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7-03
    论著
    氢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ARP-1和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高羽亭,杜进林,张轶,孙铭薇,杨慧
    2018, 44(3):  201-205.  doi:10.13217/j.scjpm.2018.0201
    摘要 ( 161 )   PDF (1201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氢醌(HQ)诱导DNA甲基化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溶解HQ,以PBS处理组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法检测2.5、5.0、10.0、20.0 μmol/L HQ染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ARP-1)和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PARP-1、DNMT1 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随HQ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呈剂量-效应关系,基因表达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 ?=0.030 x+1.283,y ?=0.075 x+1.088,蛋白表达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 ?=0.025 x+1.234, y ?=0.043 x+1.097,DNMT3a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呈剂量-效应关系,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 ?=-0.040x+1.151;y ?=-0.012x+1.021。结论HQ暴露导致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改变可能与DNA甲基转移酶表达异常有关,且PARP-1可能参与了HQ暴露致DNA低甲基化的过程。
    利用统计学方法消除检验延误对大鼠致癌试验凝血指标的干扰
    谭剑斌,赵敏,杨杏芬,黄俊明,刘顺,黄鹭,周诗光 ,陈楚天,冼柳怡
    2018, 44(3):  206-209.  doi:10.13217/j.scjpm.2018.0206
    摘要 ( 147 )   PDF (978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析因分析、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与消除检验延误(时间因素)对大鼠致癌试验凝血指标的干扰。方法对照、低、中、高剂量4个实验组共168只Wistar雌性大鼠致癌试验期满后(104周)以磁珠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采用析因分析方法并结合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对采血后3~24 h内完成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析因分析显示,APTT分别受时间和剂量的独立影响,TT受时间影响并与染毒剂量存在交互作用,PT亦受时间影响。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TT、TT分别与时间有相关性,并入选APTT、TT的回归模型;PT与时间无相关性,亦无法建立回归模型,由此判断因检验延误延长了APTT和TT,产生干扰的时间节点为5h。剔除问题数据后对照、低、中、高4个实验组APTT均值分别下降了1.85%、4.56%、20.08%和30.45%,TT分别下降了4.01%、6.78%、11.76%和16.64%。结论联合使用析因分析、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可识别和消除检验延误对大鼠致癌试验凝血指标APTT和TT的干扰。
    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需求层次及关联因素分析
    王毅,李六林,樊静,赵西和,王晓丽,杜婵娟,刘江,杨干金,李伟,贾修伟,帖映伟,任延飞,廖平
    2018, 44(3):  210-215.  doi:10.13217/j.scjpm.2018.0210
    摘要 ( 107 )   PDF (1032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需求层次,分析关联因素,指导艾滋病防治措施制定。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辖区MSM为对象,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需求层次、社会活动网络、性行为等内容。关联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调查1172人,需求层次结构为生理需求占20.1%(236/1172)、安全需求占66.2%(776/1172)、交友需求占8.4%(98/1172)、尊重需求占2.5%(29/1172)、自我实现需求占2.8%(33/1172);不同需求层次调查对象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率依次为11.4%(27/236)、4.5%(35/776)、7.1%(7/98)、3.4%(1/29)、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独立统计学关联的变量: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相比:文化程度(OR=0.408)、社会活动网络(OR=0.374)、近1年做过HIV检测(OR=4.025)、近6个月肛交人数(OR=1.639)、近6个月肛交保护性(OR=9.165);交友需求与生理需求相比:婚姻状况(OR=2.763)、流动MSM(OR=1.919)、艾滋病知识(OR=5.207)、近6个月肛交人数(OR=2.809)、近6个月肛交保护性(OR=3.143)、互联网型性伴(OR=0.275);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与生理需求相比:社会活动网络(OR=0.268)、艾滋病知识(OR=18.420)、近6个月肛交人数(OR=3.517)、近6个月肛交保护性(OR=5.108)、互联网型性伴(OR=0.318)(P<0.05或P<0.01)。结论MSM处于低级需求层次,安全需求突出。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等与需求层次相关,生理需求占主导,MSMHIV感染和传播风险较大,是艾滋病防治重点人群。
    广东省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宋秀玲,效拟,许晓君,夏亮,许燕君,王晔,周少恩,郑雪燕
    2018, 44(3):  216-220.  doi:10.13217/j.scjpm.2018.0216
