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4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论著
    35~59岁电网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
    王德杰, 李晓峰, 董鲁燕, 韩玉刚
    2021, 47(5):  557-561.  doi:10.12183/j.scjpm.2021.0557
    摘要 ( 163 )   PDF (1344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电网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为不同风险类型群体的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5—9月在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体检的35~59岁电网职工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指标,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预测ICVD 10年发病危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研究3 049名电网职工,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层(除BMI外)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的总中位数[1.50%(P25,P75:0.80%,2.90%)]明显高于女性[0.50%(P25,P75:0.30%,0.80%)](P<0.01)。发病绝对危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不同年龄组的绝对危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55~59岁或女性50~59岁人群的绝对危险高于该性别同年龄段人群的平均危险,男性低危组(绝对危险:5%~10%)与中高危组(绝对危险:≥10%)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均P<0.01)。结论 男性55~59岁、女性50~59岁人群是ICVD发病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天津市企事业单位职工检后服务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岳宗朴, 刘彩
    2021, 47(5):  562-565.  doi:10.12183/j.scjpm.2021.0562
    摘要 ( 185 )   PDF (1373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天津市企事业单位职工检后服务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健康体检产业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条件价值询价法收集天津市企事业单位职工相关资料信息及支付意愿,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效调查221名天津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年龄(32.9±0.6)岁,男性居多(占56.1%),支付意愿中位数为350(300,400)元。硕士及以上学历(HR=0.261,95%CI:0.079~0.861)、个人付费(HR=0.365,95%CI:0.151~0.946)、既往满意度非常满意(HR=6.07e-17,95%CI:5.14e-18~7.17e-16)、既往满意度一般(HR=0.219,95%CI:0.057~0.845)的职工不愿意支付的可能性低;对检后服务了解一般(HR=2.949,95%CI:1.249~6.964)与不了解(HR=2.416,95%CI:1.068~5.745)、归属感一般(HR=3.410,95%CI:1.392~8.357)与归属感弱(HR=18.168,95%CI:3.911~84.408)的职工不愿意支付的可能性高(P<0.05)。结论 天津市企事业单位职工检后服务支付意愿较高,文化程度、检后服务了解状况、付费方式、既往满意程度和职工归属感是影响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母婴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小玮, 王蕊
    2021, 47(5):  566-570.  doi:10.12183/j.scjpm.2021.0566
    摘要 ( 156 )   PDF (1337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母婴结局及其影响因素,为避免特殊人群发生不良分娩结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北京市某医院建立产前健康档案且在该医院分娩的PIH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PIH患者确诊为PIH时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分娩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PIH孕妇不良分娩结局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该人群不良分娩结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时间内收集到诊断为PIH的孕妇有效病例274例,年龄23~43岁,以23~34岁为主,占63.87%。初产妇占60.95%,定期产检者占94.89%,高血压家族史者占29.93%。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为31.39%(86/274),其中胎盘早剥27例,产后出血23例,产后感染8例,羊水过少6例,胎儿宫内窘迫12例,新生儿窒息10例。疾病程度为中度或重度(OR=2.042、2.305)、尿蛋白程度为+++或++++(OR=2.550、2.942)、合并甲减(OR=2.686)、有吸烟史(OR=2.968)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异常者(OR=1.446、1.726、1.976、2.430、1.774)发生不良母婴结局风险较高,发病孕周≥37周(OR=0.515)、分娩孕周≥37周者(OR=0.506)发生不良母婴结局风险较小。结论 PIH患者发生不良分娩结局风险较高,可能影响分娩结局的因素较多,建议应针对该人群相关危险因素加强监测并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不良母婴结局发生。
    甲乳外科门诊就诊女性乳腺癌知识认知度与乳腺自检现状
    朱友梅, 吴雪华, 王瑾, 江丽玲
    2021, 47(5):  571-575.  doi:10.12183/j.scjpm.2021.571
    摘要 ( 167 )   PDF (1328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甲乳外科门诊就诊女性的乳腺癌知识认知度与乳腺自检现状。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黄山市某医院甲乳外科门诊就诊的所有女性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对其基本情况、乳腺癌知识认知度、乳腺自检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共对10 227名甲乳外科门诊就诊女性进行调查,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62±7.63)岁,已婚者占89.48%,以已生育者为主,占89.88%。乳腺癌知识认知度总分平均(85.63±8.36)分,乳腺自检率为20.15%。36~49岁(β’= 0.316)、居住地为城市(β’= 0.209)、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β’= 0.166)和大专及以上(β’=0.233)、从事医疗行业(β’=0.178)、乳腺疾病史(β’=0.264)、乳腺癌家族史(β’=0.238)的就诊女性乳腺癌知识认知度得分越高。36~49岁(OR =1.931)、居住地为城市(OR =2.073)、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 =1.598)和大专及以上(OR =1.774)、从事医疗行业(OR =2.156)、乳腺疾病史(OR =1.998)、乳腺癌家族史(OR =1.986)、月经初潮年龄≤12岁(OR =2.210)的就诊女性乳腺自检可能性较大。结论 甲乳外科门诊就诊女性的乳腺癌知识认知度与乳腺自检情况欠佳,医务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女性乳腺癌知识认知度,改善乳腺自检现状,从而早期防治乳腺癌。
    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聂宪梅, 韦伟, 刘红
    2021, 47(5):  575-578.  doi:10.12183/j.scjpm.2021.0575
    摘要 ( 146 )   PDF (1334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以郑州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12月确诊的病程>6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及生理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代谢综合征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 053例,男性517例,女性536例。年龄37~76岁,平均(58.2±6.4)岁。BMI为18.2~27.9,平均(23.1±2.7)。糖尿病病程1~19年,平均(9.6±3.5)年。血糖控制水平达标792例,占75.2%。代谢综合征患病519例,发生率为4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826)、年龄越大(OR=2.748)、BMI越高(OR=2.208)、有其他基础疾病史(OR=3.916)、有代谢综合征家族疾病史(OR=3.264)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越大,每周体育锻炼频次越多(OR=0.776)、血糖控制水平达标(OR=0.679)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越小。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其发生主要受到性别、年龄、BMI、体育锻炼、血糖控制水平、其他基础疾病史、代谢综合征家族疾病史多种因素影响,要积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代谢综合征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中小学生膳食情况调查
