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6-20
    论著
    海南省“营养改善计划”某试点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棋琴, 陈俊, 易聪, 崔琳, 王婷玉, 彭杨
    2022, 48(6):  651-654.  doi:10.12183/j.scjpm.2022.0651
    摘要 ( 78 )   PDF (1249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计划”)某试点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实施“计划”的重点监测县抽取中小学生进行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检测及问卷调查。多组均值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贫血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2014—2017年共抽取学生2 590人,各年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分别为(138.1±12.0)、(136.4±13.4)、(138.1±12.4)、(138.1±15.4)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来各年贫血率分别为5.4%、5.4%、4.5%、6.7%,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5年初中生贫血率高于小学生(P<0.05),其余年度小学、初中生间,男、女生间贫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OR=6.947)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缺乏学生(OR=2.030)发生贫血的风险更高。结论 该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改善不明显,少数民族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缺乏学生是需改善贫血的重点人群。
    无锡地区基层医务人员脑卒中社区管理知信行调查
    沈刘艳, 梅雪, 张菊芬, 焦薇
    2022, 48(6):  655-659.  doi:10.12183/j.scjpm.2022.0655
    摘要 ( 69 )   PDF (1295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无锡地区基层医务人员脑卒中社区管理知信行(KAP)的调查结果,分析KAP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无锡市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负担慢性病管理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月按10%比例抽取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慢性病管理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理人员、中医师等)进行脑卒中KAP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医务人员脑卒中知信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医务人员脑卒中社区管理KAP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12名基层医务人员的问卷进行分析,其中全科医师154名,公共卫生医师54名,护理人员227名,中医师77名。基层医务人员对于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知识得分为(29.68±9.23)分,态度得分为(31.02±4.32)分,行为得分为(33.63±2.67)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β'=0.137)、全科医师(β'=0.523)的医务人员脑卒中管理知识得分较高,经济发达地区(β'=0.324)、全科医师(β'=0.203)、知识得分高(β'=0.553)的医务人员脑卒中管理态度得分高,经济发达地区(β'=0.506)、全科医师(β'=0.434)、知识得分高(β'=0.619)、态度得分高(β'=0.719)的医务人员脑卒中参与得分较高。结论 该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具有一定水平的脑卒中健康管理工作的知识,但是对于该项管理工作的认可程度以及参与程度有待提升,在社区中实际开展的相关管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也不足。有关部门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出调整,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对基层医务人员加以正确的指引。
    开封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耐药现状及常见核苷(酸)类治疗药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研究
    赫琰, 周玉霞, 于五辈, 徐庆杰
    2022, 48(6):  660-664.  doi:10.12183/j.scjpm.2022.0660
    摘要 ( 90 )   PDF (1271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慢性乙肝(CHB)患者耐药现状及常见核苷(酸)类治疗药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开封市传染病医院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病例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常见核苷(酸)类治疗药物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141例CHB患者,其中男1 635例,女506例,年龄20~42岁,平均(31.5±10.5)岁,HBV DNA载量(4.88±1.54)×107 U/mL。30~42岁CHB患者耐药率显著高于20~29岁者(P<0.01)。CHB患者对拉米夫定耐药性较高,对替诺福韦酯、阿德福韦酯敏感性较高。2 141例CHB患者检出HBV耐药基因突变788例,占36.81%。M204I、M204V、M250I+M250L是HBV耐药突变位点前3位,分别占22.08%、13.20%、9.64%。B基因型患者为主(占62.20%)。C基因型与B+C混合型患者突变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B基因型患者多基因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与B+C混合型患者(P<0.01)。单一药物治疗组与多种药物序贯治疗组耐药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组耐药基因突变率高于非停药组(P<0.01)。结论 长期常见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多出现耐药,可导致多种形式的HBV聚合酶变性,是HBV感染治疗的主要阻碍。临床检测耐药突变位点有利于治疗方案制定,指导治疗药物选择与长期防治。
    剖宫产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王央玲, 黄海桃, 李娇珍, 罗阳珍, 吴小妹, 云笑
    2022, 48(6):  665-668.  doi:10.12183/j.scjpm.2022.0665
    摘要 ( 86 )   PDF (1249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相关耐药性。方法 以海口市某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进行剖宫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对研究期间所有剖宫产产妇进行回顾性资料收集及产后监测至出院,监测内容为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术后感染、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展开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并发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3 012例剖宫产产妇纳入研究,其中年龄≤35岁2 015例,占66.90%;有剖宫产史者占16.70%。术后并发感染146例,发生率为4.85%。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78株,以大肠埃希菌(52株,29.21%)、肺炎克雷伯菌(24株,13.48%)、金黄色葡萄球菌(39株,21.91%)为主,均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1.871)、妊娠期糖尿病(OR=2.532)、营养不良(OR=4.952)、手术指征项数>2项(OR=2.305)、留置导尿管时间>24 h(OR=2.161)、未应用抗菌药物(OR=1.767)是剖宫产产妇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可结合医院致病菌及耐药情况,合理给予预防用药,有效控制术后感染发生率。
    广东省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未纳入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梁鸿迪, 余美玲, 邹凤娟, 黄珊珊, 蹇荣华, 朱穗, 陈亮, 卢次勇