    摘要 ( 197 )   PDF (960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2013年广东省18岁及以上居民吸烟、过量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从不锻炼、超重/肥胖5类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3年广东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该调查在全省12个地市14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抽中社区的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以及吸烟、过量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从不锻炼、超重/肥胖等5类危险因素流行率及聚集性,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8354人纳入分析,男性占42.8%(3574人),女性占57.2%(4780人),60岁及以上占31.6%(2643人)。调查对象中25.1%(1922/7669)具有1种危险因素,42.1%(3225/7669)具有2种危险因素,28.0%(2145/7669)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数量与年龄(P<0.05)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P<0.05)呈负相关。男性、丧偶/离婚/分居状态居民、从事农林类生产人员具有更多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广东省18岁及以上居民5类危险因素广泛流行,且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现象严重,应加强居民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综合干预。
    2012—2014年肇庆市居民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分析
    冼国佳,梁大艳,陆素颖,林绍良,钟伟强,彭妙瑚,李翠媚
    2018, 44(3):  221-226.  doi:10.13217/j.scjpm.2018.0221
    摘要 ( 166 )   PDF (1151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肇庆市居民死亡水平、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特征,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漏报调查获得各年龄组的死亡漏报率,以此计算各年龄组校正死亡率,使用WHO推荐的蒋庆琅法编制简略寿命表,并对肇庆市居民主要死因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4年肇庆市居民死因监测漏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死亡个案共1583例,漏报189例,平均死亡漏报率为11.94%。经死亡漏报结果推算,2012—2014年肇庆市居民平均粗死亡率为591.98/10万,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72.24/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78.37岁;男性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56.37/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75.40岁,女性平均校正死亡率为584.40/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81.59岁;城市平均校正死亡率为563.90/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80.00岁,农村地区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71.86/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77.13岁;各年龄组平均校正死亡率呈“√”形趋势;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损伤中毒(伤害)。结论肇庆市存在死因漏报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及伤害导致的死亡是影响肇庆市居民期望寿命的重要原因,提示肇庆市应考虑将慢性病及伤害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深圳居民膳食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暴露水平调查
    朱凤,李维克,何建安,肖文竹,刘春晓
    2018, 44(3):  227-230.  doi:10.13217/j.scjpm.2018.0227
    摘要 ( 153 )   PDF (987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深圳主要市售食品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含量,评估深圳市居民AGEs膳食暴露的水平。方法采用竞争酶联免疫法检测11类食品中的AGEs含量,结合2011年深圳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深圳居民AGEs膳食暴露量,计算不同食物对AGEs摄入的贡献率。结果共检测11类食品196份,检出AGEs平均含量为44.28mg/kg,最高可达821.74mg/kg。调味品(不包括食盐)中AGEs含量最高,平均为628.60mg/kg。肉类及其制品、糖果蜜饯、乳类及其制品和谷类及其制品中AGEs含量高于水果蔬菜、饮料、薯类及其制品。深圳市居民的AGEs膳食平均暴露水平为31.85mg/d?人,偏高暴露量(P97.5)为53.16mg/d?人。调味品(不包括食盐)、谷类及其制品和肉类及其制品对AGEs膳食摄入的贡献率较高。2~5岁女童AGEs膳食暴露贡献率前3位分别是乳及乳制品(26.06%)、调味品(24.78%)、谷类及其制品(18.55%),其他各组人群AGEs膳食暴露贡献率前3位的食品均是调味品、谷类及其制品和肉类及其制品。结论深圳居民每天通过食品摄入一定量的AGEs,建立食品中AGEs含量的数据库,完善相关人群食源性AGEs摄入方面的指导是可行的。
    2015年广州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何子健,罗林峰,许信红,罗敏红
    2018, 44(3):  231-237.  doi:10.13217/j.scjpm.2018.0231
