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司艳梅,孔元原. 出生缺陷筛查及诊断[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7):757-760.
|
[2] |
Czeizel AE.Birth defects are preventable[J]. Int J Med Sci, 2005,2(3):91-92.
|
[3] |
封志纯,王艳. 我国出生缺陷防控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8):813-815,819.
|
[4] |
张康,马明月.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及两者交互作用与出生缺陷发生的关系[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7,19(6):514-518,523.
|
[5] |
沈亦平. 出生缺陷防控的基因组整体方案—中国出生缺陷三级延伸防治策略[J].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2018,10(4):64.
|
[6] |
卢孟君,黄涨波,俞如葵.2015—2019年余姚市围生儿不同性别户籍出生缺陷发生率及转归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1):2615-2617.
|
[7] |
张传锡,刘俊山,李冬梅,等.滁州市2018—2019年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结果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1,27(2):153-155.
|
[8] |
吴朝杏,陈惠丽,轩妍,等.2014—2019年海口市四区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2):215-217.
|
[9] |
姚莉琴,邹团标,张山山,等.1986—2014年中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0,28(3):351-356,359.
|
[10] |
吴利,陈少金,李周扬,等.三亚市汉族和黎族女性MTHFR与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11(1):28-32,62.
|
[11] |
肖小红. 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现状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106-107.
|
[12] |
王俊姬,何平,薛泽恩,等. 1 500例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0,28(6):757-760,779.
|
[13] |
江石丰,郑雪婷,张惠英,等. 国内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19,45(3):233-236.
|
[14] |
朱伟翔,柯丹红. 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0):14-16.
|
[15] |
赵占景,刘冉,刘景,等. 河北省六县市孕前优生检查人群妊娠结局的回顾性研究[J]. 生殖医学杂志,2019,28(3):302-305.
|
[16] |
王安妮,丁新,冯欣. 孕期叶酸水平对子代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20,55(14):1138-1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