    2022, 48(6):  669-673.  doi:10.12183/j.scjpm.2022.0669
    摘要 ( 87 )   PDF (1254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广东省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未纳入治疗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 2018—2019年广东省9个地级市10家MDR-TB定点医疗机构确诊的MDR-T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MDR-TB治疗分为纳入治疗组和未纳入治疗组。采用问卷收集患者个体和地市相关影响因素,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MDR-TB患者是否纳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530例MDR-TB患者中,有398例纳入治疗(75.1%),132例未纳入治疗(24.91%),患者男女性别比为2.4∶1。两水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初、高中及以上(OR=4.302、15.858),职业为农业工作者、已退休或从事其他工作者(OR=5.246、16.662、5.244)的MDR-TB患者更易接受治疗;户籍所在地为外省(OR=0.365)的MDR-TB患者不易接受治疗。结论 影响广东省MDR-TB患者纳入治疗的因素与患者文化程度、职业和户籍所在地有关,应针对以上高风险人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进一步提高广东省MDR-TB患者纳入治疗率。
    北京地区胃癌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治认知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
    董洁, 冯晓青, 霍宏, 蓝宇
    2022, 48(6):  674-678.  doi:10.12183/j.scjpm.2022.0674
    摘要 ( 88 )   PDF (1265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胃癌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治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在北京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招募健康体检且完成13C-uBT法测定Hp的≥40岁人群,将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或既往合并肥厚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溃疡以及术后残胃等胃癌高危因素或为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早发现、早诊治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人群早发现、早诊治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胃癌高危人群9 852例进行研究,年龄40~76岁,60~76岁占35.48%,男性占62.51%,城市居民占52.46%,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较高,占52.38%。早发现、早诊治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低水平认知者5 052例(51.28%),中水平者1 910例(19.39%),高水平者2 890例(29.33%)。胃癌相关知识的危险因素中得分率最高的为不规律饮食,得分率为52.05%,其次为经常吃腌制食物和经常吃熏制食物,得分率为51.08%、50.02%。早期症状预警中得分率较高的为消化道出血和上腹部肿块,分别为40.35%、33.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3.165)、性别(OR=2.303)、胃癌家族史(OR=3.327)、初始症状为呕吐(OR=1.840)、初始症状为腹痛(OR=2.445)、生活所在地(OR=8.069)、出现症状首次到医疗机构就诊时间(OR=2.171)为胃癌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治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胃癌高危人群对胃癌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症状早期诊断的认识掌握不足,医务人员应结合风险人群不同人口学特征开展个体化指导,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仍有待加强;同时应减少未经医嘱服药,提高胃癌高风险人群知识水平,以促进健康行为,降低胃癌风险。
    郑州地区食管癌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群研究
    孙晓丽, 秦颖杰, 冯光强
    2022, 48(6):  679-683.  doi:10.12183/j.scjpm.2022.0679
    摘要 ( 63 )   PDF (1248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郑州地区食管癌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并探讨症状群种类,分析术后症状群影响因素,指导制定症状管理及干预对策。方法 对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C)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在术后3个月时对按要求完成术后复诊的患者术后症状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症状群类型及构成,单因素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郑州地区食管癌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群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收集到293例食管癌患者的完整资料,症状发生率居于前位的是食欲不振(95.90%)、疲乏(89.42%)、反流(79.86%)、进食困难(78.16%),症状严重程度居于前位的是疲乏(6.05±1.49)分、反流(5.92±1.62)分、食欲不振(5.87±1.53)分、睡眠不安(5.56±1.38)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3种症状群,分别为胃肠道相关症状群、疲乏相关症状群、进食困难-疼痛症状群,症状评分分别为(20.19±3.56)、(18.24±3.10)、(23.92±4.07)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β’=0.361)、食管癌分期(β’=0.152)、治疗方式(β’=0.378)、吻合口位置(β’=-0.089)是胃肠道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性别(β’=0.086)、年龄(β’=2.011)、食管癌分期(β’=1.562)、治疗方式(β’=0.104)是疲乏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性别(β’=1.127)、食管癌分期(β’=0.413)、治疗方式(β’=0.459)、吻合口位置(β’=0.518)是进食困难-疼痛症状群的影响因素。结论 郑州地区食管癌患者术后3个月有胃肠道相关症状群、疲乏相关症状群、进食困难-疼痛症状群,症状的发生受到患者性别、年龄、食管癌分期、治疗方式、吻合口位置多因素影响,需要根据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建立高效、个体化的管理及干预对策。
    西安市孕妇分娩镇痛认知及需求调查
    李海浪, 何玉萍, 王秀梅, 田苗
    2022, 48(6):  684-687.  doi:10.12183/j.scjpm.2022.0684
    摘要 ( 68 )   PDF (1298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妇分娩镇痛认知及需求情况。方法 以西安市内各医院进行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2021年4—7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西安市5家医院(3家三级医院和2家二级医院)产科门诊对该期间进行产检的孕妇进行分娩镇痛相关知识及需求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分娩镇痛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75名孕妇参与本研究,有351名孕妇对分娩镇痛表示不太了解,占52.00%。孕妇通过亲戚朋友渠道了解分娩镇痛的比例最高,共388人,占57.48%。有116名孕妇认为分娩镇痛就是真的无痛,占17.19%。孕妇希望使用分娩镇痛达到的效果主要为减轻待产痛苦(85.63%)和减轻分娩痛苦(73.78%)。629名孕妇的家属愿意使用分娩镇痛,占93.19 %。孕妇希望获得的分娩镇痛相关知识为后遗症和风险(61.78%)及分娩镇痛的方法(55.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的年龄(OR=2.486)、家庭月收入(OR=1.440、1.523、2.396)、文化程度(OR=2.232、2.675)、工作性质(OR=2.731)以及配偶意愿(OR=4.716)是影响分娩镇痛开展的影响因素。结论 西安地区的孕妇人群对于分娩镇痛的认知水平相对不高,孕妇家属对于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支持度,但孕妇和家属均存在一定的顾虑。分娩镇痛的推广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继续加强宣传,改善民众的认知。
