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5-20
    论著
    诺如病毒在沿海地区人群和环境中的循环传播路径研究
    王安娜,钟贤武,覃霖,万壮,陈荣凤,林虹,黄琼,张永慧
    2016, 42(1):  101-107.  doi:10.13217/j.scjpm.2016.0101
    摘要 ( 1475 )   PDF (2819KB) ( 5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沿海地区环境和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分析该病毒的传播路径。方法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定期逐月采集广东长沙湾牡蛎养殖区内的牡蛎、养殖水样本和沿岸居民的急性胃肠炎病例粪便或呕吐物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与半巢式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并采用Sanger法进行测序,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检测331份牡蛎样本、110份养殖水样本和75份急性胃肠炎病例样本。牡蛎样本中诺如病毒阳性率为32.6%(108/331),养殖水样本中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1.8%(13/110),急性胃肠炎病例样本中诺如病毒阳性率为20.0%(15/75),牡蛎和养殖水样本冬春季诺如病毒阳性率高于夏秋季(P<0.05或P<0.01)。牡蛎中检出的诺如病毒基因型最多,共9种,病例和养殖水中分别检出5种和4种基因型。不同样本间存在相一致的基因型。从病例、牡蛎和养殖水样本中检出的诺如病毒均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度(95.8%~99.7%)。结论诺如病毒普遍流行于广东长沙湾养殖区内,持续存在且型别多样。诺如病毒在人群和环境中很可能存在循环传播路径,控制牡蛎养殖水域的诺如病毒污染对保障贝类产品的食品卫生十分必要。
    2009―2011年广东省急性呼吸道感染者病毒病原学分析
    邹丽容,武婕,宋颖超,张欣,倪汉忠,梁丽君,曾宪锹,柯昌文
    2016, 42(1):  108-112.  doi:10.13217/j.scjpm.2016.0108
    摘要 ( 1104 )   PDF (1001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9―2011年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病毒病原体的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1年 在广州、珠海、湛江、韶关和汕头市各选取1家医院,收集ARI患者发病1~3 d内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流感病毒A型和B型(FluA、FluB)、腺病毒(ADV)、鼻病毒(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HPIV1、HPIV2、HPIV3)、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229E型(HCoV-229E)、冠状病毒OC43型(HCoV-OC43)、人博卡病毒(HBoV)等12种病毒的核酸,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各种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采集1 234份样本,检出病毒核酸阳性555份,病毒总阳性检出率为45.0%,其中检出HRV阳性数最多为168份,占阳性总数的30.3%,其次为FluA 145份,占阳性总数的26.1%。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0~4岁组人群检出率最高,为62.1%(185/298)。男性检出率为45.5%(326/716),女性检出率为44.2%(229/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HRV外,其他病毒感染均有明显的季节特征。27份样本存在混合感染情况,混合感染率为2.2%(27/1 234)。结论HRV和FluA是引起广东省ARI的主要病毒病原体,各种病毒的感染率有明显的年龄和季节分布特征,ARI患者中部分存在混合感染情况。
    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同伴教育覆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毅,李六林,樊静,赵西和,张昭,杨晓玲,刘江,任廷飞,李伟,笪旭辉,杨干金,王洪明,贾秀伟,廖平
    2016, 42(1):  113-118.  doi:10.13217/j.scjpm.2016.0113
    摘要 ( 1283 )   PDF (1002KB)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防治中同伴教育覆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4—10月,以绵阳市辖区9县(市、区)MSM为对象,在固定场所在知情同意下应用滚雪球抽样法,进行调查对象招募和自填式匿名行为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调查1 097人,年龄中位数为23岁,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569人(51.9%),未婚906人(82.6%)。近1年接受过同伴教育覆盖率为72.6%(796/1 097),HIV阳性率为3.8%(42/1 097),梅毒阳性率为5.9%(41/733)。近1年接受、未接受过同伴教育HIV感染率分别为2.4%(19/796)、7.6%(23/30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感染率分别为5.2%(29/554)、6.7%(12/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接受同伴教育的可能性:户籍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他地区分别是本县区的0.390和0.420倍,认识当地MSM朋友数>10人是≤10人的4.591倍,寻找性伴范围为本市其他县区/省内其他地区是本县区的2.719倍,找性伴途径通过网络的是其他的0.510倍,近1周肛交次数≥2次是≤1次的2.280倍,近6月肛交有采取保护性措施是无保护者的4.228倍,HIV检测结果阳性是HIV阴性的0.186倍。结论MSM同伴教育覆盖率地区间不平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伴教育有效促进了安全性行为,降低了HIV感染风险,应巩固加强。
    亚健康评定量表评价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亚健康状况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黄小微,许军,吴伟旋,崔周国
    2016, 42(1):  119-123.  doi:10.13217/j.scjpm.2016.0119
