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8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20
    论著
    驻马店地区产妇初次泌乳时间及泌乳延迟现状研究
    全艳, 刘省燕, 周贺丽
    2022, 48(9):  1037-1040.  doi:10.12183/j.scjpm.2022.1037
    摘要 ( 108 )   PDF (1230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驻马店地区产妇初次泌乳时间及泌乳延迟现状,为本地区产妇泌乳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7日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和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生产的产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获取其产前情况(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焦虑、抑郁、产前母乳宣教)及产后干预情况(母婴同室、母婴早期接触、早期乳房穴位按摩、母乳喂养指导、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乳房刺激、心理干预),对产妇初次泌乳时间及泌乳延迟发生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产前情况、产后干预情况对泌乳延迟发生的影响。结果 共获得有效调查对象1 185人。初次泌乳时间<24 h 352人,24~47 h 293人,48~71 h 272人,≥72 h 268人,泌乳延迟发生率为22.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焦虑(OR=2.438)、抑郁(OR=2.691)、产前母乳宣教(OR=0.569)、母婴早期接触(OR=0.953)、早期乳房穴位按摩(OR=0.689)、母乳喂养指导(OR=0.559)、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乳房刺激(OR=0.463)、心理干预(OR=0.723)是泌乳延迟的影响因素。结论 驻马店地区产妇泌乳延迟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泌乳干预措施密切相关,如产前母乳宣教以及产后的母婴早期接触、早期乳房穴位按摩、母乳喂养指导、低频脉冲康复治疗仪乳房刺激、心理干预等,可根据孕产妇个体情况加强孕期及产后泌乳干预,促进母乳喂养率的提高。
    南京市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春云, 陈允菊, 张萍
    2022, 48(9):  1041-1044.  doi:10.12183/j.scjpm.2022.1041
    摘要 ( 84 )   PDF (1233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南京市噪声岗位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的纯音听力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PTA)结果,以期对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在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进行PTA的6 614名噪声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询问一般情况、职业史和病史,进行体格检查、PTA、实验室检查等。双耳各频阈值比较采用t检验,双耳各频异常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危险因素。结果 6 614名噪声作业人员中,听阈测试异常1 779例,占26.90%。NIHL有678例,占10.25%。不同性别、合并有害因素、吸烟、饮酒的噪声作业人员NIHL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IHL检出率随着年龄、接噪工龄增加而增加(均P<0.01),而血压正常组和血压异常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305)、年龄≥31岁(OR=2.136、5.839、6.294)、接噪工龄≥35年(OR=1.994)、吸烟(OR=1.259)、合并接触电焊烟尘(OR=1.906)是NIHL的危险因素。结论 造成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失的因素颇多,应尽早发现听力损失者,加强防护、控烟教育,以减轻听力损伤。
    从化地区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效果研究
    朱文珍, 武胜南, 李少琼, 江幸欣
    2022, 48(9):  1045-1048.  doi:10.12183/j.scjpm.2022.1045
    摘要 ( 84 )   PDF (1227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从化地区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的7~9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封闭完成后6、12个月进行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效果的评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封闭剂脱落的影响因素。结果 从化地区7~9岁儿童完成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人数873例(窝沟封闭牙齿数3 012颗),6个月、12个月复查发现脱落率分别为10.13%、11.95%。年龄、软垢指数(DI)、刷牙频率、饮食甜品及碳酸饮料频率、龋面数不同与从化地区7~9岁儿童窝沟封闭剂脱落率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I越大、饮食甜品及碳酸饮料频率≥2次/d、龋面数越多的7~9岁儿童窝沟封闭后6个月或12个月发生脱落风险较高,而年龄越大、刷牙频率≥2次/d的7~9岁儿童窝沟封闭后6个月或12个月发生脱落风险较低(P<0.05或P<0.01)。结论 从化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效果与年龄、口腔卫生情况、饮食习惯、龋面数、刷牙频率有关,应建立良好的刷牙习惯及饮食习惯,从而降低窝沟封闭剂脱落风险。
    出生体重对1~18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冯俊英, 万东华, 周舒冬, 陈霄, 何志辉, 江金女
    2022, 48(9):  1049-1053.  doi:10.12183/j.scjpm.2022.1049
    摘要 ( 100 )   PDF (1250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对1~18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出生及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资料。不同出生体重组婴幼儿1~18月龄的体重、身长及重量指数(PI)变化的差别以及趋势分别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以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广义估计方程模型用于估计出生体重对1~18月龄婴幼儿体重、身长及PI变化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937名婴儿,其中男婴1 063名(54.88%);出生体重平均(3.18±0.42) kg,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为7.95%,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为5.01%。随着月龄增长,SGA、适于胎龄儿(AGA)、LAG的体重/身长增量均呈增加趋势(均P<0.01),而PI增量则均呈减少趋势(均P<0.01)。在调整相关协变量后,SGA、AGA、LAG 6~18月龄的体重增量、1~18月龄的身长增量及1月龄的PI增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广义估计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与AGA相比,SGA的体重增量(β=-0.15)、身长增量(β=-0.79)、PI增量(β=-0.03)均较少,LGA的身长增量(β=0.78)较多。结论 出生体重对1~18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有影响。医护人员应做好母亲孕期保健及产后婴幼儿的膳食营养指导,加强早期生长监测和干预,提高婴幼儿发育质量。
    35岁及以上产妇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国玉, 于帅
    2022, 48(9):  1054-1057.  doi:10.12183/j.scjpm.2022.1054