    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成本-效果分析
    卞巧, 柯伟健, 夏英华, 张婉君, 郑丹彤, 曹蓉, 刘烈华, 李延兵, 何群
    2022, 48(6):  688-692.  doi:10.12183/j.scjpm.2022.0688
    摘要 ( 66 )   PDF (1280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仅给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B组给予CSII联合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C组给予CSII联合西格列汀。收集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低血糖发生次数及成本,比较3种方案的成本-效果。结果 各组患者经治疗后FPG、2hPG均下降(均P<0.01),3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B、C组有效率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39.37、134.29、135.66。以A组为对照,B组和C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5.52、53.85。敏感性分析支持基础分析结果。结论 CSII联合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案;对于低血糖发生危险性高的患者,可选CSII联合西格列汀。
    西安市≤6月龄婴儿体格发育状况及营养状态调查
    缑百妮, 李阳, 李亚红
    2022, 48(6):  693-696.  doi:10.12183/j.scjpm.2022.0693
    摘要 ( 57 )   PDF (1244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西安市≤6月龄婴儿体格发育状况及营养状态,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西安市10个社区或村(5个属于城镇街道办事处,5个属于村镇政府),在每个社区或村随机选择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2021年6—8月在选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6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婴儿进行体格检查(身长及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并对婴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婴儿营养不良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婴儿营养不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714名婴儿参与本研究,男婴5 951人,占50.80%,女婴5 763人,占49.20%。≤3月龄占45.65%,4~6月龄占54.35%。共有1 972例≤6月龄婴儿检出为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6.83%。其中生长迟缓的发生率为1.15%,体重不足的发生率为0.96%,消瘦的发生率为1.47%,贫血发生率为14.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喂养情况(部分母乳喂养OR=1.440,人工喂养OR=1.523)、户籍所在地(OR=2.396)、添加辅食类别数量>2种(OR=1.690)、摄入蛋黄(OR=1.657)、摄入水果(OR=1.355)为≤6月龄婴儿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西安市6月龄及以下婴儿营养不良发生风险较高,贫血为主要的营养不良原因。户籍所在地、喂养方式、添加辅食类别数量、摄入蛋黄及水果是6月龄及以下婴儿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可给予针对性的干预。
    现场研究
    2018—2020年广州市黄埔区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吴根容, 杨炼辉, 黄海, 王伟炎, 刘赐敏, 刘钰钗
    2022, 48(6):  697-699.  doi:10.12183/j.scjpm.2022.0697
    摘要 ( 77 )   PDF (1235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广州市黄埔区2018—2020碘缺乏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实施长期科学补碘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要求,2018—2020年间,每年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选择1个街道,每街道抽取40名8~10岁儿童和20名孕妇进行监测,3年共抽取儿童600名和孕妇300名,儿童检测家中盐碘、尿碘含量和甲状腺肿,孕妇检测家中盐碘和尿碘含量。结果 2018—2020年,盐碘中位数分别为21.9、26.2、23.5 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90.3%、95.7%和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儿童尿碘中位数301.1、236.5、225.5 μg/L,均为大于碘适宜量水平;3年孕妇尿碘中位数231.1、207.5、149.5 μg/L,其中2018、2019年为碘适宜水平,而2020年为碘缺乏水平,儿童、孕妇尿碘中位数均逐年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18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2.5%(5/200),各年龄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黄埔区碘缺乏病防治各项指标连续3年均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但是仍需加强碘盐市场监管和碘缺乏病防治宣教工作,特别是孕妇科学补碘的健康促进工作。
    西安地区体检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和风险因素研究
    阮晓岩, 严娜, 王海媛
    2022, 48(6):  700-702.  doi:10.12183/j.scjpm.2022.0700
    摘要 ( 68 )   PDF (1304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西安地区体检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风险预测特征开展研究。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西安市内2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20岁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体检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完成ASCVD发病风险的评估。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体检人群中不同ASCVD危险因素及不同年龄段的ASCVD发病风险情况以及对比结果。结果 参与本研究者共7 652人 ,其中男性3 425人,占44.76%,女性4 227人,占55.24%。城市居民占67.90%。10年ASCVD发病风险≥5%者624例,发生率为8.15%。不同年龄段的男性以及女性体检人群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和女性均以20~34岁人群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最低,以64~78岁组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最高。不同年龄段的男性以及女性体检人群的终身ASCVD发病风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和女性均以44~54岁组的终身ASCVD发病风险最高,以20~34岁组的终身ASCVD发病风险最低。64~78岁组中男性和女性的终身ASCVD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安地区体检人群中的ASCVD风险水平应引起重视,随着年龄的增加ASCVD风险逐步增加,男性、血脂水平,吸烟,血压水平等成为该人群ASCVD风险的可能影响因素。
    2020年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成年人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呼聪慧, 阿力米热·阿布迪热依木, 苏银霞, 王育珊, 姚华
    2022, 48(6):  703-706.  doi:10.12183/j.scjpm.2022.0703