    摘要 ( 1348 )   PDF (998KB) ( 7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考评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 0)应用于珠江三角洲新生代农民工亚健康状况测量的信度、效度。方法采用区域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经历事件、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测量量表SF-36(SF-36)。采用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量表的信度,用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及量表反应度评价量表的效度。结果共发放1 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 238份,有效回收率为82.53%。调查对象中男性530人(占42.8%),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共807人(占65.2%),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共562人(占45.4%)。SHMS V1. 0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3;分半信度为0.855。各维度与其所在子量表的相关系数介于0.520~0.890之间,相关性较大,与其他的子量表相关系数较小。经最大方差旋转法,结果提取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3.576%,每个条目均在其中1个因子上有较高负荷值,介于0.588~0.886之间,在其他6个因子上的负荷值则较低。SHMS V1. 0总得分与SF-36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 750(P<0.01)。天花板/地板效应显示SHMS V 1. 0生理、心理和社会子量表及总量表最高分所占比例介于0.08~3.23之间,最低分所占比例介于0.08~0.72之间,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占比例较小,提示该量表反应度较好具有较灵敏的反应度。结论应用SHMSV 1. 0评价珠江三角洲新生代农民工亚健康状态可靠、有效且灵敏度高。
    市售豆芽植物生长调节剂膳食暴露评估
    何国群,黄芮,龙朝阳,李少霞,陈子慧,梁旭霞,王雯,顿中军,杨杏芬
    2016, 42(1):  124-128.  doi:10.13217/j.scjpm.2016.0124
    摘要 ( 1652 )   PDF (1001KB)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某市市售豆芽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含量,评估居民由于食用豆芽摄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健康风险。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某市农贸市场和超市销售的黄豆芽和绿豆芽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样品中4-氯苯氧乙酸(4-CPA)、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赤霉素、吲哚丁酸的含量,结合广东省居民豆芽消费量调查数据,用点评估的方法评估居民对市售豆芽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暴露水平。结果共抽取农贸市场和超市豆芽样品78份,其中黄豆芽45份、绿豆芽33份。黄豆芽中检出4-CPA、2,4-D含量均值分别为0.097、0.004 mg/kg,绿豆芽中4-CPA的含量均值为0.026 mg/kg;黄豆芽消费人群4-CPA、2,4-D平均暴露量分别为6.2×10-5、2.5×10-6 mg/ (kg bw?d),分别占健康指导值的1.03%、0.02%;黄豆芽高消费量人群(P97.5消费量)4-CPA、2,4-D暴露量分别为2.0×10-4、8.3 ×10-6 mg/ (kg bw?d),分别占健康指导值的3.33%、0.08%;绿豆芽消费人群4-CPA平均暴露量为1.6×10-5 mg/ (kg bw?d),占健康指导值的0.27%;绿豆芽高消费量人群(P97.5消费量)4-CPA暴露量为3.6 ×10-5 mg/ (kg bw?d),占健康指导值的0.60%。豆芽样品中萘乙酸、赤霉素和吲哚丁酸的含量未检出。结论某市市售豆芽中检出微量植物生长调节剂4-CPA和2,4-D,对居民的膳食暴露水平远远低于健康指导值,经评估豆芽中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膳食暴露不会对居民构成健康风险。
    专题研究—水痘
    基于广东省多个水痘疫情暴发现场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研究
    朱琦,王小溪,苏伟成,崔亚遵,梁剑,吴承刚,邵晓萍,郑慧贞
    2016, 42(1):  129-133.  doi:10.13217/j.scjpm.2016.0129
    摘要 ( 1359 )   PDF (995KB) ( 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水痘疫情暴发现场中暴露人群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为水痘防控和免疫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4所发生水痘暴发疫情的学校作为现场,选择病例较为集中的班级中既往未患过水痘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水痘疫苗接种情况和疫情暴发期间水痘发病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水痘疫苗免疫史与本次罹患水痘之间的关系,评估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4个水痘疫情暴发现场中研究对象的水痘罹患率分别为28.3%(53/187)、32.9%(24/73)、31.9%(37/116)和36.4%(36/99),水痘疫苗接种率分别为27.3%(51/187)、78.1%(57/73)、87.1%(101/116)和49.5%(49/95)。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者罹患水痘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0.52、0.69、0.50和0.39,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分别为48%、31%、50%和61%,总体保护效果为36%;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均为100%。结论在水痘疫情高暴露人群中,1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欠佳,可考虑将水痘疫苗推荐接种剂次由1剂次调整为2剂次,以期有效地控制水痘暴发疫情的发生。
