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论著
    分段线性回归分析在政策干预评价中的应用及SAS实现
    夏晓燕, 何健荣, 沈松英, 魏雪灵, 于佳, 肖晚晴, 刘慧慧, 邱琇
    2021, 47(7):  829-833.  doi:10.12183/j.scjpm.2021.0829
    摘要 ( 295 )   PDF (1433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分段线性回归分析在政策干预评价中的应用及SAS软件实现,为公共卫生政策研究人员提供方法学应用的参考与借鉴。方法 以二孩政策对剖宫产率的影响为例,采用SAS软件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州市Ⅳ类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剖宫产率进行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模型分析包括模型原理、SAS程序、自相关和协变量控制等。结果 分段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年龄和剖宫产史后,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广州市Ⅳ类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剖宫产率水平和趋势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段线性回归模型为评价政策干预的影响提供了有力工具,可以评价干预前后观测指标在水平和趋势上的改变,但该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时要注意适用条件及其结果解释。
    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膳食镉暴露风险评估
    黄婕, 陈坤才, 刘于飞, 李燕, 张玉华, 钟贤武, 张维蔚
    2021, 47(7):  834-838.  doi:10.12183/j.scjpm.2021.0834
    摘要 ( 204 )   PDF (1282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主要食品中镉含量,对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镉暴露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2016—2018年监测广州市共16类2 882份食品镉含量,结合2011年广州市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应用点评估方法,初步评估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膳食的镉暴露风险。结果 广州市市售主要食品中镉平均含量为0.000 4~1.397 5 mg/kg,总检出率为81.37%,其中双壳贝类的镉含量平均值最高,为1.397 5 mg/kg。3~6岁学龄前儿童、7~17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主要膳食镉的月平均暴露量分别为17.129 5、13.970 9 µg/kg·BW,安全限值(MOS)均>1;根据食品化学物高端暴露模型计算,高端暴露量(P95消费量)分别为43.018 2、39.812 7 µg/kg·BW,MOS均<1。3~6岁、7~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平均消费水平下镉暴露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米及米制品、叶菜类和双壳贝类,3类食品累加贡献率分别为72.39%、75.09%;高消费水平下镉暴露的主要来源依次为双壳贝类、米及米制品和叶菜类,3类食品累加贡献率分别达89.01%、91.27%。结论 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通过日常膳食摄入的镉对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但食物高消费水平下尤其是双壳贝类高摄入人群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应加强重点食品的镉含量监测,倡导平衡膳食和食物摄入的多样性。
    海南省严重精神障碍病例严重暴力行为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郑小英, 符泽娟
    2021, 47(7):  839-843.  doi:10.12183/j.scjpm.2021.0839
    摘要 ( 156 )   PDF (1292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海南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现状,并分析影响暴力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海南省严重精神障碍病例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对在管病例进行随访时完成危险性等级评估,从全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病例基本情况、疾病相关因素,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严重精神障碍病例严重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严重暴力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共完成29 054例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病例随访工作及危险性评估,病例年龄15~95岁,平均(39.87±16.54)岁。汉族占87.66%。疾病分类主要为精神分裂症18 760例(占64.57%)、双相情感障碍4 273例(占14.71%)、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4 157例(占14.31%)。评估结果显示严重精神障碍病例有严重暴力行为病例数为1 756例,发生率为6.04%。以3级为主,占68.23%(1 19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8~<45岁(OR=1.264)、45~<60岁(OR=1.099)、失业(OR=1.697)、既往住院次数越多(OR=2.282)、既往应急处置次数越多(OR=3.360)、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OR=5.989)、建档前有危险行为(OR=7.815)、起病形式为亚急性(OR=1.260)、急性(OR=1.575)的严重精神障碍病例发生严重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严重精神障碍病例严重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尽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能有效防范暴力行为发生。
    攀枝花市子宫肌瘤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娟, 宋化雨, 程瑶瑶, 谢佳
    2021, 47(7):  844-847.  doi:10.12183/j.scjpm.2021.0844
    摘要 ( 190 )   PDF (1259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发病影响因素,指导相关防治工作。方法 以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攀枝花市某医院首次确诊的子宫肌瘤病例为病例组,按年龄±0.05岁、BMI±0.05以1∶1比例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非子宫肌瘤女性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流产史、生育史、月经紊乱情况、妇科炎症患病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遗传史、焦虑、抑郁、体育锻炼、睡眠时间、长期(>6个月)口服避孕药等情况,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子宫肌瘤和非子宫肌瘤健康体检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肌瘤患者551例、非子宫肌瘤女性563人调查资料齐全。病例组年龄以46~59岁为主,占45.37%,BMI以18.5~23.9为主,占57.35%;有流产史者占23.41%,有生育史者占73.50%。对照组46~59岁者占41.56%,BMI 18.5~23.9者占58.61%,有流产史者占16.52%,有生育史者占70.34%。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BMI、生育史、子宫内膜异位症、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等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流产史(OR=1.468)、有月经紊乱(OR=1.273)、有妇科炎症(OR=1.562)、有家族遗传史(OR=1.487)、焦虑(OR=1.996)、抑郁(OR=2.474)以及长期口服避孕药(OR=2.223)是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子宫肌瘤发病受到流产史、月经紊乱、妇科炎症、家族遗传史、焦虑、抑郁、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多因素的影响,应指导女性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流产、重视生殖系统健康,以降低子宫肌瘤患病风险。
