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20
    专家论坛
    从健康风险沟通看SARS危机处置的经验与教训
    许锐恒
    2014, 40(6):  501-503.  doi:10.13217/j.scjpm.2014.0501
    摘要 ( 1563 )   PDF (1065KB) ( 6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编者按:在SARS暴发10周年之际,作者从健康风险沟通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在SARS危机处置过程中的得与失,从中让我们领悟到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认知的正确措施或策略不一定是合适的,很多情况需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有效的措施;同时深刻理解了“诚实、公开和透明”的态度既是健康风险沟通的核心,同时也是化解危机的重要基础。回顾我国公共卫生走过的历程,我们有能力消灭脊髓灰质炎,也有能力扼制其复燃。当人们一直在警戒H5N1时候,甲型H1N1流感却通过在人与猪之间的重组导致了21世纪流感大流行,然而基于科学认识的猪流感危害性又在一次“温和”的流行状态下成为人类抗击疫病的历史。当2013年春节我国在华东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时,我们感慨中国的进步,又在不断地反思和借鉴着SARS的经验和教训,但当面对社会不同行业的种种争议和质疑时,科学的认识和防控策略往往又以各种现实中的原因止步不前。纵观SARS 10年,我们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健康风险沟通中,更需要我们公共卫生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诚实、公开和透明的沟通中,建立公共卫生的权威和公众的信任。
    论著
    极端低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罗焕金,曾四清,胡梦珏,罗圆,马文军
    2014, 40(6):  504-511.  doi:10.13217/j.scjpm.2014.0504
    摘要 ( 1950 )   PDF (2532KB) ( 9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对该影响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收集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广州市番禺区和欠发达地区梅州兴宁市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数的时间序列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个地区极端气温(低于日均气温分布的第5百分位)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并按不同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2006—2011年番禺地区的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2.7℃,共有24 216人次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在番禺区中心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11.1人次。兴宁地区日均气温的均值为21.9℃,共有19 934人次在兴宁市人民医院住院,平均每天有9.1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间呈非线性关系,低温对2个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影响有明显的滞后,兴宁在6.4℃、滞后13 d时RR值达到最大,为1.04(95% CI:1.02~1.06);番禺在9.9℃、滞后10 d时RR值最大,为1.03(95% CI:1.02~1.04)。滞后25 d内的累计效应中,番禺区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10.9℃)、10%(14.3℃)和25%(18.2℃)处对应的RR值分别为1.48(95% CI:1.13~1.94)、1.45(95% CI:1.12~1.82)和1.29(95% CI:1.10~1.51);兴宁市在研究期气温分布的第5%(9.8℃)、10%(11.7℃)和25%(17.1℃)处对应的RR值则分别为1.61(95% CI:1.17~2.21)、1.45(95% CI:1.08~1.96)和1.11(95% CI:0.94~1.35)。极端低温对各人群影响效应(RR值)随滞后日的变化呈现比较一致的趋势,在暴露后2~4 d才出现效应,之后效应慢慢增大,达到一定高峰后慢慢回落,为倒“U”型的分布形状。经济欠发达地区兴宁市的老年人群受极端低温的影响最大,其RR值达1.86(95% CI:1.04~3.31)。结论 极端低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住院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群影响更加明显。
    孕早期妇女艾滋病和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抗体筛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黄丽娟,湛柳华,蓝海英,曾妍芳,陈冰青,周文,戴丽萍
    2014, 40(6):  512-516.  doi:10.13217/j.scjpm.2014.0512
    摘要 ( 1287 )   PDF (1014KB) ( 6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孕早期妇女艾滋病和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影响孕妇在孕期接受相应抗体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期间对广州市越秀区户籍孕早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对艾滋病、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母婴传播知识、孕期相关检测的态度和行为等。对孕妇孕期接受HIV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孕妇6012人,平均年龄(29.07±3.57)岁,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占60.83%)。职业以干部、职员为主(占38.31%)。调查对象艾滋病/梅毒一般知识知晓率为81.74%(24 570/30 060),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76.72%(36 898/48 096),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为78.69%(14 193/18 036),预防措施知晓率为80.82%(48 588/60 120)。81.90%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免费HIV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但仅有55.19%的调查对象参加本次抗体检测。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没有做过婚检的比做过婚检的孕妇本次接受相关检测的可能性更高(OR=1.207),从来没有检测过HIV抗体的孕妇比既往检测过HIV抗体者本次进行检测的可能性较高(OR=1.805),表示不愿意接受免费检测的孕妇本次接受采样检测的可能性是表示愿意者的0.548倍。结论 孕妇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对孕妇提供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建立多层次的筛查服务体系,推动孕妇在孕早期接受艾滋病和梅毒的检测,从而预防艾滋病和梅毒的母婴传播。