    摘要 ( 74 )   PDF (1261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2020年≥18岁居民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脂肪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参与全民健康体检的≥18岁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B超检查。运用χ2检验和Lgistic回归分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调查对象69 701人,男性31 131人(44.66%),女性38 570人(55.34%)。脂肪肝患病率15.79% (11 005/69 7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64岁:OR=2.840;≥65岁:OR=5.053)、民族(回族:OR=1.244;维吾尔族:OR=1.196)、文化程度(初中:OR=1.193;高中或中专:OR=1.287)、饮食不均(荤食为主:OR=2.433;素食为主:OR=2.109)、吸烟(OR=1.432)、偶尔饮酒(OR=1.339)、腹型肥胖(OR=2.233)、高血压(OR=1.768)、糖尿病(OR=1.724)和血脂异常(OR=2.369)均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18岁以上居民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年龄、饮食习惯、吸烟、超重以及肥胖、血脂异常等均是脂肪肝的影响因素,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工作。
    2018—2020年广东省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周开举, 赵占杰, 梁文佳, 李佳玲, 何剑峰, 孙立梅, 朱德新
    2022, 48(6):  707-710.  doi:10.12183/j.scjpm.2022.0707
    摘要 ( 73 )   PDF (1372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广东省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率,掌握广东省HPV疫苗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AEFI监测模块收集2018—2020年广东省报告的二价HPV疫苗(HPV2)、四价HPV疫苗(HPV4)、九价HPV疫苗(HPV9)的AEFI个案,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广东省HPV疫苗AEFI总报告发生率为11.07/10万剂,异常反应总报告发生率为3.09/10万剂;2020年AEFI和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6.45/10万剂、2.17/10万剂)均低于2018年(20.22/10万剂、4.93/10万剂)和2019年(16.77/10万剂、4.22/10万剂);报告发生的一般反应中,临床症状发生率居前3位的为发热(1.43/10万剂)、局部红肿(1.36/10万剂)、局部硬结(1.23/10万剂);报告发生的异常反应中,第1剂次占比最大(60.22%),临床诊断发生率居前3位的为过敏性皮疹(1.20/10万剂)、其他过敏反应(0.73/10万剂)、荨麻疹(0.70/10万剂),严重异常反应共报告3例(0.10/10万剂)。结论 广东省HPV疫苗预防接种安全性良好,但仍应继续加强AEFI监测。
    恩施市社区老年人衰弱与体力活动现状研究
    谭兴华, 谭军
    2022, 48(6):  711-714.  doi:10.12183/j.scjpm.2022.0711
    摘要 ( 73 )   PDF (1245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衰弱与体力活动状况,并对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于2021年6—7月在恩施市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恩施市10个社区或村(5个属于城镇街道办事处,5个属于村镇政府)年龄≥60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体力活动水平、衰弱情况测评,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老年人衰弱及体力活动不足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衰弱和体力活动不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 513名老年人完成调查,男性793人,女性720人。共有168例为衰弱,衰弱发生率为11.10%。体力活动不足203例,发生率为13.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486、3.074)、BMI(OR=1.944、2.232、2.675)、居住方式(OR=0.285、0.300、0.183)、体育锻炼情况(OR=14.367)、基础疾病患病情况(OR=4.716)是恩施地区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年龄(OR=2.036、2.601)、BMI≥24.0 kg/m2(OR=1.764、10.496)是恩施地区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不足的影响因素。结论 恩施市社区老年人衰弱以及体力活动不足情况较高,在相关影响因素的分布中,2者也具有一定的重叠。提示需要尽早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改善该部分人群的衰弱以及体力活动不足的情况,这对于提升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州地区城市和农村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研究
    周璐, 吕素景, 王晓鸣, 阴连杰, 皮静, 李俊娥
    2022, 48(6):  715-717.  doi:10.12183/j.scjpm.2022.0715
    摘要 ( 87 )   PDF (1233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城市和农村≥45岁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2020年5—6月根据郑州市经济水平将郑州市各区分为好、中、差3个层,每层抽取1个街道和3个村,对抽中街道及村中年龄≥ 45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测及心电图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城市和农村的中老年人群危险因素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520名郑州市城市和农村≥45岁居民进行研究,男性783人(51.51%),女性737人(48.49%),年龄分布45~81岁,平均年龄(63.25±7.93)岁。城市734人(48.29%),农村786人(51.71%)。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比例最高为高血压,达44.28%,其次为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锻炼、超重或肥胖,分别为25.00%、23.88%、21.58%。城市的中老年人群的高血压、缺乏运动锻炼、血脂异常的暴露比例均高于农村中老年居民,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暴露比例低于农村的人群(均P<0.01)。城市和农村的中老年人群超重或肥胖、高血糖、脑卒中家族史、心脏病的暴露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城市和农村≥45岁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个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45岁居民暴露的危险因素个数以2个所占比例最高,占30.28%,其次为1个,占22.71%,农村≥45岁居民暴露的危险因素个数以1个所占比例最高,占32.34%,其次为2个,占25.65%。结论 郑州地区的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风险,城市和农村中老年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在针对不同地区,尤其城市和农村居民中的干预措施应具有针对性以提高干预效果。
    2019—2021年深圳市罗湖区孕妇碘盐使用情况及尿碘结果分析
    冯奋栋, 赖璟琦, 叶敏, 叶小莉
    2022, 48(6):  718-720.  doi:10.12183/j.scjpm.2022.0718
    摘要 ( 72 )   PDF (1358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9—2021年深圳市罗湖区孕妇碘营养状况水平,尿碘检测结果的异常情况,为指导孕妇更加科学的补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2021年每年在罗湖区妇幼保健院采用随机整群抽取方法,采集孕妇家中食用盐和孕妇尿液进行盐碘、尿碘的含量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9—2021年共采集孕妇家中食盐300份,碘盐覆盖率92.7%,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1.7%,非碘盐食用率为7.33%。共检测孕妇尿样300份,尿碘中位数为155.4 μg/L,达到碘适宜水平。食用不合格碘盐和食用无碘盐的孕妇人群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16.5、81.3 μg/L,均处于碘营养不足水平;食用合格碘盐的孕妇人群尿碘中位数为171.3 μg/L,达到WHO推荐的碘营养适宜水平。不同年份食用不同碘盐的孕妇尿碘含量中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合格碘盐食用率和碘盐覆盖率均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尿碘中位数达到碘适宜水平,碘营养状况良好。但食用不合格碘盐的孕妇处于碘缺乏水平,应引起重视。鼓励孕妇食用合格碘盐,加强孕妇防治碘缺乏病宣教和尿碘检测。