    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周漫钰, 张烯, 林殷, 张聪, 高鑫, 刘红双, 热依拉·吐尔逊, 杨亚洁, 廖艳
    2021, 47(7):  848-851.  doi:10.12183/j.scjpm.2021.0848
    摘要 ( 180 )   PDF (1260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与体质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3个年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3 d 24 h膳食回顾调查及营养知-信-行(K-A-P)问卷调查。结果 共有效调查181名学生,女生92人(50.83%),男生89人(49.17%)。该校初中生体质达标率为34.81%,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体质达标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较好,但钙的日均摄入量仅为推荐摄入量(RNI)的43.74%;体质未达标学生9种营养素的日均摄入量均低于体质达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Ρ<0.05),其中维生素A及钙的日均摄入量低于RNI的30%,蛋白质、维生素B2、维生素C、锌、硒、铁也仅达到RNI的40%~60%;体质达标学生营养K-A-P得分优于未达标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蛋白质(r=0.706,Ρ<0.01)及钙(r=0.636,Ρ<0.01)的摄入与体质健康呈强相关。结论 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膳食营养素摄入与体质健康有相关性,建议通过合理膳食来增强学生体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
    潘程浩, 朱乐玮, 冯凯滢, 汪昊, 范笑嫣, 李燕, 顾菁
    2021, 47(7):  852-856.  doi:10.12183/j.scjpm.2021.0852
    摘要 ( 242 )   PDF (1294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对广东省的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共收集16 497份有效问卷,女生为11 268人(68.3%),大一至大四分别为7 241人(43.9%)、4 467人(27.1%)、 2 842人(17.2%)、1 947人(11.8%),各学科中文科人数最多,为5 769人(35.0%)。电子健康素养平均总分为(29.62±6.74)分,合格率为23.6%。多因素分析显示医科(β’=0.053)、当前所在地为广州或深圳地区(β’=0.030)、消息来源途径数目越多(β’=0.037)、网络信息可靠性的判断方法数目越多(β’=0.034)、对新冠肺炎的关注程度越高(β’=0.118)、信息了解程度越高(β’=0.233)的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也越高;而女生(β’=-0.039)、疫情相关信息导致的困扰程度越高(β’=-0.069)的大学生得分越低。结论 广东省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较低,提高电子健康素养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健康信息的判断、获取能力和对疫情的关注度与了解程度。
    南充市学龄前儿童龋齿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王拓, 李璐, 任世鹏, 邵华英, 吴艳
    2021, 47(7):  857-860.  doi:10.12183/j.scjpm.2021.0857
    摘要 ( 207 )   PDF (1256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南充市学龄前儿童龋齿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南充市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0月抽取南充市下辖3个区、1个县级市各1所幼儿园共4所幼儿园,对抽中幼儿园的全部学龄前儿童进行患龋情况调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儿童主要监护人进行饮食习惯和口腔保健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学龄前儿童患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026名学龄前儿童开展研究,男童占51.6%,年龄3~6岁,平均(4.1±1.4)岁。开始刷牙年龄以<3岁为主,占67.6%。共检出龋齿学龄前儿童341例,患龋率为33.2%。共检出龋齿527颗,上、下乳磨牙龋齿243颗,占46.1%;上、下乳切牙龋齿195颗,占37.0%;上、下乳尖牙龋齿89颗,占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2.361)、甜食食用频次>6次/周(OR=2.951)、开始刷牙年龄≥3岁(OR=1.674)的学龄前儿童患龋风险较高,经常餐后漱口(OR=0.824)、早晚刷牙(OR=0.424)、经常使用含氟牙膏(OR=0.410)、定期口腔检查(OR=0.692)的学龄前儿童患龋风险较低。结论 南充市学龄前儿童龋齿普遍存在,其受到饮食习惯和口腔保健行为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意识,督促其建立良好的饮食及口腔保健行为习惯。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生产分析:以灭活疫苗为例
    苏锦锋, 景璐, 邹文欣
    2021, 47(7):  861-864.  doi:10.12183/j.scjpm.2021.0861
    摘要 ( 368 )   PDF (1511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支撑条件、技术路线、研发步骤、生产过程、技术亮点和难点等问题进行介绍与分析,从灭活疫苗生产研发的角度探讨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就病毒变异对灭活疫苗有效性的影响、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持续时间等问题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灭活疫苗领域技术成熟、生产体系完善,技术路线安全可靠,临床试验结果良好,能够为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可靠保障。灭活疫苗的运输和储存优势使之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首选,未来仍需进一步扩大产能以填补国内外巨大的疫苗需求缺口。
    现场研究
    深圳市罗湖区3 695例伤害监测病例流行特征
    闻立芳, 黄晓媚, 卓春霞, 蒙雨莎, 曹思
    2021, 47(7):  865-868.  doi:10.12183/j.scjpm.2021.0865
    摘要 ( 156 )   PDF (1407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的伤害监测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为辖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疾病监测上报系统中伤害监测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3 695例伤害病例中,男女比例1.15∶1,年龄以0~9岁为主(44.47%);受教育程度集中在未上学儿童(34.21%)和大专及以上(25.14%),职业分布主要在学龄前儿童(34.15%)和在校学生(21.98%),6—7月和11—12月、8:00~11:00和13:00~17:00分别为伤害高发月份和时段。伤害发生原因排前3位分别是跌倒/坠落(53.67 %)、刀/锐器伤(14.97%)、钝器伤(13.5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中(44.71%),伤害性质主要是挫伤和擦伤(49.12%),伤害部位主要是头部(29.47%)、上肢(27.20%)和下肢(25.87%)。结论 妇女和儿童伤害比例的增加、居家伤害发生为主和跌倒坠落占比大,提示相关部门针对性开展妇女儿童伤害特征研究,制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有效降低伤害的发生。
    五指山市3个民族≥50岁人群指骨骨密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春兰, 王凤瑜, 陈积珏, 黄田
    2021, 47(7):  869-871.  doi:10.12183/j.scjpm.2021.0869