    摘要 ( 74 )   PDF (1288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35岁(高龄)产妇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SPFS)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行盆底筛查的高龄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孕期及分娩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方法分析产后SPFS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500名高龄产妇平均年龄(39.84±2.50)岁,产次1~4次,平均(2.16±1.04)次。高龄产妇产后SPFS发生率为20.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OR=3.842)、有便秘史(OR=3.271)、滥用泻药(OR=3.656)、第二产程时间≥2 h(OR=6.052)、局部炎症(OR=2.319)、孕期体重增加≥20 kg(OR=4.676)、有焦虑情绪(OR=5.658)是SPF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盆底功能锻炼(OR=0.242)是保护因素。结论 高龄产妇产后发生SPFS风险较高,影响因素较多,需引起医务工作者及个人重视,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干预导致SPFS发生的影响因素。
    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现况及母婴相关行为因素
    姜艳丽, 高瑞玲, 陈建平, 周凤娟, 陈玉荣
    2022, 48(9):  1058-1061.  doi:10.12183/j.scjpm.2022.1058
    摘要 ( 69 )   PDF (1232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现况并分析母婴相关行为因素,为做好泌乳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对郑州市2所医院产科分娩的2 103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其个人情况,统计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率并分析孕期及产后行为与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共获得有效调查对象2 064例,泌乳Ⅱ期启动延迟456例,发生率为22.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方式(OR=2.438)、母婴同室(OR=0.393)、孕期参加孕妇学校学习(OR=0.773)、产前母乳喂养指导(OR=0.850)、产后母婴接触时间(OR=0.640)、产后催乳(OR=0.723)、首次吸吮乳房时间(OR=2.021)、每日吸吮乳房次数(OR=0.693)是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的影响行为。结论 郑州市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与其孕期及产后多种行为相关,如生产方式、母婴同室、参加孕妇学校学习、产前母乳喂养指导、产后母婴接触时间、产后催乳、首次吸吮乳房时间、每日吸吮乳房次数,应对以上行为给予足够重视,增加泌乳促进行为,以提高母乳喂养率。
    早发冠心病患者病例特征及其发病因素分析
    李娇, 张柳, 张盼
    2022, 48(9):  1062-1065.  doi:10.12183/j.scjpm.2022.1062
    摘要 ( 52 )   PDF (1233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病例特征及发病因素,为预防早发冠心病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北京2家医院诊治的1 274例早发冠心病患者为病例组,以1∶1比例招募同期性别、年龄及BMI相近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调查2组对象个人情况,描述性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病例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早发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 274例早发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比例(62.09%)高于女性(37.91%)。单支病变比例较高(51.10%),病变部位最多见于左前降支(53.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家族史(OR=2.812)、高血压(OR=3.258)、糖尿病(OR=1.691)、血脂异常(OR=3.184)、饮酒(OR=1.774)、健康饮食(OR=0.773)、锻炼习惯(OR=0.209)、负性情绪(OR=2.212)、健康素养(OR=0.693)是早发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发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比例较高,病变部位最多见于左前降支,其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可关注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早发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髋部骨折病例特征及术后转归情况
    李佳鑫, 王树人, 单志涛, 王特哈斯
    2022, 48(9):  1066-1070.  doi:10.12183/j.scjpm.2022.1066
    摘要 ( 58 )   PDF (1254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髋部骨折病例特征及术后转归情况。方法 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哈尔滨市某医院诊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髋部骨折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出院后1年的随访跟踪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特征及术后1年病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术后1年病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42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485例(20.71%),2018年582例(24.85%),2019年628例(26.81%),2020年647例(27.63%),收治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例为1∶1.53;年龄33~90岁,其中以70~7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26.35%);骨折类型以股骨颈骨折占比较高(48.96%),其次为股骨转子间骨折(45.99%),股骨头骨折占比最低(5.04%);发病人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27.67%)。4年间不同年龄、治疗方法、辅助中药治疗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年间不同性别、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发病季节患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成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后1年随访共2 331例,1年病死率为2.66%(62/2 3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OR=2.063)、非手术治疗(OR=1.730)、白蛋白水平<35 g/L(OR=2.048)及有内科合并症(OR=2.330)是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后1年病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髋部骨折病例多见于女性、≥60岁人群,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类型,多在冬季发病,且不同特征的患者临床转归存在明显差异。
    恩施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现况研究
    朱晓红, 曹佳, 田水清, 叶科理, 付孝慧, 钟灵
    2022, 48(9):  1071-1074.  doi:10.12183/j.scjpm.2022.1071