    罗泽延, 崔云凤, 于小轩, 谭思贤, 郭仰峰, 蔡伟丽, 曾芳芳
    2021, 47(5):  579-583.  doi:10.12183/j.scjpm.2021.0579
    摘要 ( 246 )   PDF (1315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全国各省市的中小学生居家膳食行为情况,以了解疫情对中小学生膳食改变的影响程度,为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中小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0年3月3—10号通过问卷星的方式,采用自制问卷收集各省市中小学生的一般资料和膳食摄入习惯。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标准确定中小学生各类食物达标情况。结果 本次研究共回收问卷1 261份,其中有效问卷1 011份,有效率80.17%。各学段中小学生粮谷类食物达标率达到91.90%,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水产品类和蛋奶类达标率为59.09~88.74%,而大豆和坚果类食物达标率仅为43.42%和40.69%。疫情期间水果摄入量增多的人数占40.65%,蔬菜摄入量增多的人数占34.22%,而零食摄入量减少的人数占23.05%。12.96%的中小学生日均就餐次数增多,而吃早餐和吃宵夜次数减少的学生分别占16.91%和14.24%。结论 COVID-19流行和居家期间中小学生粮谷类等食物摄入达标率较高,但大豆和坚果摄入达标率较低。此外,疫情期间学生就餐习惯发生显著变化,每日蔬果粮谷类等食物摄入量增加且零食摄入量减少。
    南京市鼓楼区中老年女性人群骨密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晓明, 邹祖琴, 曹永蓓
    2021, 47(5):  583-587.  doi:10.12183/j.scjpm.2021.0583
    摘要 ( 186 )   PDF (1351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中老年女性人群骨密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1—12月南京市鼓楼地区某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及骨密度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骨质疏松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骨质疏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8 550名≥45岁女性进行调查,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23±13.46)岁。共检出骨质疏松者1 303例,检出率为15.24%。年龄越大(OR=1.589)、BMI<18.5或≥24.0(OR=1.044、1.950)、绝经(OR=2.745)、血清铁蛋白异常(OR=1.754)、糖尿病(OR=2.125)、慢性阻塞性肺病(OR=3.108)、高血压(OR=2.12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655)的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风险较高;高尿酸血症(OR=0.448)、户外活动次数越多(OR=0.716)的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风险较低。结论 鼓楼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BMI、户外活动次数、血清铁蛋白异常、高尿酸血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情况、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是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相关部门及医务人员应有意识地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
    COVID-19疫情期间实习护生心理韧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谢宏, 章容, 尹林, 彭文涛, 任黎
    2021, 47(5):  588-591.  doi:10.12183/j.scjpm.2021.0588
    摘要 ( 196 )   PDF (1328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实习护生COVID-19疫情期间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援助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通过问卷星对实习护生进行心理韧性量表、一般健康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国22个省市1 343名实习护生参与调查,以四川省(60.5%)和重庆市(33.3%)为主,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6%。平均年龄为(20.52±1.46)岁,主要为女性(92.3%)和实习末期护生(89.8%)。实习护生心理韧性总得分为(67.68±16.31)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力量维度(2.89±0.65)分、坚韧维度(2.65±0.72)分、乐观维度(2.53±0.7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实习护生为男性(β’=0.100)、社会支持程度越高(β’=0.116)、应对方式越积极(β’=0.580),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心理障碍水平越高(β’=-0.143),心理韧性水平则越低。结论 疫情期间实习护生心理韧性水平较低,性别、心理障碍水平、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是影响疫情期间实习护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医疗机构、学校和家庭应多渠道、多途径为实习护生提供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帮助其顺利度过疫情。
    广州市白云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内本地疫情阶段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古羽舟, 程晓宁, 李泳光, 陆剑云, 陈昌明, 吴迪, 苏文哲
    2021, 47(5):  592-595.  doi:10.12183/j.scjpm.2021.0592
    摘要 ( 303 )   PDF (1439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国内本地疫情阶段广州市白云区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从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信息系统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白云区截至2020年2月29日的新冠病例疾病报告和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国内本地疫情阶段白云区累计报告新冠病例74例。首例报告于1月21日,报告数高峰在1月29日,末例报告于2月12日。病例分布于14个街镇,中位年龄50(33,64)岁,以女性(58.1%,43/74)和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63.5%,47/74)为主,重型/危重型占比9.5%(7/74)。感染来源主要与湖北接触史有关(89.2%,66/74),涉及18起聚集性疫情,产生392名密切接触者,4.3%(17/392)密切接触者后续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白云区国内本地疫情持续23 d,中老年、女性病例居多,多因湖北相关接触感染。未来仍需警惕境外病例输入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惠州市6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邓慧怡, 张卫平, 张玲, 李妍, 周仕丹, 彭莉利, 刘春来
    2021, 47(5):  596-599.  doi:10.12183/j.scjpm.2021.0596
    摘要 ( 238 )   PDF (1322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惠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19日至5月31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COVID-19确诊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和住院相关情况。结果 惠州市确诊病例发病集中在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惠东县29例、惠城区17例、惠阳区11例、博罗县5例。轻型22例、普通型37例和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男女比例为1∶1,发病年龄为1~85岁,中位数为46(36,60)岁。有明确湖北旅居史55例(88.71%),无明确接触史3例(4.84%)。未出现本地病例,主要以湖北省输入性病例(55例)为主,并且多为家族聚集性病例(45例)。经两两比较,重型病例住院天数长于轻型和普通型病例(P<0.05);不同临床分型病例的发病年龄和核酸首次转阴所需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14.52%)病例在出院6~15 d内出现复阳现象,复阳病例第2次入院核酸转阴间隔时间较首次入院核酸转阴间隔时间短(P<0.05)。结论 惠州市COVID-19以湖北省输入性和家庭聚集性为主,主要分布在惠东县。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住院天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基于联通舆情通监测系统的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舆情监测结果分析
    刘慧, 林伟权, 甘建哲, 沈纪川, 何蔚云
    2021, 47(5):  600-603.  doi:10.12183/j.scjpm.2021.0600