    摘要 ( 153 )   PDF (1248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五指山市汉族、黎族和苗族中老年人群指骨骨密度下降情况,并探讨影响骨密度下降的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骨量异常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五指山市汉族、黎族和苗族≥50岁中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指骨骨密度检测及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1 862名中老年人群指骨骨密度检测结果及调查问卷。黎族占55.05%,苗族占34.21%,汉族占10.74%,男性占47.05 %,女性占52.95%;年龄以60~69岁居多,占42.16%。指骨骨密度下降率为24.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女性(OR=1.531)、年龄越大(OR=1.278)、有骨折史(OR=3.225)、BMI<18.5和≥28.0(OR=2.980、1.933)是五指山市汉族、黎族和苗族≥50岁人群指骨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 五指山市汉族、黎族和苗族≥50岁中老年人指骨骨密度下降率较高,与性别、年龄、BMI、骨折史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中老人群骨质状况变化情况,采取针对性医学干预措施及早预防骨质疏的发生。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李春梅, 苏裕茗, 黎婵波, 谢坚, 李新平
    2021, 47(7):  872-874.  doi:10.12183/j.scjpm.2021.0872
    摘要 ( 172 )   PDF (1246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旨在确定合理防治措施,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玉林市某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病例为研究对象,从病历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颅脑损伤病例资料,并对颅脑损伤患者或其主要监护人损伤发生日起30 d内死亡情况进行随访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病例早期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完成30 d内随访的颅脑损伤病例1 472例,病例以男性为主(占59.71 %),年龄以>50岁为主(占56.59 %),受伤至入院时间以>4.5 h为主(占54.69 %),受伤类型以闭合性为主(占71.06 %)。185例在30 d内死亡,早期死亡率为12.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线移位>5 mm(OR=2.406)、环池受压(OR=7.448)、有脑疝(OR=6.153)、合并多发伤(OR=3.834)、入院时瞳孔散大(OR=10.730)、WBC计数>10×109/L(OR=2.716)是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率高,危险因素主要包含脑疝、中线移位、环池受压等,建议医护人员做好上述因素监测,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避免生命损失。
    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进, 杨家慧, 曹世琦, 马逊, 杨健萍, 朱亚梅, 朱晓青
    2021, 47(7):  875-877.  doi:10.12183/j.scjpm.2021.0875
    摘要 ( 135 )   PDF (1241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南京某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降压药物依从情况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患者降压药物服药依从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降压药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630例,病例以男性为主,占60.9%,年龄18~72岁,以60~72岁为主,占49.4%,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为主,占63.0%,透析频率以3次/周为主,占71.9%,服药频率以3~4次/d为主,占58.3%。降压药服药依从性平均得分为(6.42±1.22)分,其中346例依从性好(54.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或中专(OR=1.61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2.397)、家庭人均月收入为4 000~5 999元(OR=1.704)、≥6 000元(OR=2.425)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药依从性较好,服药频率为3~4次/d(OR=0.553)、自我感受负担得分越高(OR=0.438)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药依从性较差。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药依从性好的比例不高,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其服药依从性。
    2018—2020年郑州市某医院急诊病例特征分析
    刘长娥, 常玉霞, 陈琼, 雷海棠
    2021, 47(7):  878-881.  doi:10.12183/j.scjpm.2021.0878
    摘要 ( 143 )   PDF (1262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急诊病例特征,为提升急诊水平及医疗资源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某医院病历管理系统2018年1月1日至 2020年12月31日急诊室收治的所有≥18岁成年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郑州市某三甲医院急诊接诊成年病例共17 706例。其中2018年5 764例,2019年6 015例,2020年5 927例,3年急诊接诊的成年病例大致相当。3年急诊成年病例中男性占52.5%,以60~91岁的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较大,占43.3%,。3年间成年病例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91岁病例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成年病例以夏季所占比例最大,占全年病例的30.4%,全天以19∶00~23∶59时间段急诊病例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就诊峰值出现在22∶00,谷值出现在3∶00。3年间成年病例在季节、时间段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分别占25.6%、19.8%、17.2%。在急诊室滞留时间以<2 h为主(占48.7%)。疾病转归以住院为主(占54.5%)。3年间不同疾病病种、滞留时间和转归情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成年急诊病例,以男性、60~91岁患者比例最高,以夏季、19∶00~23∶59就诊病例多,并且心脑血管疾病病例多见,滞留时间多在2 h内,临床上应根据科室收治的病例特征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急诊医疗水平。
    郑州市≥50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付娟, 闫佳敏, 王亚丹, 鲁方方
    2021, 47(7):  882-884.  doi:10.12183/j.scjpm.2021.0882
    摘要 ( 146 )   PDF (1242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郑州市≥50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下辖区、县和代管县级市各1个,每个区(县/市)再随机抽取1个街道,对抽中街道中常住人口中≥50岁居民进行眼科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白内障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郑州市居民白内障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有效人数4 959人,男性占51.6%,女性占49.4%,年龄50~84岁,以50~69岁为主,占62.5%,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58.7%。检出白内障613例,检出率为12.36%,以核性白内障为主,占70.8%(43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608)、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1.636)、户外工作(OR=1.874)、糖尿病病程3~<6年(OR=2.588)、≥6年(OR=7.092)、高血压病程3~<6年(OR=2.686)、≥6年(OR=6.600)、每日阳光照射时间3~<6 h(OR=1.204)、≥6 h(OR=1.439)的≥50岁人群发生白内障的风险较高。结论 郑州市≥50岁人群白内障发生率较高,受地域环境、全身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可督促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较长的人群定期接受白内障的筛查并采取预防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内障的发生率。