    广州市大气PM2.5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江思力, 李文学, 步犁, 杨轶戬, 冯文如, 吕嘉韵
    2022, 48(6):  721-724.  doi:10.12183/j.scjpm.2022.0721
    摘要 ( 78 )   PDF (1652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2019年广州市区PM2.5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为开展健康教育、疾病干预及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广州市居民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数据,结合同期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 2019年广州市PM2.5年均浓度为(34.94±18.22)μg/m³,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的一级标准(15 μg/m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滞后时间PM2.5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单日滞后效应中,以滞后第6 d(lag6)的PM2.5浓度影响最大,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432%(95%CI:1.187%~2.942%)。在移动平均滞后效应中,过去7 d(lag06)的效应最大,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为1.513%(95%CI:1.346%~1.659%)。结论 PM2.5会增加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且具有滞后效应。
    2021年贵州省黔东南州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黄小琴, 龙英, 陆显川, 杨小雪
    2022, 48(6):  725-728.  doi:10.12183/j.scjpm.2022.0725
    摘要 ( 62 )   PDF (1247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掌握贵州省黔东南州人群碘营养状况,了解该地碘缺乏病防治状况,为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对黔东南州16县(市)抽取8~10岁儿童和孕妇,采集尿样和家中盐样;B超法检查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儿童和孕妇盐碘和尿碘水平及儿童甲状腺肿大情况。结果 2021年黔东南州监测8~10岁儿童3 237名,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97.8%、99.9%,盐碘中位数27.3mg/kg,尿碘中位数223.5 µg/L,为碘超适宜水平。监测孕妇1 608名,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100%、97.5%,盐碘中位数27.2 mg/kg,尿碘中位数170.9 µg/L,为碘适宜水平。不同地区8~10岁儿童和孕妇盐碘、尿碘中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监测8~10岁儿童3 256名,甲状腺肿大54例, 肿大率为1.7%,不同年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贵州省黔东南州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总体上是适宜和安全的, 黔东南州自然环境缺碘的危害不可逆转,只有坚持长期采取适宜于自身特点的补碘措施,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群碘营养的动态监测,才能有效巩固碘缺乏病防治的成效。
    卫辉地区6 059例≥18岁创伤骨折患者特征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研究
    杨平, 李贞芹, 韩彦玲
    2022, 48(6):  729-731.  doi:10.12183/j.scjpm.2022.0729
    摘要 ( 54 )   PDF (1287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8岁创伤性骨折患者特征并探讨不同特征创作性骨折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创伤性骨折的诊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卫辉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8岁创作性骨折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共7 29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剔除资料完整性差及缺少明确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者1 239例,有效率为83.02%。其中2017年1 024例,2018年1 095例,2019年1 156例,2020年1 308例,2021年1 476例,创伤性骨折例数逐年增加。男性患者比例(58.21%)高于女性(41.79%),以40~49岁患者比例最高(28.14%),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多见(29.97%),单一及多部位骨折患者分别占比72.16%、27.84%,完全骨折占比更高、66.43%,单纯骨折(76.09%)多于复杂骨折(23.91%),开放骨折(64.75%)多于闭合骨折(35.25%)。 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程度、有无合并内脏损伤分类及骨折断端情况不同的治疗方式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杂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患者,开放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显著高于闭合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创伤性骨折病例以交通事故致伤多见,40~49岁患者比例最高,不同骨折情况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存在差异,根据患者特征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针对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2011—2021年西安市13 837例急危重症病例特征分析
    闫芍药, 郭绵, 翁琳, 王锁良
    2022, 48(6):  732-735.  doi:10.12183/j.scjpm.2022.0732
    摘要 ( 69 )   PDF (1222KB) ( 1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西安市某三甲医院急危重症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西安市某三甲医院接诊急危重症病例的年龄、性别、时间分布及疾病谱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接诊的急危重症病例数量为13 837例,其中2011年占比最小,共884例,占6.39%,2021年占比最高,共1 371例,占9.91%。,男女性别比为1.34∶1。全年以12月的构成比最高,共1 526例,占11.03%,其次为11月、1月,分别占10.66%(1 475例)、10.17%(1 407例)。老年组占比最高(50.52%)。创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共4 325例,占31.26%。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分列第2和第3位,分别为3 257例和1 771例,分别占23.54%和12.80%。男性共7 929例,占57.30%,女性共5 907例,占42.70%。全天接诊时间以9:00~10:00的比例最高,共1 024例,占7.53%。结论 西安市急危重症病例均表现为男性、老年病例比例较高,急危重症病例主要为创伤、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疾病,病例的就诊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
    长葛市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行为方式调查
    陈小丽, 于桂平, 李苗苗, 张爽
    2022, 48(6):  736-738.  doi:10.12183/j.scjpm.2022.0736