    摘要 ( 218 )   PDF (977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15~69岁的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与健康素养具备情况,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健康素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广州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39.8%(2979/7479),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37.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9.3%、健康环境素养水平为38.8%、传染病预防素养水平为23.9%、自救与互救素养水平为65.6%、科学就医素养水平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性(P<0.05);以25~29岁年龄组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55.6%)最高(P<0.01);医护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82.4%)高于其他职业人群(P<0.0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男性高(OR=1.144);以15~19岁为参照,25~29、30~34、35~39岁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分别为1.849、1.877、1.732);以公务员为参照,医务人员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4.252);以文盲为参照,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分别为1.982、2.675、4.856、5.945)。结论2015年广州市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高,但传染病预防素养水平偏低;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是广州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现场研究
    广东省2011—2016年新报告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谢颖倩,李艳,付笑冰,刘珺,关梓蕾,黎健荣,杨放,林鹏
    2018, 44(3):  238-242.  doi:10.13217/j.scjpm.2018.0238
    摘要 ( 212 )   PDF (1270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1―2016年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情况,为制定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2011―2016年50岁及以上老年HIV/AIDS病例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6年广东省新报告老年HIV/AIDS病例共10489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21.8%,老年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老年病例的晚发现率为54.5%(5715/10489),老年病例晚发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老年HIV/AIDS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9.5%),年龄中位数为61(55~68)岁,以本省籍(占85.0%)、汉族(占98.7%)、已婚有配偶者(占65.2%)为主,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占44.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5.4%)。报告老年HIV/AIDS病例数居前5位的地级市分别为云浮市1163例(占11.09%)、湛江市1027例(占9.79%)、广州市991例(占9.45%)、清远市813例(占7.75%)、茂名市797例(占7.60%)。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占90.6%(9507/10489),其中非婚异性性传播占78.3%(8214/10489)。结论广东省老年HIV/AIDS病例以男性、农民、已婚有配偶者为主,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应对该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HIV在老年人群中的传播。
    新疆疏附县2008—2016年麻疹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周自严,李晓宁,薛振香,张周斌,许建雄,王鸣,王玉忠,王童敏,宋雪莲,罗冬梅,阿依夏穆古丽·巴吾顿
    2018, 44(3):  243-246.  doi:10.13217/j.scjpm.2018.0243
    摘要 ( 147 )   PDF (1281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新疆疏附县2008—2016年麻疹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麻疹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新疆疏附县报告的麻疹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特征分析,并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其时空聚集性。结果2008—2016年疏附县共报告麻疹病例211例,年均发病率为8.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共报告186例,占病例总数的88.15%。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乡镇分别为乌帕尔乡、站敏乡和布拉克苏乡,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5.64%、14.22%、14.22%。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1类聚类区为布拉克苏乡、萨依巴格乡、站敏乡、栏杆镇和托克扎克镇,聚集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报告病例数为55例;2类聚类区为乌帕尔乡、木什乡和塔什米力克乡,聚集时间为2016年1—3月,报告病例数为23例。结论新疆疏附县麻疹发病风险仍较高,且呈现时空聚集性,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麻疹疫情防控。
    2012—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陈晓燕,陈淑贤
    2018, 44(3):  247-249.  doi:10.13217/j.scjpm.2018.0247