    摘要 ( 71 )   PDF (1234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恩施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恩施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现状进行分析,获取患者个人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有效研究对象2 9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出视力损伤679例,检出率为22.74%。视力损伤单眼265例、双眼414例。屈光不正187例、白内障93例、视网膜病变308例、其他9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439)、病程越长(OR=2.143)、血糖控制不达标(OR=2.366)、用药依从性差(OR=2.956)、饮食健康越差(OR=1.937)、体育锻炼不达标(OR=1.783)、焦虑(OR=1.318)、抑郁(OR=1.990)的恩施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检出视力损伤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恩施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以双眼损伤多见,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诊断多见,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关注相关人群并针对血糖控制、用药依从性、饮食健康、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等可改变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降低视力损伤发生。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传染病预测模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钰铭, 张经纬, 顾清, 曾强
    2022, 48(9):  1075-1078.  doi:10.12183/j.scjpm.2022.1075
    摘要 ( 110 )   PDF (1324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快速预测COVID-19规模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目前主要利用动力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以及时空交互模型来拟合传染病资料,预测COVID-19的流行特征及发展趋势。本研究对常见传染病预测模型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传染病预测模型在COVID-19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进展,为传染病预测模型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综述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趋势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沈晓瑜, 贾岳, 杨志芹, 范文, 李宇瀚, 杨宏英
    2022, 48(9):  1079-1081.  doi:10.12183/j.scjpm.2022.1079
    摘要 ( 93 )   PDF (1266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子宫内膜上皮性恶性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发病情况有年轻化趋势。在临床上以异常子宫出血、腹痛、腹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EC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共同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主要与手术病理和类型、早期筛查率、年龄、是否绝经、月经和婚育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代谢性疾病等相关。本研究以EC为主要探究要点,进一步分析EC的流行病学趋势和危险因素,有望为EC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现场研究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罗锦雁, 李华丹, 俞国龙, 戴传文
    2022, 48(9):  1082-1086.  doi:10.12183/j.scjpm.2022.1082
    摘要 ( 94 )   PDF (1304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深圳市某研究院一起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的原因,分析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食堂、饮水、厨工宿舍等开展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和餐饮从业人员肛拭子、饮用水、留样食品和环境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暴发疫情的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结果 2020年12月10—16日,疫情共报告病例165例,隐性感染者16例,罹患率为4.77%。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89.09%)、恶心(60.00%)、呕吐(51.52%),腹泻伴呕吐者占40.61%。某研究院的病例无部门和宿舍聚集性,餐饮从业人员以E2食堂感染率最高(33.33%,11/33)且有宿舍聚集性。实验室检测发现27份病例肛拭子、16份厨工肛拭子和1份厨工工服表面涂抹样诺如病毒核酸GII型阳性,E2食堂自选餐线12月10~11日的3份留样食品菌落总数超标,4份水样检测卫生学指标正常。病例对照结果显示12月9~11日多个餐次在E2食堂自选快餐用餐感染风险增加(OR=1.828~6.256),饭前便后每次洗手能降低感染风险(OR=0.522)。结论 本起事件为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食用了E2食堂感染厨工污染的自选快餐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川省通江县35~75岁居民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廷明, 李鑫, 向静, 张劲
    2022, 48(9):  1087-1091.  doi:10.12183/j.scjpm.2022.1087
    摘要 ( 82 )   PDF (1270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四川省通江县35~75岁常住居民糖尿病(DM)、糖尿病前期(Pre-DM)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并落实DM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于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通江县35~75岁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史和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患病史及服药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检测空腹血脂和血糖。结果 2018—2019年通江县35~75岁居民DM患病率、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0.57%(633/5 990)和8.38%;Pre-DM患病率、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8.86%(1 130/5 990)和17.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59、60~75岁(OR=1.718、2.556)、非农民(OR=1.369)、家庭年收入1~2.5、>2.5 万元(OR=1.334、1.341)、中心性肥胖(OR=1.918)、高血压(OR=1.971)、血脂异常(OR=1.904)是DM患病的危险因素;年龄60~75 岁(OR=1.400)、家庭年收入1~2.5、>2.5 万元(OR=1.389、1.234)、中心性肥胖(OR=1.255)、高血压(OR=1.180)是Pre-DM患病的危险因素;饮酒(OR=0.745)是DM患病的保护因素,吸烟(OR=0.806)是Pre-DM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通江县35~75岁居民DM、Pre-DM患病率相对较低,应当及时针对中老年、非农民、中高收入家庭、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重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加强Pre-DM患病人群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遏制DM患病率上升。
    剖宫产术后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冯贇, 姚智雯, 奚莲华
    2022, 48(9):  1092-1094.  doi:10.12183/j.scjpm.2022.1092