    摘要 ( 53 )   PDF (1293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长葛市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行为方式水平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期间在长葛市某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为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对患者生活行为方式进行评估并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生活行为方式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成功调查并获取完整问卷资料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 261例。患者年龄37~85岁,以45~59岁的占比较高,为53.81%。其中门诊脑血管病患者7 613例,住院患者2 64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 173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2 886例,动静脉畸形754例,动脉炎586例,静脉窦血栓322例。HPLP -Ⅱ得分总分为(135.32±9.33)分,为良好偏低水平,6个分问卷中服药得分最高,为(27.84±6.96)分,其他依次为烟酒(25.64±7.54)分、营养(24.07±7.24)分、指令(21.78±6.84)分、责任(19.67±5.17)分和运动(23.64±7.05)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570)、年龄(OR=2.447、2.162)、BMI(OR=0.891、0.799)、高血压(OR=0.643),糖尿病(OR=0.599)、脑血管疾病类型(OR=0.776、0.712)均为患者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因素。 结论 长葛市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行为方式水平为良好接近于一般水平,应提高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行为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饮食、运动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河南省部分医疗机构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研究
    薛冰, 王贝, 单单单, 王倩, 李鹏
    2022, 48(6):  739-741.  doi:10.12183/j.scjpm.2022.0739
    摘要 ( 74 )   PDF (1231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及其影响。方法 于2019年9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河南省3家三甲医院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过去1年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304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调查问卷,其中医生128名,护士156名,麻醉医师20名。304名医护人员中过去1年发生过血源性暴露者37例,发生率为12.17%。血源性暴露病原体以HBV为主,22例,占59.4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63)、工龄(OR=1.784)、学历(OR=0.516)、专业知识认知程度(OR=0.400)均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结论 手术室医务人员存在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发生率主要受年龄、工龄、学历、专业知识认知程度影响,应对该类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并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乙肝病毒为最主要的暴露源,医护人员应提前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工作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5 016例结直肠癌病例特征及预后分析
    卢晓华, 田红梅, 王孟娇, 张文静
    2022, 48(6):  742-744.  doi:10.12183/j.scjpm.2022.0742
    摘要 ( 60 )   PDF (1290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阐明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特征及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诊治的经病理结果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收集病例基线资料并进行5年生存期随访。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特征进行描述,分别进行1年、3年、5年生存率的统计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结直肠癌患者5 016例进行分析,患者年龄39~84岁,其中39~59岁占69.14%,男女性别比为1.63∶1,发生部位为远端占72.01%,手术方式为根治术者占79.92%,原发肿瘤浸润深度为T3占63.00%,肿瘤直径4~8 cm占54.88%,病理分期为中分化占41.96%。平均生存期为35.54(15.54,60.00)个月,1年生存率为60.61%,3年生存率为56.86%,5年生存率为41.8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992)、手术方式(HR=1.737)、原发肿瘤浸润深度(HR=3.522)、肿瘤直径(HR=3.673)、病理分期(HR=2.301)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原发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病理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应该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测,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017—2021南阳市胆道感染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研究
    鲁璐, 张丽, 李文莉
    2022, 48(6):  745-748.  doi:10.12183/j.scjpm.2022.0745
    摘要 ( 57 )   PDF (1525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南阳市胆道感染者病原菌变迁及耐药性研究。方法 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在南阳市2家三甲医院就诊的胆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胆汁及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耐药性试验。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病原菌变化情况及耐药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300例胆道感染患者进行微生物培养。其中男性患者787例,女性患者513例。恶性肿瘤继发感染256例、胆囊结石伴急慢性胆囊炎507例,肝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546例,胆管狭窄伴感染9例,术后胆汁样本取样1 012例,术中取样288例。分离阳性801例,阳性率61.61%,共分离出病原菌1 0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88株(65.40%)。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43.02%)为主。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35.51%)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为主(58.33%)。5年间检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布无明显变化。主要革兰阴性菌5年间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主要革兰阳性菌5年间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明显变化。5年间真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为100%。结论 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种类较多,5年耐药性不断变迁,病原菌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耐药性,医疗机构仍需要加强对病原菌的病程及耐药性的监测,避免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避免生命损失。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感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楠, 梁海乾, 吴丹, 王洪芬
