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雅静. 我国HIV/AIDS病例晚发现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8(6):130-133. [2] 张鸿满,陈怡,唐振柱.HIV感染者/AIDS病人不同病程时期传播力研究进展[J].应用预防医学,2013,19(4):253-256. [3] 韩孟杰.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分析和防治展望[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3):247-250. [4] 韩孟杰,金聪,李敬云,等.扩大艾滋病检测促进早检测专家共识[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11):1202-1206. [5] 梁欣,张国磊,李敏,等. 北京市石景山区抗病毒新政执行后艾滋病感染者接受早期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4):453-456. [6] 吴尊友. 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新特征与防治面临的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6):707-709.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性病/丙肝综合防治数据信息年报[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8] 金霞,熊燃,王丽艳,等.2010—2014年我国HIV感染病例的晚发现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2):218-221. [9] 葛宪民,杨文敏,朱秋映,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2017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3):315-321. [10] 吴尊友. 中国特色的艾滋病防治策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8):885-889. [11] 曹文杰,袁智,姚永明,等.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2):1436-1441. [12] 杨金英,纪浩晴,李倩,等.聊城市2011—2021年HIV/AIDS患者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2(24):3054-3057,3066. [13] 叶振淼,王大勇,赵丽娜,等.2015—2020年温州市新报告HIV/AIDS患者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28(5):584-585. [14] 邓小芳,岑平,汤洪洋,等.南宁市2015—2019年晚发现HIV/AIDS病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34(10):1155-1160. [15] 李斯斯,农全兴,徐永芳,等.广西南宁市新报告艾滋病患者晚发现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6):3028-3031. [16] 左梦玲,董柏青,吴兴华,等.广西某县HIV现场监测与定点监测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 20(3) :225-227. [17] 陈懿,谭琳琳,李骏.2014—2019年梧州市晚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24):4514-4517. [18] 罗艳,赵刚,黄思超,等.2013—2018 年杭州市HIV/AIDS病例检测发现与晚发现影响因素研究[J].预防医学,2020,32(8):757-761. [19] 肖民扬,宋丽军,牛瑾,等.云南省HIV/AIDS病人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 ,25(1):25-29. [20] WHO. Consolidated guidelines on HIV testing services for a changing epidemic policy brief[EB/OL].(2019-11-01)[2023-04-0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1371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