    摘要 ( 143 )   PDF (1116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为流行性感冒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2—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的流行性感冒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6年越秀区北京街共报告流行性感冒病例468例,年均发病率为1.438/10万。发病高峰为3—6月,共报告370例,占病例总数的79.06%。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居委分别为高第、长胜里、仙湖、财厅前、广卫,合计报告275例,占病例总数的58.76%。男性256例,女性212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9岁,共报告338例,占病例总数的72.22%;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共报告395例,占病例总数的84.40%。 结论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流行性感冒发病以低年龄组的儿童和学生为主,应加大监测和宣教力度,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工作,以保护易感人群。
    2013—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王金明,路滟,许少坚,何林,陈宏标,袁建辉
    2018, 44(3):  250-253.  doi:10.13217/j.scjpm.2018.0250
    摘要 ( 192 )   PDF (950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2013—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深圳市龙华区2013—2017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数据,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哨点医院送检的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肛拭子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2013—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3713例,年均发病率为233.86/10万,2013年发病率最低,为57.62/10万,2017年发病率最高,为331.32/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5—6和9—10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19917例,女性13796例,男女性别比1.70∶1;发病年龄以<6岁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6.00%;龙华街道、观澜街道、民治街道3个街道累计发病数占龙华区报告病例总数的78.60%(26498例)。累计报告聚集性疫情69起,报告病例318例,发生场所均为托幼机构。实验室检测手足口病病例样本共689份,主要病原为CoxA6、CoxA16和EV71,占所有阳性样本的80.9%,阳性率分别为37.6%、17.6%和10.2%。结论深圳市龙华区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年龄分布特征,6岁以下儿童是防控的重点对象,托幼机构是防控的重点场所,早期发现重症病例是治疗的关键。
    基于百度指数的清远市手足口病发病预测分析
    杜玉忠,黄业草,何慧萍,范秀红,卢文涛,蔡永铭,蔡巧
    2018, 44(3):  254-257.  doi:10.13217/j.scjpm.2018.0254
    摘要 ( 218 )   PDF (1311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利用手足口病相关关键词的百度指数建立清远市手足口病发病预测模型。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清远市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每周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同时从百度指数官网收集同期预先定义的手足口病相关关键词在清远市范围内的百度指数,选取与手足口病实际发病数相关系数r>0.5的关键词纳入分析。以手足口病实际发病数为因变量,与各关键词百度指数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并利用建立的ARDL模型预测未来1~4周手足口病发病数。结果经相关分析,共纳入“手足口病初期症状”(r=0.73)、“手足口病”(r=0.81)、“手足口病图片”(r=0.62)、“手足口病症状”(r=0.60)和“手足口病吃什么药”(r=0.53)5个关键词,建立了ARDL(2,1,0,0,2,1)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未来1~4周发病数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发病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未来第2周的发病预测较为准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5.94%,希尔不等式系数(TIC)为0.03。结论利用百度指数建立的ARDL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清远市手足口病发病数。
    珠海市2015—2017年结核病耐药状况分析
    郭红革,陈伟,赵文钧
    2018, 44(3):  258-260.  doi:10.13217/j.scjpm.2018.0258
    摘要 ( 130 )   PDF (943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珠海市2015―2017年结核病的耐药现状及特点,为制定和完善该市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2015―2017年门诊肺结核患者样本,对培养阳性的755株结核菌菌株进行8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755例结核病患者中,产生耐药患者149例,总耐药率为19.74%,其中初治患者耐药率为17.27%(115/666),复治患者耐药率为38.20%(34/89),复治患者的耐药率高于初治患者(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治患者发生耐药的可能性是初治患者的2.96倍(OR=2.96,95%CI为1.85~4.75)。结论珠海市结核病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复治患者耐药情况较为严重,今后应加强对复治患者的监测与管理,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运用数学模型预测不同免疫策略对水痘发病的影响
    倪莉红,谢才文,吴德平,许建雄
    2018, 44(3):  261-264.  doi:10.13217/j.scjpm.2018.0261