    云浮市2012―2014年水痘疫情流行特征与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赖辉兵,罗立旷,黄海锋,陈伟玲,邓小凤,陈伟文
    2016, 42(1):  134-137.  doi:10.13217/j.scjpm.2016.0134
    摘要 ( 1169 )   PDF (989KB) ( 5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云浮市2012―2014年水痘发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浮市2012―2014年水痘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4年云浮市共报告水痘病例1 169例,年均发病率为16.25/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集中在5―8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2.76%(383/1 169)和42.60%(498/1 169)。发病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云城区(451例)、云安区(297例)、郁南县(292例);发病年龄以<15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9.14%(1 042/1 169);男性698例,女性471例,男女性别比为1.48∶1;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38.32%),其次为散居儿童(占33.02%)和托幼儿童(占21.47%)。2012―2014年云浮市全人群水痘疫苗平均接种率为1.44%,郁南县接种率最高(1.93%),不同地区间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012―2014年云浮市水痘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呈现春夏季和冬季双高峰,疫苗接种率存在地区差异,今后应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城区适龄儿童和高年龄组儿童的水痘疫苗接种工作,将水痘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
    2005―2014年茂名市茂南区水痘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谢东生,林坤立,吴柏峰,林燕珠,倪玉飘,黄成周
    2016, 42(1):  138-141.  doi:10.13217/j.scjpm.2016.0138
    摘要 ( 1206 )   PDF (1243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05―2014年茂名市茂南区水痘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4年茂南区水痘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茂南区共报告水痘病例912例,年均发病率为11.18/10万。水痘发病呈现2个高峰,分别为4―6月、12月至次年1月,分别占病例总数的28.95%(264例)、33.44%(305例)。发病数居前5位的镇街分别为河东街道办、官渡街道办、河西街道办、公馆镇、站前街道办,该5个镇街报告病例数(724例)占全区总病例数的79.39%。病例以1~10岁儿童为主(722例),占总发病数的79.17%;男性556例,女性356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2.98%(392例),其次为托幼儿童占25.99%(237例)、散居儿童占21.05%(192例)。2005―2014年茂南区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6起,报告病例数123例,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结论茂南区水痘疫情近年呈现上升趋势,1~10岁儿童为高发人群,今后要扩大水痘免疫规划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发病率。
    2011—2014年始兴县水痘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邓月娇,黄春燕,谢伦庚,张世武,邓菊芳,唐友星
    2016, 42(1):  142-144.  doi:10.13217/j.scjpm.2016.0142
    摘要 ( 1157 )   PDF (974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始兴县2011―2014年水痘流行特征,为今后开展水痘疫苗接种及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始兴县2011―2014年的水痘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4年共报告水痘病例414例,年均发病率为42.30/10万。水痘发病呈现2个高峰,分别为5―6月、11月至次年1月,报告病例数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2.37%(134例)和31.88%(132例)。病例主要集中在1~6岁儿童,共报告251例,占病例总数的60.63%;男性249例,女性165例,男女性别比为1.5∶1;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占33.09%),其次为托幼儿童(占31.64%)和散居儿童(占28.26%)。结论始兴县水痘高发人群为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建议在自愿知情的情况下推广水痘疫苗接种工作,更好地控制水痘疫情。
    梅州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肖胜传,刘雅姬,林立新
    2016, 42(1):  145-146.  doi:10.13217/j.scjpm.2016.0145
    摘要 ( 1152 )   PDF (1004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梅州市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水痘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州市2009―2015年报告的水痘暴发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5年梅州市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7起,累计发病158例,罹患率为0.46%~6.36%;7起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和幼儿园,其中小学5起、幼儿园2起。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4起)和11月(2起)。男性91例,女性67例,男女性别比为1.36∶1;发病年龄集中在6~11岁(占82.28%)。158例病例中,有明确水痘疫苗免疫史的33例(占20.89%)。 结论小学是梅州市水痘疫情的好发场所,小学生是水痘发病的重点人群,今后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现场研究