    2022, 48(6):  749-751.  doi:10.12183/j.scjpm.2022.0749
    摘要 ( 58 )   PDF (1291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生物样本及使用过的导管、吸取物拭子用于病原菌检测,同时通过患者病历资料收集基本信息及住院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CRE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CRE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 505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共采集15 346份非重复生物样本用于病原菌检测,其中肠杆菌科细菌5 166株,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为33.66%,共分离到CRE 178株,CRE分离率为3.45%。CRE的菌群构成中,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共129株,占72.47%。在CRE的菌株样本来源以痰夜为主,共111株,占62.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12)、年龄为≥45岁(OR=1.530、1.765)、感染前未使用抗生素(OR=2.930)、应用气管插管(OR=5.959)的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具有更高的CRE感染风险。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CRE感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痰液是最主要的CRE阳性菌株样本来源。对于该类患者的CRE感染情况,可依据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降低感染风险,提升救治效果。
    郑州地区≥50岁居民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
    黄淑雅, 宋静卉, 邢丽媛
    2022, 48(6):  752-755.  doi:10.12183/j.scjpm.2022.0752
    摘要 ( 98 )   PDF (1262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50岁居民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5个社区或城镇,每个社区或城镇随机抽取6个居委或村,对抽中居委或村中年龄≥50岁的居民开展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疫苗相关知识、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带状疱疹疫苗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疫苗接种意愿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 014名调查对象中,年龄50~78岁,以50~5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50.43%。男女性别比为1.41∶1。愿意接种带状疱疹疫苗1 268人,接种意愿率为42.07%。共1 309人知晓带状疱疹,比例为43.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402、0.776)、听说过带状疱疹疫苗(OR=3.367)、担心自己患带状疱疹(OR=6.265)及认为疫苗可预防带状疱疹(OR=4.272)是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郑州地区≥50岁居民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意愿较低,知晓带状疱疹相关知识比例较低,年龄、听说过带状疱疹疫苗、担心自己患带状疱疹及认为疫苗可预防带状疱疹是影响居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主要因素。
    上海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特征及常见变应原分析
    郑洋, 范芸
    2022, 48(6):  756-758.  doi:10.12183/j.scjpm.2022.0756
    摘要 ( 50 )   PDF (1286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上海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特征及常见变应原分析,为支气管哮喘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某医院门诊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过敏性疾病相关因素调查并进行常见9种变应原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病例特征及变应原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变应原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支气管哮喘病例1 944例,病例年龄1~70岁,以46~60岁所占比例最大,占27.62%。夏季发病病例所占比例最大,占37.86%。检出变应原阳性1 497例,阳性率为77.01%,其中单项阳性894例(45.99%),2项及以上阳性583例(29.99%)。阳性率最高为户尘螨,阳性率为56.94%,其次为屋尘,为46.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OR=1.799)、其他过敏性疾病(OR=2.121)、有毒有害颗粒接触史(OR=2.406)、潮湿环境及霉变物质接触史(OR=2.751)均为支气管哮喘变应原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上海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以夏季居多,变应原以户尘螨及屋尘为主。哮喘家族史、其他过敏性疾病、有毒有害颗粒接触史、潮湿环境及霉变物质接触史为支气管哮喘变应原阳性的危险因素。
    肺癌患者吸烟及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对公共场所禁烟态度现状调查
    丁时亚, 管云, 黄向华, 许容芳, 朱伟, 徐春明
    2022, 48(6):  759-762.  doi:10.12183/j.scjpm.2022.0759
    摘要 ( 99 )   PDF (1254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肺癌患者烟草暴露情况及对公共场所禁烟态度现状,为调整肺癌高危人群烟草暴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南通市肿瘤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就诊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烟草暴露及对公共场所禁烟态度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肺癌患者烟草暴露情况及禁烟态度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298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男性患者1 900例,女性398例,男女性别比为4.77∶1。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所占比例最高,为34.25%,职业以渔、林、农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58.22%。2 298例肺癌患者中2 186例为吸烟者,吸烟率为95.13%。其中吸烟指数≥400支年的肺癌患者占89.65%,平均每周二手烟暴露比例为89.15%。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婚姻状态不同的肺癌患者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不同的肺癌患者吸烟指数≥400支年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态不同的肺癌患者平均每周二手烟暴露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肺癌患者对酒吧、餐厅、办公室、公共交通、医院和学校全部禁烟的态度为3.92%~4.35%,对酒吧的态度主要为不禁烟,占53.13%,对餐厅部分禁烟态度为60.40%,对办公室态度部分禁烟的占65.49%,对公共交通部分禁烟为73.98%,对医院和学校部分禁烟比例分别为80.11%、78.46%。结论 肺癌患者吸烟状况非常严峻,二手烟暴露现状依旧普遍。肺癌患者对公共场所禁烟态度主要以部分禁烟为主。对此还需加强公众宣传,加大禁烟力度,减少烟草危害和肺癌发病风险。
    2018—2021年许昌市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例支原体检出情况及其特征分析
    王秋菊, 牛会晓, 张晓丽, 张敬蕊, 康晓燕, 李俊锋
    2022, 48(6):  763-765.  doi:10.12183/j.scjpm.2022.0763