    摘要 ( 89 )   PDF (1285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剖宫产术后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间在上海市某医院行剖宫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前资料并进行产后5 d内的跟踪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体温监测、阴道分泌物、宫腔分泌物病原学监测,并于产后第1、3、5 d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产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完成7 022例剖宫产产妇的跟踪随访,产妇年龄23~48岁,以35~48岁所占比例较高(62.09%)。发生术后感染279例,发生率3.97%。其中,切口感染154例,占55.20%,子宫内膜炎63例,22.58%,泌尿系统感染41例,占14.70%,阴道/宫颈炎21例,占7.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976)、妊娠期生殖道感染(OR=2.646)、妊娠合并症(OR=2.994)、产前血红蛋白水平(OR=1.623)、产前白蛋白水平(OR=1.868)、胎膜早破(OR=3.025)、第二产程剖宫产(OR=2.776)、产后出血(OR=1.471)是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 剖宫产术后感染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其受到年龄、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妊娠合并症、产前血红蛋白水平、产前白蛋白水平、胎膜早破、第二产程剖宫产、产后出血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相关人群加强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剖宫产后感染的发生,更好地保证母婴安全。
    2005—2015年广东省消化系统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
    吴英祥, 林立丰, 郑雪燕, 廖婷婷, 孟瑞琳, 许晓君, 许燕君
    2022, 48(9):  1095-1098.  doi:10.12183/j.scjpm.2022.1095
    摘要 ( 81 )   PDF (1232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东省消化系统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以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其标化率等指标,分析2005—2015年广东省消化系统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情况。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描述。结果 2005—2015年间广东省共报告79 243例患者死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分性别情况均呈下降趋势(均APC<0%,均P<0.01)。标化死亡率由2005年的11.36/10万降至2015年的7.58/10万,下降了33.27%。广东省21个地市2005—2015年消化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均APC<0%,均P<0.05)。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和标化YLD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15%、-5.82%和-0.30%(均P<0.01)。随着年龄增加,中老年人的消化系统疾病负担越来越重。结论 2005—2015年广东省消化系统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防治任务刻不容缓。
    2005—2015年广东省老年人帕金森病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及变化趋势
    梁大艳, 孟瑞琳, 李川, 许晓君, 郑雪燕, 许滢珊, 彭丹丹, 宋秀玲
    2022, 48(9):  1099-1102.  doi:10.12183/j.scjpm.2022.1099
    摘要 ( 116 )   PDF (1288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广东省老年人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国死因监测系统,计算2005—2015年广东省不同性别、年龄别帕金森病的粗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DALY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5—2015年广东省≥60岁老年人帕金森粗死亡率为40.26/10万,标化死亡率为36.75/10万。老年人帕金森粗死亡率(APC=3.25%)、标化死亡率(APC=2.94%)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老年人总体、男性、女性DALY分别为702β274人年、313β224人年和389β050人年,DALY率分别为659.66/10万、601.95/10万、714.82/10万,标化DALY率分别为626.41/10万、620.28/10万、630.71/10万,女性DALYDALY率分别为男性1.24、1.19倍。老年人总体DALY率(APC=1.61%)、女性DALY率(APC=4.60%)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男性DALY率呈下降趋势(APC=-1.88%,P<0.01);老年人总体标化DALY率(APC=1.71%)、女性标化DALY率(APC =5.13%)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男性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APC=-1.88%,P<0.01)。60~64岁组老年人DALY率呈下降趋势(APC=-1.39%,P<0.01),65~69岁组DALY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4岁组(APC=2.02%)、75~79岁组(APC=2.63%)、80岁及以上组(APC=2.53%)老年人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广东省帕金森病标化DALY率较高的地市有深圳、广州、佛山、珠海、肇庆市;较低的地市有潮州、湛江、汕头、汕尾、梅州市。结论 广东省老年人帕金森病疾病负担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且女性疾病负担高于男性,不同地区的疾病负担不同。
    2016—2019年东莞市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陈日寿, 段俊林, 谢树金, 潘慧莹, 陈伟
    2022, 48(9):  1103-1106.  doi:10.12183/j.scjpm.2022.1103
    摘要 ( 66 )   PDF (1230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2016—2019年东莞市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U)临床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有效防控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6—2019年东莞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参加细菌耐药监测网的22家医疗机构临床检出的SAU的样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9年东莞市共检出病原菌145 355株,其中SAU12 239株,检出率为8.42%,MRSA 2 883株,检出率为23.56%,4年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AU菌株来源前3位的样本分别为分泌物4 894株(39.99%)、痰液3 276株(26.77%)和脓液1 713株(14.00%)。菌株分布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儿科(2 308株,18.86%)、普外科(2 058株,16.82%)和骨科(1 439株,11.76%)。SAU对青霉素的耐药率>85%,对红霉素的耐药率>42%,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4年间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9种药物耐药率变化较小(均P>0.05),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8种药物总体上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均P<0.01)。结论 东莞市SAU主要分布于儿科,样本来源以分泌物为主,4年间SAU检出率及MRSA检出率变化不大,呈现多重耐药性,因此医院应加强SAU的监测和抗菌药物的管理,以有效防控医院内感染。
    2017—2021年通辽市311 584例急诊病例特征及预后分析
    崔久红, 李桂梅, 王秋瑶