    西宁市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刘玲玲, 李海英, 普措卓尕, 雷延颖, 张赟, 于海东, 孙小梅
    2021, 47(7):  885-888.  doi:10.12183/j.scjpm.2021.0885
    摘要 ( 165 )   PDF (1286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西宁市某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生活视力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测及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生活视力损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8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男性430例,女性372例。年龄35~77岁;文化水平以高中/中专为主,占49.6%,从未吸烟者占61.3%,适量饮酒者占36.7%,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占17.7%,糖尿病病程以>5年为主,占37.3%。检出生活视力损伤197例、发生率为24.6%,其中单眼生活视力损伤75例、双眼生活视力损伤122例;主要原因诊断为屈光不正57例,白内障31例,视网膜病变68例,其他4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1.247)、年龄越大(OR=1.545)、糖尿病病程越长(OR=1.706)、每日主食摄入量>400 g(OR=1.384)、血糖控制水平不达标(OR=3.518)、高血压(OR=2.487)、血脂异常(OR=2.743)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风险更大,体育锻炼≥3次/周(OR=0.738)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的风险更小。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视力损伤发生率较高,主要受到年龄、糖尿病病程、每日主食摄入量、体育锻炼、焦虑、抑郁、血糖控制水平、高血压、血脂异常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微信互动式延续性护理加强2型糖尿病患者对视力损伤的认知,及早预防、矫正治疗,避免视力损伤。
    郑州市25 986例消化道肿瘤病例疾病谱分析
    李超, 王琳
    2021, 47(7):  889-891.  doi:10.12183/j.scjpm.2021.0889
    摘要 ( 155 )   PDF (1213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郑州市消化道肿瘤疾病谱变化情况,为该地区的消化道肿瘤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信息系统2016—2020年首次确诊的消化道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共收集到郑州市某三甲医院消化道肿瘤病例25 986例,2016—2020年各年消化肿瘤病例数分别为3 965、4 487、5 091、5 822、6 621例,病例数逐年增加。各年份病例数最多的均为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3种病种分别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26.20%、22.24%、16.71%。病例男性19 558例,女性6 428例,分别占75.27%、27.73%,男性病例数显著多于女性。男、女性病例前3位病种均一致,均为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病例年龄以≥50岁人群为主,占55.98%,其次是30~<50岁,占38.06%,<30岁占6.35%。不同年龄段病例前3位病种分布不同,<30岁病例为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30~<50岁人群则为肝癌、胃癌、结直肠癌,≥50岁人群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结论 5年来郑州市某医院消化道肿瘤病例数逐年增加,相关部门应做好高危人群健康筛查与防治工作,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可防可控的目的。
    郑州市二级和三级医院成年患者静脉治疗现状比较
    赵文利, 张红梅, 彭会珍, 郭亚茹
    2021, 47(7):  892-894.  doi:10.12183/j.scjpm.2021.0892
    摘要 ( 132 )   PDF (1254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郑州市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静脉治疗现状开展调查并比较,为发现存在问题及改进静脉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以在郑州市二级及以上等级医疗机构接受静脉治疗的年龄≥18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专业护士使用《静脉治疗现状调查表》对接受静脉治疗患者采用问询方式收集并填写调查表项目,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6家郑州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共5 000例接受静脉治疗的成年患者,其中三级医院3 024例,二级医院1 976例,分别占60.5%、39.5%。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按受静脉治疗的成年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所在科室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等级医院的穿刺部位、敷料的选择和固定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穿刺工具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级医院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8%(175例),低于二级医院的7.5%(148例)(P<0.05)。相关并发症均以药物渗出为主(二、三级医院分别占58.9%、66.2%)。结论 郑州市二级和三级医院静脉治疗成年患者病例数均较多,病例基本特征大致相当,静脉治疗除穿刺工具分布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外,穿刺部位、敷料选择和固定等情况均无差异。医院可根据设备条件及患者病情正确、合理地选择穿刺工具、穿刺部位,做好血管通路维护,保证静脉治疗的安全、提高静脉治疗质量。
    安亭社区学龄前儿童抗菌药物使用及其父母用药知识认知情况调查
    杨国华, 赵泉珍, 周志强
    2021, 47(7):  895-897.  doi:10.12183/j.scjpm.2021.0895
    摘要 ( 137 )   PDF (1252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其父母用药知识认知情况开展调查,旨在规范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避免细菌耐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方法 2019年8—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亭镇公办性质托幼机构儿童及民办性质托幼机构共5所,对抽中的托幼机构的所有入托儿童的父亲或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情况、填写人基本情况、儿童自出生以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知识认知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抗菌药物知识认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 046份,儿童年龄3~6岁,平均(4.51±0.89)岁,男童541人,女童505人,儿童男女性别比为1.07∶1。670名儿童使用过最少1次抗菌药物,其中有50名儿童使用过2次及以上抗菌药物。儿童父母对儿童抗菌药物使用认知得分为(36.61±4.33)分,高中/中专(β’=0.123)、大专及以上(β’=0.457)、家庭月收入≥7 000元(β’=0.304)、日均照顾孩子时间≥12 h(β’=0.318)的托幼学龄前儿童父母对儿童抗菌药物知识认知得分较高。结论 安亭镇托幼儿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05%,儿童父母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父母认知与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日均照顾孩子时间有关,需针对上述因素进行个性化干预,以强化其认知,规范学龄前儿童抗菌药物应用。