    深圳市宝安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刘晓玲,王卫云,陈青山,吴泰顺
    2016, 42(1):  147-150.  doi:10.13217/j.scjpm.2016.0147
    摘要 ( 1165 )   PDF (984KB) ( 6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为自2015年1月4日起上传到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居住地址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内、年龄在60月龄以内、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轮状病毒感染的新病例,对照为在同一社区(1 km以内)随机寻找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个月、同性别的健康儿童。采用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的一般信息、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史、外出史、医疗场所出入史、患儿接触史、卫生情况等,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轮状病毒腹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病例275例、对照275人。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备餐前较少洗手(OR=2.211,95%CI:1.294~3.777)、备餐前从不洗手(OR=4.763,95%CI:1.336~16.979)和有患儿接触史(OR=4.649,95%CI:2.030~10.647)均是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用开水烫或煮的方式消毒奶瓶(OR=0.278,95%CI: 0.085~0.911)、不使用奶瓶(OR=0.215,95%CI: 0.062~0.745)和有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史(OR=0.394,95%CI:0.256~0.606)则是保护因素。结论深圳市宝安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看护人备餐前较少洗手或从不洗手以及与患儿接触,而有效的保护因素则是消毒奶瓶或不使用奶瓶以及有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史等。
    连州市2013年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蔡月华,詹桂芬,温婉颜,陈小坚
    2016, 42(1):  151-152.  doi:10.13217/j.scjpm.2016.0151
    摘要 ( 1048 )   PDF (957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2013年连州市麻疹疑似病例麻疹IgM抗体水平,为麻疹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013年连州市的麻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IgM检测,IgM阳性病例的血清、咽拭子和尿液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麻疹病毒分离、鉴定。结果采集99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样本99份、咽拭子和尿液样本各45份,检出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45份,阳性率为45.5%。对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血清样本12份、咽拭子和尿液样本各6份进行麻疹病毒鉴定,经麻疹病毒分离或RT-PCR方法扩增病毒及基因测序,全部是麻疹病毒本土优势基因型Hla。病例年龄以0岁组最多,阳性率为65.8%(25/38)。全部为散发病例。发病时间主要在3—6月份,占总阳性数的91.1%(41/45)。结论麻疹疑似病例以1岁以下为主,部分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的病毒鉴定为麻疹病毒基因型Hla。
    2005―2013年天津市结核病死亡率分析
    张丹,庞学文,李敬新,齐威
    2016, 42(1):  153-155.  doi:10.13217/j.scjpm.2016.0153
    摘要 ( 963 )   PDF (1082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天津市2005―2013年结核病死亡率及分布特征。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天津市2005―2013年结核病患者死亡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天津市2005―2013年共报告结核病死亡病例563例,年均死亡率为0.52/10万。男性426例,女性137例,年均死亡率分别为0.77/10万及0.26/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结核病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35岁死亡病例占97.34%(548/563),其中≥65岁占64.48%(363/563)。城市结核病死亡率为0.72/10万,农村死亡率为0.41/10万,城市高于农村(P﹤0.05)。患者死亡时间以治疗2个月后死亡的比例最高,为54.71%。结论天津市结核病死亡率多年来始终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老年人及男性人群死亡率较高,应继续探讨针对特殊人群的防控策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建德市1988—2013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钟荣万,王卫强 ,邵秀萍
    2016, 42(1):  156-158.  doi:10.13217/j.scjpm.2016.0156
    摘要 ( 1057 )   PDF (960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建德市疟疾流行特征,明确今后疟疾防治工作重点。 方法对1988—2013年建德市疟疾防治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8—2013年共血检52 094人,户籍人口年平均血检率为0.48%,发现疟疾阳性病例64例,阳性率为0.12%。1988—2013年共报告69例疟疾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64/10万;本地病例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2/10万,87.50%(35/40)发生在三都镇,均为间日疟; 输入性疟疾病例29例,其中间日疟7例,恶性疟22例(占75.86%),外出返回人员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62.07%(18/29);5—10月发病数占94.20%(65/69)。结论建德市2009年之后无本地病例发生,但仍然存在疫情波动的可能性,需要继续监测和管理。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马文革,黄喜明,谭小华,莫嘉延,刘杰,边巴次仁,常彩云,袁俊,刘于飞,陈建东