    摘要 ( 141 )   PDF (1543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预测不同免疫策略对水痘发病的影响,为制订有效的水痘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水痘疫苗1剂及2剂次接种程序的免疫效力参数,建立带人口年龄结构的水痘动力学模型。设定5种免疫策略,分别为无接种疫苗、12~24月龄儿童自愿接种1剂次疫苗(简称1剂接种策略),在2、4和6岁自愿接种第2剂次疫苗(分别简称为1-2、1-4、1-6接种策略)。利用模型对5种免疫策略下50年内的水痘流行特征进行模拟预测,分析水痘自然病例和突破病例的发病情况。结果50年间,1剂接种策略总计可减少25.65%的自然病例,1-2、1-4、1-6接种策略分别可减少26.11%、26.11%和26.71%的自然病例;1-2和1-4接种策略发生的突破病例数比1剂接种策略减少35.00%,1-6接种策略比1剂接种策略减少突破病例55.10%。结论水痘疫苗2剂次接种策略能减少大部分突破病例,其中以1-6接种策略的效果最明显。
    3岁以下儿童接种2剂次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观察
    黄竹航,张吉凯,汤妍,苏家立,夏艳辉,陈义建,陈海平,简增勇,陈俊虎
    2018, 44(3):  265-268.  doi:10.13217/j.scjpm.2018.0265
    摘要 ( 144 )   PDF (960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接种1剂次和2剂次水痘减毒活疫苗(VarV)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VarV加强免疫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知情同意、自愿参加为原则,选择3岁以下的常住儿童为受试对象,分析受试者接种1剂次和2剂次(间隔3个月)VarV后的水痘抗体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受试者接种1剂次前后和接种2剂次后的抗体GMT分别为1∶5.75、1∶30.05和1∶49.67,接种1剂次前后、接种2剂次后与接种1剂次后的抗体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接种1剂次前后和接种2剂次后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85%、99.35%和100.00%,接种1剂次前后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接种2剂次后与接种1剂次后的抗体阳性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1剂次后和接种2剂次后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8.28%和8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接种1剂次和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后14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4%和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1剂次和2剂次VarV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原性,且疫苗安全性较好。
    阳江市2009—2017年7例预防接种后死亡案例分析
    吴其婷,范子凡,利定良,李文杰
    2018, 44(3):  269-271.  doi:10.13217/j.scjpm.2018.0269
    摘要 ( 127 )   PDF (936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阳江市2009―2017年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与疫苗接种的相关性,为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阳江市2009―2017年报告的预防接种后死亡个案信息资料,同时收集现场调查资料、尸体解剖结果和调查诊断结果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阳江市2009―2017年共报告7例预防接种后死亡个案,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4h,最大46岁。按最后1次接种疫苗统计,接种脊灰疫苗2例、同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1例、接种人用抗狂犬病疫苗4例。7例死亡个案中,临床诊断为婴儿猝死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畸形、婴儿窒息、狂犬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脑炎)各1例,临床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AEFI分类诊断:2例为异常反应,5例为偶合症。结论阳江市2009―2017年预防接种后死亡个案以偶合症多见。应加强对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尽量减少偶合症的发生。
    梅州市城区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杨剑锋,侯秀华
    2018, 44(3):  272-274.  doi:10.13217/j.scjpm.2018.0272
    摘要 ( 151 )   PDF (944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梅州市城区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的抗药性,为当地虫媒传染病的防控及科学合理使用杀虫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城区居民区及人群活动频繁的区域,在其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采集试虫,并在实验室进行繁殖,按照WHO生物学测定法对成蚊、幼虫进行测定。结果梅州市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四氟甲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ES-生物烯丙菊酯的LC50分别为0.0163、0.0421、0.7242mg/L,抗性倍数分别为9.06、7.80和4.21倍。成蚊接触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药膜1h后,24h的校正死亡率为分别为60.79%、87.03%。结论梅州市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试验用药物均已产生低抗性,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抗性,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对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监测,以指导科学合理使用杀虫药。