    摘要 ( 272 )   PDF (1569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网络舆情情况,为卫生健康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4月21日联通舆情通监测系统的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全网网络舆情总信息量共2 389.69万条,前3位分别为微博(63.73%)、客户端(20.63%)、微信(7.79%)。网络舆情每日信息量与每日新增病例报告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存在相关性(r=0.509;7 d移动平均后,r=0.605)。广州、武汉、口罩、钟南山、护士、警方、医院、新冠肺炎、中国、店铺、非典、疫情、红十字会、外国人、疫情防控是本次疫情的高频关键词。除本省网民(651.32万条)高度关注外,北京市(457.32万条)、江苏省(111.56万条)、山东省(106.63万条)和上海市(103.94万条)发布的广州市疫情相关信息相对较高。结论 微博仍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平台。把握当时网络舆情态势,做好应对措施,积极引导舆情平稳发展,能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
    重庆市涪陵区非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张海艳, 杨德明, 蒋蕾, 鞠登会, 余彦娇, 杨帆
    2021, 47(5):  604-608.  doi:10.12183/j.scjpm.2021.0604
    摘要 ( 154 )   PDF (1341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分析重庆市涪陵区非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行为表现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提高健康教育宣传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3月6日00:00至24:00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涪陵区非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滚雪球抽样和方便抽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 980份,调查的城市农村人数比为2.19∶1,男女性别比为1∶1.90,调查对象的年龄以37~55岁居多,占67.55%。54.95%调查对象为高认知水平,64.48%调查对象行为表现良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常住地为城市(OR=1.372),女性(OR=1.256),学历为高中或专科(OR=1.977)、本科及以上(OR=3.149),职业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OR=1.284)、教师(OR=1.530)的认知水平较高;女性(OR=1.114),学历为高中或专科(OR=1.217)、本科及以上(OR=1.225),家庭中有医务人员(OR=1.213)、高认知(OR=1.968)的行为表现较好。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微信(90.49%)、网络媒体(87.55%)和电视(82.56%)获取健康教育信息;对疾病知识(85.40%)、防护措施(84.53%)和防控措施(78.71%)的需求均较高。结论 在本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中,重庆市涪陵区非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把农村地区人群、低学历人群和学生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
    现场研究
    广东省≥50岁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彭永佳, 谢仕兰, 付笑冰, 李艳, 刘珺, 林鹏
    2021, 47(5):  609-612.  doi:10.12183/j.scjpm.2021.0609
    摘要 ( 217 )   PDF (1388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收集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广东省所有新确诊时年龄已满50岁HIV/AIDS患者进行生存状况分析。结果 共有20 379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6 092例(79.0%),累计死亡8 293例(40.7%);确诊HIV/AIDS后第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2%、64.9%、59.4%、55.1%、51.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男性(HR=1.48)、离异或丧偶(HR=1.11)、未婚(HR=1.13)、离退人员(HR=1.20)的死亡风险高,家政(HR=0.93)、工人及职工(HR=0.77)、初中及以上(HR=0.93、0.79、0.71)、进行抗病毒治疗(HR=0.20)、接受CD4检测(HR=0.32)的死亡风险低。结论 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诊断时病程、是否抗病毒治疗以及接受CD4检测是影响广东省≥50岁HIV/AIDS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在中老年群体健康体检中增加HIV检测项目,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延长中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措施。
    13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析
    孔祥裕, 易来龙, 罗勇强, 卢歆韵, 梅月志
    2021, 47(5):  613-616.  doi:10.12183/j.scjpm.2021.0613
    摘要 ( 95 )   PDF (1300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东莞市耐多药肺结核(MDR-TB)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MDR-TB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东莞市结核病防治所确诊登记的MDR-TB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东莞市结核病防治所累计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例17 950例,其中MDR-TB患者130例,耐药率为0.72%。男性70.77%(92/130),女性29.23%(38/130),男女比例为2.42∶1,各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病例年龄段以26~35岁为主,占比26.15%(34/130),其次为36~45岁年龄组,占比23.08%(30/130)。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最低为4月份,占比3.08%(4/130),最高为8月份,占比13.85%(18/130)。药物试验耐多药种类组合中,异烟肼+利福平耐药者33.08%(43/130)居首位,其次是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耐药者22.31%(29/130)。初治耐多药率为0.41%(71/17 191),复治耐多药率为7.77%(59/7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718,P<0.01)。本地户籍耐多药率为0.93%(20/2 161),外地户籍耐多药率为0.70%(110/15 78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4,P>0.05)。结论 东莞市MDR-TB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流动人员肺结核以及MDR-TB在东莞市结核病中占比较大,是疫情控制的难点和关键点。
    一起疑似大肠埃希菌所致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分析
    杨冰, 朱海明, 王海燕, 王建, 宋曼丹, 赖蔚苳, 李洪, 陈秋霞
    2021, 47(5):  616-619.  doi:10.12183/j.scjpm.2021.0616
    摘要 ( 134 )   PDF (1673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某地某学校发生的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采样样品的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为今后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广东省某地某学校发生的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剩余食物留样和环境样本,进行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邻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属等检测,对分离到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采用PCR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肠集聚性粘附大肠埃希氏菌(EAEC)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6份样本经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其中6份样品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9.09%(6/66);对检出样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PCR检测,分离EAEC毒力基因阳性30株以及产气荚膜梭菌3株,其余病原体均未检出。PFGE分析显示30株EAEC菌种间相似性<70%,不具有同源性。结论 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需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症状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规范采样方法以提高实验室的检出率,真正发挥实验室检测的作用。
    2008—2017年深圳市罗湖区肺癌发病趋势分析
    谢奎, 马万成, 丘洁, 付莹, 邓珊, 雷林, 彭绩
    2021, 47(5):  620-623.  doi:10.12183/j.scjpm.2021.0620
