 401)、安全忽视率为0.07%(1/1 401)。9、10、11岁年龄组学生的忽视率分别为46.4%、70.0%、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男生的总忽视率为65.7% (472/721),女生的总忽视率为71.2%(484/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留守儿童的总忽视率为73.2%(491/671),非留守儿童的总忽视率为63.7%(465/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结论
清远市清新区农村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应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深圳市龙岗区社区网格员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曾泰生, 林少杰, 郑铁洪, 黄飞雁
2019, 45(1): 65-69. doi:
10.13217/j.scjpm.2019.0065
摘要
(
273
)
PDF
(1224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深圳市龙岗区社区网格员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情况,为制定免疫规划宣传策略和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网格化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择龙岗区5个街道中21个社区工作站为调查点,以符合纳入标准的网格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网格员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预防接种知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为95.50%。龙岗区网格员平均年龄(31.12 ± 6.30)岁,女性占56.02%,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6.34%,已生育者占63.61%。预防接种知识知晓278人,知晓率为72.77%(95%
CI
:68.31%~77.23%)。预防接种知识10道题应答准确率最高98.69%,最低39.27%。网格员的预防接种知识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占75.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OR
=1.813)、已生育(
OR
=2.204)、预防接种知识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
OR
=2.336)、预防接种知识主要来源于新媒体(
OR
=2.256)的调查对象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的可能性更大。
结论
龙岗区社区网格员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欠佳,需针对性加强相关知识培训,继续发挥网络/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作用加大知识宣传,提高认知水平,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打好基础。
甘肃省某高校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查研究
刘梦, 姜明静, 倪方端, 马赛凤
2019, 45(1): 69-72. doi:
10.13217/j.scjpm.2019.0069
摘要
(
273
)
PDF
(1247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甘肃省某高校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甘肃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宗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调查,并对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调查甘肃某高校734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351人、女生383人。抑郁情绪发生率为33.51%(246/734),其中轻度抑郁情绪占59.76%、中至重度抑郁情绪占40.24%。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男生抑郁情绪发生的可能性是女生的1.377倍;每月生活费<1 000元的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是每月生活费1 000~1 499元大学生的1.551倍;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是城镇的1.500倍;不能积极进行自我调节的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是能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大学生的3.849倍。
结论
甘肃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性别、家庭所在地、每月生活费及能否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以缓解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廖姜文, 袁学文
2019, 45(1): 73-76. doi:
10.13217/j.scjpm.2019.0073
摘要
(
379
)
PDF
(1224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某高校全日制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采用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制定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知晓率调查。
结果
共调查9 416名大学生,其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8.98%;女生的知晓率为82.20%(5 587/6 797),男生的知晓率为70.64%(1 850/2 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不同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以一年级学生的知晓率(91.98%)最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以文科生的知晓率(88.06%)最高;来源于珠三角地区的学生知晓率(80.92%)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和省外的学生(
P
<0.01);来自城市和城镇学生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学生(
P
<0.01)。在中学时期或在校外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1.33%、80.65%)高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均
P
<0.01)。答对全部8道知识题的学生有2 604人,占27.66%;以答对7道题的学生最多,有3 044人,占32.33%。
结论
该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应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开展精准教育。
郑州地区产妇孕晚期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分析
宋焕清, 宋红, 李晶晶, 冯晓霞, 刘园园
2019, 45(1): 77-79. doi:
10.13217/j.scjpm.2019.0077
摘要
(
383
)
PDF
(1194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郑州地区产妇孕晚期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为孕期的膳食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8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母婴保健中心进行子宫复旧检查的产妇为调查对象。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2018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计算孕晚期膳食营养摄入情况,与指南推荐进行对比。同时调查产妇的一般情况。将新生儿出生体重作为因变量,孕晚期产妇日均营养素摄入量等计量资料以及一般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分析。
结果
郑州地区产妇孕晚期日均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参考值,膳食纤维、钙、铁摄入量低于参考值。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次、孕晚期日均钙摄入量、孕晚期日均铁摄入量是胎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影响因素(
P
<0.05)。
结论
郑州地区孕妇膳食营养状况尚可,存在钙、铁摄入不足问题,总热量摄入过高;孕晚期的钙、铁摄入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较大。
一起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分析
王凯彬, 唐侍豪, 孙世宏, 刘春明
2019, 45(1): 79-81. doi:
10.13217/j.scjpm.2019.0079
摘要
(
260
)
PDF
(1207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一起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有效预防同类型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该起中毒事件的相关人员,检测现场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此次中毒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1人中毒。其中死亡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和52岁。事故发生后3 h,在发生事故的污泥消化池井口离污水面约1 m处布点检测池内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氰化氢、氯气、硫化氢、甲烷的浓度和氧含量,检测结果显示硫化氢最高浓度(C