    广州市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宋韶芳,沈纪川,林国桢,李科
    2014, 40(6):  517-520.  doi:10.13217/j.scjpm.2014.0517
    摘要 ( 1233 )   PDF (1004KB) ( 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广州市原发性肝癌(PHC)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通过病理学确诊的在广州居住10年及以上的100例医院新发PHC病例,同时选择100名与病例同社区、同性别、年龄±3岁、无血缘关系的非肝癌人群为对照,进行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卫生习惯、疾病因素等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0对病例对照中,男性86对,女性14对,PH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58±11.6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1.37±12.54)岁。病例对照组的年龄构成一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C的危险因素为饮酒、乙型肝炎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其OR分别为:33.142、70.385、33.218(95% CI分别为5.729~245.367、13.452~408.274、6.745~212.403);PHC的保护因素为饮茶、食用豆类、深绿色蔬菜,其OR分别为:0.016、0.038、0.007(95% CI分别为0.002~0.071、0.005~0.621、0.001~0.053),均P<0.05或P<0.01。结论 PHC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控制饮酒、乙型肝炎等危险因素,多食用豆类、深绿色蔬菜、饮茶等可减少肝癌的发生。
    曼氏血吸虫病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发现与扩散
    黄少玉,邓卓晖,陈佩玑,高世同,李晓恒,张仪,谢旭,朱蓉,吕山,郭云海,阮彩文,张启明,余晴,潘世定,容寿铭,卢文成,刘梦然,曾炘
    2014, 40(6):  521-525.  doi:10.13217/j.scjpm.2014.0521
    摘要 ( 1344 )   PDF (1642KB) ( 9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调查确认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输入和孳生情况,并了解其分布及扩散情况,为防控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报告线索及藁杆双脐螺孳生环境特征,按水系和地理位置,于1981—1982年和2012—2013年,采用现场调查法对双脐螺的孳生分布、环境植被、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981年确认在深圳市罗湖某鱼塘采集的螺蛳为藁杆双脐螺,为中国大陆首次报告。1981—1982年在深圳市调查10个公社(镇区、街道),于深圳市罗湖与香港新界交界的交界河罗湖桥至与深圳河交接处的河段约1 000 m、交界河与深圳河交接处至人民公园的深圳河段约1 000 m、与该河段相通的3条水沟长约300 m、周边6口鱼塘和1口污水塘约4 030 m2等环境发现有藁杆双脐螺孳生;深圳市其他9个公社(镇区、街道)及另外11个县区均未发现有该螺孳生。对有螺环境特征及水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显示,中性偏碱水质适合该螺孳生,活螺数多的螺点水中氯化物含量为9.0~94.0mg/L,总硬度为44.8~142.8mg/L,氨氮含量为0.02~1.50mg/L;有螺环境类型为水塘、水沟、河3种,腐殖质较丰富,活螺主要沿水边分布,喜附着于水中漂浮物上,以下段及出水口水流缓慢处较多。2012—2013年的调查发现,在深圳市的盐田河、葵涌河和大沙河等7条河道及东莞市的石马河和惠阳区的淡水河均有活的藁杆双脐螺孳生。结论 1981年在中国大陆首次确认在深圳市有藁杆双脐螺孳生,范围局限;双脐螺沿水系向周边地区扩散蔓延,目前已扩散到深圳市毗邻的东莞和惠州市的部分河道。
    企业一线工人中吸烟者的戒烟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赵善露,李东云,颜海良,陈维清
    2014, 40(6):  526-530.  doi:10.13217/j.scjpm.2014.0526
    摘要 ( 1307 )   PDF (1013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企业一线工人中吸烟者的戒烟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控烟与戒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山市三乡镇的10家企业,对企业一线工人中所有成年吸烟者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既往戒烟经历以及戒烟意愿,并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戒烟意愿有关的因素。结果 共调查1 573名吸烟者,其中男性1 353人,女性174人,664人(42.2%)曾尝试过戒烟;有676人(43.0%)打算戒烟。调查对象的吸烟相关知识的平均分是(11.5±3.9)分(满分28分),对吸烟态度的平均分是(77.0±9.9)分(满分110分),尼古丁依赖程度的平均分为(3.5±2.5)分(满分10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既往戒烟经历(OR=2.56)、有戒烟信心(OR=14.47)、吸烟相关知识得分高(OR=1.05)、吸烟相关态度得分高(OR=1.05)的人群更倾向于打算戒烟;相对于月收入≤2 000元的人群,>4 000元收入的(OR=0.48)戒烟意愿低。结论 被调查的企业一线工人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分较低,在企业控烟工作中,应加强有关吸烟危害的健康教育,提高企业吸烟者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建立正确的戒烟态度,同时增强其戒烟信心,传授戒烟方法,鼓励多次尝试戒烟,提高戒烟的成功率。