    摘要 ( 126 )   PDF (1364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深圳市罗湖区常住居民肺癌的发病趋势,为肺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深圳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中2008—2017年罗湖区常住居民的肺癌发病资料计算肺癌发病率,并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发病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08—2017年罗湖区肺癌平均发病率29.67/10万,中标率54.75/10万,世标率55.05/10万,0~74岁累计率6.29/10万,35~64岁截缩率67.29/10万;肺癌发病率占发病顺位第1 位。男性肺癌发病率、中标率分别为女性的1.86倍和2.14倍,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肺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均逐年上升,肺癌发病趋势男性(APC=10.01)高于女性(APC=8.55)(均P<0.01)。 50岁及以上年龄人群肺癌发病率以年均5.88%~14.57%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结论 罗湖区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治干预措施。
    2014年广东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曾玉环, 夏亮, 许燕君, 谭家伟, 许晓君, 余岳要, 林元英
    2021, 47(5):  623-626.  doi:10.12183/j.scjpm.2021.0623
    摘要 ( 183 )   PDF (1287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4年广东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数据,为肿瘤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2014 年恶性肿瘤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有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顺位。结果 2014年广东省肿瘤登记地区报告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3.19/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例数、发病率分别为28 210例、286.18/10万,均分别高于女性的24 617例、259.68/10万;男性死亡病例数、死亡率为1 6 858 例、207.70/10 万,均分别高于女性9 225 例、115.19/10万。城市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9.45/10万高于农村地区的255.65 /10万。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6.69/10 万,高于农村地区的151.06/10万。肿瘤发病第1位为肺癌,其次为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甲状腺癌等,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3.53%。2014年广东省肿瘤死亡率为161.76/10万,死亡率在45 岁以后快速升高;肿瘤死亡第1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0.20%。结论 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甲状腺癌是广东省需要重点防控的癌种。
    平顶山市2018年居民主要死因特征分析
    吕锐利, 宋波, 颜欣颖
    2021, 47(5):  627-630.  doi:10.12183/j.scjpm.2021.0627
    摘要 ( 138 )   PDF (1281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平顶山市2018年居民死亡特征分析,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顺位等,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死因监测系统中2018年平顶山市的死因监测数据。结果 2018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596.37/10万,标化死亡率为509.60/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682.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39.04/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04.4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6.37/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女性的1.35倍,标化死亡率为女性的1.65倍。<1岁组死亡率较高,1~<5岁组迅速下降,之后随年龄升高死亡率逐渐升高,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达最高。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5.21%(23 016/24 175);3大类疾病死因构成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88.95%。结论 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从慢性病危险因素着手,动员各部门参与,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健康促进策略为导向,采取综合的慢性病防控措施,减少人群慢性病发生和死亡。
    深圳市某区成年集中医学观察对象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卿, 刘成锋, 卢楚虹, 卿利, 程娟, 王永军, 胡东生, 郭艳芳
    2021, 47(5):  631-634.  doi:10.12183/j.scjpm.2021.0631
    摘要 ( 124 )   PDF (1314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区成年集中医学观察对象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4月10日至6月10日深圳市某区10个集中医学观察酒店≥18岁入住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或面对面询问等方式进行自制抑郁问卷调查。结果 在660名成年集中医学观察对象中,平均年龄为(29.3±7.6)岁;男性为主,占68.8%。共检出抑郁阳性308例,阳性率为4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或高中学历(OR=10.577)、离异/丧偶者(OR=4.423)、平时每天参与身体锻炼时间3~4 h(OR=2.645)或≥5 h(OR=4.969)、有高血压诊断史(OR=2.217)和当前仍吸烟者(OR=3.967)发生抑郁的风险较大。结论 成年集中医学观察人员抑郁症患病率普遍较高,应引起关注。重点需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方式干预和慢性病治疗等3个方面制定个性化抑郁疏导方案,提升该人群心理应激干预能力。
    广西地区老年HIV/AIDS病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黄郁媚, 沈智勇, 陆华湘, 黄金萍, 黎彦君, 杜丽群
    2021, 47(5):  635-638.  doi:10.12183/j.scjpm.2021.0635
    摘要 ( 109 )   PDF (1293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广西地区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艾滋病(AIDS)病例(简称HIV/AIDS病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于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启动HAART的102例老年HIV/AIDS病例12个月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HAART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在102例老年HIV/AIDS病例中,HAART 12个月内出现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症状34例,发生率33.33%,其中HAART第3~6个月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0例,占比88.24%。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为肝功能损害(12/102,11.7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睡眠障碍、眩晕)(5/102,4.90%)、骨髓抑制(5/102,4.90%)、皮疹(4/102,3.92%)、消化道症状(食欲改变,恶心呕吐)(4/102,3.92%)、肾功能损害(3/102,2.94%)。治疗12个月后辅助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P<0.05)、谷草转氨酶(P<0.05)、病毒载量(P<0.0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甘油三脂(P<0.01)、血清总胆固醇(P<0.01)、CD4+ T淋巴细胞计数(P<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 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数值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 广西地区老年HIV/AIDS病例启动HAART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在开始治疗的前3~6个月出现,治疗12个月后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抑制和免疫重建。
    阜阳太和县脑梗死患者复发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李博, 李晓贝, 胡冬青, 张迪, 刘洋
    2021, 47(5):  638-641.  doi:10.12183/j.scjpm.2021.0638