    296例肝癌病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
    孙鹏摇, 孙雪竹, 许婷婷, 陈开训, 吕东来
    2021, 47(7):  898-901.  doi:10.12183/j.scjpm.2021.0898
    摘要 ( 133 )   PDF (1261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旨在为临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以2018年4月至2020年8月合肥市某医院首次诊断为肝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及疾病相关信息并进行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PCR法检测,296例肝癌患者中HBV基因型180例,占60.81%;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48例,占16.22%;甲型肝炎病毒(HAV)基因型14例,占4.73%。HBV基因型和HCV基因型在不同性别、年龄、BMI、居住地、病程、卡氏评分情况的肝癌患者中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基因型和HCV基因型在不同户籍、输血史、献血史、侵入性检查史的肝癌患者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V基因型为C型的患者抗-HBs阳性率、抗-HBe阳性率、抗-HBc阳性率、HBV-DNA表达均高于HBV基因型为B型的患者(均P<0.01)。结论 肝癌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明确肝炎病毒基因型型别,对临床实现个体化用药及评估肝癌病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佛山市南海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干预模式效果评价
    吕海韵, 郑慧贞, 李俊勇, 温彩银, 邱泉
    2021, 47(7):  902-905.  doi:10.12183/j.scjpm.2021.0902
    摘要 ( 115 )   PDF (1253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佛山市南海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促进干预效果,探索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的长效机制。方法 在南海区开展4年免疫规划促进干预项目,采用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和同伴干预等措施,评价指标为流动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和态度(接受度)及儿童疫苗接种的行为。结果 干预前、中、后分别调查814、252、376名流动儿童家长,家长认知水平从干预前54.13%增加到干预后73.38%,增幅为19.25%;接受度从干预前71.00%增加到干预后85.40%,增幅为14.40%;流动儿童疫苗接种行为从干预前71.20%增加到干预后99.40%,增幅为28.20%。控制混杂因素后,家长认知得分和态度得分、流动儿童疫苗接种行为得分在干预不同阶段不同(均P<0.01)。结论 干预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流动儿童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云南省1 646例胶质瘤病例特征分析
    薛凤麟, 杨哲, 苏国苗
    2021, 47(7):  906-909.  doi:10.12183/j.scjpm.2021.0906
    摘要 ( 176 )   PDF (1262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17—2019年胶质瘤病例特征,为制定胶质瘤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19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胶质瘤的病例资料来源于医院病历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胶质瘤病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胶质瘤的病例共1 646例, 2017年482例、2018年529例、2019年635例,均表现为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民族以汉族为主,占89.0%。3年间胶质瘤病例的性别、民族、家族史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岁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82.8%病例首发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1 362例)。病理类型均以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为主,占全部病例数的73.0%。不同年份、性别、年龄、民族、家族史的胶质瘤患者病理类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分级均以II级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病例的38.2%。不同年份、性别、民族的胶质瘤病例病理分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胶质瘤病例病理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例年龄增加胶质瘤病理级别升高(r=0.317)。结论 云南省胶质瘤患者具有一定的年龄、性别及民族分布特征,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病理类型以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为主。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胶质瘤病理级别升高。应根据本地区胶质瘤流行特点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柴艳冬, 牛恒立, 许颖, 戴晓雁
    2021, 47(7):  910-912.  doi:10.12183/j.scjpm.2021.0910
    摘要 ( 160 )   PDF (1241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由甘肃省肿瘤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病例资料,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病例3 945例,病例年龄18~81岁,以60~81岁为主,占44.7%,疾病种类以消化道肿瘤和呼吸系统肿瘤为主,分别占20.67%、19.8%,用药种类以第三代为主,占31.71%,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44.3%,用药方式以单一用药为主,占74.5%。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病例15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主要为变态反应(39.87%)、消化系统(28.10%)和循环系统(15.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越大(OR=1.804)、用药种类为第二代(OR=1.799)、第三代(OR=2.026)和第四代 (OR=1.640)、肌内注射(OR=1.369)、静脉滴注(OR=2.061)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使用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与消化道肿瘤的患者相比,疾病种类为呼吸系统肿瘤(OR=0.722)、乳腺肿瘤(OR=0.643)、头颈部肿瘤(OR=0.755)、泌尿系统肿瘤(OR=0.527)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关注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人群,准确评估患者机体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种类及用药方法,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连云港市社区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陈蒙, 杨雪, 朱守林
    2021, 47(7):  913-916.  doi:10.12183/j.scjpm.2021.0913