    2016, 42(1):  159-162.  doi:10.13217/j.scjpm.2016.0159
    摘要 ( 1294 )   PDF (1245KB) ( 8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广州市南沙区某中学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就餐地点、食物品种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危险餐次及中毒食物。并对留样食物、部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食堂工具和物品表面拭子等进行4种常见致病菌检测。结果学校共有学生2 670人,教职工212人,共搜索到50例疑似病例,罹患率为1.73%(50/2 882)。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不同性别学生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病例为分布在高中部的15个班里的住校生,其余5个班级无病例发生,有病例发生的各班级罹患率介于5.25%~68.42%之间,各班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26日7∶30,末例发病时间为当天19∶00,流行曲线呈单峰点源暴露模式。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63.8%)、恶心(占48.9%)和呕吐(占38.3%)。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10名25日在学校食堂宵夜的学生均未发病。50例病例中共有47例进食过学校26日食堂早餐,提示26日学校食堂早餐为可疑餐次,食用炒饭的学生发病风险是未食用炒饭的17.30倍(OR=17.30),其他食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在5月26日早餐炒饭样本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为1×108 CFU/g,血清型为O3∶K6,其他样本没有检出致病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系因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炒饭所导致。建议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与管理, 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
    广州市2008与2013年青少年超重肥胖及身体活动状况比较
    林蓉,刘伟,熊莉华,陈思宇,刘伟佳
    2016, 42(1):  163-166.  doi:10.13217/j.scjpm.2016.0163
    摘要 ( 1067 )   PDF (1045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超重肥胖以及身体活动水平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和2013年2次分别对广州市的66和71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其中的超重肥胖及身体活动状况相关内容。结果2008年共调查青少年11 939人,平均年龄(16.0±2.28)岁,男生占46.29%,城市学生占65.46%;2013年调查青少年12 750人,平均年龄(15.7±2.21)岁,男生占46.76%,城市学生占70.89%。2008与2013年广州市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6.49%(553/8 521)和9.21%(1 171/12 710),年均增长9.14%,男生增长速度更快,达10.34%(从9.37%上升至13.89%);调查前7 d,平均每天看电视≥2 h的青少年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50.30%下降至2013年的40.42%(P<0.01),但平均每天玩电子游戏≥4 h和上网>2 h的青少年比例则分别由2008年的13.61%和22.70%增加至16.47%和31.16%(P<0.01)。结论广州市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增长迅速;身体动态活动无明显变化,静态活动增加明显,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特别是减少玩电子游戏时间,控制超重肥胖率的发展。
    隔代抚养对农村儿童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韩志红,郭智慧
    2016, 42(1):  167-170.  doi:10.13217/j.scjpm.2016.0167
    摘要 ( 1169 )   PDF (978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隔代抚养对农村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宝鸡市的凤翔、岐山和扶风3个平原县和陇县1个山区县,每县随机抽2个乡镇,每个乡镇抽1所初中和1所小学,共抽取15所乡镇中小学校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到的每名中小学生填写自编农村儿童调查问卷、儿童孤独感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不同抚养方式的农村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618份,其中男生318人,女生300人,初中生532人,小学生86人,年龄范围为10~16岁,平均年龄13.76岁。其中完全隔代抚养为100人、部分隔代抚养即共同抚养为304人、父母抚养的214人。父母抚养的农村儿童孤独感得分均值为51.57分,共同抚养为56.80分,隔代抚养为58.34分,不同抚养方式的儿童孤独感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抚养方式的儿童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焦虑、适应不良、心理失衡和总症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隔代抚养的男生的孤独感得分(60.72分)高于女生(56.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代抚养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各心理健康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小学阶段的(P<0.05或P<0.01)。结论隔代抚养的农村儿童中孤独感的发生率要高于共同抚养和父母抚养的,相对于父母抚养和共同抚养,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初中阶段隔代抚养农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广州市部分居民外出餐馆就餐状况调查