    广州市医疗机构口腔科诊疗用水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张旭,林云万,贺征,梁会营,黄婕
    2014, 40(6):  531-534.  doi:10.13217/j.scjpm.2014.0531
    摘要 ( 1588 )   PDF (1070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市医疗机构口腔科诊疗用水卫生状况,为医疗机构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和普查的方法,对各级别医疗机构净水式和储水式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水源水、嗽口水、冲洗水和手机喷水进行采样检测,根据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评价。菌落总数采用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结果 共采集净水式治疗台诊疗用水204份(嗽口水、冲洗水、手机喷水各68份),嗽口水菌落总数为40.00(10.50,373.50)CFU/mL,冲洗水菌落总数为1 141.50(185.00,2 995.00)CFU/mL,手机喷水菌落总数为3 302.00(1 397.75,5 601.25)CFU/mL;净水式治疗台不同诊疗用水的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采集储水式治疗台诊疗用水66份(水源水、冲洗水和手机喷水各22份),水源水菌落总数为225.00(17.50,1619.75)CFU/mL,冲洗水菌落总数为2 160.00(440.00,3 652.00)CFU/mL,手机喷水菌落总数为2665.50(252.00,5 636.00)CFU/mL;储水式治疗台不同诊疗用水的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污染优势菌主要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少见嗜铜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皮氏罗尔斯顿菌等。结论 广州市医疗机构口腔科诊疗用水污染严重,须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并定期监测,预防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清远市2008—2012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病学分析
    黄业草
    2014, 40(6):  535-537.  doi:10.13217/j.scjpm.2014.0535
    摘要 ( 1268 )   PDF (998KB) ( 6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清远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策略。方法 对清远市2008—2012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清远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1 730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88.69/10万~141.17/10万,年均发病率为120.90/10万。病例分布在全市8个县(市、区),发病数居于前4位的地区分别为清城区(8 877例)、清新区(3 960例)、连州市(3 346例)和英德市(1 642例),合计占发病总数的82.03%。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其中以10—12月病例较多,合计占全年发病总数的42.65%(9 267/21 730)。男性13 320例,女性8 410例,男性发病率(144.01/10万)高于女性(96.4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主要集中于3岁以下人群,共发病13 792例,占病例总数的63.47%。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共14 531例,占病例总数的66.87%。结论 清远市2008—2012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主要集中于3岁以下散居儿童,冬季是其高发季节。
    黎平县2009—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杨继宝,覃胜勇,龙蓉
    2014, 40(6):  538-540.  doi:10.13217/j.scjpm.2014.0538
    摘要 ( 1198 )   PDF (994KB) ( 6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黎平县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2年黎平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黎平县2009—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04例,年均发病率为23.91/10万。报告重症病例7例,重症率为1.39%;报告死亡病例3例,死亡率为0.14/10万。男性368例,女性136例,男女性别比为2.7∶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占发病总数的84.52%(426/50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共460例,占91.2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4—6月(180例,占35.71%)和11—12月(137例,占27.18%)。结论 2009—2012年黎平县手足口病发病率比较低,发病以1~3岁散居儿童为主,今后应加强对散居儿童等重点人群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2010—2012年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潘亮亮
    2014, 40(6):  541-543.  doi:10.13217/j.scjpm.2014.0541