    2022, 48(9):  1107-1110.  doi:10.12183/j.scjpm.2022.1107
    摘要 ( 61 )   PDF (1229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通辽市急诊病例流行特征及其预后情况,为提高急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急诊患者的病历资料来源于通辽市2家三级综合医院急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急诊病例变化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接诊311 584例急诊患者,5年间急诊病例数量大致相当,男女性别比为1.16∶1,不同年份间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体以18~29岁所占比例最高(32.18%),不同年份间的月份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25,P>0.05)。整体以7—10月急诊病例数较高,分别占9.32%、10.73%、9.59%、8.65%,2月急诊病例数最少,占5.38%。每日6:00时急诊病例数量开始呈增高趋势,10:00~出现第1个峰值(17 072例,占5.48%)后逐渐回落,至17:00开始再次呈增高趋势,19:00~为第2个峰值(26 464例,占8.49%)。急诊病例就诊的主要科室为急诊外科(150 313例,占48.24%)和急诊内科(63 543例,占20.39%)。急诊病种主要为创伤(130 734例,占41.96%)。出院人数逐年增多(P<0.01),死亡人数和转院人数逐年减少(均P<0.01)。结论 通辽市急诊病例以男性居多、青年人群为主、7—9月为急诊高峰月份、每日19:00~为就诊高峰,急诊的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逐年增高,建议医院通过规范救治流程、整合资源等完善急诊救治体系,提高医院救治水平。
    庐江县≥40岁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丹, 肖康, 查文俊
    2022, 48(9):  1111-1113.  doi:10.12183/j.scjpm.2022.1111
    摘要 ( 68 )   PDF (1283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庐江县≥40岁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意愿及影响因素,为预防食管癌及早诊早治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年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庐江县≥40岁居民进行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意愿的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筛查意愿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居民筛查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调查对象共计2 196人,调查对象年龄40~75岁,以50~59岁所占比例较高,占33.47%,男女性别比为1∶0.89。有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意愿者492人,占22.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539)、文化程度(OR=1.958)、肿瘤家族史(OR=1.335)、食管癌家族史(OR=2.646)、食管疾病史(OR=2.886)、其他消化道疾病史(OR=2.212)、食管癌防治知识认知(OR=3.972)、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工医保OR=2.158、新农合OR=1.522)是庐江县≥40岁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庐江县≥40岁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意愿较低,可针对各项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高且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人群的筛查率,利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改善预后,减少疾病及社会负担。
    海南地区≥50岁体检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现状调查
    高虹, 焦宏伟, 贝宁, 叶苗苗
    2022, 48(9):  1114-1117.  doi:10.12183/j.scjpm.2022.1114
    摘要 ( 86 )   PDF (1230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海南地区≥50岁体检人群高血脂流行学情况,为制定防控高血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海南省某医疗机构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50岁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血脂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人群血脂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血脂异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 487名海南地区≥50岁体检者。年龄50~90岁,男女性别比为0.84∶1,汉族居民占77.62%,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中专居多,占80.59%。血脂异常1 303例,异常率为29.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352)、50~60岁(OR=0.713)、60~70岁(OR=0.769)、汉族(OR=1.526)、文化程度较高(OR=0.599、0.796)、户籍所在地为城镇(OR=0.796)、未婚(OR=0.257)、已婚(OR=0.394)、职业(工人OR=1.858、离退休人员OR=0.698、未就业OR=0.329)、家庭月收入(<5 000元OR=0.077、5 000~10 000元OR=0.09)、蔬果摄入量(≥300 g/d OR=0.765)、红肉摄入量(<280 g/周OR=0.594)、水产品摄入量(<280 g/周OR=0.518)、不锻炼(OR=2.669),睡眠<6 h(OR=1.469)、不饮酒(OR=0.574)、偶尔饮酒(OR=0.550)、不吸烟(OR=0.533)、偶尔吸烟(OR=0.842)、不饮茶(OR=2.525)、偶尔饮茶(OR=2.262)均是海南地区≥50岁体检人群血脂异常影响因素。结论 海南地区≥50岁体检人群的血脂异常率较高,影响该人群血脂异常的饮食生活习惯也较多,建议卫生部门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改善当地居民的饮食生活习惯,降低血脂异常发生风险。
    1 392例龋齿儿童病例特征分析及口腔卫生行为调查
    刘桂芳
    2022, 48(9):  1118-1121.  doi:10.12183/j.scjpm.2022.1118
    摘要 ( 60 )   PDF (1225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龋齿儿童病例特征及口腔卫生行为状况,为防治儿童龋齿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以2021年1—12月在北京市某医院口腔门诊诊治的3~12岁龋齿儿童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同时以医院所在社区内3~12岁无龋齿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口腔检查及口腔卫生行为情况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龋齿儿童病例进行分析,并对龋齿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392例龋齿儿童龋齿病例以上、下磨牙患龋多见,占比58.84%,龋均(2.3±0.6)颗,共有龋齿3 202颗,龋齿填充数1 895颗,填充率59.18%。龋齿儿童与对照者在食用零食频次、食用甜食频次、餐后漱口、每日刷牙次数、睡前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定期口腔检查、局部涂氟、窝沟封闭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龋齿儿童的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食用零食频次、食用甜食频次、餐后漱口、每日刷牙次数、用含氟牙膏、局部涂氟、窝沟封闭方面年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7~9岁龋齿儿童食用零食频次、食用甜食频次最高,10~12岁龋齿儿童餐后漱口、每日刷牙次数、使用含氟牙膏、局部涂氟、窝沟封闭比例更高。结论 龋齿儿童以上、下磨牙患龋多见,填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个体状况增加口腔健康宣传力度,提高儿童相关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预防和控制龋齿发生、发展。