    摘要 ( 155 )   PDF (1279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与分析连云港市社区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7—9月连云港市2个社区的成年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现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对连云港市学院社区和新东社区2个社区的1 568名成年居民进行调查,男性占53.4%,女性占46.6%,年龄20~76岁,以45~59岁为主,占37.8%,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 000元为主,占67.8%。检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59例,检出率为1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01)、年龄越大(OR=1.245)、非体力劳动者(OR=2.394)、BMI 24.0~27.9(OR=2.667)、≥28.0(OR=3.728)、中心性肥胖(OR=6.482)、血脂异常(OR=2.614)等均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运动锻炼≥2 h/d(OR=0.272)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连云港市社区成年居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应重视对城市居民相关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公安县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水平调查
    罗澜, 董华, 王静
    2021, 47(7):  917-919.  doi:10.12183/j.scjpm.2021.0917
    摘要 ( 163 )   PDF (1247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公安县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水平,了解水痘易感人群特征,为水痘、带状疱疹预防控制措施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9月在公安县随机抽选4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调查400~500名健康人群(参与研究时未患有水痘或带状疱疹者)作为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进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IgG)抗体水平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不同特征的健康人群VZV-IgG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1 850人中,男性930人,女性920人;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户籍所在地以本地为主,占85.64%。检出VZV-IgG抗体阳性1 562份,抗体阳性率为84.43%,VZV-IgG抗体浓度几何均数为1 046.64 mIU/mL。女性、10~29岁、户籍所在地为本地、有水痘疫苗接史、有带状疱疹患病史及水痘患病史的健康人群血清VZV-IgG抗体阳性率较高。结论 公安县健康人群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水痘疫苗接种史、带状疱疹患病史、水痘患病史的健康人群血清VZV-IgG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针对防疫年龄人群,加强防疫宣教,提高防疫意识,同时增强老年人群身体素质对降低水痘、带状疱疹患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江门市15~24岁男男同性性传播HIV感染者预后分析
    李一鹏, 林苑腾
    2021, 47(7):  920-922.  doi:10.12183/j.scjpm.2021.0920
    摘要 ( 192 )   PDF (1243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江门市15~24岁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中HIV感染者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04—2019年间报告现住址为江门市15~24岁的MSM 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HIV感染者的转归及生存状况,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总共102例HIV感染者纳入研究,平均(21.46±3.14)岁,中位生存时间为2.90(1.50,4.20)人年,24例转为AIDS期。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首次CD4细胞计数为0~199 个/μL的HIV感染者死亡或进展为AIDS的风险是≥500 个/μL的16.41倍(95%CI: 3.59~75.14),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死亡或转化为AIDS期的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19倍(95%CI: 2.84~18.19)。结论 首次CD4细胞计数和抗病毒治疗情况是影响江门市15~24岁MSM人群中HIV感染者预后的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宣传和动员,及早发现和治疗HIV感染者。
    湖南省某高校低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谭荃丹, 陈龙, 金昊, 朱柏霈, 席俊彦, 汤银娟, 王建钧
    2021, 47(7):  923-925.  doi:10.12183/j.scjpm.2021.0923
    摘要 ( 134 )   PDF (1239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低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调查湖南省某高校低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亚健康现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低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亚健康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 06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671人,女生1 394人,平均年龄(19.67±1.03)岁。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身心亚健康及手机依赖检出率分别为14.14%、21.40%、10.02%和14.62%。手机依赖阳性人群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身心亚健康检出率高于手机依赖阴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是亚健康三维度( 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身心亚健康)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74、2.727、2.780。结论 低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亚健康状态存在相关性。
    2005—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唐莹, 管文齐, 王凤双, 肖雷, 黄蓉
    2021, 47(7):  926-929.  doi:10.12183/j.scjpm.2021.0926
    摘要 ( 129 )   PDF (1256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2005—2019年报告的戊型肝炎(戊肝)发病情况,探讨影响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戊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模块,按发病日期导出2005—2019年戊肝报告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戊肝发病特征进行分析,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对戊肝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戊肝病例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1),报告发病率波动于1.27/10万~5.69/10万。60~69岁是发病高峰,发病例数占比最高的职业是农民,占35.98%;农村报告发病率高于城市(P<0.01),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用海鲜类(OR=1.794)、食用河鲜类(OR=1.826)、喝生水(OR=1.798)、经常外出就餐(OR=1.774)和传染源接触史(OR=11.807)是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老年人、男性、农民是戊肝的主要发病人群。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食用海鲜、河鲜、喝生水、经常外出就餐以及传染源接触史。
    单县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郭继磊, 李凤荣, 刘灿灿
    2021, 47(7):  930-932.  doi:10.12183/j.scjpm.2021.0930