    摘要 ( 1030 )   PDF (995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料对2010—2012年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手足口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 112例,年均发病率为314.1/10万,其中报告重症病例6例,死亡病例1例。男性5 711例,女性3 401例,男女性别比为1.68∶1;发病年龄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共报告8 627例,占总发病数的94.68%;职业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共报告8 737例,占总发病数的95.88%。5—9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6 011例,占总发病数的65.97%。共采集病例样本53份,检出肠道病毒阳性样本17份,阳性检出率为32.08%;其中肠道病毒EV71阳性10份,占58.82%;CVA16阳性6份,占35.30%。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及年龄、性别差异,今后应加强疫情监测,并重点加强对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的防控工作。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制品中残留青霉素
    刘红河,刘桂华,廖仕成,康莉,毛丽莎,尹江伟
    2014, 40(6):  544-549.  doi:10.13217/j.scjpm.2014.0544
    摘要 ( 941 )   PDF (1801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1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乳制品中8种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的确证方法。方法 乳制品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乙腈沉淀蛋白,正己烷液液萃取除去脂肪,用氮气吹至近干,用乙腈+水(10+90)复溶后,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经Endeavorsil C18柱分离,选用乙腈(含0.1%甲酸)-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13 min内梯度洗脱分离8种青霉素;在优化的质谱条件下,采用ESI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方式、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浓度范围1.0~100.0μg/kg,8种青霉素类药物在各种乳制品基质中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2~0.999 8,方法最低检测限为0.03~0.15μg/kg,方法回收率为91.0%~102.3%,相对标准偏差为1.02%~6.13%。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78份奶粉、液体牛奶、鲜奶、奶饮料样品,其中3份样品检出青霉素G,含量为0.2~1.6μg/kg。结论 该方法测定牛奶中8种青霉素药物的残留量简便、快速、准确,可以满足对牛奶中青霉素残留的检测要求。
    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
    汕头市2009—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徐八一,徐志霞,许璐,张旭彬,姚丽君,廖朝晖
    2014, 40(6):  550-552.  doi:10.13217/j.scjpm.2014.0550
    摘要 ( 1029 )   PDF (981KB) ( 6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东省汕头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探讨该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汕头市2009—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汕头市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共1 148例,其中伤寒1 056例、副伤寒92例,年均发病率为4.20/10万,其中濠江区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17.20/10万。7—9月是发病高峰,占病例总数的31.36%(360/1 148)。男性发病617例,女性发病53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发病年龄以15~29岁居多,占病例总数的32.14%(369/1 148)。职业以学生为主(244例,占21.25%),其次为农民(173例,占15.07%)。结论 汕头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较高,夏、秋季是高发季节,学生、农民是高发人群,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广东省小于10岁麻疹病例患病特征电话调查
    邱泉,吴承刚,王选平,钟桂红,林永杰,郑慧贞
    2014, 40(6):  553-555.  doi:10.13217/j.scjpm.2014.0553
    摘要 ( 1937 )   PDF (999KB)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10岁麻疹病例患病特征,为有效防控麻疹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广东省2012年10月10日至2013年1月27日间发病的<10岁实验室确诊麻疹非死亡病例进行电话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接种史、接种前预约、医院暴露情况、诊疗和疫情处置等内容,并进一步了解适龄儿童未接种麻疹疫苗(MV)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296例<10岁麻疹病例,其中≥8月龄者(适龄接种MV)占80.41%(238/296),以男性为主(208例),男女性别比为2.36∶1,88.18%(261/296)为散居儿童。81.76%(242/296)的病例分布在非珠三角地区。238例≥8月龄病例中,仅13.03%(31/238)接种过MV,未接种MV原因主要为应接种疫苗时患病或不适(67.63%,140/207)。结论 本次调查中麻疹感染者主要是广东地区常住≥8月龄儿童,且多未接种MV。广东部分地区存在常规免疫薄弱环节,应加强常规免疫工作,提高MV及时覆盖率。
    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与预测研究
    秦伟,汪全治,杨涛,翟和亮
    2014, 40(6):  556-558.  doi:10.13217/j.scjpm.2014.0556