    摘要 ( 147 )   PDF (1335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复发情况及危险因素,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阜阳太和县某医院确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由医院组建的脑卒中随访小组根据发病时间对病例进行是否复发的随访。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初发脑梗死复发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复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阜阳市太和县某医院确诊的初发脑梗死病例共1 202例,截至2020年12月共随访到有效病例978例,初发病例与随访病例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78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5.23±17.69)岁,男性586例(59.9%),女性392例(40.1%)。有350例病例复发,复发率为35.79%,初次发病后第2年内复发的病例有299例,占84.57%。发病年龄(OR=1.486)、高血压(OR=1.62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539)、高尿酸血症(OR=1.777)、管腔重度狭窄(OR=2.438)、斑块T2WI高信号(OR=1.824)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阜阳市太和县初发脑梗死病例2年内复发率较高,该人群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管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避免复发。
    海口市女性体检人群子宫肌瘤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玉琴, 蔡婉静, 李振阁, 严树科, 洪澜, 胡春艳, 王华茹
    2021, 47(5):  642-644.  doi:10.12183/j.scjpm.2021.0642
    摘要 ( 161 )   PDF (1302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女性体检人群中子宫肌瘤流行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12月在海口市某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女性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子宫超声检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子宫肌瘤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子宫肌瘤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6 582名海口市女性人群问卷及检查结果齐全有效的资料,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8.67±9.87)岁。检出子宫肌瘤1 073例,检出率为16.30%。年龄30~49岁(OR=1.960)、妇科疾病史(OR=2.164)、流产史(OR=3.529)、避孕药(激素或固醇类药物)使用史(OR=2.232)、家族肿瘤史(OR=2.063)、焦虑(OR=1.739)、抑郁(OR=1.713)是检出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结论 海口市女性体检人群子宫肌瘤检出率较高,年龄30~49岁、有妇科疾病史、流产史、避孕药使用史、家族肿瘤史、存在焦虑或抑郁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较高,应多开展宣教活动,同时对子宫肌瘤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慧敏, 张占薪, 张平梅
    2021, 47(5):  645-647.  doi:10.12183/j.scjpm.2021.0645
    摘要 ( 132 )   PDF (1308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市某医院进行体检的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妇科检查,对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生殖道感染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792名育龄女性进行调查分析,年龄20~49岁,平均(34.1±5.3)岁。生殖道感染694例,检出率38.7%,排在前3位的是慢性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检出率分别为23.2%、18.9%、16.9%,一种病原体感染者占22.5%、2种病原体感染者占14.2%、3种及以上病原体感染者占2.1%。大专及以上(OR=0.336)、生殖道感染知识认知得分越高(OR=0.321)的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可能性较低,使用节育器的避孕方法(OR=1.982)、有流产史(OR=1.744)、有生殖道感染史(OR=1.592)的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郑州市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检出率较高,感染发生受到育龄女性文化程度、避孕方法、流产史、生殖道感染史、生殖道感染认知水平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改善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
    老年骨折患者血清铁蛋白、微量元素、骨密度及其营养状况分析
    杜志勇, 贺新宁, 张水清
    2021, 47(5):  648-650.  doi:10.12183/j.scjpm.2021.0648
    摘要 ( 148 )   PDF (1306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血清铁蛋白、微量元素、骨密度及其营养状况分析。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株洲市某医院诊治的≥60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病例组,按相同性别、年龄相差0.5岁以内的要求在同医院体检部进行健康体检的近1年内未发生过骨折的≥60岁居民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基本情况及营养状态、体格检查、骨密度检查和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对2组人群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纳入老年骨折患者512例(病例组)和51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进行研究,病例组和对照组男性均为285人,女性均为227人,年龄均为60~78岁,平均年龄分别为(68.69±7.53)、(69.14±6.95)岁,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一致,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评分病例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老年人血清铁蛋白、血磷、血钙、血镁、骨密度、骨密度T值均比老年骨折患者高(均P<0.01)。老年骨折患者BMI、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比健康体检者低(均P<0.01)。结论 老年骨折患者与无骨折的老年人血清铁蛋白、微量元素、骨密度及营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干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于利燕, 柳洋, 王刚, 张晓娟, 田悦, 贺英
    2021, 47(5):  651-654.  doi:10.12183/j.scjpm.2021.0651
    摘要 ( 132 )   PDF (1330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唐山市某医院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和雌激素水平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睡眠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3 56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进行调查和分析,年龄40~60岁,平均(52.65±5.88)岁。PSQI总分平均分为(6.87±2.89)分,PSQI>7分(睡眠障碍)206例(5.78%),PSQI≤7分(正常睡眠质量)3 356例(94.22%)。独身(OR=3.935)、退休(OR=1.861)、抑郁(OR=2.201)、焦虑(OR=2.024)、经济困难(OR=3.245)、近2年直系亲人去世(OR=3.228)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可能性较高,社交活动次数≥2次/周(OR=0.421)、E2OR=0.475)、FSH越高(OR=0.395)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可能性较低。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相关研究,但发生率仍较高,性激素水平下降、社会人口学特征差异均可影响其睡眠质量,相关部门需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
    新乡市15 924名产妇早产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李天超, 郭学励, 韩金芬, 何全忠, 王永淑
    2021, 47(5):  655-657.  doi:10.12183/j.scjpm.2021.0655
    摘要 ( 99 )   PDF (1319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新乡市产妇早产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正确干预措施、减少本地区早产并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来源于新乡市某医院产科病案资料的15 924名产妇分娩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早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产妇15 924名,年龄18~47岁,以18~34岁为主,占71.60%,以初产妇为主,占67.07%。共有809例早产儿,早产发生率为5.08%,以晚期早产儿比例最高,占61.4%。单胎733例,占90.6%,自然娩出494例,占6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年龄35~47岁(OR=1.732)、双胎及以上(OR=3.442)、妊娠期糖尿病(OR=6.203)、妊娠期高血压(OR=2.568)、前置胎盘(OR=1.737)、胎盘早剥(OR=3.013)、胎膜早破(OR=2.596)、胎粪感染(OR=2.450)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乡市早产发生率较高,主要以晚期早产儿为主。早产发生受到产妇年龄、胎数、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粪感染多因素影响,应针对性做好早防早治工作,改善本地区母婴结局。