    摘要 ( 72 )   PDF (1237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例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许昌市2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的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例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儿童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临床症状等资料,并采集静脉血用于支体原体抗体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病例支原体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感染儿童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 91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其中2018年2 703例,2019年2 772例,2020年2 655例,2021年1 788例。1~3岁所占比例最高,占33.80%。全年各月均有发病,8—10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病例数的32.32%,4、5月病例较少,分别占3.51%、5.63%。 共检出支原体抗体阳性3 026例,阳性率为30.51%,7—12月支原体检出率均≥30.00%,其中8、9月检出率分别为40.49%、41.01%。不同年份、性别及月份支原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 026例支原体感染儿童病例中1~3岁儿童病例所占比例最高,占38.90%,其次为4~6岁,占24.25%,<1岁婴儿比例最低,占16.06%。秋季发病比例最高,为37.01%,其次为冬季(26.54%),夏季比例最低,为16.26%;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季节支原体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34.86%,1 055例),其次为发热(32.82%,993例)、发绀(31.39%,950例)、喘息(28.12%,851例)、鼻塞(26.54%,803例)、气促(26.50%,802例)。结论 许昌市2018—2021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学龄前期及秋冬季是高发年龄段及季节,咳嗽是最常见症状。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认知现状及对职业认同、职业倦怠感的影响
    刘蕊, 李瑾, 刘丽丽
    2022, 48(6):  766-768.  doi:10.12183/j.scjpm.2022.0766
    摘要 ( 81 )   PDF (1278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防护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对职业认同、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在线职业防护认知-行为、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职业认知-行为、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514名护理人员有效问题,职业防护认知-行为得分均分为(49.87±7.43)分,从条目均分来看,职业防护行为评分较高,职业防护认知评分较低,职业防护认知中病原认识评分较高,暴露风险评分较低。职业认同评分为(111.09±16.29)分,大多数护士的职业认同评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条目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自我反思、职业挫折应对、职业社会支持、职业认知与职业社交技能。职业倦怠评分为(44.45±6.71)分,各维度条目评分由高到低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低和去人格化。职业防护认知-行为评分与职业认同评分呈正相关(r=0.491、0.472,均P<0.01),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性(r=-0.301、-0.265,P<0.01或P<0.05),且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性(r=-0.519,P<0.01)。职业认知-行为对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均具有影响,且在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之间起中介效应(占43.72%)。结论 护士的职业防护认知-行为对职业认及职业倦怠具有影响,培养职业防护认知-行为有助于提高职业认同、减轻职业倦怠。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研究
    郑文烨, 徐庆华, 高秀芳, 金志才
    2022, 48(6):  769-772.  doi:10.12183/j.scjpm.2022.0769
    摘要 ( 69 )   PDF (1246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方法 以2021年1—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精神疾病门诊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间段内在相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要求与病例组家庭人口数大致相当、性别相同、年龄±0.5岁、婚姻状态相同且无无精神疾病病史或严重躯体疾病,符合条件的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情况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为785名。病例年龄18~71岁,以60~71岁所占比例最高,占42.17%,居住地以城市为主,占79.11%。婚姻状态以未婚所占比例最高,56.3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居住地、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之中的沟通(β'=-0.103)、角色(β'=-0.032)、情感反应(β'=-0.111)、家庭教养中的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β'=-0.203)、母亲偏爱被试(β'=0.081)、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β'=-0.237)、父亲过分干涉(β'=0.181)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因素。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精神卫生工作者可从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着手,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2015—2021年郑州市二七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
    杨菊, 马紫妍, 王洁, 魏丽丽
    2022, 48(6):  773-776.  doi:10.12183/j.scjpm.2022.0773
    摘要 ( 73 )   PDF (1240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郑州市二七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情况,分析评价监测系统的运行质量和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5—2021年郑州市二七区AEFI个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1年郑州市二七区共报告AEFI 1 241例。各年报告发生率为13.18/10万剂~266.14/10万剂,年平均报告发生率为61.78/10万剂。AEFI发生时间大多数在接种后1 d内,占92.19%,AEFI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57.85/10万剂,以发热、红肿和硬结为主(98.28%),其次为其他初步临床诊断(1.2%);AEFI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2.89/10万剂,以过敏性荨麻疹为主(31.03%)。2015—2021年AEFI病例集中在1~4岁组526例,占全部病例的42.39%;其次是<1岁组521例,占全部病例41.98%。麻风疫苗(218.69/10万剂)、麻疹疫苗(125.58/10万剂)、乙脑灭活疫苗(183.89/10万剂)、霍乱疫苗(125.49/10万剂)、23价肺炎球菌疫苗(116.87/10万剂)和无细胞百白破、百白破-灭活脊灰-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103.26/10万剂)等疫苗报告发生率较高。9价HPV疫苗(2.43/10万剂)等疫苗报告发生率较低。结论 AEFI监测系统灵敏性较高,疫苗安全性较高,仍需重点加强成人接种后AEFI的监测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