    摘要 ( 1096 )   PDF (1083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并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肺结核流行趋势进行预测,为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六安市2005—2012年的肺结核月发病率建立ARIMA模型,以2013年1—7月肺结核实际发病率对模型进行验证,应用该模型对2013年全年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六安市2005—2012年共报告肺结核病例34 02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32/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84.09/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52.89/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月为高发季节(6 741例,占19.81%)。≥60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15 107例,占44.40%);男、女发病数分别为25 278和8 745例,男女性别比为2.89∶1;职业以农民为主(27 582例,占81.07%)。寿县发病率(87.02/10万)最高,金寨县发病率(50.89/10万)最低,不同县(区)间年平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安市肺结核月发病率模型为ARIMA(0,1,1)×(0,1,1) 12(不含常数项)。模型预测的2013年肺结核月发病率在2.41/10万~4.41/10万之间,疫情基本平稳,与前几年水平相接近,不会出现较大的流行。结论 六安市肺结核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老年人群,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ARIMA(0,1,1)×(0,1,1) 12(不含常数项)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六安市肺结核流行趋势预测。
    广佛肇三地40家农贸市场禽类销售档禽流感防控现况调查
    陈凤灵,何永辉,周晓,李阳,周炳南,曹国科,康敏
    2014, 40(6):  559-562.  doi:10.13217/j.scjpm.2014.0559
    摘要 ( 1564 )   PDF (1003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农贸市场禽类档禽流感防控管理情况和禽类从业人员自我防护的现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佛肇三地40家农贸市场,通过自制调查表面对面访谈和现场观察法调查禽类销售档禽流感防控信息。结果 共调查广佛肇6个区(县)40个市场的336个禽类档,按照“一天一清洗”和“一周一消毒”实施的档分别为55.95%(188/336)和73.21%(246/336),不同地区市场禽类销售档的清洗措施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313个禽类销售档可以提供禽类检疫证,出示率为93.15%;276个混合销售档抽风设备的安装率为72.10%(199/276)。禽类售卖人员戴口罩仅有17.56%(59/336),其中正确佩戴率77.97%(46/59)。调查对象坚持每天工作时手套穿戴率、接触家禽或其排泄物后的洗手率分别为42.86%(144/336)和67.86%(228/336)。结论 禽类销售市场在市场管理上未能严格按照禽流感防控管理的要求来实施,禽类销售档的布局设置、通风设施以及禽类从业人员防护方面存在隐患,需加强市场的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管理。
    普通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比较
    徐珊,王长义,张春惠,刘盛元,彭晓琳,陈忠伟,郝丽萍
    2014, 40(6):  563-565.  doi:10.13217/j.scjpm.2014.0563
    摘要 ( 1285 )   PDF (1002KB) ( 8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普通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平均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之间的差异,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两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8个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高血压患者(分为普通高血压组、Hhcy高血压组)和健康居民,检测3组人群的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等指标。结果 Hhcy高血压组的平均血尿酸浓度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374.13±100.18)μmol/L,38.16%]均高于普通高血压组[(329.51±89.35)μmol/L,29.91%]和健康人群组[(338.97±93.38)μmol/L,2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男性人群中,Hhcy高血压组(35.74%)、普通高血压组(29.78%)和健康人群组(35.67%)之间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女性人群中,Hhcy高血压组(44.73%)、普通高血压组(29.99%)和健康人群组(25.21%)之间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50~59岁年龄组外,在﹤50、60~69和≥70岁3个年龄组中,Hhcy高血压组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组的普通高血压组和健康人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Hhcy高血压、普通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存在差异,且基本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提示高尿酸血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广州市某区中老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初步分析
    孙莹,李晗文,刘馨桦,庄晓霞
    2014, 40(6):  566-568.  doi:10.13217/j.scjpm.2014.0566