    重庆市万州区健康体检居民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与碘营养关系研究
    向伦祥, 李成国, 刘艺
    2021, 47(5):  658-660.  doi:10.12183/j.scjpm.2021.0658
    摘要 ( 121 )   PDF (1303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重庆市万州区居民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与碘营养的关系。方法 以2020年1—12月在重庆市万州区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年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及体检数据,并进行尿碘水平检测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进行结节筛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及碘营养状态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甲状腺结节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5 892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9 535人,女性6 357人,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5.34±11.53)岁。4 479例检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28.2%。尿碘中位数为216.34 μg/L。碘营养状态以碘足量为主,占49.6%,其次是碘超足量,占23.4%,碘缺乏和碘过量分别占17.2%和9.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589)、年龄越大(OR=1.539)、BMI≥24.0(OR=2.465)、吸烟(OR=2.063)、饮酒(OR=2.257)、碘缺乏(OR=2.065)、碘过量(OR=1.929)均是重庆市万州区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市万州区体检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较高,性别、年龄、BMI、碘营养均是甲状腺结节检出的主要影响因素。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结节检出密切相关,在健康体检人群中推广甲状腺彩超检查对甲状腺疾病的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价值。
    孕期保健与足月产妇分娩结局关系研究
    张书娟, 刘玲, 杨苹, 李海梅
    2021, 47(5):  661-663.  doi:10.12183/j.scjpm.2021.0661
    摘要 ( 110 )   PDF (1302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足月产妇孕期保健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太和县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建立产前健康档案及足月分娩的孕产妇资料,分析孕期保健与分娩结局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的产妇产前健康档案及妊娠结局资料1 562人,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9.74±7.29)岁。发生不良分娩结局234例,发生率为14.98%。羊水污染93例(5.95%)、产后出血31例(1.98%)、新生儿窒息26例(1.66%)、新生儿呼吸窘迫征23例(1.47%)、巨大儿18例(1.15%)、低出生体重17例(1.09%)、胎盘早剥15例(0.96%)及出生缺陷11例(0.70%)。有1 191名孕期保健产前检查次数≥7次,371名<7次,分别占76.25%、2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35~46岁(OR=3.083)、孕期增重过多(OR=2.620)、经产妇(OR=1.675)均是足月产产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城市(OR=0.593)、孕期产检次数≥7次(OR=0.814)是足月产产妇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太和县足月产产妇孕期保健≥7次所占比例较低,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较高,产前保健次数可能影响产妇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对孕前及孕期保健宣传教育,健全妇幼健康保健体系。鼓励孕产妇规范进行孕期保健,以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体积与代谢相关指标关系研究
    李蕊娟, 李景丽, 刘双双
    2021, 47(5):  664-666.  doi:10.12183/j.scjpm.2021.0664
    摘要 ( 131 )   PDF (1312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体积与代谢相关指标关系,指导临床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病率。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12月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2组人群进行体格检查、血脂指标检测、糖代谢指标检测以及甲状腺超声检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各项指标差异,并对2组人群甲状腺体积与代谢相关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340例和健康体检者340名, 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174例,女性166例;年龄38~67岁,平均(51.2±4.7)岁。健康体检者中男性171人,女性169人;年龄32~65岁,平均(50.9±4.9)岁。2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腰围、臀围及腰臀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均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1)。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均P<0.01)。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及甲状腺体积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或P<0.01)。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体积与BMI、TC、TG、FINS、HOMA-IR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体积相对较大,增加了甲状腺结节患病风险,与其血脂、糖代谢指标存在相关性。应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并加强甲状腺功能和形态检查,积极防治甲状腺疾病。
    北京市2 682例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病原菌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燕, 辛迎, 胡万梅, 孙成栋
    2021, 47(5):  667-669.  doi:10.12183/j.scjpm.2021.0667
    摘要 ( 130 )   PDF (1299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病原菌检出及分布情况,并分析该地区病原菌感染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北京市某医院门诊就诊的发热(≥38 ℃)伴有咳嗽或咽痛、病程在1周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符合要求的就诊病例基本信息并采集咽拭子进行病原菌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病原菌检出情况及分布进行描述,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病原菌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2 682例,年龄0~75岁,平均年龄(35.35±14.29)岁,<1岁占21.86%,60~75岁占24.31%。检出病原菌336例,检出率为12.53%。共分离出病原菌504株。以革兰阴性菌(343株,68.06%)和真菌(112株,22.22%)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5~29岁(OR=0.639)、30~44岁(OR=0.583)的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病原菌检出可能性较低,吸烟(OR=2.286)、合并基础疾病(OR=1.567)的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病原菌检出可能性较高。结论 北京市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以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为主,1岁以下、60岁及以上、吸烟、合并基础疾病的急性发热呼吸症候群病例检出病原菌感染率较高。应开展应对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健康宣教活动,提高人们健康意识水平,减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腺病毒肺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的对比分析
    余志武, 梁椅夏, 黄莉, 邓粤敏, 廖明, 张其超