    李明慧,冯翔,张子丽,郑琳,丁丁,苏宜香
    2016, 42(1):  171-174.  doi:10.13217/j.scjpm.2016.0171
    摘要 ( 1200 )   PDF (1041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广州市居民外出餐馆就餐的饮食状况进行调查,为开展外出就餐人群的研究及相关膳食调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3个代表性城区,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适合的对象进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外出就餐习惯特点、营养与食品卫生认知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50份,共收到合格问卷677份,回收率为90.27%。本次调查主要以女性(占56.0%)、18~30岁(占43.3%)、文化程度为本科(41.5%)、人均月收入≥5 000元(36.6%)的人群为主。调查对象的总体餐馆就餐频率为2次/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的调查对象外出餐馆就餐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菜品选择的影响因素中,菜品风味和价格占的比例较高,分别占29.0%(197/677)和19.9%(135/67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的调查对象对营养搭配了解程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人均月收入的调查对象对营养搭配重视程度得分、食品卫生要求程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州部分居民外出餐馆就餐频率平均在2次/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的人群在餐馆就餐饮食行为存在差异。
    实验研究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面制品中铝的方法改进
    姚敬,罗志彬, 黄伟雄,钟志雄,何婉文
    2016, 42(1):  175-178.  doi:10.13217/j.scjpm.2016.0175
    摘要 ( 1073 )   PDF (1651KB) ( 7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面制品中铝的测定方法。方法对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铝的反应酸度、铬天青S用量、缓冲剂用量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优化样品取样量、提取液体积、超声提取时间和温度等实验条件。结果实验优化条件为:样品0.25 g,加入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50 mL,于80 ℃浸提30 min,超声15 min 。在溶液pH值为3.5、9.0时,当铬天青加入量>3.0 mL时吸光度均变得稳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60μg/L,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4μg/L,回收率为89.9%~108.1%。结论本研究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较好地消除了重金属离子的干扰,确保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适合于基层推广应用。
    综述
    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杨攀,何志辉
    2016, 42(1):  179-182.  doi:10.13217/j.scjpm.2016.0179
    摘要 ( 1164 )   PDF (979KB) ( 8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菌材料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具有自主抑制或杀灭其表面微生物、保持清洁卫生状态的功能,其核心成分是抗菌剂,大体上可分为天然抗菌材料、有机抗菌材料和无机抗菌材料三大类。使用抗菌建材和抗菌涂料、抗菌油漆等可使家具表面、居室内墙、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大大降低, 是降低细菌交叉感染和接触感染几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抗菌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建筑材料领域,主要包括抗菌陶瓷、抗菌涂料、抗菌地板、抗菌塑料、抗菌玻璃、抗菌不锈钢、抗菌纤维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理念的加强、卫生要求的提升及环境污染的加重,抗菌材料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抗菌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卫生监督与卫生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应急综合演练模式构建与实践
    林欣琪,林子博,黄思成,李玲,李灵辉,钟豪杰,黄永顺,甘日华,巫小佳,陈祝生,陈思东
    2016, 42(1):  188-191.  doi:10.13217/j.scjpm.2016.0188
    摘要 ( 1175 )   PDF (1681KB) ( 6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应对疾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队伍组织、装备技术、疫情分析与研判、现场调查及处置能力。方法采用双盲应急综合演练模式,以自制的演练评估指标体系为主要评估工具,采用二级指标体系、预案体系一致性和演练组织协调相结合的方式,由评估组根据评估量表对演练全过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参演队伍的演练活动进行评分。结果评估指标体系得分率为75.05%,预案体系一致性评估和演练组织协调(满分均为100分)得分分别为64和83分。一级指标得分率最高为应急响应与物质保障(90.00%),最低为疫情控制(67.78%)。二级指标得分率最高为应急响应时间、初步判断与报告、应急终止,得分率均为100.00%,最低为调查病例定义和病例搜索方式与个人防护(均为60.00%)。结论总体来说达到了演练的目的,较为完满地完成了演练,但在疫情控制方面还有待提高。