    摘要 ( 114 )   PDF (1246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老年体检人群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患病影响因素,为老年人群防治慢性肾脏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山东省单县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肾功能筛查,从体检报告管理系统中提取相关血生化检测结果,对尿常规及尿沉渣、血肌酐检查存在异常者进行跟踪随访,3个月后完成相关指标的复查判断是否为慢性肾脏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单县老年体检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 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该人群慢性肾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5 482名≥60岁体检人群,检出慢性肾脏病569例,患病率为10.4%,检出蛋白尿178例(31.3%)、血尿437例(76.8%)、肾功能下降392例(68.9%),其中CKD 1期126例(22.1%)、CKD 2期249例(43.8%)、CKD 3期188例(33.0%)、CKD 4期6例(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960)、年龄70~79岁(OR=1.420)、糖尿病(OR=1.536)、高血压(OR=1.618)、高脂血症(OR=2.504)、高尿酸血症(OR=3.108)是老年体检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单县≥60岁体检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较高,了解并掌握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流行特点及患病影响因素,针对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减少慢性肾脏病发生、延缓疾病发展。
    2019年许昌市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耿少良, 张丹, 赵鸣, 郭沙沙, 贾桂华, 夏晖, 从克, 郑惠平
    2021, 47(7):  933-936.  doi:10.12183/j.scjpm.2021.0933
    摘要 ( 134 )   PDF (1257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许昌市健康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为有效控制疾病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二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群血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IgG抗体,分析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结果 共纳入有效居民504人,男女性别比0.73∶1,平均年龄23岁;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为9.33%、72.42%、65.48%,GMC为3.92、0.02、0.01 IU/mL。白喉、破伤风抗体GMC随着人群年龄增加而降低,不同年龄组居民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15~39岁人群百日咳抗体GMC较低;男性居民白喉、破伤风抗体GMC高于女性(P<0.05);有免疫史居民的白喉、破伤风抗体GMC高于无免疫史居民(P<0.05);百白破疫苗(DPT)末剂次接种后间隔时间不同的居民白喉、破伤风抗体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许昌市健康居民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建议针对青少年开展加强免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不高,建议加强监测,降低疾病传播流行的风险。
    广州市白云区20岁及以上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周颖, 姚丽娟, 张岩, 罗晓燕, 李军涛, 潘心红, 张波, 孙敏英, 朱伟
    2021, 47(7):  937-939.  doi:10.12183/j.scjpm.2021.0937
    摘要 ( 133 )   PDF (1255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MS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广州市慢性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数据中白云区≥20岁居民相关数据,对该人群MS患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MS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广州市白云区3 052名≥20岁居民数据进行分析,该人群男女性别比为0.80∶1,年龄20~91岁。吸烟和戒烟者分别占3.28%、18.61%,饮酒者占5.83%,锻炼者占29.91%,超重者占39.74%,中心性肥胖者占44.07%。MS共611例,患病率为20.02%。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350)、超重(OR=3.881)、既往史(OR=4.042)、吸烟(OR=1.283)和饮酒(OR=1.245)者MS发生风险越高。结论 广州市白云区成年居民MS患病率较高,慢性病相关影响因素较多,MS有效干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和细化,预防MS发生及减缓进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乳腺癌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扬, 梁栋, 侯秀丽, 秦元玲, 郭丽萍
    2021, 47(7):  940-943.  doi:10.12183/j.scjpm.2021.0940
    摘要 ( 168 )   PDF (1260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信阳市1家医院、郑州市2家医院及驻马店市1家医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急性应激障碍评估,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急性应激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急性应激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3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患者年龄31~72岁,平均(47.1±6.3)岁。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中专为主,占51.3%。居住地为乡镇者占63.0%。已婚占66.5%。临床分期Ⅰ期占47.0%,手术治疗者 占80.4%。积极应对方式346例,占54.7%,家庭关怀度良好481例,占76.1%。发生急性应激障碍197例,发生率为3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10)、文化水平越高(OR=0.661)、已婚(OR=0.595)、离异(OR=0.543)、丧偶(OR=0.543)、积极应对方式(OR=0.568)、家庭关怀度良好(OR=0.462)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较低,临床分期越高(OR=2.547)、手术(OR=1.745)、放疗(OR=1.844)、化疗(OR=1.982)的乳腺癌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可能性较高。结论 乳腺癌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其受到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态、临床分期、手术、放疗、化疗、应对方式、家庭关怀度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积极应对水平及家庭关怀度,减少乳腺癌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西安市新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晓丽, 张亚宁, 王春丽, 孙明明
    2021, 47(7):  944-946.  doi:10.12183/j.scjpm.2021.0944