    儋州地区≥40岁女性乳腺癌筛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勇, 刘振华, 徐小兰, 舒婷, 刘慧媚
    2022, 48(9):  1122-1125.  doi:10.12183/j.scjpm.2022.1122
    摘要 ( 58 )   PDF (1223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儋州地区≥40岁女性乳腺癌患病情况,并分析乳腺癌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7年1月1月至2021年12月31日在儋州市某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女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象进行问卷调查及乳腺超声医学检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乳腺癌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完成问卷调查及乳腺癌风险评估58 014人,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6.23±7.73)岁。问卷评估结果显示8 771例为乳腺癌高危人群,发生率为15.12%。超声医学筛查可疑或阳性者1 754例,发生率为3.02%。问卷评估或医学筛查可疑或阳性者共10 664例,初筛可疑或阳性率为18.38%。最终筛查出确诊为乳腺癌者107例,检出率为184.43/10万。在高危人群和医学筛查可疑或阳性者中检出率为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良性疾病史(OR=3.765)、乳腺外伤史(OR=1.508)、哺乳时间<12个月(OR=2.660)、流产史(OR=1.286)、末次怀孕年龄≥40岁(OR=1.807)、月经初潮年龄<13岁(OR=2.513)、乳腺癌家族史(OR=4.137)是乳腺癌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乳腺癌筛查能及时发现和预防乳腺癌,应加强≥40岁妇女健康教育,提高其筛查积极性,早期发现并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
    河南省52 120例听力筛查异常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现状分析
    逯铭, 杨舒涵, 裴圆芳
    2022, 48(9):  1126-1128.  doi:10.12183/j.scjpm.2022.1126
    摘要 ( 64 )   PDF (1279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听力筛查异常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现状及特征。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52 120例听力筛查异常新生儿作研究对象,分别收集入选新生儿的人口资料、特征资料,同时进行听力和基因筛查,使用下一代测序筛选了基因变异类型,统计分析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流行特征。结果 在52 120例异常新生儿中基因检测筛查出3 000例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总携带率为5.756%。其中复合杂合突变29例,突变携带率为0.056%;GJB2基因位点异常1 478例、GJB3基因位点异常370例、SLC26A4基因位点异常898例、12SrRNA基因位点异常150例和TMC1基因位点异常75例,突变携带率分别为2.836%、0.710%、1.723%、0.288%和0.144%。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基因位点是GJB2c.235delCc.109G>ASLC26A4c.919-2A> G,其次是GJB3.5380TGJB3.5547G>AGJB2c.299_300delATMT-RNR1中的同质突变最常见,包括m.14940Tm.1555T>Am.1555T>A结论 河南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于数据库,主要为GJB2c.235delCSLC26A4 c.919-2A>Gm.1555A>G基因位点;在不能排除该基因致病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对该人群的随访。
    代际关怀照护方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负性情绪的影响
    李青云, 卜子涵, 黄安乐, 薛梦婷, 王庆, 徐桂华
    2022, 48(9):  1129-1132.  doi:10.12183/j.scjpm.2022.1129
    摘要 ( 48 )   PDF (1231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代际关怀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负性情绪、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11月在徐州市某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居住院区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照护服务,试验组在常规照护服务的基础上实施代际关怀照护活动,比较2组干预前后抑郁、孤独、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7名老年人完成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老年人平均年龄分别为(76.89±4.95)、(75.38±4.98)岁,平均入住时长分别为(17.29±3.52)、(16.41±2.73)月,2组老年人平均年龄、平均入住时长及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干预2个月后抑郁评分[(12.90±1.88)分]低于对照组[(15.41±2.36)分],孤独评分[(12.59±3.91)分]低于对照组[(16.50±1.60)分],主观幸福感[(26.83±3.10)分]评分高于对照组[(23.18±2.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代际关怀照护活动可有效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孤独的负性情绪,增加主观幸福感,尚未发现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郑州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特征及生存时间分析
    洪英霞, 刘晓, 郁月华, 王婵
    2022, 48(9):  1133-1135.  doi:10.12183/j.scjpm.2022.1133
    摘要 ( 63 )   PDF (1338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郑州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郑州地区某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首次诊断的急性白血病确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及临床指标,对每个患者随访最长截止时间为5年或患者死亡。记录患者最后1次随访时间、生存时间等。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140例,占68.6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64例,占31.37%;男性113例,女性91例。病例年龄14~67岁,平均(40.69±13.16)岁。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1.92)、出现异常核型(HR=2.12)、危险度为中高危(HR=2.23)、 血红蛋白(Hb)<90 g/L(HR=2.16)、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HR=1.78)为导致AM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HR=2.01)、出现异常核型(HR=2.34)、危险度为中高危(HR=1.98)为导致AL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年龄、性别等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应重点关注。
    南阳市医疗机构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李平, 冯灵灵, 温海石, 朱建平
    2022, 48(9):  1136-1139.  doi:10.12183/j.scjpm.2022.1136