    2012—2013年广东省熟肉制品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王建,朱海明,赖蔚苳,杨冰,王海燕,陈秋霞,宋曼丹
    2016, 42(1):  192-195.  doi:10.13217/j.scjpm.2016.0192
    摘要 ( 1156 )   PDF (976KB) ( 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熟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选取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4个地区的14个地级市及佛山市顺德区作为监测城市,2013年增加7个地级市;每个监测城市设置包括1~4个中心城区、2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市)级行政区域作为监测点,共采集10类熟肉制品,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的检测。结果2012年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6.4%(55/861),2013年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4.3%(37/856),2年的平均检出率为5.4%(92/1 717);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2年的平均检出率为3.7%(64/1 717); 粤北、粤西、粤东和珠三角地区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粤北地区致病菌的总检出率最高,为16.9%(23/136); 10类熟肉制品中,酱卤类、熏烤类和蒸炒类食品的总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4%(38/591)、8.7%(49/563)、9.5%(6/63);农贸市场、零售加工、小型餐馆的样本的总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0.8%(65/602)、8.7%(4/46) 、7.7%(2/26);散装、定型包装的样本的总检出率分别为8.4%(93/1 110)、0.3%(2/607),前者高于后者(P<0.01)。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广东省熟肉制品的主要污染致病菌;广东省各个经济区域熟肉制品的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为了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的风险,必须加强农贸市场、零售加工店和中、小型餐馆的管理。
    2010—2013年贺州市蔬菜和茶叶中农药残留监测与分析
    梁琴,尹志芬,谭健峰,李燕飞
    2016, 42(1):  196-198.  doi:10.13217/j.scjpm.2016.0196
    摘要 ( 1069 )   PDF (963KB) ( 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贺州市销售的蔬菜和茶叶中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类农药的残留状况。方法2010—2013年随机抽取蔬菜和茶叶样品, 按照2010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有关蔬菜和茶叶中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中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对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2010—2013年共检测蔬菜和茶叶样品124份,检出农药残留48份,检出率为38.7%(48/124),超标样品数共19份,总超标率为15.3%(19/124),其中蔬菜中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41.8%(46/110)、17.3%(19/110),茶叶则分别为14.3%(2/14)、0(0/14)。检出农药共17种,检出率最高的4种农药分别为杀扑磷9.5%(8/84)、甲胺磷7.1%(8/112)、氯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均为5.9%(7/119),超标农药5种,分别为甲胺磷、克百威、甲拌磷、毒死蜱、杀螟硫磷。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检出率最高,为25.7%(27/105);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率最高,为14.3%(2/14)。结论贺州市销售的蔬菜农药检出和污染超标较严重,茶叶监测情况较好。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对茶叶农药使用情况的监测,保障食品安全。
    张家港市2012—2013年游泳池水水质卫生监测分析
    陈祝军
    2016, 42(1):  199-200.  doi:10.13217/j.scjpm.2016.0199
    摘要 ( 1152 )   PDF (965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游泳池水的卫生状况,以及时解决其存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法2012—2013年对张家港市辖区内宾馆附属、社会经营、专业体育场馆等三类游泳池池水进行采样,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对游离性余氯、浑浊度、尿素、pH值、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6项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游泳场所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12—2013年采集的255份样品中合格的150份,总合格率为58.8%,2012年合格率为59.7%(92/154),2013年合格率为57.4%(58/101)。浑浊度、pH值合格率均为100.0%,尿素、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合格率分别为74.5%(190/255)、87.8%(224/255)、97.3%(248/255)、76.5%(195/255)。宾馆附属游泳池池水合格率为71.9%(69/96);社会经营游泳池池水合格率为41.7%(48/115);专业体育场馆游泳池池水合格率为75.0%(33/44)。三类游泳池池水的尿素、细菌总数、游离余性氯的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张家港市游泳池池水总体合格率不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游泳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分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