    摘要 ( 831 )   PDF (998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广州市海珠区中老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为MS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海珠区45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行为生活方式,对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MS相关的行为生活方式高危因素。结果 共调查2 212人,其中男性952人,女性1 260人,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为(59±10)岁。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占59.99%。MS共639例,MS总患病率为28.89%,其中男性MS患病率为29.52%,女性MS患病率2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文化程度因素进行校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者患MS的风险更高(OR值为1.61);相对于摄入新鲜蔬菜<200g/d的人群,摄入200~399和≥400g/d人群患MS可能性更低(OR值分别为0.55、0.15)。结论 MS的发生可能与吸烟、新鲜蔬菜摄入量相关,提示可采取控烟和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预防MS的发生。
    广东省农村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调查
    尹小蜂,刘贵浩,秦祖国,汤捷
    2014, 40(6):  569-571.  doi:10.13217/j.scjpm.2014.0569
    摘要 ( 1138 )   PDF (992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农村中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现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从2012—2013年全省15个申请创建广东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镇的中学中各抽取1所中学,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3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年级,从抽中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以抽中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3个部分。结果 共调查15所中学的545名学生,其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14.1%(77/545),其中男生总知晓率为11.7%(30/256),女生总知晓率为16.3%(47/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艾滋病(92.1%)和狂犬病(87.0%)知识知晓率较高外,其余均较低(16.7%~43.5%)。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92.1%(502/545),其中男生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91.8%(235/256),女生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92.4%(267/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每天睡眠时间为7~8h”的行为形成率较低(66.8%)外,其余均达80%以上。结论 广东省农村中学生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健康行为存在薄弱环节,应重视并加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2012年韶关市居民慢性病相关因素基线调查分析
    吴晓惠,肖晓文,叶广灵,康怀雄,卢志坚,张美娜,周华
    2014, 40(6):  572-575.  doi:10.13217/j.scjpm.2014.0572
    摘要 ( 994 )   PDF (1001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韶关市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基本健康知识水平、自我保健意识、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为社区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和效果评价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按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中选取3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取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2个村(居)委,每个村(居)委随机抽取70个家庭户,对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基本情况、15岁及以上居民的健康相关因素(包括患病情况、健康危险行为发生情况、饮食情况、自我保健情况、基本健康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乡镇卫生院知晓与利用等)等内容。结果 共调查778户2 014名调查对象,其中15岁及以上居民1 794人,占调查人数的89.1%。15岁及以上居民以男性(51.5%)、职业为农业生产人员(66.78%)、婚姻状况为在婚(77.15%)、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51.17%)为主;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8.4%,患病率居前2位的为高血压(9.7%)和骨质增生(2.6%),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及基本健康知识合格率分别为44.1%、38.7%,两者在不同县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韶关市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因此应针对不同人群分别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改善居民的健康状态。
    2005—2013 年如东县0~14 岁儿童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分析
    汤新梅,周苏建,钱晓菊
    2014, 40(6):  576-578.  doi:10.13217/j.scjpm.2014.0576