    2021, 47(5):  670-672.  doi:10.12183/j.scjpm.2021.0670
    摘要 ( 125 )   PDF (1309KB) ( 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分析腺病毒肺炎儿童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的差异变化,为腺病毒肺炎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腺病毒肺炎的患儿87例,将其分为3型肺炎组(38例)和7型肺炎组(37例),轻症肺炎组(57例)和重症肺炎组(30例),分析比较组间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浓度。结果 7型肺炎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3型肺炎组[分别为(8.9±4.4)×109/L、(13.4±6.3)×109/L,P<0.01],而降钙素原浓度显著高于3型肺炎组[分别为3.37(0.38,4.03)、0.18(0.11,0.75)ng/mL,P<0.01]。重症肺炎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浓度都高于轻症肺炎组[分别为50.3(14.1,63.2)、26.4(3.0,34.0)mg/L;分别为3.99(0.92,5.04)、0.28(0.11,0.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浓度的升高与重症腺病毒肺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腺病毒肺炎病情的可靠指标。
    郑州市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现状及影响因素
    吴春丽, 李东方, 张晓辉
    2021, 47(5):  673-675.  doi:10.12183/j.scjpm.2021.0673
    摘要 ( 257 )   PDF (1319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郑州市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郑州市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治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3所小学、4所初中和2所高中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脊柱侧弯检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1 574名儿童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男生796人,女生778人。年龄7~17岁,小学生678人,初中生523人,高中生373人。检出脊柱侧弯110例,脊柱侧弯检出率为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学生(OR=1.706)、直系亲属脊柱侧弯(OR=2.073)、坐位姿势不端正(OR=2.296)、每日坐位学习时间>12 h(OR=1.883)、每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2 h(OR=2.010)的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可能性较大,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 h(OR=0.546)的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郑州市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检出率较高,其发生受到性别、学习时坐位姿势、每日坐位学习时间、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多种因素影响,针对性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儿童青少年自身保健能力。
    精神分裂症病例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可及性分析
    杜雁, 张新功, 闫洁
    2021, 47(5):  676-679.  doi:10.12183/j.scjpm.2021.0676
    摘要 ( 121 )   PDF (1263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安徽阜阳市地区精神分裂症病例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可及性现状,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及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阜阳市某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可行性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阜阳市精神分裂症病例的精神卫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3 547例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男性1 879例,女性1 668例。病例对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的获取(85.2%)、训练日常生活技能(83.3%)、增加相关药物报销比例(80.3%)的需求比例均较高。对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的获取利用率为85.2%,对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及时获取的利用率较低(38.0%),初次就诊机构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所占比例较大(38.3%)。最近医疗机构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占比例最高(59.5%)。1 784例病例到最近医疗机构距离<1 km(占50.3%),2 098例病例到最近医疗机构花费的时间<10 min(占59.2%)。病例到最近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距离中位数为9.5 km,四分位数间距为9.8 km,时间中位数为0.9 h,四分位数间距为1.2 h。结论 阜阳市神卫生服务有其特殊性,建议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应针对该地区病例特征及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情况,对当地精神卫生服务资料进行调配,以提供便利的就医环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郑州市健康体检人群肿瘤防治知识知晓状况、获取途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素云, 孙素珂, 张亚青, 田丽, 刘倩倩
    2021, 47(5):  679-682.  doi:10.12183/j.scjpm.2021.0679
    摘要 ( 117 )   PDF (1316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健康体检人群肿瘤防治知识知晓状况、获取途径,探讨居民肿瘤防治知识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郑州市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2020年6—9月期间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郑州市某医院体检中心对健康体检成年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医保情况及肿瘤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知识获取途径等,对健康体检者肿瘤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肿瘤防治知识知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1 194名成人健康体检者进行调查分析,男性581人,女性613人,年龄18~75岁,以59岁以下人群为主,占81.7%,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和个体/自由职业者共占68.8%。肿瘤防治知识总体知晓742人,总体知晓率为62.1%。早期症状中任何部位的可接触、消退肿块知晓率最高,为76.6%,持续干咳、声音嘶哑知晓率最低,为23.3%;筛查方法中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知晓率最高,为81.0%,最低为组织液以及痰液、阴道分泌液等检查,为24.7%;肿瘤相关因素中空气和环境光污染知晓率最高,为77.4%,最低为职业危害,为43.4%。肿瘤防治知识获取途径以电视、广播(75.8%)、公众号、网络获取途径所占比例较高(57.4%)。女性(OR=1.557)、40~59岁(OR=1.848)、高中及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2.192、2.042)、离退休、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OR=1.921、2.366)、知识获取途径为书籍和杂志、报纸(OR=1.998)、医院专家讲座(OR=2.622)、公众号、网络(OR=2.375)的健康体检者对肿瘤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郑州市健康体检者中肿瘤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且居民肿瘤防治知识现状不均衡,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知识获取途径影响,应当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肿瘤防治知识知晓率,减少肿瘤发病。
    张家口市≥40岁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认知调查
    李晓宇, 李晓敏
    2021, 47(5):  683-685.  doi:10.12183/j.scjpm.2021.0683