    摘要 ( 83 )   PDF (1241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南阳市医疗机构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为洁净手术室、提高手术室空气质量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通过现场仪器监测并按照GB 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连续对南阳市10家医院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进行3次评价,评估内容包括百级35间、千级23间、万级44间、30万级22间手术室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最低照度、空气菌落总数和尘埃粒子计数监测结果。结果 3次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合格率:空气温度分别为100.0%、100.0%、100.0%,相对湿度分别为96.77%、100.0%、100.0%,最低照度分别为100.0%、95.97%、100.0%,空气菌落总数分别为88.71%、94.35%、100.00%,尘埃粒子计数分别为61.29%、78.23%、83.06%,提示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最低照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次均在95%以上,空气菌落总数和尘埃粒子计数合格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空气菌落总数合格率显著高于尘埃粒子计数合格率(P<0.05)。百级、千级、万级、30万级手术室空气菌落总数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尘埃粒子计数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级、千级、万级手术室手术区和周边区尘埃粒子计数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μm微粒尘埃粒子计数合格率高于≥0.5 μm微粒尘埃粒子计数合格率(P<0.01)。结论 南阳市医院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空气指标监测有利于了解医院洁净手术部空气质量,为手术室洁净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信息,促进手术室空气质量达标,降低医院感染率。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倪荣, 陈颖颖, 左玲, 孙敏敏, 孙媛
    2022, 48(9):  1140-1142.  doi:10.12183/j.scjpm.2022.1140
    摘要 ( 89 )   PDF (1217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选取800例危重患者,调查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结果 800例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9.25%(314/8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OR=1.850、9.026、15.116)、禁食水时间≥24 h(OR=3.639、8.262、8.517)、使用亚低温治疗(OR=1.980)、使用机械通气(OR=3.633)的危重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风险较高。结论 危重症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与年龄、禁食水时间、使用亚低温治疗、机械通气有关,需针对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干预,减少喂养不耐受几率。
    2017—2021年澄迈地区15 797名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
    吴梁姣, 冯少涓, 吴冬琼, 符江波
    2022, 48(9):  1143-1145.  doi:10.12183/j.scjpm.2022.1143
    摘要 ( 63 )   PDF (1271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澄迈地区产科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并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监测干预及预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澄迈县某医院产科的新生儿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澄迈县某医院产科分娩新生儿15 797名,发生出生缺陷764例,发生率为4.84%。其中男婴426例,女婴338例,男女比例为1.26∶1;单发畸形604例,多发畸形160例;产前诊断128例,产后诊断63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P<0.01)。764例出生缺陷新生儿中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唇腭裂、尿道下裂、神经管缺陷依次居于前5位,构成比分别为33.12%、21.20%、12.96%、8.90%、6.81%。前5位出生缺陷类型占总出生缺陷数的82.98%。先天性心脏病例数逐年增加,发生率逐年上升,在每年出生新生儿中的占比及5年间同病种中的占比上升,唇腭裂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先天性心脏多发畸形新生儿的出生结局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畸形、唇腭裂、尿道下裂多发畸形新生儿的出生结局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澄迈地区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类型多样且危险众多,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应对育龄人群广泛开展孕期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加强产前诊断及优生咨询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西安地区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向富森, 王佩佩, 赵治红, 刘丽莹, 袁苗, 孙甫
    2022, 48(9):  1146-1149.  doi:10.12183/j.scjpm.2022.1146
    摘要 ( 75 )   PDF (1231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西安市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招募西安市所辖11个行政区的慢性病患者,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217例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有效问卷1 206份。服药依从性好者为714例,占59.20%。性别、婚姻、主要经济来源、三餐规律、经常户外运动、患有慢性病种类、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了解高血压病因、了解血糖正常值等不同的慢性病患者依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426)、三餐规律(OR=1.191)、经常户外运动(OR=1.162)、了解高血压病因(OR=1.384)的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更好。结论 慢性病患者总体服药依从性尚可,应继续普及疾病与药品知识、简化与改进慢性病药物治疗、加强护理人员或亲属对老年患者用药监督,从而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糖尿病足感染者病原菌特征及耐药菌研究
    李晓燕, 郑海龙, 王大平, 曾小翠
    2022, 48(9):  1150-1153.  doi:10.12183/j.scjpm.2022.1150
    摘要 ( 70 )   PDF (1222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感染者病原菌特征及耐药菌情况。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程及糖尿病足分级等信息并采集患者感染部位深部的组织样本用于微生物分离及鉴定培养,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糖尿病足患者3 144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13±6.42)岁,男性1 736例,女性1 408例;糖尿病病程4~19年,平均(8.52±1.57)年;糖尿病足病程(5.03±1.42)个月。 共分离出病原菌3 694株,革兰阳性菌共1 728株,占比46.78%,革兰阴性菌共1 832株,占比49.59%,真菌共134株,占比3.63%。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4.78%)、粪肠球菌(9.8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28%)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15.54%)、铜绿假单胞菌(7.01%)、奇异变形杆菌(6.52%)为主。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感染病原菌从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变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及肠杆菌科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未检出耐药株。肠球菌及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未检出耐药株。结论 海口市糖尿病足感染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革兰阳性菌占比降低而革兰阴性菌占比升高,不同病原菌的敏感抗菌药物不同。临床可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先进行经验性用药,在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后,再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