    摘要 ( 158 )   PDF (1248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西安市新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5—10月对新城区辖区内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时进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相关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自我效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2型糖尿病患者2 167例开展调查,男性1 243例,占57.36%。年龄35~69岁,以35~44岁为主,占52.2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58.28%,病程6个月至28年,以5~9年为主,占45.41%。自我能效得分平均为(75.78±5.94),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高水平358例,占16.52%。6个维度中得分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足部护理(79.21±6.18)%、处理血糖(74.24±8.02)%、用药护理(71.32±7.28)%、运动(69.39±7.48)%、饮食(68.21±8.15)%、血糖监测(58.95±8.6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β’=0.111)、文化程度越高(β’=0.264)、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β’=0.395)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得分高,年龄越大(β’=-0.216)、病程越长(β’=-0.184)、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β’=-0.117)、HbA1c≥7.0%(β’=-0.105)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低。结论 西安市新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较高,相关部门可根据研究结果开始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改善提高自我效能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目的。
    庐江县女性居民宫颈癌认知及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接种意愿调查
    王玉梅, 汪香梅, 高静, 王艳
    2021, 47(7):  947-950.  doi:10.12183/j.scjpm.2021.0947
    摘要 ( 222 )   PDF (1266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庐江县女性居民宫颈癌认知及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疫苗接种意愿,为宫颈癌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以庐江县18~45岁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宫颈癌知识认知及HPV疫苗接种意愿,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宫颈癌知识认知及HPV疫苗接种愿意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HPV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 548名庐江县18~45岁女性居民年龄以18~30岁居多,占69.87%,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占64.85%,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为主,占42.23%,家庭年收入以>3万为主,占54.74 %。宫颈癌认知总分为(6.91±1.33)分,HPV疫苗接种意愿率为49.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18~30岁年龄段相比,31~40、41~45岁(OR=0.209、0.244)女性居民HPV疫苗接种意愿率较低,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女性人群相比,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OR=2.728、3.428)、有宫颈癌家族史(OR=3.029)、宫颈癌知识认知得分越高(OR=3.032)的女性居民HPV疫苗接种意愿率较高。结论 庐江县女性居民宫颈癌认知水平及HPV疫苗接种率均较低,影响当地女性居民HPV疫苗接种愿意的因素主要为年龄、文化程度、宫颈癌家族史和宫颈癌知识认知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宫颈癌知识及HPV疫苗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本地区HPV疫苗接种水平,降低HPV感染风险。
    重庆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情况及其家长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调查
    张华琦, 万红, 王敏建
    2021, 47(7):  951-954.  doi:10.12183/j.scjpm.2021.0951
    摘要 ( 134 )   PDF (1258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情况及其家长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为提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专科门诊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父母进行儿童适应行为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51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儿童年龄6~14岁,以6~9岁为主,占69.0%。以男童为主,占72.9%,女童占27.1%。适应行为正常儿童202例,发生率为3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960)、家长对注意缺陷多动症知识知晓(OR=3.800)、管教儿童方式以教育为主(OR=3.161)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正常的可能性较大,父母关系一般(OR=0.674)、父母关系不和(OR=0.610)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儿童父母有252人知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知识,知晓率为48.8%。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中知晓比例最好的为遗传因素,占68.8%,最低为心理因素,为20.3%。临床表现上知晓比例均较高,知晓多动的比例达99.2%。主要教育儿童方式上比例最高为情绪管理,占69.0%。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适应行为能力与儿童年龄、父母关系、管教方式、家长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相关。正确认识该疾病,尽早采取行为或药物治疗,改善注意缺陷多动儿童生长发育及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
    表达肠道病毒71型VP1蛋白的重组乳酸菌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
    程庆秋, 蒋再学, 王康伟, 陆小梅
    2021, 47(7):  955-958.  doi:10.12183/j.scjpm.2021.0919
    摘要 ( 158 )   PDF (1493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乳酸菌表达系统构建可以表达肠道病毒71型(EV 71)主要抗原蛋白VP1的重组乳酸菌并评价其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及体液免疫的能力。方法 通过RT-PCR的方法扩增EV 71主要抗原蛋白VP1,并使用pNZ8148乳酸菌表达载体构建pNZ8148-EV 71 VP1重组质粒,通过电转化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NZ9000食品级乳酸菌中从而构建NZ9000/pNZ8148-EV 71 VP1重组乳酸菌,并使用Nisin进行诱导表达以及使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EV 71 VP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小鼠口服试验以及ELISA检测方法检测NZ9000/pNZ8148-EV 71 VP1重组乳酸菌诱导机体产生IgA及IgG的抗体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NZ9000/pNZ8148-EV 71 VP1重组乳酸菌,经过Western-blot结果表明,该重组乳酸菌经10 ng/mL的Nisin诱导表达4 h,可以在破碎菌体后的上清中检测到EV 71 VP1蛋白表达。并且诱导后的重组乳酸菌通过口服后可以刺激机体的黏膜与体液免疫反应。结论 EV 71 VP1蛋白作为主要抗原蛋白,可以通过构建重组乳酸菌的方式诱导机体产生黏膜与体液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