    摘要 ( 104 )   PDF (1301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和掌握张家口市区40岁及以上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脑卒中防治工作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年9—10月简单抽样方法抽取张家口市区2个街道,每个街区随机抽样2个社区,对抽中社区中≥40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认知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脑卒中高危因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对张家口市2个街道共4个社区的≥40岁居民2 760人调查分析,居民年龄40~87岁,平均(56.4±10.2)岁,女性占67.8%。年龄以50~59岁为主,占46.7%,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上为主,占57.1%。该地区民居中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血脂异常、心脏病、脑卒中患病率分别为42.2%、37.3%,13.2%,23.2%,22.7%,8.5%,缺乏体育锻炼、饮酒习惯、吸烟行为的发生比例分别为64.9%、78.3%、21.7%。有511人知晓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为18.5%。知晓率最高的是高血压(91.2%),其次是高血脂及血脂异常(78.2%),较低为饮酒习惯(21.6%)和缺乏体育锻炼(2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636)的居民知晓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可能性越小,高中/中专(OR=1.9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2.382)、糖尿病患者(OR=2.782)、高血压患者(OR=3.360)、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者(OR=2.565)、心脏病患者(OR=3.651)、有脑卒中病史者(OR=4.406)知晓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张家口市≥40岁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认知情况较差,存在脑卒中高危因素较多,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指导,提高居民脑卒中风险意识,以期减少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达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
    上海市奉贤区初中生对心肺复苏的知识态度现状及对策研究
    肖维春, 唐晓君, 陈敏, 王仕豪, 李明华
    2021, 47(5):  686-689.  doi:10.12183/j.scjpm.2021.0686
    摘要 ( 146 )   PDF (1301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上海市奉贤区初中生对心肺复苏(CPR)的知识、态度现状,为开展CPR培训工作提供相应对策。方法 2020年4—6月期间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取奉贤区5所中学80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包括CPR相关知识调查表、CPR态度调查表、CPR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及培训现状调查表,了解初中生对CPR的知识及态度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 共对72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年龄11~16岁,平均年龄(14.12±0.53)岁,其中女生占52.08%;初一占29.86%,初二占35.28%,初三占34.86%;519名初中生有接受CPR培训经历,占72.08%。720名初中生CPR知识平均得分(3.16±0.43)分,对不同特征初中生进行分析显示,女生、初三、户籍为城市及独生子女CPR知识得分相对较高(均P<0.01)。很有兴趣及有兴趣学习CPR者占56.81%;觉得脏是初中生不予以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的主要原因;获取CPR途径广泛,以军训(37.50%)、学校组织培训课(28.47%)为主,但没时间(48.26%)、没有免费培训地方(32.84%)是初中生未参与培训的主要原因。结论 上海市奉贤区初中生CPR知识掌握较差,接受正规化培训机会少,普及率低,急救技能匮乏,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群体CPR知识储备及意愿。
    某院住院产妇母婴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静, 肖云红, 梁梦婷, 钱彩云
    2021, 47(5):  690-692.  doi:10.12183/j.scjpm.2021.0690
    摘要 ( 132 )   PDF (1301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某院住院产妇母婴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以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宣城市某医院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母婴健康素养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产妇母婴健康素养具备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母婴健康素养具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982份。982名产妇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9.45±7.65)岁。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44.30%。母婴健康素养得分平均为(104.36±15.29)分,其中具备母婴健康素养276人,母婴健康素养具备率为28.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OR=1.902)、大专及以上(OR=2.670)、从事医疗行业工作(OR=3.842)、经产妇(OR=1.680)、参加过孕妇学校课程(OR=3.377)的产妇母婴健康素养具备可能性较高。结论 宣城市产妇母婴健康素养水平较低,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分娩次数、参与孕妇学校课程是住院产妇母婴健康素养具备的主要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根据产妇个体情况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母婴健康素养水平,促进母婴健康。
    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情绪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焦会珍, 金小乐, 苑萌, 王慧, 张志斌
    2021, 47(5):  693-695.  doi:10.12183/j.scjpm.2021.0693
    摘要 ( 110 )   PDF (1302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情绪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某院收治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及急性应激情绪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1 15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发生急性应激情绪423例,发生率为36.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次数越多(OR=2.004)、心功能Ⅲ级或Ⅳ级(OR=2.675、3.466)、重度胸痛(OR=3.187)是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睡眠质量好(OR=0.393)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情绪发生可能性较低。结论 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应激情绪风险较高,发病次数越多、心功能分级为Ⅲ级或Ⅳ级、重度胸痛、睡眠质量差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应激情绪的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干预,减少急性应激情绪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陕西省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黄朝旭, 画妍, 戚瑞, 张亚宁
    2021, 47(5):  696-699.  doi:10.12183/j.scjpm.2021.0696
    摘要 ( 130 )   PDF (1307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研究陕西省2家医院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陕西省2家医院医务工作人员52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医务人员基本资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掌握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98.46%)。男女性别比为1∶1.56,年龄40~60岁者246人(48.05%),本科学历231人(45.12%),已婚者297人(58.01%),从事医疗工作时间5~10年者169人(33.01%),职称为初级者195人(38.09%)。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掌握合格者187人,合格率为36.52%,其中对应急机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最好,占72.07%,而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情况最差,仅占18.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时间越长(OR=2.765)、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OR=3.419)、现场决策能力越强(OR=3.211)的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掌握情况越好。结论 陕西省2家医院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应不断加强培训,提升整体知识掌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