    宝鸡地区铁路乘务人员出乘期间膳食营养调查及评价
    蔺春雷,柳武英,康金波,李广荣
    2018, 44(3):  275-277.  doi:10.13217/j.scjpm.2018.0275
    摘要 ( 127 )   PDF (939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宝鸡地区铁路乘务人员出乘期间膳食供餐状况,分析目前的膳食营养状况存在的问题,为铁路职工健康行动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取法调查出乘时间为3d的宝鸡地区铁路乘务人员,调查统计2017年1月出乘期间在餐车集体就餐的膳食数据,采用查账法和称重法连续调查3d摄入的食物数据,对照食物成分表计算营养素摄入量,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2016)》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进行评价。结果共调查4个班组共计160人,其中男性95人、女性65人,年龄范围为22~60岁,平均年龄38岁;出乘期间的集体膳食人均每日实际摄入谷薯类和蔬菜类分别为474.0、438.0 g,畜禽肉、蛋类、大豆及坚果类、油脂类分别为60.8、58.3、56.5、56.3g,未摄入水果类、水产类、奶及奶制品类;乘务人员人均每日总能量摄入为2279.5 kcal、蛋白质摄入量为62.9 g;日人均各餐能量和比例为早餐668.4 kcal(占29.3%)、午餐1043.9 kcal(占45.8%)、晚餐567.2 kcal(占24.9%);日人均三大营养素热比为蛋白质11%、脂肪34%、碳水化合物55%。结论铁路餐车乘务人员食谱中缺少水果类、水产类、奶及奶制品类供应,谷薯类、油脂类、畜禽肉类、蛋类摄入均较高,建议在铁路职工健康行动计划中,对乘务人员加强营养知识宣传,调整完善餐车食谱,使铁路乘务人员能够按照平衡膳食的原则理性选择食物,使膳食营养摄入趋于合理,不断提高健康素质。
    长期体重变化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研究
    黄品春,黄建生,陆锋,李珍元,韦靖,朱立光
    2018, 44(3):  278-280.  doi:10.13217/j.scjpm.2018.0278
    摘要 ( 152 )   PDF (944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25岁至中年时期(35~59岁)长期体重变化与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酯(TG)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华侨农场中武帽和团结2个分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该人群是参加“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项目的目标人群),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根据调查时测得的体重与25岁时的体重差值将研究对象分为<-2.5、-2.5~2.5、2.6~7.5以及>7.5kg组,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不同体重变化组的血脂水平。结果共调查980人,其中男性502人、女性478人,平均年龄(47.7±7.3)岁。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以及25岁的BMI后,TC调整后均值由体重变化<-2.5kg组的5.27mmol/L升至>7.5kg组的5.59mmol/L,HDL-C调整后均值由1.60mmol/L降至1.32mmol/L,TG调整后均值由0.90mmol/L升至1.51mmol/L(均P<0.01)。结论成年早期至中年时期长期体重增加显著升高TC和TG水平,降低HDL-C水平。
    2017年郁南县8~10岁儿童及孕妇碘营养水平调查
    王明才,郭志成,陈燕凝,钟扬映,谢志文
    2018, 44(3):  281-282.  doi:10.13217/j.scjpm.2018.0281
    摘要 ( 134 )   PDF (997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郁南县8~10岁儿童及孕妇的碘营养水平,评估食盐加碘防控策略的效果,为完善碘缺乏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碘缺乏病防治监测方案(2006版)》要求对郁南县8~10岁儿童及孕妇进行尿碘含量检测,同时抽取调查对象家庭食盐进行盐碘含量检测,并采集饮用水水样进行水碘含量检测。结果共采集8~10岁儿童尿样200份,尿碘中位数为139.7μg/L;共采集孕妇尿样100份,尿碘中位数为92.0μg/L。共采集8~10岁儿童家庭食用盐200份,碘含量中位数为25.2mg/kg,碘含量范围为19.7~33.7mg/kg;共采集孕妇家庭食用盐100份,碘含量中位数为24.9mg/kg,碘含量范围为20.0~31.6mg/kg。共检测饮用水水样158份,水碘中位数为3.1μg/L。结论2017年郁南县儿童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但孕妇碘营养水平偏低,建议对孕妇人群采取多途径的强化补碘措施,有效改善孕妇碘营养状况。
    2016年罗定市居民期望寿命与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张乔珍,梁惠玲,陈凯燕
    2018, 44(3):  283-286.  doi:10.13217/j.scjpm.2018.0283
    摘要 ( 125 )   PDF (1004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2016年罗定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去死因期望寿命,了解该地区居民的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疾病防治和制定卫生政策、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按蒋庆琅法各公式用Excel软件计算和编制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计算该地区2016年死因期望寿命,同时分析影响期望寿命的前8位死因,并计算去死因后的期望寿命。结果罗定市2016年户籍居民标化死亡率为809.74/10万,其中男、女性标化死亡率分别为911.93/10万、694.06/10万。罗定市2016年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4.4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78.49岁)高于男性(71.25岁)。心脏病成为影响罗定市居民寿命损失的首位疾病,去死因寿命损失量第1~8位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传染病,损失量分别为3.59、3.30、3.27、1.77、1.34、0.39、0.34、0.32岁。结论2016年罗定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低于全国和广东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是影响罗定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应加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控指导,降低人群慢性病患病风险。