M
)为28.8 mg/m
3
,超过GBZ 2.1—2007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0 mg/m
3
),氧含量为6.0%,甲烷浓度达25 090.0 mg/m
3
。
结论
这是一起由于用人单位管理者及作业人员职业卫生安全操作意识淡薄导致的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用人单位管理者及作业人员应加强职业安全培训,严格执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杜绝该类事件发生。
实验研究
猩红热链球菌高通量测序基因组 DNA提取方法研究
黄剑塘, 李周明, 李柏生, 连宪强, 罗琳, 麦炳恩
2019, 45(1): 82-85. doi:
10.13217/j.scjpm.2019.0082
摘要
(
244
)
PDF
(1242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改进猩红热链球菌样本前处理方法,提高提取猩红热链球菌基因组DNA的质量,为高通量测序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 3种不同的样本前处理方法(方法1为试剂盒推荐法、方法2为加溶菌酶和RNase法、方法3为改良的核酸提取法)提取猩红热链球菌基因组 DNA,并对提取的基因组 DNA分别进行浓度、纯度以及完整度检测,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
结果
方法1提取的3株分离株的基因组DNA浓度分别为2.08、1.02和2.24 ng/μL,A260/A280比值为2.200~2.300,A260/A230比值为0.612~0.823;方法2提取的3株分离株的基因组DNA浓度分别为4.04、4.46、4.12 ng/μL,A260/A280比值为1.862~1.952,A260/A230比值为1.922~2.150;方法3提取的3株分离株的基因组DNA浓度分别为58.60、50.00、62.60 ng/μL,A260/A280比值为1.802~1.832,A260/A230比值为2.440~2.53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仅方法3的电泳条带比较完整,且亮度较亮;以方法3提取的宏基因组DNA作为模板,可以得到高质量的高通量测序结果。
结论
不同的猩红热链球菌样本前处理方法会影响基因组DNA的纯度、浓度和产量,改良的猩红热链球菌样本前处理方法可以为后续的高通量测序提供高质量的模板。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健康城市的概念、现状与挑战
陈霄, 何志辉, 刘文华
2019, 45(1): 85-90. doi:
10.13217/j.scjpm.2019.0085
摘要
(
409
)
PDF
(1247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卫生监督与卫生管理
2012—2017年广州市某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朱惠扬, 钟嶷, 孙丽丽, 林玉娜, 王德东
2019, 45(1): 91-93. doi:
10.13217/j.scjpm.2019.0091
摘要
(
358
)
PDF
(1225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广州市某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预防控制介水传染病以及制定监督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2012—2017年《广东省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要求设置水质监测点和采样频率,分别采集广州市某区市政供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水样,检测项目和评价标准均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执行。
结果
2012—2017年共检测水样387份,合格365份,总合格率为94.3%。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合格率分别为97.2%(70/72)、95.4%(270/283)和78.1%(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387份水样检出不合格的项目有总大肠菌群、浑浊度、锌、铜、游离余氯和氨氮,该6项指标的合格率分别为99.7%、99.2%、99.2%、99.7%、96.4%、99.2%,其余指标的合格率均为100.0%。不同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采用不同消毒剂消毒(液氯和氯胺)对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质合格率均无影响(均
P
>0.05)。
结论
广州市某区市政供水的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合格率较高,但仍存在一些不合格因素,二次供水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应进一步规范二次供水的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2015—2017年惠州市农村地区土壤卫生状况评价
童臻琼, 陈焕娣, 林思仁, 刘思超
2019, 45(1): 94-96. doi:
10.13217/j.scjpm.2019.0094
摘要
(
320
)
PDF
(1216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惠州市农村地区土壤卫生状况,为制定农村健康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及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广东省爱卫办每年颁布的《广东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监测,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进行评价。2015—2017每年9—10月对惠州市农村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县区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4个行政村,对抽中的行政村进行土壤环境卫生监测,检测内容包括土壤一般性状、pH值、铅、镉、铬、蛔虫等项目。
结果
2015—2017年共采集土壤样本220份,质地以壤土为主,占45.91%(101/220),土壤湿度以潮为主,占56.36%(124/220),植物根系以少量为主,占60.45%(133/220),蛔虫卵检出率为6.82%(15/220),活虫卵检出率为5.91%(13/220),土壤铅、镉、铬二级达标率分别为99.55%(219/220)、83.64%(184/220)、100.00%(220/220)。
结论
2015—2017年惠州市农村土壤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尚未发现蛔虫、铅、镉、铬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应继续加强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黄冈市疾控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
孙卫敏
2019, 45(1): 97-100. doi:
10.13217/j.scjpm.2019.0097
摘要
(
302
)
PDF
(1198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黄冈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黄冈市12家CDC和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系统在线录入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机构基础配置能力、机构参与能力、机构教育培训与指导能力、监测能力、干预能力等。
结果
政策能力:2017年市级CDC有现行的慢性病防控实施方案,仅部分县(市、区)级制定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综合规划和慢性病防控实施方案。全市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约占疾控总业务工作经费的4.9%。基础配置能力:疾控系统仅有25%的CDC设有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所,慢性病防控在岗工作人员占在岗总人数的4.13%。被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在岗慢性病管理工作人员占在岗总人数的6.59%。合作与参与能力:在慢性病预防控制领域,有7个县(市、区)与媒体开展过合作。监测能力:全市开展死因监测覆盖率为100.0%;CDC开展恶性肿瘤病例报告、脑卒中病例报告、心肌梗死病例报告、慢性阻塞性肺病监测的比例分别为50.0%、50.0%、50.0%、16.7%,开展各类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的比例均不到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恶性肿瘤、新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的比例分别为37.5%、50.0%、50.0%。干预与管理能力:CDC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干预的比例为58.3%,开展其他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均不到30%。被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开展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
结论
黄冈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仍处于薄弱阶段,亟待提高,建议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制定慢性病相关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机构慢性病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