    摘要 ( 1021 )   PDF (999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如东县0~14岁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变化趋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如东县2005—2013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如东县0~14岁儿童累计报告死亡452例,年平均死亡率为50.04/10万,各年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60.14/10万下降至2013年的31.46/10万(P<0.05﹚。0~岁组死亡率最高(379.85/10万),儿童死亡率在10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在10~14岁组有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5位死因分别为伤害(129例,占28.54%)、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88例,占19.47%)、先天异常(66例,占14.6%)、肿瘤(51例,占11.28%)和神经系统疾病(30例,占6.64%)。0~岁组首位死因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88例,占44.90%),1~14岁组儿童均以伤害为首位死因(109例,占42.58%)。结论 如东县0~14岁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积极有效预防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和肿瘤的发生,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2008—2012年汕头市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徐志霞,谢广昭,陈宏辉,陈文玲,黄建云,徐八一,
    2014, 40(6):  579-582.  doi:10.13217/j.scjpm.2014.0579
    摘要 ( 896 )   PDF (1339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汕头市病媒生物的监测,了解2008—2012年汕头市蚊、蝇、鼠和蜚蠊的种类和消长情况,为汕头市病媒生物防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成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蟑纸法,均为全年监测。结果 2008—2012年汕头市成蚊密度分别为17.02、6.53、14.45、16.23和27.25只/灯,以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91.89%(8 986/9 779);蝇密度5年分别为20.97、12.20、4.89、4.08和3.43只/笼,以家蝇为优势种群,占71.97%(2 362/3 282);鼠密度5年分别为0.61%、0.18%、0.10%、0.14%和0.11%,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92.00%(69/75);蜚蠊密度5年分别为1.11、0.49、0.26、0.33和0.39只/张,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占79.10%(1 052/1 330)。蚊类活动高峰期在3—6月,其中5月密度最高,为33.44只/灯;蝇类活动高峰期在3—5月,其中4月密度最高,为15.3只/笼;鼠类活动高峰期为4月,密度为0.66%;蜚蠊活动高峰期在5—7月和9月,其中6、7月密度最高,为0.87只/张。结论 致倦库蚊、家蝇、褐家鼠、德国小蠊是汕头市主要防制的病媒生物种类,要降低其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广东省鉴江流域水源性高碘村居民碘营养状况分析
    杨通,刘礼平,钟文,池海珊,李澎,宋德志
    2014, 40(6):  583-586.  doi:10.13217/j.scjpm.2014.0583
    摘要 ( 1062 )   PDF (1117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鉴江流域水源性高碘村居民碘营养状况,掌握水源性高碘对居民甲状腺容积的影响,为预防控制高水碘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水碘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抽取高碘改水村、高碘未改水村、适碘改水村和适碘未改水村常住居民,调查居民的尿碘含量、儿童甲状腺容积、食用盐碘含量和饮水来源等。结果 调查高碘未改水村9个702人,居民尿碘中位数为199.0μg/L;调查高碘改水村4个371人,居民尿碘中位数为174.0μg/L;高碘未改水和改水村居民的尿碘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适碘未改水村13个1 086人,居民尿碘中位数为156.4μg/L;调查适碘改水村4个468人,居民尿碘中位数为135.0μg/L。调查6~12岁儿童1 356人,甲状腺肿大率为1.0%(14/1 356)。调查30个村1 293户居民家庭的食用盐情况,不同类别村的碘盐覆盖率在95.3%~98.7%之间,盐碘中位数在24.8~27.9mg/kg之间。共抽查7个未改水村245户家庭,其中241户的烹饪用水均为井水,94户家庭直饮水是从市场购买的桶装水。结论 水源性高碘自然村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较低,改水与未改水村居民的尿碘水平存在差异;建议采取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改水降碘防控措施。
    广州市中心城区交通干道高峰时段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研究
    蒋琴琴,古剑清,杨轶戬,石同幸,施洁,谭铭雄,冯文如
    2014, 40(6):  587-589.  doi:10.13217/j.scjpm.2014.0587
    摘要 ( 921 )   PDF (1004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监测广州市中心8个区8条交通干道高峰时段大气污染物浓度,初步分析广州市交通干道机动车尾气引起的大气污染物的暴露特征和水平,为开展机动车尾气高暴露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有利的外暴露剂量数据。方法 选择广州市中心8个区中车流量较大的交通主干道各1条,另分别在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选择3个交警大队行政办公楼的办事大厅作为室内对照点。采用现场采样仪监测每个季度各交通干道以及室内对照点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02)、二氧化氮(N02)的浓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季节因素对各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 广州市8条交通干道的PM2.5、PM10、S02、N02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38.3±37.5)、(172.1±33.8)、(560.5±280.1)、(397.0±88.3)μg/m3,室内对照点各指标平均浓度分别为(66.7±22.3)、(84.7±22.2)、(29.9±8.4)、(70.0±16.6)μg/m3。交通干道与室内对照点4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季节4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以春季(3月)、冬季(12月)较高。结论 广州市各主要交通干道大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均超过环境空气标准,且明显高于室内对照,季节因素可能是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之一。