    中国居民家庭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习惯调查
    王晔茹,宋筱瑜,诸寅
    2018, 44(3):  287-290.  doi:10.13217/j.scjpm.2018.0287
    摘要 ( 134 )   PDF (952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家庭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方面的行为和习惯,为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家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居民家庭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家庭购买和消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98份。698名调查对象中,以女性为主,占71.35%。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1.05±7.37)岁。家中<4岁儿童数为1人所占比例较高(占80.66%)。58.45%(408/698)的家庭在婴儿6个月内添加婴幼儿配方奶粉,88.11%(615/698)每次在冲婴幼儿配方奶粉前会清洗奶瓶。82.52%(576/698)每次喂完后会立即清洗奶瓶。18.48%(129/698)的家庭使用70℃或80℃左右的水来冲调婴幼儿配方奶粉。82.81%(578/698)的家庭会在2h内喂完冲调好的配方乳。25.64%(179/698)的家庭会冷藏保存冲调好的却没有喂完的配方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使用70℃或80℃左右的水来冲调婴幼儿配方奶粉可能性更低(OR=0.574)。爷爷或奶奶(OR=1.949)、外公或外婆(OR=2.536)与爸爸或妈妈相比,喂养婴幼儿时让婴儿在2h内喝完配方乳的可能性更高。初中学历与小学及以下学历家长相比,选择冷藏保存喂剩下的婴幼儿配方乳的可能性更低(OR=0.176)。家庭月收入≥10000元的家长选择冷藏保存喂剩下的婴幼儿配方乳的可能性更高(OR=2.771)。结论我国居民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卫生习惯尚好,但在冲调水温、喂养时长、如何保存喂剩的配方乳和再次食用之前剩下的配方乳等方面仍存在些问题,需要针对相应人群开展有效的宣传。
    实验研究
    2种检测方法检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体温的比较研究
    张紫虹,胡帅尔,王凤岩,董活波,杨美玲,黄俊明
    2018, 44(3):  291-294.  doi:10.13217/j.scjpm.2018.0291
    摘要 ( 125 )   PDF (1456KB)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选择适用于构建雪卡毒素中毒快速检测平台的小鼠体温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直肠体温检测方法(肛温法)和红外线体温检测方法检测昆明小鼠基础体温,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选用雌性昆明小鼠,用雪卡毒素标准品CTX-2建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模型,用上述2种方法检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体温,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肛温法测得的昆明小鼠基础体温波动在34.8℃~35.9℃,而采用红外线体温法测得的昆明小鼠基础体温波动在36.0℃~36.6℃,肛温法测得的小鼠体温波动幅度大于红外线体温法。建立雪卡毒素中毒小鼠模型,肛温法测得的雪卡毒素中毒小鼠4d的体温波动在30.53℃~35.94℃,红外线体温法测得的雪卡毒素中毒小鼠4d的体温波动在33.58℃~36.13℃,肛温法比红外线体温法测得的中毒小鼠体温波动幅度大。肛温法在造模15min后即可观察到中毒小鼠明显的体温下降,30min后小鼠体温降至31.47℃,已明显低于33.00℃,而红外线体温法在造模30min后小鼠体温才有所下降,且4d内小鼠体温均高于33.00℃。结论肛温法在造模15min后即可快速检测到小鼠体温的下降,较红外线体温法直接、灵敏,更适用于构建雪卡毒素中毒快速检测平台的小鼠体温检测。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特殊人群膳食指导
    纪桂元,洪晓敏,蒋琦,陈子慧
    2018, 44(3):  295-297.  doi:10.13217/j.scjpm.2018.0295
    摘要 ( 159 )   PDF (932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
    广州市初产妇孕产期保健知识现状调查及需求分析
    邹兴文,杨丽,于佳
    2018, 44(3):  298-300.  doi:10.13217/j.scjpm.2018.0298
    摘要 ( 177 )   PDF (941KB)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广州市初产妇孕产期保健知识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需求,以指导孕期健康教育。方法选择广州市天河、白云、番禺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母亲(纳入标准为产后1年内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孕产期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等,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280名初产妇,广州市户籍占56.07%,平均年龄(28.62±4.37)岁,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主,占68.21%(191/280),所有调查对象均为住院分娩,怀孕期间产检次数≥5次的占93.21%。调查对象孕产期保健知识全部知晓的占42.14%(118/280),“孕产期要合理饮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知晓率最高,为98.21%,最低为“孕期可以适量运动,不会引起流产”,知晓率为66.79%。首选的孕产期保健知识获取方式为“医务人员面对面咨询”(占41.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产妇孕产期保健知识水平受学历影响,与初中及以下学历调查对象相比,大专、本科及以上初产妇孕期保健知识知晓的可能性分别是前者的3.66、5.36倍。结论广州市初产妇孕期保健知识知晓率较低,孕期健康宣教重点内容是孕期运动和用药知识,重点宣教对象为低学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