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预防医学 ›› 2025, Vol. 51 ›› Issue (9): 943-950.doi: 10.12183/j.scjpm.2025.0943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孔肯雅热传播效率核心参数研究进展

蔡奕全1,2, 黄琛霖1,2, 刘培文3, 李俊熹3, 吕志跃1,2, 李明1,2, 袁俊4,3   

  1.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080;
    2.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收稿日期:2025-08-26 出版日期:2025-09-20 发布日期:2025-10-27
  • 通讯作者: 袁俊,E-mail:yuanjuncom@163.com。李明,E-mail:liming83@mail.sysu.edu.cn
  • 作者简介:蔡奕全(1997—),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蚊媒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研究工作
  • 基金资助:
    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2025-2027-11); 中山大学人才启动经费(2024—2026);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3A03J0453)

  • Received:2025-08-26 Online:2025-09-20 Published:2025-10-27

摘要: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中国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湖南等地均有本地病例报告,疫情防控任务迫在眉睫。基孔肯雅热传播效率受病毒、媒介蚊群及宿主人群等因素影响,核心参数的精准解析对制定科学防控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综述基孔肯雅热传播效率的核心参数:(1)媒介蚊虫参数:白纹伊蚊雌蚊自然寿命平均(27.3±0.8) d、感染后寿命平均(45.19±25.09) d,最小感染剂量3.9 log10 pfu/mL,F1代卵垂直传播感染率12.50%~42.86%;(2)病毒自身参数:外潜伏期2~10 d,E1-A226V突变株可使白纹伊蚊感染率提升30%~50%,ECSA谱系病毒血症水平较亚洲型高1~2个数量级;(3)宿主人群参数:无症状感染率3%~82%,传染期为发热后0~7 d,慢性症状持续率达25%(>2个月)。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参数精细化不足、隐性传播识别难、防控策略针对性与适应性不足、技术方法学需创新等挑战。未来需强化本地化参数研究、破解隐性传播难题、推广优化防控策略、推动技术创新,以提升对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的早期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基孔肯雅热, 传播效率, 核心参数

中图分类号: 

  • R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