    4 086例成年骨折病例特征及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
    符锦云, 林静, 陈锦富, 符丽琪
    2022, 48(9):  1154-1157.  doi:10.12183/j.scjpm.2022.1154
    摘要 ( 71 )   PDF (1231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成年骨折病例特征及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为防治骨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澄迈县人民医院和琼海市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成年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4 086例成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2018年943例、2019年992例、2020年1 045例、2021年1 106例,病例数逐年增多。男女性别比为1.23∶1,年龄18~77岁,以50~59岁占比最高(26.82%),城市病例(55.48%)多于乡镇病例(44.52%)。门诊患者2 912例,住院患者1 174例。就诊时间以6:01~10:00、18:01~20:00为高峰,共占全天就诊病例的53.30%(2 178/4 086)。骨折成因直接暴力多见(71.37%),以单一部位多见(77.63%),四肢骨折比例最高(52.69%),从开放性骨折为主(62.75%),完全骨折占60.96%。67.77%的成年骨折病例采用手术治疗。不同性别患者在骨折成因、骨折部位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骨折成因、骨折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居住地的患者骨折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就诊方式的患者骨折成因、骨折性质、骨折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就诊方式、骨折性别、治疗方式的成年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开放性骨折病例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闭合性骨折(P<0.01),手术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手法复位(P<0.05)。结论 成年骨折病例在人群分布、致伤原因、骨折情况方面均具有一定特征,如男性、50~59岁者比例更高,直接暴力致伤多见,四肢骨折、完全骨折、开放性骨折比例更高,开放性骨折病例、手术复位病例以及年龄高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根据成年骨折病例特征积极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帮助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4 212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流行特征及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郑琳静, 李海云, 马晶晶, 司二冉, 赵文利
    2022, 48(9):  1158-1160.  doi:10.12183/j.scjpm.2022.1158
    摘要 ( 57 )   PDF (1228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及近期预后影响因素,为防治出血性脑卒中及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2018—2021年河南省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及跟踪随访记录获取患者资料,并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估近期预后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特征及近期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近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1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次为964、1 015、1 087、1 146例,病例逐年增多。男性2 361例,女性1 851例,男、女性别比1.276∶1。患者年龄39~79岁,以60~79岁所占比例最高,为66.64%,有脑卒中家族史者945例,占22.44%。秋冬季病例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6.31%、36.18%。以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为主,占46.89%。首发病例占75.90%。出血部位以基底核区为主,占40.60%。GOS评分提示预后良好2 436例、良好率57.8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674)、脑卒中家族史(OR=0.655)、发病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OR=3.600、血管畸形/动脉瘤导致的出血性脑卒中OR=2.331、原因不明OR=1.933)、发病类型(OR=0.730)、出血部位(基底核区OR=2.679、脑干OR=1.335、脑叶OR=2.558、小脑OR=1.078)是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布特征,发病原因高血压脑出血最多见,年龄、脑卒中家族史、发病原因、发病类型、出血部位均影响患者近期预后,应关注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针对个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取良好预后。
    健康体检人群泌尿系统结石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甄玉玲, 王飞杰, 檀贝贝, 常小霞, 黄丽洁, 楚银萍, 王璐
    2022, 48(9):  1161-1164.  doi:10.12183/j.scjpm.2022.1161
    摘要 ( 62 )   PDF (1225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郑州市健康体检人群泌尿系统结石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市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及泌尿系统结石检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泌尿系统结石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 893名健康体检者,检出841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检出率4.23%;其中单部位结石643例,占76.46%,多部位结石198例,占23.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977)、泌尿系统疾病史(OR=1.373)、职业(OR=2.242)、饮水量<1 000 mL/d(OR=1.282)、饮食口味偏咸(OR=1.559)、饮茶习惯(OR=1.548)经常吃蔬菜(OR=0.681)、经常吃水果(OR=0.572)、经常吃动物内脏(OR=1.741)、经常吃粗粮(OR=0.333)、经常吃肥肉(OR=2.064)、经常吃甜食(OR=1.435)是检出泌尿系统结石的影响因素。结论 郑州市健康体检人群泌尿系统结石检出率相对较低,但影响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因素较多。预防泌尿系统结石,需要加强泌尿系统结石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同时针对高危人群的膳食、饮水及生活习惯等可控因素进行干预,降低泌尿系统结石发生风险。