    氯气职业暴露对工人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周小涛,黄江,杨北兵
    2014, 40(6):  590-593.  doi:10.13217/j.scjpm.2014.0590
    摘要 ( 925 )   PDF (1008KB) ( 5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长期接触低浓度氯气对工人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某漂精厂工人为暴露组,某机械制造厂工人为对照组,对2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对2组人群的工作环境分别进行现场空气中氯气浓度检测。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工龄、吸烟情况(是否吸烟、吸烟年限、吸烟量)、职业史和既往疾病史等,体格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血清C-反应蛋白(CRP)、Ⅰ型血红素氧合酶(HO-1)和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0)和1秒率(FEV1.0/FVC),对2组人群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暴露组共615名工人,对照组共97名工人,2组人群在年龄、工龄、性别、吸烟状况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暴露组所在的漂精厂监测点的氯气浓度范围为未检出~0.195mg/m3,对照组所在的机械制造厂监测点的结果均未检出。除白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暴露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CRP超临界值率、血清HO-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长期接触低浓度氯气,可能会引起肺部炎症,对工人肺通气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检验技术
    优化微生物法快速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4种水溶性维生素
    刘冬虹,吴环,聂炎炎,黄宇锋
    2014, 40(6):  594-597.  doi:10.13217/j.scjpm.2014.0594
    摘要 ( 866 )   PDF (1010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建立优化微生物法快速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4种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肌醇)。方法 建立样品的统一处理方案,制备均匀的样品待测溶液,并以此制备4种水溶性维生素样品工作溶液,制备试验菌悬液冻存于1.2mLPP小管,-80℃冻存备用,培养基的试验体积由国标的10mL缩小为600μL。将培养物混合均匀后使用酶标仪进行读数,根据每管的吸光值从标准曲线中查得对应的维生素含量,并对方法的重复性和加标回收率进行试验。结果 该方法中维生素B12、叶酸和生物素的检测范围分别为0.125~0.750、0.06~0.36、0.04~0.24ng/mL,肌醇的检测范围为0.65~3.90μ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7、0.9993、0.9999和0.9987,检出限分别为0.1、2.0、2.0μg/100g和2.0mg/100g,RSD分别为5.07%、6.71%、2.55%和7.38%,回收率分别为99.1%、91.1%、93.4%和95.4%。共对8份婴幼儿配方乳粉试验样品进行检测,在1.0 d内做4种水溶性维生素测定试验,可以完成4种维生素的样品处理和试验操作,经过1.5~2.5 d的培养和读数,可以得出4种维生素测定的结果,整个过程只需要2.5~3.5 d。结论 采用优化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4种水溶性维生素的试验设计具有检测周期短、操作步骤简便、结果准确性与重现性高的优势。
    卫生监督监测
    2010—2012年广东省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分析
    彭国超
    2014, 40(6):  598-600.  doi:10.13217/j.scjpm.2014.0598
    摘要 ( 808 )   PDF (981KB) ( 5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0—2012年广东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学校卫生科室设置及人员情况、快速检测设备配备情况及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情况,为广东省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地正常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2012年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开展的学校卫生监督调查和全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获取广东省学校卫生监督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有卫生监督机构143所,设置专门学校卫生科的机构有13所,占9.09%,其中专职学校卫生监督人员42人,除欠发达地区学校卫生监督岗位人员学历以大专(占58.33%,7/12)为主外,珠三角经济区、市级和县区级均以大学本科为主,分别占76.67%(23/30)、67.74%(21/31)和54.55%(6/11)。持有≥1且≤5种快速检测设备的地级市监督机构有12家(占54.55%,12/22),持有≥1且≤6种的县级监督机构有14家(占11.57%,14/121)。2010—2012年广东省教学环境生活设施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控工作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3个专项监督覆盖率分别为15.37%(9 591/62 405)、27.94%(17 439/62 405)和25.66%(16 015/62 405)。结论 广东省学校卫生监督力量薄弱,建议加强学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推广统一的学校卫生监管模式,提高学校卫生监督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